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场策略的改变,让宜家像地产商一样开始到处圈地。
前不久闹得沸沸扬扬的“宜家压榨代工厂”事件又有了新动向,已经与宜家断绝了合作关系的数家代工厂“自立门户”,与多方投资人联合投资开办了嘉宜美家居连锁商超。嘉宜美第一家分店已于9月16日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对外营业。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零售企业从传统零售模式开始向关联产业发展,除了单纯增加业态等内容,进军商业地产、增加自有品牌等也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全球家居巨头瑞典宜家也不例外,它的野心并不只停留于家居卖场。
在家居业的窘境,促使宜家下决心开辟新战场。日前,宜家宣布,计划在欧洲不同地点开设100家连锁经济型酒店,首家酒店会在德国开业,时间定为2014年。
店面扩张“蜗牛速度”
这家来自于瑞典的家居品牌创始于1943年,自1998年进驻中国以来,在门店拓展上一直被外界称为“蜗牛速度”。目前,宜家在中国一共只开了11家店。与中国本土家居卖场飞速的跑马圈地相比,这种缓慢程度一直让其备受争议。因为,按照零售业的法则,只有门店达到一定数量,才能充分发挥物流以及供应链效应,从而降低成本、拉动增长。
众所周知,宜家之所以开店速度奇慢正是由于其极为审慎、小心。据宜家中国区零售业务总裁吉丽安介绍,一般一家新店的筹备时间为2.5至3年左右,“我们考虑的不仅是今天的生意,而且是未来5年、10年、20年。”在建店时,除了考察一个新入市场的GDP、人口一些基本要素之外,宜家团队还要考察GDP背后的种种构成,由于一些地方的经济实际主要靠政府拉动,当地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因而并不显而易见。有时候,建店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少意外状况,比如刚开业不久的亚洲最大的宜家门店上海北蔡店,就在建时遭遇“可能会影响上海地面下沉”的问题,因此单单打地基就耗费了预期之外不少时间。
与此同时,尚有多年遗留的问题有待解决,比如本身定位为大众产品,但现有产品价格在中国仍处于中高端,也是宜家在中国遇到的障碍之一,“我们能否和更多的顾客联系在一起,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吉丽安认为,她正在游说总部设计更高性价比的产品。
“说实在的,宜家卖的不是家具,是一种风味、一种情调。”标致家具代理商吴磊如此概括宜家的魅力。
低价策略的隐忧
低价策略,是全球家居巨头瑞典宜家中国战略的一大重点。根据计划,宜家产品的销售价格平均每年需降低2%~3%,过去8年,宜家曾成功将全部产品的价格降低了超过20%。2011财年,其产品价格降幅亦达到2.6%。
“他们终端产品降价,是用不断压榨我们来换取的,为宜家代工根本赚不到钱。”黑龙江耐力木业集团董事局主席曹跃伟称。
虽然是奉行低价策略,但宜家中国的代工厂普遍认为,宜家产品依然是暴利。
一位家具业人士称,为宜家代工的企业大多只求名,不求利,“为外资巨头代工,因为各方面要求高,比如管理体系和质量体系,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企业的知名度,是一种光环效应。但在生产成本不断上涨的行情下,没有利润让企业活得相当不易。”
值得注意的是,一向以严谨、负责著称的宜家,一段时间以来除深陷“代工事件”困扰外,同时还伴随着频频曝光的质量问题。
近年来,“召回”对宜家而言算是一个使用频率不低的词汇,召回产品的范围涉及玻璃杯、咖啡壶/茶壶、有玻璃镜门的衣柜、儿童高脚椅等多种产品。有媒体统计,过去的三年多时间里,宜家家居宣布召回的问题商品至少有15种。
曾几何时,购买宜家商品深受白领小资们的追捧。但现在,即便是主力购物人群白领消费者也无意在宜家门店中进行“大规模”采购,而只是选择某件小商品来点缀小资情调。虽然宜家奉行“低价策略”,但宜家在中国市场却并未如它在歐洲那般“亲民”。宜家在中国已经成了“高价低质”的代名词。
如今追兵嘉宜美将通过差别化、本土化的方式与宜家家居竞争。无论在销售价格和销售渠道上,嘉宜美都会比宜家更有优势。目前已有不少宜家代工厂转投嘉宜美。
嘉宜美执行董事李俊明透露,在发展初期,嘉宜美将先避开宜家,在宜家并未涉及的城市内迅速布局。
“新版宜家”,是否会对宜家的市场份额和供货渠道造成冲击?
对此,宜家方面称已做好了竞争的准备,将继续坚持在华的采购模式。
中投顾问建材行业研究员邹明晓表示,嘉宜美的开业对宜家的经营和市场份额造成影响和冲击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嘉宜美与宜家进行同质化竞争,它们的产品类似、目标市场相同;同时,嘉宜美在价格和渠道方面占有优势,这会对宜家的销售和采购造成一定压力;另外,作为本土企业,嘉宜美对中国市场更加了解。
自建物业新的增长点
或许是意识到了中国市场是其扩张动力的最大来源之一,宜家开始将商业地产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以买地自建的方式发展,这也是宜家近几年来在中国的新尝试。
根据报告显示,宜家集团品牌价值达9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00亿元),成为全球最值钱的品牌之一,该集团同时投资购物商场、金融工具和房地产。
据悉,InterIKEA为宜家旗下公司,目前该集团已掌控数家酒店,并有多家酒店在建,此次新项目将是其首个酒店连锁。眼下,InterIKEA正在为这些未来的经济型酒店挑选和购买地址,选址目的地计划在比利时、奥地利、荷兰、英国以及波兰等东欧国家。
对于此次宜家跨界选择进军经济型酒店业,不少经济型酒店业内人士表示,其实这是个不错的转型方向,现在很多经济型酒店都号称用宜家的装修,宜家自己开酒店无论在设计还是成本方面肯定有优势。
宜家这种“家居+购物中心”的捆绑式布局,如今在全球范围已有超过30个组合在运营。
2009年7月,宜家以7.9亿元竞拍底价获得北京大兴商业综合区项目用地,共分为两期建设,一期是宜家家居商场项目,营业面积约为5万平方米;二期为购物中心项目,营业面积约为16万平方米,预计2014年正式营业,并将配备7000个停车位。
继在北京拿地后时隔一年,2010年7月,宜家又以6.04亿元的成交价在武汉拿下一块450亩商业金融用地,准备投建英特宜家购物中心。
2011年9月,英特宜家购物中心集团在无锡的购物中心项目奠基。这个总商业面积高达14万平方米的项目计划于2013年底开业。
英特宜家购物中心集团目前在中国已有了新的选址——上海,这是该集团在中国的第四个发展计划。
届时,每个项目均将容纳家电、百货、超市、影院等多种业态。这在业内人士看来,以家居为核心的综合购物中心模式无疑比单纯的家居卖场给宜家带来的利润回报要丰厚得多。
对此,中国各地政府看到宜家家居对商圈的带动作用,在土地方面已提供了极大的优惠。据了解,武汉市政府还计划储备英特宜家购物中心周边的地块,以备规划、开发与其错位经营。
前不久闹得沸沸扬扬的“宜家压榨代工厂”事件又有了新动向,已经与宜家断绝了合作关系的数家代工厂“自立门户”,与多方投资人联合投资开办了嘉宜美家居连锁商超。嘉宜美第一家分店已于9月16日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对外营业。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零售企业从传统零售模式开始向关联产业发展,除了单纯增加业态等内容,进军商业地产、增加自有品牌等也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全球家居巨头瑞典宜家也不例外,它的野心并不只停留于家居卖场。
在家居业的窘境,促使宜家下决心开辟新战场。日前,宜家宣布,计划在欧洲不同地点开设100家连锁经济型酒店,首家酒店会在德国开业,时间定为2014年。
店面扩张“蜗牛速度”
这家来自于瑞典的家居品牌创始于1943年,自1998年进驻中国以来,在门店拓展上一直被外界称为“蜗牛速度”。目前,宜家在中国一共只开了11家店。与中国本土家居卖场飞速的跑马圈地相比,这种缓慢程度一直让其备受争议。因为,按照零售业的法则,只有门店达到一定数量,才能充分发挥物流以及供应链效应,从而降低成本、拉动增长。
众所周知,宜家之所以开店速度奇慢正是由于其极为审慎、小心。据宜家中国区零售业务总裁吉丽安介绍,一般一家新店的筹备时间为2.5至3年左右,“我们考虑的不仅是今天的生意,而且是未来5年、10年、20年。”在建店时,除了考察一个新入市场的GDP、人口一些基本要素之外,宜家团队还要考察GDP背后的种种构成,由于一些地方的经济实际主要靠政府拉动,当地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因而并不显而易见。有时候,建店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少意外状况,比如刚开业不久的亚洲最大的宜家门店上海北蔡店,就在建时遭遇“可能会影响上海地面下沉”的问题,因此单单打地基就耗费了预期之外不少时间。
与此同时,尚有多年遗留的问题有待解决,比如本身定位为大众产品,但现有产品价格在中国仍处于中高端,也是宜家在中国遇到的障碍之一,“我们能否和更多的顾客联系在一起,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吉丽安认为,她正在游说总部设计更高性价比的产品。
“说实在的,宜家卖的不是家具,是一种风味、一种情调。”标致家具代理商吴磊如此概括宜家的魅力。
低价策略的隐忧
低价策略,是全球家居巨头瑞典宜家中国战略的一大重点。根据计划,宜家产品的销售价格平均每年需降低2%~3%,过去8年,宜家曾成功将全部产品的价格降低了超过20%。2011财年,其产品价格降幅亦达到2.6%。
“他们终端产品降价,是用不断压榨我们来换取的,为宜家代工根本赚不到钱。”黑龙江耐力木业集团董事局主席曹跃伟称。
虽然是奉行低价策略,但宜家中国的代工厂普遍认为,宜家产品依然是暴利。
一位家具业人士称,为宜家代工的企业大多只求名,不求利,“为外资巨头代工,因为各方面要求高,比如管理体系和质量体系,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企业的知名度,是一种光环效应。但在生产成本不断上涨的行情下,没有利润让企业活得相当不易。”
值得注意的是,一向以严谨、负责著称的宜家,一段时间以来除深陷“代工事件”困扰外,同时还伴随着频频曝光的质量问题。
近年来,“召回”对宜家而言算是一个使用频率不低的词汇,召回产品的范围涉及玻璃杯、咖啡壶/茶壶、有玻璃镜门的衣柜、儿童高脚椅等多种产品。有媒体统计,过去的三年多时间里,宜家家居宣布召回的问题商品至少有15种。
曾几何时,购买宜家商品深受白领小资们的追捧。但现在,即便是主力购物人群白领消费者也无意在宜家门店中进行“大规模”采购,而只是选择某件小商品来点缀小资情调。虽然宜家奉行“低价策略”,但宜家在中国市场却并未如它在歐洲那般“亲民”。宜家在中国已经成了“高价低质”的代名词。
如今追兵嘉宜美将通过差别化、本土化的方式与宜家家居竞争。无论在销售价格和销售渠道上,嘉宜美都会比宜家更有优势。目前已有不少宜家代工厂转投嘉宜美。
嘉宜美执行董事李俊明透露,在发展初期,嘉宜美将先避开宜家,在宜家并未涉及的城市内迅速布局。
“新版宜家”,是否会对宜家的市场份额和供货渠道造成冲击?
对此,宜家方面称已做好了竞争的准备,将继续坚持在华的采购模式。
中投顾问建材行业研究员邹明晓表示,嘉宜美的开业对宜家的经营和市场份额造成影响和冲击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嘉宜美与宜家进行同质化竞争,它们的产品类似、目标市场相同;同时,嘉宜美在价格和渠道方面占有优势,这会对宜家的销售和采购造成一定压力;另外,作为本土企业,嘉宜美对中国市场更加了解。
自建物业新的增长点
或许是意识到了中国市场是其扩张动力的最大来源之一,宜家开始将商业地产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以买地自建的方式发展,这也是宜家近几年来在中国的新尝试。
根据报告显示,宜家集团品牌价值达9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00亿元),成为全球最值钱的品牌之一,该集团同时投资购物商场、金融工具和房地产。
据悉,InterIKEA为宜家旗下公司,目前该集团已掌控数家酒店,并有多家酒店在建,此次新项目将是其首个酒店连锁。眼下,InterIKEA正在为这些未来的经济型酒店挑选和购买地址,选址目的地计划在比利时、奥地利、荷兰、英国以及波兰等东欧国家。
对于此次宜家跨界选择进军经济型酒店业,不少经济型酒店业内人士表示,其实这是个不错的转型方向,现在很多经济型酒店都号称用宜家的装修,宜家自己开酒店无论在设计还是成本方面肯定有优势。
宜家这种“家居+购物中心”的捆绑式布局,如今在全球范围已有超过30个组合在运营。
2009年7月,宜家以7.9亿元竞拍底价获得北京大兴商业综合区项目用地,共分为两期建设,一期是宜家家居商场项目,营业面积约为5万平方米;二期为购物中心项目,营业面积约为16万平方米,预计2014年正式营业,并将配备7000个停车位。
继在北京拿地后时隔一年,2010年7月,宜家又以6.04亿元的成交价在武汉拿下一块450亩商业金融用地,准备投建英特宜家购物中心。
2011年9月,英特宜家购物中心集团在无锡的购物中心项目奠基。这个总商业面积高达14万平方米的项目计划于2013年底开业。
英特宜家购物中心集团目前在中国已有了新的选址——上海,这是该集团在中国的第四个发展计划。
届时,每个项目均将容纳家电、百货、超市、影院等多种业态。这在业内人士看来,以家居为核心的综合购物中心模式无疑比单纯的家居卖场给宜家带来的利润回报要丰厚得多。
对此,中国各地政府看到宜家家居对商圈的带动作用,在土地方面已提供了极大的优惠。据了解,武汉市政府还计划储备英特宜家购物中心周边的地块,以备规划、开发与其错位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