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将西路、养育巷、道前街与学士河之间,格出一个区域——古城32号街坊,位于道前片区。32号街坊听着普通,扳扳手指就不简单了。最瞩目的是清代古典园林建筑畅园,几条巷子富郎中巷、盛家浜、庙堂巷、瓣莲巷、剪金桥巷等听起来也很有味道,剩下的就暗吐“芬芳”了:富郎中巷里有国学大师沈瓞民故居,盛家浜里是陶氏宅园和舒适故居,庙堂巷里除了畅园,杨荫榆故居也在其间,瓣莲巷里是洪钧祖宅、清微道院、曹沧州祠等。
偌大的苏州古城,有54个类似大小不一的街坊,平江路是其中之一二。苏州的每个街坊都各有各的精彩。
定格瞬间,32号街坊的肌理
2019年,32号街坊启动搬迁,两个批次12个宅院共迁出87户人家。“也是到了不得不搬的时候了。”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香治说。
古城如何延续,是每一代人都在思考的问题。比起一条繁盛的古街,这成片成片的传统民居,更真实反映苏州城的历史文脉。
整治实践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入新时代,古城保护更到了重要历史时刻:古城文脉需要延续,古城内的居住民生更需要改善。户均居住面积不到40㎡,一些老房子早已破旧不堪,再不守就守不住了。苏州姑苏区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也被寄予厚望,要创出新典范,走出新思路,传承文化的同时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苏州是全国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城市,道前片区32号街坊更是苏州古城内两个试点项目之一。32号街坊里蕴藏大量明清与民国建筑,多处省保、市保及控保、文物登录点,还有更大体量的近30年来改造的体现传统风貌的房屋。启用的改造模式叫“保护更新”,即保护优先,在此基础上更新。中央对此的指导称之为“微更新”,城市的主要肌理不能变,古宅的风貌不能变,但同时提供现代人居住必备的生活机能,让建筑焕发活力,持续发挥功用。
改造项目从2016年开始前期研究,2017年专为承担该项目探索保护更新模式的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置业有限公司成立,当年6月改造项目实质性启动。
且留且走,传统格局微更新
改造的大思路就是在不破坏城市肌理的前提下“微更新”。首先是适度搬迁。这是一种全新思路:从整个区域里挑选一些宅院,迁走其中的住户,宅院稍加修缮,之后重新规划功能,以降低整个区域的人口密度。在此期间,改造区域基础设施,植入功能,最后“微”调整区域内人们的生活动线,以达到改善区域居住环境的目的。
“在腾挪空间极度有限的情况下,是没办法改善生活条件的,配套设施没法上,还存在消防安全隐患。而从每个宅子里拨出几户搬迁也不现实。”因此,在划定的预备搬迁宅院范畴内,当一个宅院里所有住户在规定时间内均同意搬迁,整个宅院就进入程序。搬入新居后,他们的居住条件可得到极大改善。而留下来的住户,也因人口密度下降,居住空间大幅改善,生活品质得到提升。
这种“适度搬迁”的重点在于“动态调整”。 “街坊功能的植入是需要空间的。 除个别重点文物修缮和技术性很强的公共设施建设需要依法采取征收搬迁外,32号街坊保护与更新过程主要采取协议搬迁模式进行,搬迁是随时根据情况做整体策略和协调的。”王香治介绍,“有些宅院,本身保存得很好,就不会启动搬迁。”已知2020年会启动第三批搬迁项目。
整修更新后的宅院空间,可能是民居、公共活动空间,或者是酒店民宿、文化艺术空间等,它们藏身于一所所古老的大杂院之间,体味着传统苏州的烟火气。
试点中创新,探索古保新思路
32号街坊改造试点中探索的,还包括公众参与的机制,即修复更新如何开展,其中一条是根据老百姓的需求。此前老旧小区改造,通常着眼于美化环境、加固设施,但在生活细节之处,比如老百姓的晾衣架,极少涉及。接通燃气、增添老年人活动场所等老百姓提出的需求,也一并在方案的考虑、研究列项中。
“更新改造不应由规划方一下子把方案全部确定下来,而是要按照居民需求一步步确定。这种问计于民的思路可以更好汇聚居民的想法,可促进居民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秩序的建立。”王香治说。
改造后怎样使用,是保护更新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样板之一是畅园。畅园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由国有公司作为其资产持有人和管理者。怎样把畅园的文物资源价值发挥出来,牵涉到另一个核心问题,只有发挥出价值,才会吸引精力和资金投入到管理维护中,而非靠政府的硬维持。
历史上的畅园是西边宅子的配套花园,但现状它成了东边宅子的配套,仅供800多㎡物业专享。在不否定现状的同时,部分历史正在被恢复:待西边宅子修缮后,畅园将与周边约4000㎡的物业资产合为整体项目,发挥更大的辐射作用。“让文物资源带活老宅,让老宅激发文物焕发出新的活力。”王香治这样概括这一试点的尝试。
改造试点中的创新不止以上,还包括整合多家主体的多方合作机制。畅园项目即是一个多主体合作项目,在不改变产权性质的前提下,由多个主体共同完成项目。包括32号街坊改造更新的实施主体公司,也创新性地由市、区国企股权合作建立。
完成改造更新后的32號街坊,将发展成为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古城苏式生活体验街区。一个真实完整呈现古城传统生活生态的街坊,本就是最原汁原味的古城苏式生活街区;同时,植入了现代功能后,这里的苏式生活体验将更精炼,吸引八方热爱古城文化的来客, 交流、互动更绚烂、更国际的文化艺术。
偌大的苏州古城,有54个类似大小不一的街坊,平江路是其中之一二。苏州的每个街坊都各有各的精彩。
定格瞬间,32号街坊的肌理
2019年,32号街坊启动搬迁,两个批次12个宅院共迁出87户人家。“也是到了不得不搬的时候了。”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香治说。
古城如何延续,是每一代人都在思考的问题。比起一条繁盛的古街,这成片成片的传统民居,更真实反映苏州城的历史文脉。
整治实践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入新时代,古城保护更到了重要历史时刻:古城文脉需要延续,古城内的居住民生更需要改善。户均居住面积不到40㎡,一些老房子早已破旧不堪,再不守就守不住了。苏州姑苏区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也被寄予厚望,要创出新典范,走出新思路,传承文化的同时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苏州是全国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城市,道前片区32号街坊更是苏州古城内两个试点项目之一。32号街坊里蕴藏大量明清与民国建筑,多处省保、市保及控保、文物登录点,还有更大体量的近30年来改造的体现传统风貌的房屋。启用的改造模式叫“保护更新”,即保护优先,在此基础上更新。中央对此的指导称之为“微更新”,城市的主要肌理不能变,古宅的风貌不能变,但同时提供现代人居住必备的生活机能,让建筑焕发活力,持续发挥功用。
改造项目从2016年开始前期研究,2017年专为承担该项目探索保护更新模式的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置业有限公司成立,当年6月改造项目实质性启动。
且留且走,传统格局微更新
改造的大思路就是在不破坏城市肌理的前提下“微更新”。首先是适度搬迁。这是一种全新思路:从整个区域里挑选一些宅院,迁走其中的住户,宅院稍加修缮,之后重新规划功能,以降低整个区域的人口密度。在此期间,改造区域基础设施,植入功能,最后“微”调整区域内人们的生活动线,以达到改善区域居住环境的目的。
“在腾挪空间极度有限的情况下,是没办法改善生活条件的,配套设施没法上,还存在消防安全隐患。而从每个宅子里拨出几户搬迁也不现实。”因此,在划定的预备搬迁宅院范畴内,当一个宅院里所有住户在规定时间内均同意搬迁,整个宅院就进入程序。搬入新居后,他们的居住条件可得到极大改善。而留下来的住户,也因人口密度下降,居住空间大幅改善,生活品质得到提升。
这种“适度搬迁”的重点在于“动态调整”。 “街坊功能的植入是需要空间的。 除个别重点文物修缮和技术性很强的公共设施建设需要依法采取征收搬迁外,32号街坊保护与更新过程主要采取协议搬迁模式进行,搬迁是随时根据情况做整体策略和协调的。”王香治介绍,“有些宅院,本身保存得很好,就不会启动搬迁。”已知2020年会启动第三批搬迁项目。
整修更新后的宅院空间,可能是民居、公共活动空间,或者是酒店民宿、文化艺术空间等,它们藏身于一所所古老的大杂院之间,体味着传统苏州的烟火气。
试点中创新,探索古保新思路
32号街坊改造试点中探索的,还包括公众参与的机制,即修复更新如何开展,其中一条是根据老百姓的需求。此前老旧小区改造,通常着眼于美化环境、加固设施,但在生活细节之处,比如老百姓的晾衣架,极少涉及。接通燃气、增添老年人活动场所等老百姓提出的需求,也一并在方案的考虑、研究列项中。
“更新改造不应由规划方一下子把方案全部确定下来,而是要按照居民需求一步步确定。这种问计于民的思路可以更好汇聚居民的想法,可促进居民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秩序的建立。”王香治说。
改造后怎样使用,是保护更新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样板之一是畅园。畅园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由国有公司作为其资产持有人和管理者。怎样把畅园的文物资源价值发挥出来,牵涉到另一个核心问题,只有发挥出价值,才会吸引精力和资金投入到管理维护中,而非靠政府的硬维持。
历史上的畅园是西边宅子的配套花园,但现状它成了东边宅子的配套,仅供800多㎡物业专享。在不否定现状的同时,部分历史正在被恢复:待西边宅子修缮后,畅园将与周边约4000㎡的物业资产合为整体项目,发挥更大的辐射作用。“让文物资源带活老宅,让老宅激发文物焕发出新的活力。”王香治这样概括这一试点的尝试。
改造试点中的创新不止以上,还包括整合多家主体的多方合作机制。畅园项目即是一个多主体合作项目,在不改变产权性质的前提下,由多个主体共同完成项目。包括32号街坊改造更新的实施主体公司,也创新性地由市、区国企股权合作建立。
完成改造更新后的32號街坊,将发展成为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古城苏式生活体验街区。一个真实完整呈现古城传统生活生态的街坊,本就是最原汁原味的古城苏式生活街区;同时,植入了现代功能后,这里的苏式生活体验将更精炼,吸引八方热爱古城文化的来客, 交流、互动更绚烂、更国际的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