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yagrace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帝为你创造了一张脸
  你却为自己又做了一张面具
  大自然善变。刚刚还是“无边落木萧萧下”,转瞬间,已是“阴阴夏木啭黄鹂”,更不用说“沧海变桑田”,“白云变苍狗”。人世易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怎不令人愴怀?而“千门万户曈曈日,早把新桃换旧符”,又何其喜气洋洋!“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在不变的江山面前,人世的急变又令人多么茫然仓皇。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又给人无限希望。
  西哲有言:“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变,恰如江流滚滚,时刻不息。
  变,几家欢乐几家愁。否极泰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自然喜;而泰极否来,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又叫人黯然神伤。世上之人,能泰然处变者,又有几人?
  《红楼梦》写宝玉,喜聚不喜散;写黛玉,则与之相反,喜散不喜聚。取向不同,本质相同,都害怕聚散无常,害怕变,怎一个怯字了得。所以我说,能处变不惊者,方是上哲,方是英豪。
  东坡居士的《赤壁赋》,能在“变”中看到“常”,故能宠辱皆忘。而人们在吊唁场合,对逝者家人常说的一句“节哀顺变”,若能做到,实属不易。道家对“变”持一种无可无不可的态度,“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看似冷漠,却能做到随物宛转,聚散随缘,也要有一副大胸襟。
  事实上,并非“变”外面另有一个“常”,而是“变”即“常”,“常”即“变”。认清这点,应事即会有圆机。人对“变”保持一份开放的心态,也就可以活得豁达从容,哀乐无动于衷。中山先生有句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也就是看清了“变”乃万物的本质。能顺变,就能自我更新;不能顺变,也就自然被淘汰。所以《周易》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适应变化的格局,时时革故鼎新,人生自然节节高。朱熹有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若无源头活水注入,再清的渠水,最终也会变成闻一多笔下的那潭死水。
  怕变,就会故步自封、坐井观天,就会丧失对新生事物的那份敏感和好奇;顺变,就能推陈出新,圆转如珠,时时敞开怀抱,吸纳源头活水。要记住,人生虽然变幻莫测,但也恰因其变幻莫测而多姿多彩,这正如一场球赛,正因为结果的不确定,比赛的魅力才充分凸显出来了。
  坦然接纳人生的“变”,无论是变好,还是变坏,都应看成人生的财富。和风丽日,雨润烟浓,固然美好,黑云翻墨,疾雷破山,也是人生一景,怕它作甚?
  (编辑/张金余)
其他文献
朋友们:  我是中年以上的人,处在现在这个环境,几乎没有一天不感觉苦闷。你们正当血气旺盛、感觉锐敏、情感丰富的时候,苦闷的程度当然比我的更深。因为年龄的悬殊,我们在经验与见解上不免有些隔阂;但是我也经过了青年时代,我想你们的心绪是我能够了解的,而且能够同情的,你们的环境之中哪一件叫你们能不苦闷呢?  先说家庭。你们多数人一进了学校,就和家庭隔绝,在教育上得不到家庭的督导,在经济上得不到家庭的援助,
很久以前,信仰王国里住着一位挫折,它经常招来困难、失败等恶霸,让人饱受折磨,人们都不喜欢它。因此,朝中大臣联名上书,请国王把挫折关起来,以防止他继续为祸人间。挫折听说后,赶紧收拾行囊,开始了逃亡之旅。  他翻越了千山万水,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越王勾践正在操练兵马,准备给吴王夫差以沉重打击。挫折见了,本想灰溜溜地离开,因为他不想让这个曾经被他折磨到卧薪尝胆的人再次失败。勾践发现了他,急忙拦住他
1.承担你应有的责任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在多年的工作中我发现,很多人都喜欢以理解为主的心理治疗,因为这样会让人感觉到舒适和安心,有些患者甚至对此上瘾。而一旦患者依赖上这种疗法后,就会出现问题,因为它无法让患者改变,更不用说成长了。  一位48岁的单身男士,每两周进行一次心理治疗,已经坚持了6年。他总是抱怨他不幸的人生遭遇:“我的童年很苦,父亲是个酒鬼,每天大喊大叫,母亲不管事,哥哥还染上了毒瘾
下面是帮助你度过富有意义而又难忘大学生活的10个秘籍,最重要的是,它能让你更好地享受生命中的这段宝贵时光。  1. 回答问题:“我为什么要上大学?”说来你可能不信,很多大学生确实是因为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其他事所以才上了大学,他们没有真正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只是从家人或同龄人那里继承了所谓的“前程”,我就是这样开始大学生活的,你呢?  2. 想象你憧憬的理想大學生活。知道了为什么上大学,想象你期待的
绝口不提不是因为忘记,而是因为铭记。  读完余华的《活着》,不禁为人物的命运叹息,原以为过几天就会走出这个悲剧带来的阴郁,不想至今想起仍会浮起一丝忧伤。  看书名,初以为是讲哲学的,读了才发现,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来修饰,没有大道理来填充,而是通过一个普通男人的故事,来阐述“活着”的意义。余华是受美国民谣《老黑奴》的影响,萌发了写这本书的念头。他在前言中提道:“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
10年前,阿彪刚5岁,父母便离婚了,他跟着母亲生活。母亲是一个瘦小的女人,之前开时装店,但4年前,生意不好,关了店。这些年来一直都在饭店当服务员,赚钱不多,她却送阿彪来到这所民校读书。她说,民校的学费是贵了一点,但阿彪是她的唯一希望,所以竭尽全力培养他。  但阿彪却很不听话。有一次,他爬围墙出去,在网吧里玩了一个通宵。当母亲找到他的时候,他面无表情,淡淡地说:“学校里乏味,所以出来了。”后来,老师
思想造就人的伟大,尊严成就人的高贵。对于一个人来说,襟怀、境界、思想、才华、品貌、尊严……都是构成其为人的重要因素。但是,最重要的,支撑信仰与生命的,当属尊严。一个人,倘若丢失了尊严,就变成了精神侏儒;一个民族丢弃了尊严,就难以独立自主、繁荣昌盛。华夏民族的遗传基因里,自古就有一种高贵的尊严意识。  想起苏武牧羊的故事:“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
傅抱石是闻名中外的国画大师。在傅抱石的女儿、画家傅益瑶的印象中,父亲画画总有一个“养”的过程,这种“养”就是构思、打腹稿。下笔时,傅抱石总是先疾风骤雨地画一通,画出来一个大体格局,然后再在里面寻找需要添加的东西。  有一次,傅抱石画了一张很大的画,一会儿就搁笔挂起来了,初看上去什么也不是。傅益瑶的母亲就调侃说:“你这不是喝醉酒了‘鬼画符’吗?”其实,傅抱石在作画之前心里很有数,谋篇布局早就想好了。
进入上海爱国女子中学读书以后,陈蕴珍平时除了学习之外,她还利用课余时间看文学作品。李尧棠创作的长篇小说《家》,点燃了陈蕴珍追求幸福爱情和美好生活的信念,看完小说后她鼓起勇气,开始给李尧棠写信。  拆开陈蕴珍写来的书信时,里面突然掉出来一张相片,李尧棠从地上把照片捡起来,捧在手里仔细地看。相片是陈蕴珍刚在上海拍摄的,照片上她剪着一头童花型的短发,戴着一顶圆边遮阳草帽,有着和善的笑容,显得明眸皓齿,清
五年前,商场内有“电脑照相”服务,宣传语是:凭购物小票加一元钱即送电脑照相。大约是因“加一元钱”,很少有人光顾。后来,宣传语变了:凭购物小票,免费电脑照相。这样的宣传语一经打出,人们开始排队照相,生意火了起来。顾客真的得到实惠了吗?没有,非但没有,还付出了更大的代价,按市场价格算,那些照片和照相馆一样的价。既然如此,人们为何还趋之若鹜、排长队呢?答案很简单,贪心作怪,觉得占了便宜。  《郁离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