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上海“814工程”建造始末

来源 :文萃报·周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fei2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与苏联争霸太空,不断上演惊天大戏。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首次载人成功登月,轰动全世界。那时中国的航天技术与美、苏两个航天大国尚有很大差距。1969年8月14日,经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准,决定在上海建造通信卫星地面接收站(代号“814工程”),用以接收定点于太平洋上空的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国际通信卫星3号转播的阿波罗12号载人飞船登月实况。
   彼时,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还没有发射,“814工程”可谓先声夺人。
  上海紧急动员
   1969年8月中旬,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决定在工交组所辖军工组下设“814工程”工作组,由其负责该工程的抓总和协调。参与此项工程的包括全市有关工业局、工厂、研究所和高等院校等共271个单位2万余人。根据“814工程”的时间节点,要求在美国阿波罗12号登月飞船发射之前,即用73天时间突击完成这一卫星地面接收站的研制和建設任务。
   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电子产品仍以玻璃材质电子管为主,锗半导体材料的二极管、三极管在那个年代都是十分昂贵的稀有之物。由于国外对中国高新科技和特种材料的严厉管控,我们自己要建立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卫星地面接收站,难度相当大。“814工程”涉及总体方案设计、雷达天线接收、电子技术和基建施工等,算得上是一项规模较大、涉及单位众多、科技含量较高的系统工程。
   经过多方勘察和选点,工程指挥部最后决定将卫星地面接收站架设在地处上海北面的彭浦机器厂(该地块现已改造成住宅区)。接收站整体塔高9.3米,雷达天线直径为15米,主体用玻璃钢材质制作,呈六角蜂窝形反射面,支撑部位采用钢管桁架结构,总重量20吨;考虑到雷达天线必须作360度,以及俯仰等全方位、全天候转动,工程技术人员设计采用天线伺服传动系统为卧式齿轮箱,并用4部电动机进行传动。
   在那个年代,集中各个工业门类建造如此复杂的雷达接收站,并且直接与太空中的通信卫星进行信号对接,在中国算得上独此一“站”。更令人自豪的是,面对国外技术和材料的封锁,上海卫星地面接收站使用的全部是国产技术和国产材料,完全依靠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奋发图强的“原创”精神进行研制。最终,整项工程耗时71天,提前2天完成国务院下达的任务。
   11月2日,在上海这片土地上,中国人第一次用自己研制的国产雷达天线,接收到太平洋上空国际通信卫星3号转播的节目,且电视图像、伴音和通话均十分清晰。11月14日,“814”卫星地面接收站接收到阿波罗12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以及后来登月和返回地面的全部实况,并通过屏幕进行摄像和制片。
   记录阿波罗12号登月实况的彩色纪录片被送到中央后,周恩来总理和中央军委领导都兴致勃勃地观看了节目,一致认为“814工程”意义重大,并对上海科技人员的重大贡献给予了口头嘉奖。
   1970年1月16日,上海卫星地面接收站首次接收到美国气象卫星观察我国华东地区的气象云图,并将下载的云图资料分别送达上海气象局、中国气象局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该站又先后接收了阿波罗13号、14号、15号、16号、17号多艘载人飞船登月的实况转播,以及苏联“礼炮”空间试验室与美国阿波罗飞船在太空进行交会对接的实况转播,图像和声音效果均良好。
  第一时间向世界
  转播中美“破冰之旅”
   1969年12月11日,周恩来总理在听取上海市有关领导关于“814”一期工程的专题汇报后指出:“要保持一期工程的科研成果,再接再厉,并继续开展二期工程的研制,进一步推广这一技术,以点带面,推动国内卫星地面接收站建设,同时带动航天事业的更大发展。”
   1970年初,上海市会同空军和有关科研单位,在一期工程基础上继续攻关排难,很快研制成功“814”二期工程。同年8月30日,二期工程全部设备调试完毕,并进行建站架设、安装调试,于当年国庆节前投入使用。
   上海的“814工程”还有一个重要功绩值得一表,即1972年初,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问中国,其时的实况转播就是通过该卫星地面接收站来实现的。这次转播让全世界人民及时观看到,中美关系解冻后美国总统“破冰之旅”的许多具有历史性的珍贵镜头。
  (摘自《上海滩》 )
其他文献
美国军方对太空军事化的立场出现了微妙变化。8月中旬,外媒援引知情人士的话说,美军参联会副主席约翰·海滕正在推动解密一款“真实存在但从未公开”的反卫星武器。借此,五角大楼将主动揭开一直秘不示人的美国太空战计划的一角。   美媒“突破防务”分析说,回顾近30年来的情况,考虑到当前的技术状态,美军即将解密的反卫星武器可能涉及下列概念:   陆基激光武器:一些人主张,约翰·海滕等人预告的“新型”反
期刊
在8月31日举行的第13届中国航展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空军新闻发言人申进科大校表示,中国空军历史性地跨入战略空军门槛。这一表述立刻引发外界,特别是台湾媒体的高度关注。   台《联合报》、“中央社”、中时电子报等媒体的报道中转述了解放军空军新闻发言人在中国航展新闻发布会上的谈话内容。同时,上述媒体还专门对歼-20和运-20两款战机进行了报道,并进行了“添油加醋”。   军事专家王明亮曾表示,战略空军必
期刊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在全世界炎黄子孙心里,都占据着无可撼动的地位。   其实,长城并不仅仅是一道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由烽燧、墩台、壕沟、关口等辅助设施组合而成的大型军事防御工程。   据史书记载,最早的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所建的楚长城,分布于今天河南与湖北交界一带,至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   此后,由于战争频繁,齐国、燕国、魏国、赵国、秦国等
期刊
9月8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教师队伍建设进展成效、国家支持教师队伍建设有关工作和第37个教师节系列宣传庆祝活动安排,并发布了2021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名单。   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长任友群表示,我国教师队伍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全国教师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教师总数已经达到1792.97万人,比上年增加60.94万人,增长3.52%,其中,特教教师增加6.11%,幼儿园教师增加5.
期刊
农闲时方可入学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上至庙堂下至村野,大小事务都要围绕农时进行。学校教育亦不例外,在农闲时方可入学。   据西汉崔寔《四民月令》,秦汉之时的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一年分别有两次和三次开学时间。“成童”即15岁以上、20岁以下的青少年学生,一年有两个学期,分两次开学。第一次开学是在春天,在“农事未起”的春耕大忙之前入学,学习“五经”,即《诗经》《尚书》《禮记》《周易》《春秋》等科
期刊
据专门记载宫廷制造的史料《活計档》载,雍正有两只爱犬,一只叫造化狗,一只叫百福狗。他屡屡传旨造办处,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设计给狗做套头衫、狗笼、狗垫等。   他下令给造化狗做麒麟衣,还设计了一款老虎式纺丝面软里子的套头衫。狗狗穿上后耳朵窝在衣服里,很不舒服,于是他又让人加上了两只耳朵。大到款式,小到用料的颜色和尺寸,他都要亲自过目。   造办处档案还记载,他设想出了一组“隔炉小香几”的新样式。据说这是
期刊
咖啡馆,在不少欧美文人的笔下,是谈情说爱的浪漫之所。但是现代文学史上,当年驰名沪上的“公啡咖啡馆”,却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诞生的摇篮。   据说,咖啡是1853年传入上海的,曾被称为“咳嗽药水”。1920年以后,上海街头形成了以北四川路、霞飞路和南京路为“金三角“的咖啡店圈。与之相伴,闲谈咖啡文化的文章也常见于申城报刊,如鲁迅《革命咖啡店》、林徽因的《花厅夫人》、田汉《咖啡店的一夜》、曹聚仁《文艺复
期刊
人在连续爬几层楼后,大腿传来一阵酸痛感,这是乳酸在堆积吧?人在运动后的第二天,肌肉稍一用力就痛到不行,乳酸怎么还没走?   肌肉收缩产生的是“乳酸盐”而非“乳酸”   传统观念认为,人的肌肉收缩时,糖分分解产生乳酸,乳酸立刻分解为乳酸盐与氢离子,导致环境酸化,从而让肌肉酸痛无力。但有科学家1983年提出另一种观点,并在2004年后被更多研究者肯定:即“乳酸”这个词本身就不准确,因为没有研究证实肌肉
期刊
她的身份引发后人猜想,她曾辗转数国最终定居卢浮宫,她就是名画《蒙娜麗莎》。蒙娜丽莎不是一个人在“独美”。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称,总部设在瑞士苏黎世的非营利性组织蒙娜丽莎基金会近日表示,曾于去年亮相的《艾尔沃斯·蒙娜丽莎》同样出自达·芬奇笔下,且创作的时间更早。由此,《蒙娜丽莎》可能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姐姐”。  追寻渊源   蒙娜丽莎基金会副主席大卫·弗尔德曼介绍了这对“亲姐妹”的鉴定详情。他说,最
期刊
随着早晚天气变凉,秋季的主气“燥气”就会表现得非常明显。燥是外感六淫的病因之一,人体极易受燥邪侵袭而伤肺。伤肺的同时还会损伤肝阴,导致肝阳上亢、血压升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燥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偏于寒,一偏于热,分为温燥和凉燥两种类型。从时间上来区分,初秋多为温燥,兼有火热,深秋多为凉燥,兼有寒气。此外,温燥、凉燥还与人群体质禀赋有关,如果是平时体质多阳虚、怕冷,体质阴寒,感受燥邪后,多表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