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时喜欢侍弄些花鸟鱼虫什么的,每每看着它们,就有一股拍摄的欲望,心想:手里把着现成的相机、胶片,拍吧!喀嚓喀嚓一气,拍摄欲是满足了,可片子冲出来一看,整个一”花草纪念照“,不满意。偶尔翻书看到许多微距拍摄的花卉图片,尝试着拍了一些,总觉得是在重复别人。扪心自问,拍摄的角度能够突破,题材能否也做出突破呢?
于是我开始留意日常生活中的微小细节,寻找合适的拍摄题材。一次在老伴切紫圆白菜时,发现在切开的横断面上,紫色的菜叶一层层向中心抱在一起,紫中有白,甚是好看。心中一乐,寻思这下有了。于是对老伴说:”你别切了,我来!今天的饭我做了。“由于我一向在家中不做饭,老伴不解其意,执意不肯松手中的菜刀,我只好说明想要给圆白菜拍照的想法,才解了她的疑惑。拍完后等照片冲出来一看,还真不错,老伴也觉得挺有意思。从此,老伴去菜市场是换着花样买各种蔬菜,给我拍摄,回来切的时候也格外留心,并叫我在旁边看着,生怕把好的题材放过。就是由这无意间的发现,竟使我的微距摄影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了。
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刚开始搞微距摄影的时候,我可真没少碰上难题:没有专门的拍摄台,就看书琢磨,凭着多年技工的底子,自己设计画图,自己动手制作,两块玻璃,几根木条,嘿!做出来又好使又实用。拍摄西红柿、萝卜这样的蔬菜,在切好的横断面上不断有组织液渗出,光打上去,形成了刺眼的光斑,怎么办?这难不到咱老摄影,给镜头上加块偏振镜,齐了。再者,遇见拍苹果、茄子这样的植物,切开了摆上工作台,还没等我布完光,对实焦距,果肉部位很快就氧化变色了,怎么办?到厨房里一踅摸,有保鲜膜呀!先把它蒙上,等其他设备都摆弄齐了,一揭就拍,不就解决了么!……动脑子是种乐趣,搞摄影不就是比谁脑子活么!
随着我拍得越来越多,就越来越感受到:微距摄影最能锻炼拍摄者的基本功,它需要拍摄者从用光、构图的选择到景深、焦点的控制,无一不要做细心的体验和精细的调整。比如用光,在开始,我使用自然光从正面照射被摄物的表面,加用白纸补光,以表现它表面的质感;后来,开始尝试使用透射光照明,重点突出被摄体的内部纹理和组织结构;在色温的控制上,用小镜子反射自然光照射,对于黄瓜等偏冷调的物体,能真实还原色彩,而对橘子等暖调的被摄体,则使用U2灯打光,就更能形成和谐的色调,以烘托气氛。当然,还有光线、工作平台、被摄体和镜头之间的角度调整,焦点的选取,景深范围的控制等等,都需要精确的把握,有时甚至需要动用尺子、计算器进行测量计算,半点偏差就会使效果差之千里了。
拍摄得越深入,技术要求也就越高,乐趣也就越大。弓着腰,驼着背,眼睛凑在取景器前,一拍就是一天,一点也不觉得累。到了看片的时候,更是兴奋,在这不被常人注意的微观的方寸之间,经过自己的探寻、发掘,竟呈现出如此富有韵律的神奇景观和千变万化的迷人色彩,仿佛进入了另一个新奇的世界,心中的激动是用言语无法表达的,也激发了我进入了更为广阔的拍摄天地。从瓜果蔬菜,到树叶树皮,再到贝壳,无一不被我摄入镜头,我是越拍越有感觉,越过瘾,越爱拍。
前几天,几个朋友来家看片子,看完有朋友说:“老陈啊,片子拍得好是好,但这些小品式的照片是不会被认同的,你看影赛上什么时候有这样的片子获奖呢?你可别走进死胡同。”听了这话,我心里象是打翻了五味瓶,琢磨自己拍微距作品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解释不清,但有一点很明确,那就是“我喜欢,我拍摄”。
老陈其人:陈彭桂,兴趣广泛,尤爱摆弄花鸟鱼虫,并精于此道。二十年前开始迷恋摄影,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北京摄影家协会会员,北京广角学会副理事长。近十年,因与众影友一起在天安门广场上拍摄各类情趣图片而闻名,并多次获奖。退休后,全身心投入摄影,现在全国政协开办的老年摄影班、广电总局老年干部大学、北京青年宫中老年摄影班担任授课工作。
叶火炬树,属漆树科,常用于园林风景造林用物种。
贝壳鲍,属鲍科。也称“大鲍”,古称“鳆”或“石决明”,俗称“鲍鱼”。
贝壳大马蹄螺,属马蹄螺科。
果实向日葵,属菊科,又称葵花、向阳花或转日莲,常见的油料作物。
贝壳大轮螺,属壳螺科。
果实石榴,属石榴科,果实可入药。
根萝卜,属十字花科,别名莱菔、芦菔,常见食用作物。
叶爬山虎,属于葡a萄科、城市里常见的绿化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