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基于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以“气压带和风带”为例,分析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应用支架理论来提升学生的有效学习,并对此做了初步的反思。
关键词:新课程;支架;地理课堂;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2-043-1
支架原意是指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这里用来形象地说明教师为学习者搭建向上发展的平台,引导教学的进行,是学习者掌握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并为下一阶段的进一步发展再建构平台。在地理教学中使用支架主要的目的就是借助支架教学理论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学会学习,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下面笔者根据在教学过程的体会,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气压带和风带”来分析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在地理教学中应用支架式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教学实践过程探索
1.导入新课、复习已学知识——由最近发展区入手建立理解支架
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苏州西山农业景观、农产品图片,和同纬度附近的哈拉沙漠景观进行对比,设疑——“为什么两者纬度相近但地理景观却相差如此之大?”,导入新课。这一节中涉及到的已学知识主要由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高空风的受力及风向、近地面的受力及风向由学生熟悉的苏州西山的地理景观入手导入新课、复习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等正体现了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由最近发展区入手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展开地理学习。
2.设计情境开展新课——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搭建支架
大气运动是有规律的。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影响大气环流的因素主要有高低纬度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以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由于大气环流范围广、规模大,比较复杂。因此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探究时遵循的基本原则应该由简单到复杂。
(1)单圈环流。
假设地表均匀、太阳直射赤道上、地球不自转,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只有高低纬度的受热不均,这样全球的大气环流与热力环流相似,那么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是怎样的呢带领学生回忆并在黑板上画出简图。进而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推理得出在这样的假设条件下在地球简图上绘制大气环流图,并描述其形成过程,得出结论。
(2)三圈环流。
假设地表均匀、太阳直射赤道上,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有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此时的大气运动状况又是怎样的呢?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节重点和难点,教师要根据学生前面知识的学习搭建支架,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得出结论。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假设地表均匀,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有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和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此时的大气运动状况又是怎样的呢?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动画演示给学生,从而得出结论。
(4)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假设地表不均匀,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有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此时的大气运动状况又是怎样的呢?在这一部分内容,教师首先要根据生活实际使学生得出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其次指导学生读世界地图得出北半球海陆的分布格局;再次在前面的三圈环流基础之上分析得出在冬、夏季影响北半球的气压带分别是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最后学生总结分析在上述因素的综合影响之下形成的大气环流。
(5)利用大气环流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本节导入新课时教师提出了“为什么苏州和撒哈拉地区纬度相近但地理景观却相差如此之大?”的问题。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通讨论、合作不难得出结论。在这里设置这个题目的主要意图有两个,一是使本节内容由始至终,得以完整;二是要利用“大气环流”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能力的提升,这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
二、教学反思
1.“气压带和风带”一节反思
通过“气压带和风带”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在地理教学中有很多素材都可以成为“支架”,比如学生的生活体验、已学知识、视频资料、地图、动画、新闻、热点等等都可以作为“支架”,构建一种情境,使学生从最近发展区出发,通过分析、探究等环节发现问题的本质,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作为地理教师,我们要不断发现“支架”,使用“支架”,让“支架”更好地为地理教学服务。
2.支架在地理教学中的意义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利用支架,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易于理解的知识点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比如在“气压带和风带”一节中“单圈环流”这一知识点,学生利用上一节“热力环流”就可以独自得出结论。有了支架,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进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利用支架,对于一些有一定难度、难于理解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学生合作学习来完成。比如在“气压带和风带”一节中“三圈环流”这一知识点,教师带领学生复习高空的风受力及风向、近地面的风受力及风向,这一复习就是在搭建“支架”,利用这一支架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得出结论。
(3)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實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中都是开展过程比较复杂,而且有一定难度的实践活动,但是学生如果借助支架来完成这些实践活动,就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支架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地理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达到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新课程;支架;地理课堂;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2-043-1
支架原意是指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这里用来形象地说明教师为学习者搭建向上发展的平台,引导教学的进行,是学习者掌握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并为下一阶段的进一步发展再建构平台。在地理教学中使用支架主要的目的就是借助支架教学理论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学会学习,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下面笔者根据在教学过程的体会,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气压带和风带”来分析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在地理教学中应用支架式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教学实践过程探索
1.导入新课、复习已学知识——由最近发展区入手建立理解支架
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苏州西山农业景观、农产品图片,和同纬度附近的哈拉沙漠景观进行对比,设疑——“为什么两者纬度相近但地理景观却相差如此之大?”,导入新课。这一节中涉及到的已学知识主要由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高空风的受力及风向、近地面的受力及风向由学生熟悉的苏州西山的地理景观入手导入新课、复习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等正体现了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由最近发展区入手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展开地理学习。
2.设计情境开展新课——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搭建支架
大气运动是有规律的。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影响大气环流的因素主要有高低纬度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以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由于大气环流范围广、规模大,比较复杂。因此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探究时遵循的基本原则应该由简单到复杂。
(1)单圈环流。
假设地表均匀、太阳直射赤道上、地球不自转,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只有高低纬度的受热不均,这样全球的大气环流与热力环流相似,那么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是怎样的呢带领学生回忆并在黑板上画出简图。进而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推理得出在这样的假设条件下在地球简图上绘制大气环流图,并描述其形成过程,得出结论。
(2)三圈环流。
假设地表均匀、太阳直射赤道上,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有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此时的大气运动状况又是怎样的呢?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节重点和难点,教师要根据学生前面知识的学习搭建支架,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得出结论。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假设地表均匀,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有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和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此时的大气运动状况又是怎样的呢?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动画演示给学生,从而得出结论。
(4)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假设地表不均匀,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有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此时的大气运动状况又是怎样的呢?在这一部分内容,教师首先要根据生活实际使学生得出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其次指导学生读世界地图得出北半球海陆的分布格局;再次在前面的三圈环流基础之上分析得出在冬、夏季影响北半球的气压带分别是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最后学生总结分析在上述因素的综合影响之下形成的大气环流。
(5)利用大气环流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本节导入新课时教师提出了“为什么苏州和撒哈拉地区纬度相近但地理景观却相差如此之大?”的问题。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通讨论、合作不难得出结论。在这里设置这个题目的主要意图有两个,一是使本节内容由始至终,得以完整;二是要利用“大气环流”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能力的提升,这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
二、教学反思
1.“气压带和风带”一节反思
通过“气压带和风带”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在地理教学中有很多素材都可以成为“支架”,比如学生的生活体验、已学知识、视频资料、地图、动画、新闻、热点等等都可以作为“支架”,构建一种情境,使学生从最近发展区出发,通过分析、探究等环节发现问题的本质,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作为地理教师,我们要不断发现“支架”,使用“支架”,让“支架”更好地为地理教学服务。
2.支架在地理教学中的意义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利用支架,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易于理解的知识点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比如在“气压带和风带”一节中“单圈环流”这一知识点,学生利用上一节“热力环流”就可以独自得出结论。有了支架,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进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利用支架,对于一些有一定难度、难于理解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学生合作学习来完成。比如在“气压带和风带”一节中“三圈环流”这一知识点,教师带领学生复习高空的风受力及风向、近地面的风受力及风向,这一复习就是在搭建“支架”,利用这一支架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得出结论。
(3)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實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中都是开展过程比较复杂,而且有一定难度的实践活动,但是学生如果借助支架来完成这些实践活动,就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支架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地理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达到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