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南大学,江苏 南京 211189)
民乐的发展从古至今就不是孤立的,与文化、社会、经济甚至是政治因素都息息相关。在现下的音乐市场及发展走向中,影响民乐发展创新的因素较之以往显得更为复杂多样,其中也不乏民间乐种式微局面凸显的原因。
现如今,世界乐音市场已进入数字时代,音乐文化传播更加快速便捷。随着时代发展和市场自然规律的優胜劣汰,人们逐渐发现,并不是所有音乐都可以被大众接受并转化为利益。符合这种市场的音乐多集商品性、娱乐性、时尚性为一体。例如流行音乐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易让大众参与其中,并为大众喜爱,是最新的文化形式。
从音乐市场的主导流行走向不难看出,这些使得流行音乐从某种意义上变为大众音乐的原因,恰恰是近年来传统民乐发展缓慢甚至受阻的原因。传统民乐虽然传承历史悠久且富含深厚的文化地域底蕴,演奏方式及唱腔方式丰富,但是在数字化的音乐创作潮流下,纯民族乐器的演奏会略显单调。在创作上,由于民乐艺术缺乏和其他艺术的结合,这也无形中影响了民乐的传播力度及广度。此外,普通大众对于民族乐器及其传统演奏方式知之甚少。传统民乐在配词演唱时,用词偏文言雅致或者是极具地域特色。尤其是在欣赏传统音乐方面,没有一定的鉴赏力是很难领略民乐的独特魅力的,而我们现行的民乐教育很不完善,加上流行音乐的无孔不入,使民乐与普通民众的欣赏习惯越来越格格不入。因此民乐的音乐受众相对范围较小,表现形式较为固定,大众参与度较低。
不可否认,民乐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已实现了部分的创新,即“新民乐”的产生。“新民乐”在保留传统曲调的基础上,借用中外现代或古典的音乐或其它艺术表现工具或手法,结合时尚、影视、科技等多方面因素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音乐形式,是与时俱进的产物。它具有极强的可听性、可看性和时代气息。其音乐元素不仅是传统的民族器乐,还包括民族声乐甚至民间戏曲、曲艺、地方音乐等。
但是“新民乐”本身存在的缺陷则更应该引发人们对民乐合理走向的思考。“新民乐”的发展过程中,一些演出团队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故意夸大视觉效果,编创人员将大部分精力倾注在演员外表长相、服装、道具的过分华丽。“新民乐”的曲谱、配器、复调、和声以及演奏技巧上都缺乏深度,曲目较为简单,更有甚者演员演奏时过分依赖于录音技术,现场往往在作秀,缺少内在气质,难以展现出演员真正的专业功力。音乐商品市场见“新民乐”能够带来商机,在传统民乐中融入商业元素,介入现代媒体,通过各种广告宣传运用商业运作方式,民乐经过商业包装后俨然成为一种附带着可观的盈利价值的商品化艺术,“新民乐”逐渐丧失民族性和地域性,偏离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
事实上,在“新民乐”正以崭新的面貌为民族音乐注入新活力的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新民乐”的新生在于其表现形式和时代特征,其内容和核心仍是民乐,仍可“化验出”具有中国传统音乐血缘。如果“新民乐”的发展脱离中国本土文化,一味地迎合市场需求,满足于简单粗陋的应时之作,那么它就无异于浪花拍岸泛起的泡沫,用不了多久就会消失踪影。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一种丧失了本土文化的音乐是无法在世界音乐之林立足的。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更清楚地感知到大众眼中民乐的形象。68.21%的人承认自己喜欢音乐,只有3.98%的人表示不喜欢音乐。但是在受调查的群众中,仅15.56%的人更喜爱民乐,绝大多数的受访者更乐于听较为流行的音乐曲目。不出意外,对民乐比较了解甚至是十分了解的人只占到了20.53%,绝大多数人们对民乐的认识知之甚少。在民乐教育入课堂的过程调研中,高达57.28%的被调查者承认因课业压力,高校的音乐教育本身就比较缺乏;22.85%的被调查者则将音乐教育看作升学的工具;只有14.57%的人群认为身边的高校较为重视音乐教育。音乐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普及重视程度本身就不高。令人惊奇的是高达64.9%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开设音乐课的必要。细致到民乐教育这一方面,28.48%的被调查者认为授课方式应以灌输为主,26.16%则认为应以实践为主,33.77%则认为激发学生兴趣为主要目的。因此,在音乐教育实际重视程度一般的状况下,多数人认为有开设音乐课程的必要性,在专业性较强的民乐课的设置上,更倾向于让学生了解基本乐理,旨在激发其兴趣。在调查民乐发展现状的时候,49.34%的被调查者认为民乐发展受到了阻碍,29.47%的人则对其并不了解。民乐本身发展处于瓶颈期的同时,人们对它的发展也缺乏了一定的关注度。幸运的是,即便喜爱了解民乐的人不占大多数,但79.47%的被调查者仍强调了发扬民乐、继承发展其中传统优秀文化内涵的必要性。
在探析如何在当前大环境下促进“新民乐”发展时,专业的指导创作家们也对民乐创新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著名指挥家蔡东铧老师认为新民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形式适应新环境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必然选择,它的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但是新民乐作为新近出现的事物,必然会存在一些不成熟的地方。而且它对传统民乐的配器和表演形式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对人们传统的音乐审美习惯形成了强烈的冲击这些都是新民乐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著名作曲家陈才老师认为在民乐发展中,对西方音乐文化只能借鉴不能盲从,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强调创新。同时,演奏还应注重音乐表现力,自然而然的流露才会带来听觉和视觉上的美感。
因此,解决这一症结需要依靠来自各方面的协同配合。首先,政府的资金投入在民乐发展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资金的充足可以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及产业的复兴。在高校,首先要切实响应国家新课程标准中“弘扬民族音乐”的理念。为此,音乐专业的各级领导都应从理论及实践上大力提高民乐的地位;其次要引进或聘用更多更好的民乐教师,在教学中要对音乐学及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开设民乐选修课,并实行一定的激励制度。在中小学,首先必须改变音乐课可有可无的状况,保证音乐课程的开设。要确立以民族音乐为主的教材,将民乐的欣赏及实践贯穿于教学中,让学生能经常在课堂上了解到民乐知识,聆听到民乐作品。媒体也应认识到:并不是民乐缺乏魅力,不能让大众喜爱,而是因为大众不熟悉民乐,没有机会真正了解到中国民族乐器的价值和魅力所在而产生了隔阂。很多青年人在熟悉了民乐之后都喜欢上了民乐,关于青年人只喜欢流行音乐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民乐与媒体的结合一定会极大地推进民乐创作与民乐传播,为民乐争取更多的观众。
但是归根结底,问题的解决要靠民乐这一乐种自身。创作出大量紧贴时代的优秀作品需要作曲家深入大众生活,具有创新意识。作曲家应关注影视、舞蹈、体操、朗诵、流行音乐等艺术中的民乐创作,应充分利用民乐的声音个性魅力及表现力,创作出清新的民乐配音,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熟悉民乐,从而喜爱民乐。作曲家和演奏家之间也应加强交流,创作出更为和谐的作品。民乐演出应走多层次、多样性之路,尽可能加大室外表演。在演出中,选曲要精心设计,避免曲高和寡,音效策划上要精雕细刻,演员的选用上要以优秀且形象靓丽为主,从而带给人们美好的视觉及听觉享受。乐器是乐曲体现的重要载体。因此,加强乐器制作技术革新,完善制作工藝,加强民乐制作管理,加强演奏家与制作者的沟通,使我国民族乐器在保持自身音色特点前提下变得更加纯净柔美细腻,顺应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是我国现阶段乃至今后广大民乐制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
作者简介:陶欣怡(1996.01—),女,江苏省盐城人,学历:本科,毕业于东南大学。
余 典(1994.12—),女,江苏省无锡人,学历:本科,毕业于东南大学。
杨婕妤(1995.04—),女,浙江省绍兴人,学历:本科,毕业于东南大学。
民乐的发展从古至今就不是孤立的,与文化、社会、经济甚至是政治因素都息息相关。在现下的音乐市场及发展走向中,影响民乐发展创新的因素较之以往显得更为复杂多样,其中也不乏民间乐种式微局面凸显的原因。
现如今,世界乐音市场已进入数字时代,音乐文化传播更加快速便捷。随着时代发展和市场自然规律的優胜劣汰,人们逐渐发现,并不是所有音乐都可以被大众接受并转化为利益。符合这种市场的音乐多集商品性、娱乐性、时尚性为一体。例如流行音乐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易让大众参与其中,并为大众喜爱,是最新的文化形式。
从音乐市场的主导流行走向不难看出,这些使得流行音乐从某种意义上变为大众音乐的原因,恰恰是近年来传统民乐发展缓慢甚至受阻的原因。传统民乐虽然传承历史悠久且富含深厚的文化地域底蕴,演奏方式及唱腔方式丰富,但是在数字化的音乐创作潮流下,纯民族乐器的演奏会略显单调。在创作上,由于民乐艺术缺乏和其他艺术的结合,这也无形中影响了民乐的传播力度及广度。此外,普通大众对于民族乐器及其传统演奏方式知之甚少。传统民乐在配词演唱时,用词偏文言雅致或者是极具地域特色。尤其是在欣赏传统音乐方面,没有一定的鉴赏力是很难领略民乐的独特魅力的,而我们现行的民乐教育很不完善,加上流行音乐的无孔不入,使民乐与普通民众的欣赏习惯越来越格格不入。因此民乐的音乐受众相对范围较小,表现形式较为固定,大众参与度较低。
不可否认,民乐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已实现了部分的创新,即“新民乐”的产生。“新民乐”在保留传统曲调的基础上,借用中外现代或古典的音乐或其它艺术表现工具或手法,结合时尚、影视、科技等多方面因素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音乐形式,是与时俱进的产物。它具有极强的可听性、可看性和时代气息。其音乐元素不仅是传统的民族器乐,还包括民族声乐甚至民间戏曲、曲艺、地方音乐等。
但是“新民乐”本身存在的缺陷则更应该引发人们对民乐合理走向的思考。“新民乐”的发展过程中,一些演出团队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故意夸大视觉效果,编创人员将大部分精力倾注在演员外表长相、服装、道具的过分华丽。“新民乐”的曲谱、配器、复调、和声以及演奏技巧上都缺乏深度,曲目较为简单,更有甚者演员演奏时过分依赖于录音技术,现场往往在作秀,缺少内在气质,难以展现出演员真正的专业功力。音乐商品市场见“新民乐”能够带来商机,在传统民乐中融入商业元素,介入现代媒体,通过各种广告宣传运用商业运作方式,民乐经过商业包装后俨然成为一种附带着可观的盈利价值的商品化艺术,“新民乐”逐渐丧失民族性和地域性,偏离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
事实上,在“新民乐”正以崭新的面貌为民族音乐注入新活力的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新民乐”的新生在于其表现形式和时代特征,其内容和核心仍是民乐,仍可“化验出”具有中国传统音乐血缘。如果“新民乐”的发展脱离中国本土文化,一味地迎合市场需求,满足于简单粗陋的应时之作,那么它就无异于浪花拍岸泛起的泡沫,用不了多久就会消失踪影。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一种丧失了本土文化的音乐是无法在世界音乐之林立足的。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更清楚地感知到大众眼中民乐的形象。68.21%的人承认自己喜欢音乐,只有3.98%的人表示不喜欢音乐。但是在受调查的群众中,仅15.56%的人更喜爱民乐,绝大多数的受访者更乐于听较为流行的音乐曲目。不出意外,对民乐比较了解甚至是十分了解的人只占到了20.53%,绝大多数人们对民乐的认识知之甚少。在民乐教育入课堂的过程调研中,高达57.28%的被调查者承认因课业压力,高校的音乐教育本身就比较缺乏;22.85%的被调查者则将音乐教育看作升学的工具;只有14.57%的人群认为身边的高校较为重视音乐教育。音乐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普及重视程度本身就不高。令人惊奇的是高达64.9%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开设音乐课的必要。细致到民乐教育这一方面,28.48%的被调查者认为授课方式应以灌输为主,26.16%则认为应以实践为主,33.77%则认为激发学生兴趣为主要目的。因此,在音乐教育实际重视程度一般的状况下,多数人认为有开设音乐课程的必要性,在专业性较强的民乐课的设置上,更倾向于让学生了解基本乐理,旨在激发其兴趣。在调查民乐发展现状的时候,49.34%的被调查者认为民乐发展受到了阻碍,29.47%的人则对其并不了解。民乐本身发展处于瓶颈期的同时,人们对它的发展也缺乏了一定的关注度。幸运的是,即便喜爱了解民乐的人不占大多数,但79.47%的被调查者仍强调了发扬民乐、继承发展其中传统优秀文化内涵的必要性。
在探析如何在当前大环境下促进“新民乐”发展时,专业的指导创作家们也对民乐创新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著名指挥家蔡东铧老师认为新民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形式适应新环境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必然选择,它的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但是新民乐作为新近出现的事物,必然会存在一些不成熟的地方。而且它对传统民乐的配器和表演形式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对人们传统的音乐审美习惯形成了强烈的冲击这些都是新民乐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著名作曲家陈才老师认为在民乐发展中,对西方音乐文化只能借鉴不能盲从,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强调创新。同时,演奏还应注重音乐表现力,自然而然的流露才会带来听觉和视觉上的美感。
因此,解决这一症结需要依靠来自各方面的协同配合。首先,政府的资金投入在民乐发展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资金的充足可以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及产业的复兴。在高校,首先要切实响应国家新课程标准中“弘扬民族音乐”的理念。为此,音乐专业的各级领导都应从理论及实践上大力提高民乐的地位;其次要引进或聘用更多更好的民乐教师,在教学中要对音乐学及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开设民乐选修课,并实行一定的激励制度。在中小学,首先必须改变音乐课可有可无的状况,保证音乐课程的开设。要确立以民族音乐为主的教材,将民乐的欣赏及实践贯穿于教学中,让学生能经常在课堂上了解到民乐知识,聆听到民乐作品。媒体也应认识到:并不是民乐缺乏魅力,不能让大众喜爱,而是因为大众不熟悉民乐,没有机会真正了解到中国民族乐器的价值和魅力所在而产生了隔阂。很多青年人在熟悉了民乐之后都喜欢上了民乐,关于青年人只喜欢流行音乐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民乐与媒体的结合一定会极大地推进民乐创作与民乐传播,为民乐争取更多的观众。
但是归根结底,问题的解决要靠民乐这一乐种自身。创作出大量紧贴时代的优秀作品需要作曲家深入大众生活,具有创新意识。作曲家应关注影视、舞蹈、体操、朗诵、流行音乐等艺术中的民乐创作,应充分利用民乐的声音个性魅力及表现力,创作出清新的民乐配音,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熟悉民乐,从而喜爱民乐。作曲家和演奏家之间也应加强交流,创作出更为和谐的作品。民乐演出应走多层次、多样性之路,尽可能加大室外表演。在演出中,选曲要精心设计,避免曲高和寡,音效策划上要精雕细刻,演员的选用上要以优秀且形象靓丽为主,从而带给人们美好的视觉及听觉享受。乐器是乐曲体现的重要载体。因此,加强乐器制作技术革新,完善制作工藝,加强民乐制作管理,加强演奏家与制作者的沟通,使我国民族乐器在保持自身音色特点前提下变得更加纯净柔美细腻,顺应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是我国现阶段乃至今后广大民乐制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
作者简介:陶欣怡(1996.01—),女,江苏省盐城人,学历:本科,毕业于东南大学。
余 典(1994.12—),女,江苏省无锡人,学历:本科,毕业于东南大学。
杨婕妤(1995.04—),女,浙江省绍兴人,学历:本科,毕业于东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