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蕴藏的丰富教育理论,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具有启迪与借鉴作用。如何将儒家传统教育思想之精华渗透到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之中并加以升华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
关键词:儒家 思政教学 以人为本 因材施教
依据新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德智共生的课程,它由师生、教材、课堂和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等诸多要素组成,并以此为依托言近旨远地讲授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以及我国的国情国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常识,其根本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素质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加强和深化德育内涵、德育本质、德育目的、德育功能、德育内容及其发展也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以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常识的为智力支撑,发挥思想教育的德育功能,是思想政治课区别于日常德育工作的内在特性。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求其社会成员明确政治立场、政治观念、政治行为,还要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它所提出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原则、方法等方面的观点, 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启迪与借鉴作用。如何在中学思想品德课课中渗透这一思想,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
1、以人为本
说“人”这个概念。“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大致说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不问马。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
其次是“本”这个概念。“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及“学校教育,学生为本”等,都是从“根本”这个意义上理解和使用“本”这个概念的。体现在当前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上,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其学习潜能和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以达到课程教学效果最优化。
2、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概念,是朱熹在总结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相关思想时提出的。在现代教育中,仍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就学生群体而言存在着个体差异,就学生个体而言,存在着自身差异。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材施教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一定年龄段的学生,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又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和特殊性。这是因为一定年龄段的学生,在生理上,特别是在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上都要经历一定的过程;他们所掌握的社会经验、知识和行为规范的深度也都有一定的顺序性,这就使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典型的共同特征。又由于各个学生的生理条件、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同一年龄阶段的各个学生,在心理发展速度和面貌上又具有显著的不同,形成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所以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才能让每个学生鲜亮的个性得以张扬。
孔子主张教育方法因人而异,要因材施教。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教育对象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就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进行不同的教育。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孔子弟子众多,所好不一。颜回好仁,子路好勇,子贡好商,冉求好政。孔子根据其不同的兴趣爱好分别设立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这样便使其特长都得到了充分发挥。将这点借鉴到当前的中学思政课堂上,在评价学生时,不仅要考虑到其智力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还要综合考虑其在品德、美术鉴赏、体育等方面的成就。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能单从智育上来判断一个学生的素质,应鼓励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取得全面发展。
《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其大意是:对待教育对象,要一视同仁,不能按照人为标准将其他们分成三六九等。主张教育没有类的差别,不论贫富、贵贱、善恶、智愚,这是一种教育平等思想。当前,教育已成为全体公民的需要和共享的权利,教育资源也应做到全民性和普及性。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一视同仁,这种一视同仁并不是否定“因材施教”,而是指要把学生看成平等的学习主体,他们是各有其灵魂,各有其人格尊严的人。不仅要在教学资源上做到平等和共享,还要在心灵上给予同等的尊重。
3、内心自省
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在于“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故在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上师长发挥的作用应如春风化雨。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更是强调内心反省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说教式教育,但说教必须与受教育者的内心自省结合起来。教育者的说教是外因, 受教育者的内省才是关键,外因与内因相结合,才能收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效果。
儒家思想之精髓乃我中华文化之瑰宝,历经千年仍有其独特价值。中学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旨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素质,培养健康完善人格, 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课程, 只有不断吸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构建自身丰富的文化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因材施教,多种教学手法相结合, 才能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关键词:儒家 思政教学 以人为本 因材施教
依据新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德智共生的课程,它由师生、教材、课堂和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等诸多要素组成,并以此为依托言近旨远地讲授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以及我国的国情国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常识,其根本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素质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加强和深化德育内涵、德育本质、德育目的、德育功能、德育内容及其发展也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以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常识的为智力支撑,发挥思想教育的德育功能,是思想政治课区别于日常德育工作的内在特性。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求其社会成员明确政治立场、政治观念、政治行为,还要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它所提出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原则、方法等方面的观点, 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启迪与借鉴作用。如何在中学思想品德课课中渗透这一思想,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
1、以人为本
说“人”这个概念。“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大致说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不问马。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
其次是“本”这个概念。“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及“学校教育,学生为本”等,都是从“根本”这个意义上理解和使用“本”这个概念的。体现在当前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上,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其学习潜能和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以达到课程教学效果最优化。
2、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概念,是朱熹在总结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相关思想时提出的。在现代教育中,仍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就学生群体而言存在着个体差异,就学生个体而言,存在着自身差异。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材施教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一定年龄段的学生,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又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和特殊性。这是因为一定年龄段的学生,在生理上,特别是在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上都要经历一定的过程;他们所掌握的社会经验、知识和行为规范的深度也都有一定的顺序性,这就使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典型的共同特征。又由于各个学生的生理条件、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同一年龄阶段的各个学生,在心理发展速度和面貌上又具有显著的不同,形成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所以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才能让每个学生鲜亮的个性得以张扬。
孔子主张教育方法因人而异,要因材施教。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教育对象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就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进行不同的教育。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孔子弟子众多,所好不一。颜回好仁,子路好勇,子贡好商,冉求好政。孔子根据其不同的兴趣爱好分别设立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这样便使其特长都得到了充分发挥。将这点借鉴到当前的中学思政课堂上,在评价学生时,不仅要考虑到其智力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还要综合考虑其在品德、美术鉴赏、体育等方面的成就。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能单从智育上来判断一个学生的素质,应鼓励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取得全面发展。
《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其大意是:对待教育对象,要一视同仁,不能按照人为标准将其他们分成三六九等。主张教育没有类的差别,不论贫富、贵贱、善恶、智愚,这是一种教育平等思想。当前,教育已成为全体公民的需要和共享的权利,教育资源也应做到全民性和普及性。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一视同仁,这种一视同仁并不是否定“因材施教”,而是指要把学生看成平等的学习主体,他们是各有其灵魂,各有其人格尊严的人。不仅要在教学资源上做到平等和共享,还要在心灵上给予同等的尊重。
3、内心自省
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在于“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故在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上师长发挥的作用应如春风化雨。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更是强调内心反省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说教式教育,但说教必须与受教育者的内心自省结合起来。教育者的说教是外因, 受教育者的内省才是关键,外因与内因相结合,才能收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效果。
儒家思想之精髓乃我中华文化之瑰宝,历经千年仍有其独特价值。中学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旨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素质,培养健康完善人格, 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课程, 只有不断吸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构建自身丰富的文化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因材施教,多种教学手法相结合, 才能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