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已经准备好进行制造业革命了吗?仅靠中国提升的工资帮不了美国,廉价能源也不行。美国的公司必须研发未来的前沿技术。
平衡地制造
去年,通用电气(GE)在肯塔基州的工厂增添了家用取暖器和电冰箱的制造业务。这是因为当地的员工对公司作出了薪酬方面的让步,而且工厂地点也更靠近美国的客户。但是去年3月,公司CEO杰夫伊梅尔特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撰文解释了GE把制造业从中国和韩国带回美国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消费设备设计者和设备制造以及工程师之间的距离。
“在这个快速进入市场压倒一切的年代,把设计研发和制造分开来没有道理,”伊梅尔特写道。现在,一个有想法让洗碗机部件更少重量更轻的人可以实实在在地尝试自己做一个。但这些设计也不能在短时间内造出和GE的供应商相仿的产品。“仅仅基于劳动力价格的外包已经是过时的模式了,”伊尔梅特说。
在本世纪和上世纪之交,中国南部的制造业工资只有58美分一小时,是美国工资水平的3%。GE和其他制造商急不可待地把制造业转移到海外,用来获得所谓的劳动力套利优势。2004年,波士顿咨询公司告诉它的顾客,是否到海外去已经不成为选择,应该选择的是“用多快的速度”到海外去。
无论是在欧洲还是美国,很多跨国大企业采取的策略都很简单:用便宜的劳动力替代资本。在中国公司可以提供50万工人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投资一个组装iPhone的机器呢?互联网、电话,以及价格适宜的机票和海运都让远程协调工人的工作变得前所未有得容易。
部分因为这个原因,美国在2000年至2010年间失去了600万个制造业工作岗位,占总数的33%。而中国赶上了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制成品(manufacturedgoods)生产商。而这种现象造成的影响远不止宏观经济学的统计数字。
在《生产繁荣》一书中,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教授加里皮萨诺(Gary P. Pisano)和史兆威(Willy C.Shih)把制造业外包成为“去工业化的大实验。”他们和其他一些人现在相信后果让人遗憾,因为在先进技术领域,创新和制造很难分开。如果不能理解生产中的细节,你就不能真正设计出有竞争力的产品。最终,伊尔梅特所谓的“核心能力”(比如产品设计和对材料的理解)岌岌可危。
然而,最近的经济形势已发生了变化。中国南部城市的工资增长迅速,可能会很快达到每小时6美元,和墨西哥水平相仿。波士顿咨询公司现在表示应该“重新评估”中国。它还估计对某些产品来说,中国的整体价格优势将在2015年前消失。正是同一家公司曾告诉顾客要移向海外,而且速度要快。
消失的亚洲廉价劳动力的相对优势并不是很多公司质疑海外制造的唯一原因。虽然任何地方都可能发生自然灾害,但是远距离供应线面临的风险在2011年变得显而易见。那年日本地震和海啸中断了计算机芯片的出货,泰国的洪水把磁盘驱动器厂淹没在10英尺深的水下。廉价天然气给美国带来了发财的机遇,让这个国家成为了一个相对便宜的化工产品制造地,还给工业界提供了低价的电源。
那些劳动力价格最重要的制造业永远不会从低薪国家回来(为了一次产品发布就组装500万台iPhone这样的事情仍然只能在中国做),但是最近的经济改变给了公司一个改变方向的机会。一条获得白宫高度称赞的主要意见是美国应该集中关注制造本身的技术进步,例如新思想的集合,工厂创新,以及加工过程。这也是本期《麻省理工科技创业》“商业冲击波”栏目的主题。
美国在很多先进技术领域保持着优势,包括模拟技术和数字设计,对“大数据”的使用,还有纳米技术。这些东西对创造一个全新的创新型制造加工工业(不仅仅是产品)都很重要。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的研究人员安德鲁麦卡菲(Andrew McAfee)表示,此外还很难忽略仓库机器人、自动驾驶卡车,还有能以简单飞机部件的价格建造复杂部件的增材制造技术这些正在到来的改变。
因为制造业十分多远,所以没有哪一个技术可以勾画出未来的方向。但对像美国这样的发达经济体来说,问题仍然存在。麦卡菲说:“如果劳动力不是区别性因素,你需要问,‘什么才是区别性因素呢?’”
平衡地制造
去年,通用电气(GE)在肯塔基州的工厂增添了家用取暖器和电冰箱的制造业务。这是因为当地的员工对公司作出了薪酬方面的让步,而且工厂地点也更靠近美国的客户。但是去年3月,公司CEO杰夫伊梅尔特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撰文解释了GE把制造业从中国和韩国带回美国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消费设备设计者和设备制造以及工程师之间的距离。
“在这个快速进入市场压倒一切的年代,把设计研发和制造分开来没有道理,”伊梅尔特写道。现在,一个有想法让洗碗机部件更少重量更轻的人可以实实在在地尝试自己做一个。但这些设计也不能在短时间内造出和GE的供应商相仿的产品。“仅仅基于劳动力价格的外包已经是过时的模式了,”伊尔梅特说。
在本世纪和上世纪之交,中国南部的制造业工资只有58美分一小时,是美国工资水平的3%。GE和其他制造商急不可待地把制造业转移到海外,用来获得所谓的劳动力套利优势。2004年,波士顿咨询公司告诉它的顾客,是否到海外去已经不成为选择,应该选择的是“用多快的速度”到海外去。
无论是在欧洲还是美国,很多跨国大企业采取的策略都很简单:用便宜的劳动力替代资本。在中国公司可以提供50万工人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投资一个组装iPhone的机器呢?互联网、电话,以及价格适宜的机票和海运都让远程协调工人的工作变得前所未有得容易。
部分因为这个原因,美国在2000年至2010年间失去了600万个制造业工作岗位,占总数的33%。而中国赶上了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制成品(manufacturedgoods)生产商。而这种现象造成的影响远不止宏观经济学的统计数字。
在《生产繁荣》一书中,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教授加里皮萨诺(Gary P. Pisano)和史兆威(Willy C.Shih)把制造业外包成为“去工业化的大实验。”他们和其他一些人现在相信后果让人遗憾,因为在先进技术领域,创新和制造很难分开。如果不能理解生产中的细节,你就不能真正设计出有竞争力的产品。最终,伊尔梅特所谓的“核心能力”(比如产品设计和对材料的理解)岌岌可危。
然而,最近的经济形势已发生了变化。中国南部城市的工资增长迅速,可能会很快达到每小时6美元,和墨西哥水平相仿。波士顿咨询公司现在表示应该“重新评估”中国。它还估计对某些产品来说,中国的整体价格优势将在2015年前消失。正是同一家公司曾告诉顾客要移向海外,而且速度要快。
消失的亚洲廉价劳动力的相对优势并不是很多公司质疑海外制造的唯一原因。虽然任何地方都可能发生自然灾害,但是远距离供应线面临的风险在2011年变得显而易见。那年日本地震和海啸中断了计算机芯片的出货,泰国的洪水把磁盘驱动器厂淹没在10英尺深的水下。廉价天然气给美国带来了发财的机遇,让这个国家成为了一个相对便宜的化工产品制造地,还给工业界提供了低价的电源。
那些劳动力价格最重要的制造业永远不会从低薪国家回来(为了一次产品发布就组装500万台iPhone这样的事情仍然只能在中国做),但是最近的经济改变给了公司一个改变方向的机会。一条获得白宫高度称赞的主要意见是美国应该集中关注制造本身的技术进步,例如新思想的集合,工厂创新,以及加工过程。这也是本期《麻省理工科技创业》“商业冲击波”栏目的主题。
美国在很多先进技术领域保持着优势,包括模拟技术和数字设计,对“大数据”的使用,还有纳米技术。这些东西对创造一个全新的创新型制造加工工业(不仅仅是产品)都很重要。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的研究人员安德鲁麦卡菲(Andrew McAfee)表示,此外还很难忽略仓库机器人、自动驾驶卡车,还有能以简单飞机部件的价格建造复杂部件的增材制造技术这些正在到来的改变。
因为制造业十分多远,所以没有哪一个技术可以勾画出未来的方向。但对像美国这样的发达经济体来说,问题仍然存在。麦卡菲说:“如果劳动力不是区别性因素,你需要问,‘什么才是区别性因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