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过去重视教学中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教师的角色由过去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合作者。那么如何组织、合作、促进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呢?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体会:
一、变“主讲”为“主导”
课程改革如果要实现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让教师做好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对于教师来说就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做好一个引导者角色,就要充分研读课本、学情,努力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思维品质、培养创新精神,这也正是学生“自求得之”之路。如何“导”是教师角色转变的关键。在学习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的教学活动设计中,首先要面对大多数学生设计探索活动。根据教学内容由简到繁的过程,探索三角形外角与内角的关系时,引导学生探索出外角与内角的位置关系,由位置关系学生很容易想到数量关系,尤其是与相邻内角的关系。而与不相邻的内角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学生容易得出结论。这样的方法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完成并得出结论,从而树立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了更深入地验证结论的正确性,必要的推理说明是初中数学空间与图形内容学习的重点,也是刚开始学习几何推理的难点。所以对于思维能力较好的学生来说,通过上面的活动其实很容易从已有知识出发去找到推理的依据,即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这个部分就由这些学生引领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继续探索,提高学习兴趣。但是书写说明过程的语言学生还没有形成习惯,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写,分小组讨论,并推荐学生说出自己的说明过程,教师加以适当的纠正引导,学生再写效果就显而易见了。与以往单向传授的方式相比较,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亲身去体验,理解更深刻,同时就在学生经历的过程中动手动脑,会对后面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二、面对全体学生,全面培养学生素质
新课程理念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真正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这相对于传统的教育观来说就全面而具体得多了。在课堂的即时评价中感受教育观的转变,数学课堂的答疑解惑是最多的。学生回答问题是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简单有效的方式。对于学生回答问题作出“即时评价”尤为重要,“即时评价”作为师生之间交流的一种及时、有效的方式而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始终。及时、准确、积极、有效的“即时评价”方式,不仅对数学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同时也对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更能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中良好的“即时评价”增添了许多情感和人文因素,使得课堂生动、活泼了起来。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会因为自己不经意的评价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从而使学生失去了继续参与学习的信心。我在评价学生时有这样的感受,当某个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没回答对,自己不想否定他,想保护他的自尊心,然后又找一位同学来回答,其实可能另抽一名学生回答已经对前一个同学造成了伤害。确实应该对其回答的问题作个评价,而且语言要得体、有激励性,让学生面对自己的错误、纠正自己的不足。当然评价方式也不能局限于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可以采取生生之间互评、自评等方式。如学习过函数的概念,进一步学习第一个特殊的函数——一次函数,提问:下列问题中的两个变量是否构成了函数关系?为什么?并用解析式表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α和它的一个底角的度数β对应。” 生:是函数关系!解析式为:α=180°-2β(0<β<90°)。 因为在角度的变化过程中,变量β的每一个值,变量α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所以α是β的函数。而且β有取值范围,不能随便取值。表扬也要适中,说明说得好的原因,可能更让人羡慕这个同学的回答,从而让学生的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合理发展,对学习效果起到促进作用。
三、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内容更注重的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和运用情况等。因此,教师在思维方式上应有所转变,即由知识的传达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思维开发者、由知识的阐释者变为对知识的拓展者,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要把每个课时最重要的部分和最难的部分设计为学生活动,让学生去主动探索,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学习的方法。而且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好的学生也可以带动中差的学生进行学习,形成资源共享,改变以往教学大都是抓学习尖子生,而对于学习的后进生则持忽略状态的思维。因此,可采取分层教学、合作交流等方式的教与学活动的设计。如: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好的学生,引导其运用知识联系生活进行实际探究,总结理论知识;而对于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教师应多给予其表现和发言的平台,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从而加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只有从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才能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一、变“主讲”为“主导”
课程改革如果要实现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让教师做好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对于教师来说就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做好一个引导者角色,就要充分研读课本、学情,努力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思维品质、培养创新精神,这也正是学生“自求得之”之路。如何“导”是教师角色转变的关键。在学习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的教学活动设计中,首先要面对大多数学生设计探索活动。根据教学内容由简到繁的过程,探索三角形外角与内角的关系时,引导学生探索出外角与内角的位置关系,由位置关系学生很容易想到数量关系,尤其是与相邻内角的关系。而与不相邻的内角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学生容易得出结论。这样的方法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完成并得出结论,从而树立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了更深入地验证结论的正确性,必要的推理说明是初中数学空间与图形内容学习的重点,也是刚开始学习几何推理的难点。所以对于思维能力较好的学生来说,通过上面的活动其实很容易从已有知识出发去找到推理的依据,即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这个部分就由这些学生引领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继续探索,提高学习兴趣。但是书写说明过程的语言学生还没有形成习惯,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写,分小组讨论,并推荐学生说出自己的说明过程,教师加以适当的纠正引导,学生再写效果就显而易见了。与以往单向传授的方式相比较,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亲身去体验,理解更深刻,同时就在学生经历的过程中动手动脑,会对后面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二、面对全体学生,全面培养学生素质
新课程理念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真正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这相对于传统的教育观来说就全面而具体得多了。在课堂的即时评价中感受教育观的转变,数学课堂的答疑解惑是最多的。学生回答问题是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简单有效的方式。对于学生回答问题作出“即时评价”尤为重要,“即时评价”作为师生之间交流的一种及时、有效的方式而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始终。及时、准确、积极、有效的“即时评价”方式,不仅对数学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同时也对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更能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中良好的“即时评价”增添了许多情感和人文因素,使得课堂生动、活泼了起来。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会因为自己不经意的评价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从而使学生失去了继续参与学习的信心。我在评价学生时有这样的感受,当某个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没回答对,自己不想否定他,想保护他的自尊心,然后又找一位同学来回答,其实可能另抽一名学生回答已经对前一个同学造成了伤害。确实应该对其回答的问题作个评价,而且语言要得体、有激励性,让学生面对自己的错误、纠正自己的不足。当然评价方式也不能局限于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可以采取生生之间互评、自评等方式。如学习过函数的概念,进一步学习第一个特殊的函数——一次函数,提问:下列问题中的两个变量是否构成了函数关系?为什么?并用解析式表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α和它的一个底角的度数β对应。” 生:是函数关系!解析式为:α=180°-2β(0<β<90°)。 因为在角度的变化过程中,变量β的每一个值,变量α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所以α是β的函数。而且β有取值范围,不能随便取值。表扬也要适中,说明说得好的原因,可能更让人羡慕这个同学的回答,从而让学生的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合理发展,对学习效果起到促进作用。
三、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内容更注重的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和运用情况等。因此,教师在思维方式上应有所转变,即由知识的传达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思维开发者、由知识的阐释者变为对知识的拓展者,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要把每个课时最重要的部分和最难的部分设计为学生活动,让学生去主动探索,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学习的方法。而且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好的学生也可以带动中差的学生进行学习,形成资源共享,改变以往教学大都是抓学习尖子生,而对于学习的后进生则持忽略状态的思维。因此,可采取分层教学、合作交流等方式的教与学活动的设计。如: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好的学生,引导其运用知识联系生活进行实际探究,总结理论知识;而对于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教师应多给予其表现和发言的平台,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从而加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只有从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才能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