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说的都是在教学中挖掘生活化教学内容。文章围绕真学、深学、乐学的“三学课堂”给出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从创设情境、促进“真学”,实验驱动、促进“深学”,活动探究、促进“乐学”三个方面依次展开。
关键词
初中生物 “三学课堂” 生活化 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校大力推行“三学课堂”。所谓“三学课堂”,就是真学、深学、乐学。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处在轻松熟悉的课堂环境下学习,从而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重建,在课堂上真实学习、深度学习和快乐学习,更好地消化知识、理解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创设情境——促进“真学”
情境化教学从物理意义上讲,它具有客观性,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背景。它可以是现实生产、生活中的材料,也可以是本学科的问题,还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等。从心理学意义上讲,它充分反映了学生对学习的主观愿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让学生在学习中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我想这可能就是“三学课堂”说的“真学”。
比如在教授苏科版八年级下册“人体的免疫防线”这节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学习情境:你知道每双未经开水烫过的筷子,有细菌多少个吗?(约1600个。)你知道一只未经开水烫过的碗里有细菌多少个吗?(约300个。)你知道七天未用热碱水清洗的切菜板上,每平方厘米有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多少个吗?(分别约为2000个和40000个。)你知道一个普通的健康者,每天接触到的病菌可达多少吗?(约10亿。)这些生活实例,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跃性,调动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习不仅仅是由外部向内部的一种知识传递和转移,更是一种对自身经验主动构建的过程。所以,教师定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对生活处处留心,时时留意,收集整理对教学有价值的生活化教学资料,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对教材有更深入的分析,设置更贴近现实生活的课堂学习情境。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之间制造一种悬念,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如此,学生会更积极主动地在生物“三学课堂”下构建知识框架,促进“真学”。
二、实验驱动——促进“深学”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通过探究性活动,能简洁明快地导入教学内容,使生物概念、原理的学习水到渠成。比如在教授苏科版七年级上册“植物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的第二课时“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这一难点时,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常见的腌萝卜。课堂上结合学生探究兴趣小组课前做的萝卜条实验,笔者设置了一系列教学活动,达成了这节课重要概念的构建,教学效果显著。
活动一:阅读实验方法后思考以下问题。
1.两个烧杯中的萝卜条为什么要求形状、大小、粗细都相同,而且要强调同时放入溶液中呢?两个烧杯为什么要加盖培养皿呢?
2.在实验中为什么要设置两组实验呢?
3.-个烧杯中为什么要放入三个萝卜条呢?
活动二:明确实验要求,观察和分析课前萝卜条的探究实验。
1.量。用尺测量每个萝卜条的长度,将数据填入表中,对比放入溶液之前的萝卜条的长度,分析对比,看一看有何发现。
2.捏。用手捏一捏萝卜条,观察萝卜条有什么变化。
3.看。取出萝卜条,观察两个烧杯液面高度与放萝卜条之前有什么变化。(上升了还是下降了?)
活动三:请学生尝试用箭头表示水的流动方向。
活动四:演示实验。(溶液与溶度。)
活动五:讨论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得出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
活动六:播放动画巩固,打比方。溶液浓度的大小就好比是拔河比赛,溶度大就是人多,溶度小,就是人少,从而总结得到“水往高处流”,这里的“高”指的是溶液的浓度高。
活动七:请学生尝试列举生活中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的例子,比如糖拌西红柿。
活动八:新闻播报,沿海滩涂地上的绿洲——海蓬子。请学生分析为何滩涂地大多荒芜,而海蓬子却可以长得很好呢?介绍海蓬子的经济价值,达成情感的升华。
活动九:观察小麦根尖的根毛的位置形态(教师课前培育),结合挂图和小资料“根毛的数量”,图示比较有根毛的根和无根毛的根与土壤的接触面积的大小。学生自然地得出根毛加大了根与土壤的接触面积的结论,突破了“根尖成熟区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这一重难点,构建了“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这一重要概念。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除了教材上的实验之外,我们还可以挖掘与生活有关的课外实验,利用校本课程的拓展实验,促进学生“深学”。生物的校本课程作为课堂的延伸,又是提升初中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生物核心素养极佳的舞台,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比如在教授苏科版八年级下册“人体的免疫防线”这节课的时候,课前教师指导并带领学生展开类比实验,选取的材料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要求的苹果,还可以选用香蕉、橘子、西红柿等作为实验材料,让学生每天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课堂上交流展示,从而达到真正的“深学”。
三、活动探究——促进“乐学”
随着课改的深入,“三学课堂”摒弃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观念,提倡“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在课堂上真实学习、深度学习、快乐学习。
比如在教授苏科版八年级下册“人体的免疫防线”中有关第三道免疫防线的时候,教师课前安排几个有表演天赋的孩子编演了一个话剧,主要人物有水痘病毒、其他病毒、淋巴细胞、抗体、吞噬细胞等。随着学生们活灵活现的演出,其他学生一下就兴奋了起来,很容易就解决了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接着又安排了学生拼图模拟人体对水痘病毒的抵抗过程,并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随着问题的抛出,学生们个個精神抖擞,睁大了好奇的眼睛,随后迫不及待地等待教师的精讲点拨。由于创设了合适的情境,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都能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我觉得这就是“三学课堂”说的“乐学”。
总之,随着“三学课堂”下的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推进,教师紧密联系生活进行生物教学,让生物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增强他们对本学科的兴趣,也使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更好地落实了“三学课堂”的本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说的都是在教学中挖掘生活化教学内容。文章围绕真学、深学、乐学的“三学课堂”给出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从创设情境、促进“真学”,实验驱动、促进“深学”,活动探究、促进“乐学”三个方面依次展开。
关键词
初中生物 “三学课堂” 生活化 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校大力推行“三学课堂”。所谓“三学课堂”,就是真学、深学、乐学。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处在轻松熟悉的课堂环境下学习,从而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重建,在课堂上真实学习、深度学习和快乐学习,更好地消化知识、理解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创设情境——促进“真学”
情境化教学从物理意义上讲,它具有客观性,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背景。它可以是现实生产、生活中的材料,也可以是本学科的问题,还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等。从心理学意义上讲,它充分反映了学生对学习的主观愿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让学生在学习中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我想这可能就是“三学课堂”说的“真学”。
比如在教授苏科版八年级下册“人体的免疫防线”这节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学习情境:你知道每双未经开水烫过的筷子,有细菌多少个吗?(约1600个。)你知道一只未经开水烫过的碗里有细菌多少个吗?(约300个。)你知道七天未用热碱水清洗的切菜板上,每平方厘米有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多少个吗?(分别约为2000个和40000个。)你知道一个普通的健康者,每天接触到的病菌可达多少吗?(约10亿。)这些生活实例,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跃性,调动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习不仅仅是由外部向内部的一种知识传递和转移,更是一种对自身经验主动构建的过程。所以,教师定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对生活处处留心,时时留意,收集整理对教学有价值的生活化教学资料,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对教材有更深入的分析,设置更贴近现实生活的课堂学习情境。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之间制造一种悬念,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如此,学生会更积极主动地在生物“三学课堂”下构建知识框架,促进“真学”。
二、实验驱动——促进“深学”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通过探究性活动,能简洁明快地导入教学内容,使生物概念、原理的学习水到渠成。比如在教授苏科版七年级上册“植物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的第二课时“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这一难点时,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常见的腌萝卜。课堂上结合学生探究兴趣小组课前做的萝卜条实验,笔者设置了一系列教学活动,达成了这节课重要概念的构建,教学效果显著。
活动一:阅读实验方法后思考以下问题。
1.两个烧杯中的萝卜条为什么要求形状、大小、粗细都相同,而且要强调同时放入溶液中呢?两个烧杯为什么要加盖培养皿呢?
2.在实验中为什么要设置两组实验呢?
3.-个烧杯中为什么要放入三个萝卜条呢?
活动二:明确实验要求,观察和分析课前萝卜条的探究实验。
1.量。用尺测量每个萝卜条的长度,将数据填入表中,对比放入溶液之前的萝卜条的长度,分析对比,看一看有何发现。
2.捏。用手捏一捏萝卜条,观察萝卜条有什么变化。
3.看。取出萝卜条,观察两个烧杯液面高度与放萝卜条之前有什么变化。(上升了还是下降了?)
活动三:请学生尝试用箭头表示水的流动方向。
活动四:演示实验。(溶液与溶度。)
活动五:讨论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得出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
活动六:播放动画巩固,打比方。溶液浓度的大小就好比是拔河比赛,溶度大就是人多,溶度小,就是人少,从而总结得到“水往高处流”,这里的“高”指的是溶液的浓度高。
活动七:请学生尝试列举生活中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的例子,比如糖拌西红柿。
活动八:新闻播报,沿海滩涂地上的绿洲——海蓬子。请学生分析为何滩涂地大多荒芜,而海蓬子却可以长得很好呢?介绍海蓬子的经济价值,达成情感的升华。
活动九:观察小麦根尖的根毛的位置形态(教师课前培育),结合挂图和小资料“根毛的数量”,图示比较有根毛的根和无根毛的根与土壤的接触面积的大小。学生自然地得出根毛加大了根与土壤的接触面积的结论,突破了“根尖成熟区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这一重难点,构建了“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这一重要概念。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除了教材上的实验之外,我们还可以挖掘与生活有关的课外实验,利用校本课程的拓展实验,促进学生“深学”。生物的校本课程作为课堂的延伸,又是提升初中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生物核心素养极佳的舞台,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比如在教授苏科版八年级下册“人体的免疫防线”这节课的时候,课前教师指导并带领学生展开类比实验,选取的材料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要求的苹果,还可以选用香蕉、橘子、西红柿等作为实验材料,让学生每天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课堂上交流展示,从而达到真正的“深学”。
三、活动探究——促进“乐学”
随着课改的深入,“三学课堂”摒弃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观念,提倡“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在课堂上真实学习、深度学习、快乐学习。
比如在教授苏科版八年级下册“人体的免疫防线”中有关第三道免疫防线的时候,教师课前安排几个有表演天赋的孩子编演了一个话剧,主要人物有水痘病毒、其他病毒、淋巴细胞、抗体、吞噬细胞等。随着学生们活灵活现的演出,其他学生一下就兴奋了起来,很容易就解决了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接着又安排了学生拼图模拟人体对水痘病毒的抵抗过程,并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随着问题的抛出,学生们个個精神抖擞,睁大了好奇的眼睛,随后迫不及待地等待教师的精讲点拨。由于创设了合适的情境,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都能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我觉得这就是“三学课堂”说的“乐学”。
总之,随着“三学课堂”下的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推进,教师紧密联系生活进行生物教学,让生物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增强他们对本学科的兴趣,也使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更好地落实了“三学课堂”的本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