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2-000-01
摘 要 为使高校体育改革更具针对性,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现代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进行了全面调查与分析。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锻炼 现状
一、研究方法
设计了现代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调查问卷,以邮寄与请代理人发收的方法,选取全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与不同级别的学生为对象。
二、结果与分析
(一)现代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参与率、参与频率与参与时间特征
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教学的补充与延伸,学校体育目的与功能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课后的锻炼情况,而课外体育锻炼的效果又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率、参与频率与参与时间。从调查结果看,总体情况是男生好于女生,有90%以上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参与课外体育锻炼,但不同年级学生的参与情况又有差别,男生是大四最高,达95%,大一最低,达90%。女生是大二最高,达93%,大三最低,达87%。周锻炼在3次以上的男、女生分别为54%与41%,其中大四最高,分别是73%与66%,大二次之,分别是50%与37%。在每次锻炼持续的时间上,只有20%的男生与36%的女生每次锻炼时间不足30min。
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整体上大一、大三学生三项指标均低于大二、大四学生。这可能与大学生活以及各年级学习任务有关,大一刚进校,由中学到大学,同学们在心理上与生活上整个换了一个环境,在新的环境中有许多事情需要去熟悉与适应,未能形成好的锻炼习惯。而大三课程学习任务重,面临着诸多考试的压力,且高校体育课只开到大二,导致他们无暇顾及体育锻炼。虽然大二同样课程学习任务重,但有考试的指挥棒迫使他们不得不锻炼。
城市来的学生受到了相对较好的素质教育,有着较好的体育参与意识与体育基础,其课余生活的内容也较农村来的学生丰富多彩,影响了他们的参与次数。而来自农村的学生由于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相对滞后,进入大学对体育教育的渴望以及通过考试的压力,使他们更多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家庭富裕的学生由于经济上的优势,他们对课余生活有着更多的选择,而家庭一般或贫困的学生受经济能力的限制,为了全面发展与丰富课余生活,只有选择较为廉价的体育锻炼。
上述结果反映了现代大学生总体上对课外体育锻炼具有积极的行为表现,在课外体育锻炼的参与率、锻炼次数与持续时间上有所提高,尤其是大四学生与女生。据王华倬等人1998年对我国大学生调查[1],男生课余体育参与率授课日为86.2%,女生为68.2%,双修日为男生77.9%,女生为57.2%;周锻炼在三次以上的男生为55.1%,女生为30.8%;每次锻炼在30分钟以下的男生为27.3%,女生是48.5%。这说明了当前的高校体育改革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周锻炼次数与每次锻炼持续时间明显不足。虽然女生在这两项上有着较大提高,但男女生差异依然非常显著。《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文规定“普通高等学校除安排有体育课、劳动课的当天外,每天应当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外体育活动。”从调查结果看,当前高校离这一规定尚有差距。这些问题依然是今后高校体育改革的重点。
(二)现代大学生参与课外锻炼的价值取向、选择锻炼时间与方法的依据及影响因素
从调查结果看,现代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价值取向虽呈现出多元化与统一性的特点,但大一、大二与大三、大四学生的价值取向又略有不同。为了健身与娱乐是全体大学生的首选与次选因素,且年级越高所占比例越高。为了考试在大一、大二男女生中均列第三,而大三、大四男女生中分别位于第五与第四;有三成以上的女生参与锻炼是为了减肥,但男生的比率明显要低;提高运动技能与交友也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同,但男生的比率明显高于女生,高年级男生更是把它排在考试之前。这些结果反映了大学生参与锻炼的价值取向趋于成熟,且高年级同学更注重体育功能的全面开发。
三、结论与建议
(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大对高校体育的立法、监督与检查工作,如在高校办学水平评估中,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要有明确的指标;开展新一轮的体育与卫生评估,重点放在学校体卫条件与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上,改变用达标率衡量一个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好坏的局面。
(二)各高校要加大对学校体育的宣传工作,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把体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体育与生活、健身与时尚融为一体。
(三)加强高校体育社团建设,以体育社团为中心,带动日常体育活动的开展。
(四)体育部门联合各级团组织与校内学生管理部门,针对校内体育社团的组织情况,定期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节,举办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五)针对学生的锻炼习惯,在校园体育设施短期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在校园整体规划中,可考虑规划“健身走廊”或“健身广场”工程。
(六)体育教师要改变传统体育课程学生评价的方法,与新的课程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作为学生评价的重要指标,并加大其权重,把课外体育锻炼与课堂体育学习联系在一起。
参考文献:
[1] 王华倬,刘玫瑾,于秀.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1).
[2] 范立仁.全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2).
摘 要 为使高校体育改革更具针对性,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现代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进行了全面调查与分析。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锻炼 现状
一、研究方法
设计了现代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调查问卷,以邮寄与请代理人发收的方法,选取全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与不同级别的学生为对象。
二、结果与分析
(一)现代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参与率、参与频率与参与时间特征
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教学的补充与延伸,学校体育目的与功能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课后的锻炼情况,而课外体育锻炼的效果又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率、参与频率与参与时间。从调查结果看,总体情况是男生好于女生,有90%以上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参与课外体育锻炼,但不同年级学生的参与情况又有差别,男生是大四最高,达95%,大一最低,达90%。女生是大二最高,达93%,大三最低,达87%。周锻炼在3次以上的男、女生分别为54%与41%,其中大四最高,分别是73%与66%,大二次之,分别是50%与37%。在每次锻炼持续的时间上,只有20%的男生与36%的女生每次锻炼时间不足30min。
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整体上大一、大三学生三项指标均低于大二、大四学生。这可能与大学生活以及各年级学习任务有关,大一刚进校,由中学到大学,同学们在心理上与生活上整个换了一个环境,在新的环境中有许多事情需要去熟悉与适应,未能形成好的锻炼习惯。而大三课程学习任务重,面临着诸多考试的压力,且高校体育课只开到大二,导致他们无暇顾及体育锻炼。虽然大二同样课程学习任务重,但有考试的指挥棒迫使他们不得不锻炼。
城市来的学生受到了相对较好的素质教育,有着较好的体育参与意识与体育基础,其课余生活的内容也较农村来的学生丰富多彩,影响了他们的参与次数。而来自农村的学生由于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相对滞后,进入大学对体育教育的渴望以及通过考试的压力,使他们更多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家庭富裕的学生由于经济上的优势,他们对课余生活有着更多的选择,而家庭一般或贫困的学生受经济能力的限制,为了全面发展与丰富课余生活,只有选择较为廉价的体育锻炼。
上述结果反映了现代大学生总体上对课外体育锻炼具有积极的行为表现,在课外体育锻炼的参与率、锻炼次数与持续时间上有所提高,尤其是大四学生与女生。据王华倬等人1998年对我国大学生调查[1],男生课余体育参与率授课日为86.2%,女生为68.2%,双修日为男生77.9%,女生为57.2%;周锻炼在三次以上的男生为55.1%,女生为30.8%;每次锻炼在30分钟以下的男生为27.3%,女生是48.5%。这说明了当前的高校体育改革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周锻炼次数与每次锻炼持续时间明显不足。虽然女生在这两项上有着较大提高,但男女生差异依然非常显著。《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文规定“普通高等学校除安排有体育课、劳动课的当天外,每天应当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外体育活动。”从调查结果看,当前高校离这一规定尚有差距。这些问题依然是今后高校体育改革的重点。
(二)现代大学生参与课外锻炼的价值取向、选择锻炼时间与方法的依据及影响因素
从调查结果看,现代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价值取向虽呈现出多元化与统一性的特点,但大一、大二与大三、大四学生的价值取向又略有不同。为了健身与娱乐是全体大学生的首选与次选因素,且年级越高所占比例越高。为了考试在大一、大二男女生中均列第三,而大三、大四男女生中分别位于第五与第四;有三成以上的女生参与锻炼是为了减肥,但男生的比率明显要低;提高运动技能与交友也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同,但男生的比率明显高于女生,高年级男生更是把它排在考试之前。这些结果反映了大学生参与锻炼的价值取向趋于成熟,且高年级同学更注重体育功能的全面开发。
三、结论与建议
(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大对高校体育的立法、监督与检查工作,如在高校办学水平评估中,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要有明确的指标;开展新一轮的体育与卫生评估,重点放在学校体卫条件与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上,改变用达标率衡量一个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好坏的局面。
(二)各高校要加大对学校体育的宣传工作,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把体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体育与生活、健身与时尚融为一体。
(三)加强高校体育社团建设,以体育社团为中心,带动日常体育活动的开展。
(四)体育部门联合各级团组织与校内学生管理部门,针对校内体育社团的组织情况,定期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节,举办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五)针对学生的锻炼习惯,在校园体育设施短期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在校园整体规划中,可考虑规划“健身走廊”或“健身广场”工程。
(六)体育教师要改变传统体育课程学生评价的方法,与新的课程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作为学生评价的重要指标,并加大其权重,把课外体育锻炼与课堂体育学习联系在一起。
参考文献:
[1] 王华倬,刘玫瑾,于秀.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1).
[2] 范立仁.全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