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线教学老师都知道,书本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也会不折不扣地用足书本里的每道题目,笔者就听到一位有经验的老师说过:数学书里的每道习题,我都让学生做过,然后会每道题目批改,错误的要求学生订正,做到题题过关。如此可见,教材中的习题在教师心目中的分量与地位。
然而,每道题目都要求学生做过,且题题过关,不说教师工作量大,就学生来说学习负担也太重了。为此,我们老师应该在用足习题的基础上,合理地解构书本每道习题的内在价值,在解构的基础上重构新习题,做到化题为组,力求让学生通过练习达到做一题会三题,练一组会一片,练一时用一世(此语有点夸大,但数学思想方法确实有如此之广大作用)。
那么,在教材解读中,如何点题为材,化渡“众题”,变一题为一组呢?
一、在原题基础上,加入“数字”因子,变一题为一组
在数学书本里,许多习题其实已经具有题组的“雏形”,只要教师根据需要,在这些习题的基础上,加入“数量”因子,这些习题就会成为更富学习价值的题组。
1.原题呈现
如“组合图形的面积”,书本有一道求无盖纸盒展开图的面积,内容如下图:
例:一张硬纸板剪下4个边长是4 cm的小正方形后,可以做成一个没有盖子的盒子。你知道剪后的硬纸板面积是多少吗?
2.剖析思考
学生在解答这道题目的时候,多半会采用“减法”思路来解决;另外,本题给出的数字条件,不是特别“凑巧”,所以列式就会比较单一。为此,我们可以对题目的“数字”进行“改造”,将中间部分的数字变为相同数,边上剪掉的小正方形的数字与中间图形数字成倍数关系(见题目1);然后,再将题目1里的数字再进行变化,成为长方体的无盖纸盒(见题目2),这样,就将一道题目改变成两道题目的题组。
3.题组呈现
题目1:一张硬纸板剪下4个边长是5 cm的小正方形后,可以做成一个没有盖子的盒子,你知道剪后纸板面积是多少吗?
题目2:如果上面展开图的中间部分是个长方形,条件如下,它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通过解答,不仅掌握了书本习题“减法”策略的思考,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对给予的条件进行分析、思考后,得出多种列式表达,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二、在原题基础上,加入“学法”因子,变一题为一组
如果说上面提到的习题,经过改造后,直接带来的价值是数字凑巧带来了列式的多样,带来了技能的提高。那么,学生通过习题练习,除了巩固技能外,还有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帮助学生“剥茧抽丝”,从具体的习题练习中,感悟、提炼学习方法,感悟、领会数学学习策略。
1.原题呈现
还以“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为例,书本里有道求解队旗面积的习题,内容如下:
例:中国少年先锋队的中队旗是五角星加火炬的红旗,如下图。(单位:cm)
(1)估一估,这面中队旗的面积大约有多大?与同伴交流你的想法。
(2)计算中队旗的面积,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剖析思考
在这道题目里有个问题:“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实际上这道题目思考的方法就一种,而本课在学习中,要学习两个基本方法:割和补。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两个基本方法的特点,培养学生具有看图选择方法的能力,我们就以“怎样根据条件来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策略”为指导,对该习题进行了改造,把一道题目改变为三道题目。
3.题组呈现
先计算它们的面积,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解答改造后的习题,自然就知道当图形特征差不多时,因提供的数据条件不同,所选择的求解策略、方法是不同的,可以采用割的方法,最后把求得的各部分面积加起来;也会用补的方法,最后把求得的大面积减去补上去的面积。
三、在原题基础上,加入“数量关系”因子,变一题为一组
数学要让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理解学法及策略,更为重要的还需要构建对数学的认识,如我们教学中经常说的让学生掌握数量关系等。在练习中,让学生感受、体验、把握习题里的数量关系,其作用价值是非常大的,有助于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发展。
1.原题呈现
仍以“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为例,书本里有道求解两张重叠卡片“图形”的习题,内容如下:
例:如图,有两个边长是8 cm的正方形卡片叠在一起,求重叠部分的面积。(单位:cm)
2.剖析思考
如果课堂仅仅让学生解答,而且给予的时间比较少,则受益或许只有几个孩子。但是如果把这道题目改造成一组题,让学生去探索、去研究,然后得出题目“背后”的数量关系,则其意义就会非常大。为此,我们增加了三个正方形重叠、四个正方形重叠的图形,而后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
3.题组呈现
求重叠部分的面积(单位:cm)
学生通过练习,思考该题目的计算规律,如果把这个图形“内部”再分一分,就可以得到下面三个不同的图形:
学生通过计算三道题目的面积,进行分析、推理,可以得出该类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是:面积=16×(3×正方形个数 1)。
最后我想说,题组的设计是一个综合考量的系统问题,出于叙述的需要,笔者将如何改编题组,从“数字”“算法”“数量关系”等三个角度来说明,实际本文中所列举的几个题组,其实是综合的,是两个、三个或者更多方面的综合,正是这样,也必须这样,由書本习题改编而来的题组才会更具学习价值,才会更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刘帅.小学数学教师几何知识掌握状况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蓝炎培.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实效性[J].求知案例,2015(22).
[3]乔辉朝.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6(05).
?誗编辑 温雪莲
然而,每道题目都要求学生做过,且题题过关,不说教师工作量大,就学生来说学习负担也太重了。为此,我们老师应该在用足习题的基础上,合理地解构书本每道习题的内在价值,在解构的基础上重构新习题,做到化题为组,力求让学生通过练习达到做一题会三题,练一组会一片,练一时用一世(此语有点夸大,但数学思想方法确实有如此之广大作用)。
那么,在教材解读中,如何点题为材,化渡“众题”,变一题为一组呢?
一、在原题基础上,加入“数字”因子,变一题为一组
在数学书本里,许多习题其实已经具有题组的“雏形”,只要教师根据需要,在这些习题的基础上,加入“数量”因子,这些习题就会成为更富学习价值的题组。
1.原题呈现
如“组合图形的面积”,书本有一道求无盖纸盒展开图的面积,内容如下图:
例:一张硬纸板剪下4个边长是4 cm的小正方形后,可以做成一个没有盖子的盒子。你知道剪后的硬纸板面积是多少吗?
2.剖析思考
学生在解答这道题目的时候,多半会采用“减法”思路来解决;另外,本题给出的数字条件,不是特别“凑巧”,所以列式就会比较单一。为此,我们可以对题目的“数字”进行“改造”,将中间部分的数字变为相同数,边上剪掉的小正方形的数字与中间图形数字成倍数关系(见题目1);然后,再将题目1里的数字再进行变化,成为长方体的无盖纸盒(见题目2),这样,就将一道题目改变成两道题目的题组。
3.题组呈现
题目1:一张硬纸板剪下4个边长是5 cm的小正方形后,可以做成一个没有盖子的盒子,你知道剪后纸板面积是多少吗?
题目2:如果上面展开图的中间部分是个长方形,条件如下,它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通过解答,不仅掌握了书本习题“减法”策略的思考,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对给予的条件进行分析、思考后,得出多种列式表达,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二、在原题基础上,加入“学法”因子,变一题为一组
如果说上面提到的习题,经过改造后,直接带来的价值是数字凑巧带来了列式的多样,带来了技能的提高。那么,学生通过习题练习,除了巩固技能外,还有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帮助学生“剥茧抽丝”,从具体的习题练习中,感悟、提炼学习方法,感悟、领会数学学习策略。
1.原题呈现
还以“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为例,书本里有道求解队旗面积的习题,内容如下:
例:中国少年先锋队的中队旗是五角星加火炬的红旗,如下图。(单位:cm)
(1)估一估,这面中队旗的面积大约有多大?与同伴交流你的想法。
(2)计算中队旗的面积,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剖析思考
在这道题目里有个问题:“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实际上这道题目思考的方法就一种,而本课在学习中,要学习两个基本方法:割和补。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两个基本方法的特点,培养学生具有看图选择方法的能力,我们就以“怎样根据条件来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策略”为指导,对该习题进行了改造,把一道题目改变为三道题目。
3.题组呈现
先计算它们的面积,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解答改造后的习题,自然就知道当图形特征差不多时,因提供的数据条件不同,所选择的求解策略、方法是不同的,可以采用割的方法,最后把求得的各部分面积加起来;也会用补的方法,最后把求得的大面积减去补上去的面积。
三、在原题基础上,加入“数量关系”因子,变一题为一组
数学要让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理解学法及策略,更为重要的还需要构建对数学的认识,如我们教学中经常说的让学生掌握数量关系等。在练习中,让学生感受、体验、把握习题里的数量关系,其作用价值是非常大的,有助于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发展。
1.原题呈现
仍以“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为例,书本里有道求解两张重叠卡片“图形”的习题,内容如下:
例:如图,有两个边长是8 cm的正方形卡片叠在一起,求重叠部分的面积。(单位:cm)
2.剖析思考
如果课堂仅仅让学生解答,而且给予的时间比较少,则受益或许只有几个孩子。但是如果把这道题目改造成一组题,让学生去探索、去研究,然后得出题目“背后”的数量关系,则其意义就会非常大。为此,我们增加了三个正方形重叠、四个正方形重叠的图形,而后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
3.题组呈现
求重叠部分的面积(单位:cm)
学生通过练习,思考该题目的计算规律,如果把这个图形“内部”再分一分,就可以得到下面三个不同的图形:
学生通过计算三道题目的面积,进行分析、推理,可以得出该类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是:面积=16×(3×正方形个数 1)。
最后我想说,题组的设计是一个综合考量的系统问题,出于叙述的需要,笔者将如何改编题组,从“数字”“算法”“数量关系”等三个角度来说明,实际本文中所列举的几个题组,其实是综合的,是两个、三个或者更多方面的综合,正是这样,也必须这样,由書本习题改编而来的题组才会更具学习价值,才会更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刘帅.小学数学教师几何知识掌握状况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蓝炎培.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实效性[J].求知案例,2015(22).
[3]乔辉朝.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6(05).
?誗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