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情感、价值观培养的过程,也是教师渗透情感、价值观的教学过程。情感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与内心体验。学生的学习、受教育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与点滴经验,谈谈几点做法:
一、用亲和教育培养学生的兴趣情感
情感激活兴趣,尊重促进发展。教学实践表明:情感、价值观这个目标在数学新课改三维目标中、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我的教学要让每个学生得到一种行为的养成、一种成功的体验、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人生的价值观,使每个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学习、形成情感价值观的过程。
教师的教学激情是点燃学生学生兴趣之光的火种。所谓兴趣,是指人认识、欣赏与探索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浓,就越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我在组织教学时,注意设置各种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陶行知先生说:“一个老师最大的成功就是把他的学生教得喜欢学自己教的学科。”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好恶,在很大程度上与他是否喜欢授课的那位老师有关。《师说》曰:“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喜欢一位教师,就会很自然地喜欢他所教的课,会感到他所讲授的内容生动有趣,从而自觉主动地接受他的教导。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调控学生的情绪,使其自信地、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我在平时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主动做学生的益友,建立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习有意义、有价值、生活化的数学。”我在教学中十分关注数学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乐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身边的事物,喜欢用数学知识去思考、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例如:我在讲初中数学第三章“生活中的数据”、“近似数和有效数字”和“世界新生儿图”时,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还有不少情境也用到近似数,如因为客观条件无法或难以得到精确数(人口统计)以及实际问题无需得到精确数据。这些贴近生活的事例,使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在交流中,学生的经验得以分享和补充,课堂呈现一种互动的态势,教学活动由此变成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只有教师的教学妙趣横生,学生的学习才可能生动活泼,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
二、用数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正是这种精神,促进学生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深刻的和最完美的内涵,提升学生情感态度升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指出:旧学校要求学生不要有太多的“好奇心”,而我们希望学生具有“好奇心”。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内容的呈现以“问题情境一建立模型一解释一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按照新课标“三维目标要求”,数学教学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利用一些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创设一种能有效地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情境,使学生的大脑处在最活跃的思维状态,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及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例如:我在2011级我班上讲授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我设计了问题情境:现有一棵不可攀登的树,怎样才能测出它的高呢?学生油然而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我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地导入新课。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贯穿整节课的始终。这样,就通过设疑引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知识的接受由被动转化为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多媒体课件教学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学习方式,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掌握信息处理工具的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转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效果良好。如:在讲授同类二次根式概念时,我设计了“找同类二次根式朋友”的游戏。事先准备好配组的同类二次根式卡通片,上课后,每人发一张,让一个学生去找与自己卡片上同类二次根式的朋友,找对的同类二次根式朋友坐在同桌,另一个被“挤”出的学生站起来再找。学生在愉快专心的气氛中迅速掌握了确定同类二次根式的法则,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的法则也在同座讨论中得到顺利解决,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了激发。上面教学实例证明了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过的名言:“数学就是这一种东西:她提醒你无形的灵魂,她赋予你真理生命,他唤起心神清新智慧,他给我们内心思想光辉……”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师的激情教学中受到熏陶,情感与知识产生共鸣,知识与价值在课堂教学中开始慢慢升华。
三、用主动学习意识促进情感升华
探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能够调动每一位学生的自主参与的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价值观初步形成。
新课标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究其应用价值。”当学习材料与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是有兴趣的;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会富有生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充满活力与情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高斯说:“给我最大快乐的,不是已懂的知识,而是不断的学习;不是已有的东西,而是不断的获取;不是已达到的高度,而是继续不断的攀登。”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主要采取“灌输—接受”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知识的输入者,学生的参与意识较弱,学习效率较低。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才会有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节内容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准备了一根木棒,用铝线自制了一个圆,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便很快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例如:在讲授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情节:我先将学生分为10组,给每组准备了足够的一元和两元的纸币,看看共有几种方法能凑够十元钱。结果,同学们各执己见,学习兴趣空前高涨。此时,我再适时对题目进行点拨分析,学习效果非常好。后来,在单元测试时遇到此类题目,全班同学无一出错。事实证明,当一个学生真正认识到这门课成为他实际需要的时候,才会对它产生兴趣,只有把所学的东西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才是真正掌握。因此,学生只有主动参与,才能在学习活动中体现好奇与求知欲,并使情感、态度、兴趣和能力、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与初步形成。
综上所述,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由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承载的启发、渗透和感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去亲自感受、体验、领悟。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未来审视自己课堂教学,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自己的实践,重视和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才能在新课改实践探索中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一、用亲和教育培养学生的兴趣情感
情感激活兴趣,尊重促进发展。教学实践表明:情感、价值观这个目标在数学新课改三维目标中、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我的教学要让每个学生得到一种行为的养成、一种成功的体验、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人生的价值观,使每个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学习、形成情感价值观的过程。
教师的教学激情是点燃学生学生兴趣之光的火种。所谓兴趣,是指人认识、欣赏与探索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浓,就越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我在组织教学时,注意设置各种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陶行知先生说:“一个老师最大的成功就是把他的学生教得喜欢学自己教的学科。”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好恶,在很大程度上与他是否喜欢授课的那位老师有关。《师说》曰:“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喜欢一位教师,就会很自然地喜欢他所教的课,会感到他所讲授的内容生动有趣,从而自觉主动地接受他的教导。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调控学生的情绪,使其自信地、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我在平时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主动做学生的益友,建立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习有意义、有价值、生活化的数学。”我在教学中十分关注数学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乐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身边的事物,喜欢用数学知识去思考、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例如:我在讲初中数学第三章“生活中的数据”、“近似数和有效数字”和“世界新生儿图”时,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还有不少情境也用到近似数,如因为客观条件无法或难以得到精确数(人口统计)以及实际问题无需得到精确数据。这些贴近生活的事例,使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在交流中,学生的经验得以分享和补充,课堂呈现一种互动的态势,教学活动由此变成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只有教师的教学妙趣横生,学生的学习才可能生动活泼,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
二、用数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正是这种精神,促进学生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深刻的和最完美的内涵,提升学生情感态度升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指出:旧学校要求学生不要有太多的“好奇心”,而我们希望学生具有“好奇心”。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内容的呈现以“问题情境一建立模型一解释一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按照新课标“三维目标要求”,数学教学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利用一些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创设一种能有效地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情境,使学生的大脑处在最活跃的思维状态,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及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例如:我在2011级我班上讲授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我设计了问题情境:现有一棵不可攀登的树,怎样才能测出它的高呢?学生油然而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我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地导入新课。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贯穿整节课的始终。这样,就通过设疑引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知识的接受由被动转化为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多媒体课件教学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学习方式,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掌握信息处理工具的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转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效果良好。如:在讲授同类二次根式概念时,我设计了“找同类二次根式朋友”的游戏。事先准备好配组的同类二次根式卡通片,上课后,每人发一张,让一个学生去找与自己卡片上同类二次根式的朋友,找对的同类二次根式朋友坐在同桌,另一个被“挤”出的学生站起来再找。学生在愉快专心的气氛中迅速掌握了确定同类二次根式的法则,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的法则也在同座讨论中得到顺利解决,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了激发。上面教学实例证明了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过的名言:“数学就是这一种东西:她提醒你无形的灵魂,她赋予你真理生命,他唤起心神清新智慧,他给我们内心思想光辉……”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师的激情教学中受到熏陶,情感与知识产生共鸣,知识与价值在课堂教学中开始慢慢升华。
三、用主动学习意识促进情感升华
探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能够调动每一位学生的自主参与的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价值观初步形成。
新课标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究其应用价值。”当学习材料与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是有兴趣的;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会富有生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充满活力与情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高斯说:“给我最大快乐的,不是已懂的知识,而是不断的学习;不是已有的东西,而是不断的获取;不是已达到的高度,而是继续不断的攀登。”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主要采取“灌输—接受”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知识的输入者,学生的参与意识较弱,学习效率较低。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才会有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节内容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准备了一根木棒,用铝线自制了一个圆,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便很快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例如:在讲授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情节:我先将学生分为10组,给每组准备了足够的一元和两元的纸币,看看共有几种方法能凑够十元钱。结果,同学们各执己见,学习兴趣空前高涨。此时,我再适时对题目进行点拨分析,学习效果非常好。后来,在单元测试时遇到此类题目,全班同学无一出错。事实证明,当一个学生真正认识到这门课成为他实际需要的时候,才会对它产生兴趣,只有把所学的东西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才是真正掌握。因此,学生只有主动参与,才能在学习活动中体现好奇与求知欲,并使情感、态度、兴趣和能力、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与初步形成。
综上所述,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由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承载的启发、渗透和感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去亲自感受、体验、领悟。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未来审视自己课堂教学,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自己的实践,重视和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才能在新课改实践探索中不断提升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