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5年出生的厄布鲁·斯达尔(Ebru Sidar)来自土耳其,30岁才拿起相机,以摄影爱好者的身份探索自然的秘密;他用极具装饰感的精美画面将自然变为梦境,并在其中呢喃细语。
不论是黑白照片还是彩色照片,斯达尔的作品大都具备深沉的画风;只有一组例外,便是《白色故事》(White Story)。
雪的秘密
《白色故事》的主角是雪,照片用极简主义手法勾勒雪景线条,天空和大地层次分明,作为主角的一棵或几棵树点缀其间。但不同于其他以雪为主题和内容的风景摄影作品,斯达尔拍雪并不太关注雪的纯洁和无瑕,以及白色世界所呈现出的圣洁感。通常,图片标题都像是树木的独白或对话,吐露着自然的情感。
在斯达尔的作品中,白雪覆盖大地,自然似轻声宣示万物有灵。“我们知道,每一片雪花都有不同的形状,这让我们从中感知到生命力。雪让大地发声,却又静静地邀请人们走进这明朗的世界。”斯达尔说,雪景虽简洁空旷,但比起春夏的丰富多彩,其中蕴含着更多可供人感知和读解的信息。而且,被冰雪覆盖的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能激发更多联想。
这种感受或许源自女性独有的想象力,也源自斯达尔从少女时代起便对雪花抱有的感情。“对我来说,雪是世界上最浪漫的自然现象,当黑白取代色彩,大地和天空便衔接到一起,仿佛时间停止,又让我雀跃不已。”
这是自然埋藏秘密的时刻,也是“提醒”斯达尔寻找秘密的时刻。因此,《白色故事》的主旨在于探秘,而探秘的过程在于自然与心灵的对话。
“对我来说是探秘,我希望对观者来说也如此。”斯达尔说,“我不想大家只是觉得雪好看,而是希望雪能够通过眼睛触及每个人的心灵;如果仔细看,你会发现每张照片中都隐藏着一个故事,大多与爱和情感有关。至少,对我而言这些场景不只是场景,我也尽力把自己的感受呈现出来。”
用心灵观看
斯达尔是个情感细腻的女人,注重摄影创作中的情感表达;一处风景之所以会进入她的取景框,并不因为它美丽奇特,而是因为斯达尔自己站在此处与风景有了心灵感应。
这听上去很玄妙,但是艺术创作本来就难以言说。
刚开始摄影时,斯达尔一般只拍普通的近距离肖像照片,后来将模特置于自然环境中,再后来才决定将镜头对准自然。不过,她拍摄自然风景时,并不是用眼睛去观察山川河流的壮美,也不刻意留心哪里的风景与众不同,仅是走进并放眼四周,然后慢慢地等待内心的回响。这种回响不是刻意的,也不追求确切的结果或效果。而且,斯达尔并没有在之前设计好这一切。
极简主义是1960年代以后开始流行的一种艺术风格,在绘画、摄影,以及工业设计等领域都有影响。极简主义作品的形式感和装饰感很强,这却并非是它被当作一个艺术名词被接受的全部原因。相比其他现代艺术风格,极简主义风格作品更容易理解,或者说更容易引起观者的共鸣,乃至慢慢被很多人接受为一种生活方式。在摄影领域,极简主义作品中流露出的摄影师主观情绪往往不会特别强烈,画面中大面积的留白处理也给观看者提供了更多参与到作品中的可能。
斯达尔在拍摄时,不像社会纪实摄影家们有明确的拍摄意图,不像商业摄影师们有清晰的拍摄步骤,也没有捕捉“决定性瞬间”的画面。照片中只有白色的大地,略微深调的天空,以及不时出现的形状各异的树木和道路……对于她所拍摄的作品,不仅意义将任由评说,其唤起的观者感受也将任由人们天马行空。
不放弃业余精神
斯达尔这样形容自己:“我是一个性格开朗,充满好奇和幻想的人,在开始摄影后,我并不想放弃业余精神。”
何为“业余精神”?或许我们能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华裔学者崔琦教授的话中有所感受。一名记者曾问他:“你每天在实验室里,工作一定很辛苦吧?”崔琦回答说:“哪里!我每天都带着好奇的心情进入实验室,不知道实验的结果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意外惊喜。每天的实验就像过节一样快乐!”
拍摄《白色故事》的斯达尔也拥有同样的心态。她在土耳其安卡拉念完大学,专业是地质工程,因为朋友偶然间提起的一个摄影网站,她才开始接触摄影;丈夫送给她一台小型佳能数码相机后,她才开始拍照。
从2013年开始,斯达尔开始举办展览,如今也在网站上出售限量版照片,但她还未曾想过,如何以更“职业”的心态规划每次拍摄。虽然斯达尔已经拍摄了数十个系列作品,有黑白、彩色、风景、人像,但她说并未从中感受到“工作”的压力,仍然像当初,每次都是一种游戏状态,给作品起名字也如做游戏。这或许就是“业余精神”吧。
采访中,斯达尔提到最多的词,一是“眼睛”,二是“心灵”,她在找两者间的契合点,却并不深究其中的内在逻辑,也不会用艺术语言来描述它们碰撞出的火花。用她的话说,《白色故事》开端于一种感受,也结果于这种感受。
“每次走进自然环境都让我很兴奋,这时我就喜欢一个人静静呆着,也十分享受这种孤独。我和自然中的草木空气对话,并靠我的想象力‘阅读’自然。”
不论是黑白照片还是彩色照片,斯达尔的作品大都具备深沉的画风;只有一组例外,便是《白色故事》(White Story)。
雪的秘密
《白色故事》的主角是雪,照片用极简主义手法勾勒雪景线条,天空和大地层次分明,作为主角的一棵或几棵树点缀其间。但不同于其他以雪为主题和内容的风景摄影作品,斯达尔拍雪并不太关注雪的纯洁和无瑕,以及白色世界所呈现出的圣洁感。通常,图片标题都像是树木的独白或对话,吐露着自然的情感。
在斯达尔的作品中,白雪覆盖大地,自然似轻声宣示万物有灵。“我们知道,每一片雪花都有不同的形状,这让我们从中感知到生命力。雪让大地发声,却又静静地邀请人们走进这明朗的世界。”斯达尔说,雪景虽简洁空旷,但比起春夏的丰富多彩,其中蕴含着更多可供人感知和读解的信息。而且,被冰雪覆盖的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能激发更多联想。
这种感受或许源自女性独有的想象力,也源自斯达尔从少女时代起便对雪花抱有的感情。“对我来说,雪是世界上最浪漫的自然现象,当黑白取代色彩,大地和天空便衔接到一起,仿佛时间停止,又让我雀跃不已。”
这是自然埋藏秘密的时刻,也是“提醒”斯达尔寻找秘密的时刻。因此,《白色故事》的主旨在于探秘,而探秘的过程在于自然与心灵的对话。
“对我来说是探秘,我希望对观者来说也如此。”斯达尔说,“我不想大家只是觉得雪好看,而是希望雪能够通过眼睛触及每个人的心灵;如果仔细看,你会发现每张照片中都隐藏着一个故事,大多与爱和情感有关。至少,对我而言这些场景不只是场景,我也尽力把自己的感受呈现出来。”
用心灵观看
斯达尔是个情感细腻的女人,注重摄影创作中的情感表达;一处风景之所以会进入她的取景框,并不因为它美丽奇特,而是因为斯达尔自己站在此处与风景有了心灵感应。
这听上去很玄妙,但是艺术创作本来就难以言说。
刚开始摄影时,斯达尔一般只拍普通的近距离肖像照片,后来将模特置于自然环境中,再后来才决定将镜头对准自然。不过,她拍摄自然风景时,并不是用眼睛去观察山川河流的壮美,也不刻意留心哪里的风景与众不同,仅是走进并放眼四周,然后慢慢地等待内心的回响。这种回响不是刻意的,也不追求确切的结果或效果。而且,斯达尔并没有在之前设计好这一切。
极简主义是1960年代以后开始流行的一种艺术风格,在绘画、摄影,以及工业设计等领域都有影响。极简主义作品的形式感和装饰感很强,这却并非是它被当作一个艺术名词被接受的全部原因。相比其他现代艺术风格,极简主义风格作品更容易理解,或者说更容易引起观者的共鸣,乃至慢慢被很多人接受为一种生活方式。在摄影领域,极简主义作品中流露出的摄影师主观情绪往往不会特别强烈,画面中大面积的留白处理也给观看者提供了更多参与到作品中的可能。
斯达尔在拍摄时,不像社会纪实摄影家们有明确的拍摄意图,不像商业摄影师们有清晰的拍摄步骤,也没有捕捉“决定性瞬间”的画面。照片中只有白色的大地,略微深调的天空,以及不时出现的形状各异的树木和道路……对于她所拍摄的作品,不仅意义将任由评说,其唤起的观者感受也将任由人们天马行空。
不放弃业余精神
斯达尔这样形容自己:“我是一个性格开朗,充满好奇和幻想的人,在开始摄影后,我并不想放弃业余精神。”
何为“业余精神”?或许我们能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华裔学者崔琦教授的话中有所感受。一名记者曾问他:“你每天在实验室里,工作一定很辛苦吧?”崔琦回答说:“哪里!我每天都带着好奇的心情进入实验室,不知道实验的结果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意外惊喜。每天的实验就像过节一样快乐!”
拍摄《白色故事》的斯达尔也拥有同样的心态。她在土耳其安卡拉念完大学,专业是地质工程,因为朋友偶然间提起的一个摄影网站,她才开始接触摄影;丈夫送给她一台小型佳能数码相机后,她才开始拍照。
从2013年开始,斯达尔开始举办展览,如今也在网站上出售限量版照片,但她还未曾想过,如何以更“职业”的心态规划每次拍摄。虽然斯达尔已经拍摄了数十个系列作品,有黑白、彩色、风景、人像,但她说并未从中感受到“工作”的压力,仍然像当初,每次都是一种游戏状态,给作品起名字也如做游戏。这或许就是“业余精神”吧。
采访中,斯达尔提到最多的词,一是“眼睛”,二是“心灵”,她在找两者间的契合点,却并不深究其中的内在逻辑,也不会用艺术语言来描述它们碰撞出的火花。用她的话说,《白色故事》开端于一种感受,也结果于这种感受。
“每次走进自然环境都让我很兴奋,这时我就喜欢一个人静静呆着,也十分享受这种孤独。我和自然中的草木空气对话,并靠我的想象力‘阅读’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