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潘懋元先生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划分的类型,越来越多的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明确归属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重点,不少高校开始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与建设成为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重要保障,基于此,以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为例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核心竞争力;课程体系;计算机专业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2.176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2-0246-01
1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和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到2010年4月,我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 983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792所。除38所“985工程”高校、112所“211”工程高校外,有642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占普通本科院校的81.06%。地方本科院校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近几年,国内的诸多高校也纷纷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注重实践教学的探索。观念方面:部分教师缺乏深层次的认识,普遍存在观望、等待、敷衍等现象;教学体制方面: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仍显短缺和落后,校内和校外的实训实习基地远远不能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机制仍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师资力量方面:教师中,能够满足实践教学要求的总体比重不高,多数青年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践教学的专门训练,难以胜任相关的实践指导工作。
2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
本课题研究的是以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为例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与建设,就如何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核心对“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开发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具体实践措施有以下几点。
2.1 以就业为导向,把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划分为基于企业项目的分级分阶段课程群
进行市场调研,了解专业与企业之间的差异点;了解行业需求、职业需求和岗位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实践教学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企业项目从研发到应用的生命周期为载体,通过项目将整个课程体系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课程群。
2.2 课程群中的每门课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课程群中即包含了基础类课程也包含了方向性课程。基础类课程是将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密切结合,逐步实现将抽象理论知识转变为程序语言。采用训练简单项目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用自动计算的思想完成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方向性课程以综合性实践训练项目为主,在源程序框架的基础上,完成算法要求的功能,提高学生把握软件技术本质的能力。
2.3 完善与课程改革相对应的考试体系
将课程划分成课程群后,每个课程群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能力实体,修完每个课程群中的课程后,都可以进行考核,及时检验学习效果。课程群中,不同性质的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考试方法,理论性强的课程可以采用笔试,专业性强的课程可以完全采用实践考核,有些课程甚至可以采取口试、答辩等形式,或者以上几种形式的综合形式。学生最后成绩的判定可以是每个级别课程群成绩的累加,也可以是最后的作品成绩和答辩成绩的累加。
2.4 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平台
此类课程体系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在实践教学平台上,可以进行网络教学、虚拟实验教学和模拟训练,继而建立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训练手段和方法,并可以根据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以系统知识诱导学生主动学习,拓展创新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2.5 探究校企合作机制,使企业在实践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方面,通过聘请行业专家、一线技术人员或教师对课程体系进行评估和论证;综合考虑评估意见,对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参加校企联合项目开发或课程群团队科研项目,积极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2.6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过硬和实践能力强的优秀教师队伍。教学内容的质量,是否生动、丰富,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科研实践水平和学术水平。课程体系下师资队伍要吸收国内外计算机领域先进技术,把将科研工作中获取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方法体现到教学内容中。
3 结 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课程体系开发,对于保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十分必要。 本文对计算机专业课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综合,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提供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设立课程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因此课程体系的开发也要与时俱进,要根据企业的日益改进的工作过程不断的修订和完善,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管理模式、合作教育办学等方面继续探索、前进。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0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N].中国教育报,2010-04-28(A05).
[2]孙泽平.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4).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核心竞争力;课程体系;计算机专业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2.176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2-0246-01
1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和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到2010年4月,我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 983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792所。除38所“985工程”高校、112所“211”工程高校外,有642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占普通本科院校的81.06%。地方本科院校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近几年,国内的诸多高校也纷纷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注重实践教学的探索。观念方面:部分教师缺乏深层次的认识,普遍存在观望、等待、敷衍等现象;教学体制方面: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仍显短缺和落后,校内和校外的实训实习基地远远不能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机制仍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师资力量方面:教师中,能够满足实践教学要求的总体比重不高,多数青年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践教学的专门训练,难以胜任相关的实践指导工作。
2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
本课题研究的是以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为例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与建设,就如何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核心对“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开发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具体实践措施有以下几点。
2.1 以就业为导向,把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划分为基于企业项目的分级分阶段课程群
进行市场调研,了解专业与企业之间的差异点;了解行业需求、职业需求和岗位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实践教学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企业项目从研发到应用的生命周期为载体,通过项目将整个课程体系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课程群。
2.2 课程群中的每门课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课程群中即包含了基础类课程也包含了方向性课程。基础类课程是将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密切结合,逐步实现将抽象理论知识转变为程序语言。采用训练简单项目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用自动计算的思想完成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方向性课程以综合性实践训练项目为主,在源程序框架的基础上,完成算法要求的功能,提高学生把握软件技术本质的能力。
2.3 完善与课程改革相对应的考试体系
将课程划分成课程群后,每个课程群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能力实体,修完每个课程群中的课程后,都可以进行考核,及时检验学习效果。课程群中,不同性质的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考试方法,理论性强的课程可以采用笔试,专业性强的课程可以完全采用实践考核,有些课程甚至可以采取口试、答辩等形式,或者以上几种形式的综合形式。学生最后成绩的判定可以是每个级别课程群成绩的累加,也可以是最后的作品成绩和答辩成绩的累加。
2.4 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平台
此类课程体系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在实践教学平台上,可以进行网络教学、虚拟实验教学和模拟训练,继而建立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训练手段和方法,并可以根据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以系统知识诱导学生主动学习,拓展创新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2.5 探究校企合作机制,使企业在实践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方面,通过聘请行业专家、一线技术人员或教师对课程体系进行评估和论证;综合考虑评估意见,对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参加校企联合项目开发或课程群团队科研项目,积极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2.6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过硬和实践能力强的优秀教师队伍。教学内容的质量,是否生动、丰富,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科研实践水平和学术水平。课程体系下师资队伍要吸收国内外计算机领域先进技术,把将科研工作中获取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方法体现到教学内容中。
3 结 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课程体系开发,对于保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十分必要。 本文对计算机专业课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综合,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提供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设立课程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因此课程体系的开发也要与时俱进,要根据企业的日益改进的工作过程不断的修订和完善,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管理模式、合作教育办学等方面继续探索、前进。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0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N].中国教育报,2010-04-28(A05).
[2]孙泽平.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