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挥春与艺术大师刘海粟的师徒情

来源 :家庭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ky1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忘年交好朋友,88岁高龄的北京画院资深著名老画家王挥春先生这些天有三大喜事:一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庆生日65岁,为入选“大红袍”的艺术家举办长达一个月的展览,王挥春先生的两幅大型山水《黄山西海奇观图》《黄山仙境飞鹤图》被布展在展馆的重要位置,从而也成为先生纪念恩师刘海粟的一个重要作品。二是为纪念艺术大师刘海粟诞辰120周年,历时3年建成的刘海粟美术馆近期向公众正式开放,“再写刘海粟”大型展览正式举办,刘海粟的小女儿、七十多岁的刘蟾来电话,与师兄王挥春共商如何将海老的艺术于中升华,如何在全面反映刘海粟纵横艺术学海、革故鼎新、历经沧海、追逐理想的展览中,让许多艺术作品、文献资料在首次与观众见面中,使大师的品格精神、文化艺术精神、美育理想与境界在“温故”中得到有效的传承。三是中国邮政精心挑选海老的3幅代表作,特发3枚纪念邮票,而这些作品几乎都是王挥春老先生所耳濡目染非常熟悉的,有的甚至是目睹海老创作的艺术精品。
  成名时被刘海粟收为关门弟子
  1929年出生的王挥春,现为北京画院专业画家,一级美术师。早年拜中央美院教授谢艺飞、陆鸿年先生为师,后拜汪慎生为师,上世纪四十年代在徐悲鸿素描工作室系统学习。1979年调入北京画院筹建壁画工作室并担任组长。擅长写意花鸟、山水,同时也精于人物、动物。
  说起与刘海粟先生的情缘,还得从1985年春节,王挥春在珠海的个人画展说起。当时画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携家人在珠海休假的刘海粟大师听到了这个消息,经学者金饶如先生的引荐,海老第一次见到了这个已经在绘画界很有影响的中年画家,并第一次看到王挥春赠送给金先生的一幅鹰画,并激动地连声称赞,“画得好,画得好,画得有气势”。激动中首次见面的两人竟长谈了近3个小时,并将王挥春留下来共进午餐。第二天海老又非常急切地去观看了王挥春的展览。海老非常激动,也非常动情,对这个中年画家赞不绝口。当天,经金饶如先生提议,由当时广东省管文化的林波堂副省长和省委宣传部的主要领导及夏伊乔师母、金饶如先生作证,行了拜师礼。当时,大师就端坐正中,由王挥春敬茶,行磕头礼,然后合影,师徒合绘一幅四尺整纸作品为留念。刘海粟先生一生教书育人无数,许多后来知名大家、艺术大师均是他的弟子,在北方就有61个成名弟子,但举行拜师会,收磕头弟子却凤毛麟角,几乎仅王挥春1人。当时,已89岁高龄的刘海粟大师已12年不收弟子了,但对王挥春却一见如故,当机立断收其为磕头关门弟子,直到数年后他还和人不断地讲起,“这个弟子收得好,人品、画品、艺德均很好,前途无量”。
  相濡以沫师徒情义深
  海老长期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职务,每年来京出席政协会议期间,王挥春都陪在老师的身边,直到老师去世,从未间断。说到师尊,海老的秘书柯文辉老先生无不感慨:“海粟老人来首都钓鱼台国宾馆创作丈六巨画《阳光普照神州》时,挥春先生虽年近花甲,我亲眼目睹他每天从上午八时到晚上九时半,细心陪伴老师,40天里从未间断,小到调色、用笔拭墨,样样做得认真仔细,上下楼梯躬身挽扶、朝阳下散步,大到安排会晤政要、侍宾、替老人接访各地记者,解答他们的问题,量体裁衣,心细如发,样样做的认真。”尤其海老生病住院,他亲侍汤药,简明报告媒体发布的新闻。病好后,王挥春先生又陪恩师去北京画院考察,发表演讲,出席老一代艺术家卫天霖的油画展及研讨会,给印象派绘画客观的评价。海粟大师在中山公园,京城周围写生,王挥春每次都陪在身边,海老与京城名家大师李可染、李苦禅、吴作人等会见,王挥春每次都精心作陪。老师对客人也总是赞扬这位弟子,每每向客人介绍他的为人与作品。
  多年来,他们师生间确实建立了深厚的情意。海老归道仙山,王挥春先生与吴小昌、李凌云等诸多名家召开追思会。刘师母于浙江举办画展,他拜访高龄的张爱萍将军为其题词。2006年海老夏伊乔作品在沪联展,王挥春先生携带中国美协、北京画院、全国政协书画组织的贺信去现场宣读,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使参展的嘉宾为之振奋和感动。之前,王挥春在北京举办的展览、艺术博览会的活动,均得到刘师母的关注,有两次还亲自观展,并对王挥春的作品大将赞赏,称其有老师的面貌和自己个人的风格。
  陪刘海粟十上黄山
  刘海粟一生最爱是黄山,他的重要作品也多以黄山为题。黄山是刘海粟艺术的灵感源泉。从1918年第一次跋涉黄山到1988年第十次登临,岁月悠悠70年之久,这几乎是海老一生的艺术实践活动。
  1988年刘海粟93岁高龄,凭借着非凡的毅力与气魄完成了十上黄山的壮举,开启了以黄山绘画为代表的当代中国气象。整整两个月的时间里,前半程为主,26天中,海老在写生、创作;学生也在创作。王挥春曾多次地提起这一段往事。他说:“老师对大自然的赤子情怀,待人光风霁月的豁然大度,熏染我的胸襟,那永不衰退的求知欲,让我获益匪浅。”这是别的画友们无缘得到的良机。看老师当场作画,体悟老师构图如何剪裁山川花树,突出什么,弱化什么,用什么眼光看人生,看世界,看生命和艺术及笔的运动在线条色块上呈现的因果。尽管我们远远不及老师那样丰厚的阅历,理解不够透彻,却已咀嚼到做关门弟子的荣幸和莫大鞭策。“我要把老师的精神传给后辈,鞠躬尽瘁,无怨无悔!”几十年来,这的确是王挥春老先生发自内心的真实体会和实际的行动。
  泼墨和重彩画传承了大师的艺术与精神
  这些年,王挥春创作的泼墨重彩山水,重彩花鸟,特别是大写意的系列泼墨重彩山水和系列重彩花鸟,均受到了国内外美术同行和广大观众的青睐,尤其是他在中国美术馆、芬兰国家美术馆、新加坡国立美术馆和国内一些重要城市的美术展览,都体现了海派艺术的这一特征,都在充分体现海派这一艺术特征的过程中,力求传承一种海派艺术的精神,特别是注重传承海派古今结合,中西融合,努力创新与突破的艺术精神。
  大型珐琅彩壁画,王挥春几乎是新中国最早的奠基人。为此,北京美协不仅为他配足了人手,还专门将其调入北京画院负责筹建壁画工作室,并率领赵成民、胡振昆、李海涛等著名书画家创作大型珐琅彩壁画。先后为郑州国际饭店创作了几十米的《卞京风华》,为新加坡创作了中国传统风格的202平方米的超大型珐琅彩壁画,为齐齐哈尔火车站候车大厅创作了100平方米的大型珐琅彩壁画《鹤乡春早》,又在北京举办大型珐琅彩壁画展。被李可染、刘苦禅、吴作人、尹瘦石、崔子范、白雪石等老一代艺术大师与名家点赞为:“开陈出新,一代风流”!由此获得轻工部授予的全国优秀创作奖银奖,北京画院社会贡献奖,联合国授予“和谐中国”年度荣誉奖,获第29届奥林匹克美术大会荣誉金牌奖。
  这些年,由各大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王挥春书画集,几乎都由刘海粟大师为其题名,或者由作者自己题名,这几乎已成一种不成文的规矩。据王挥春先生说,这是他和大师生前的一种约定,既体现师承精神、师徒情意,又体现大师对弟子成才的寄望,立志大成,这也是恩师曾经的教诲。
  “笔墨纵横,艺术追梦”,那是一幅未來更加精美绝伦的巨幅图画,而今,八十八岁的王挥春老先生,正继续追寻着恩师刘海粟艺术大师的艺术足迹,依然健行在翰墨的云天里。
其他文献
一箭冲霄去,广宇构天官。斑斓亿兆星座,皆为展欢容。邀请嫦娥作客,共赏银潢佳色,一醉舞霓虹。同赋中华颂,浩荡唱东风。航天计,方迈步,业犹宏。待朝玉宇深处,探索更无穷。
你住在海边的小村子里,生活虽然贫穷,却清宁幸福。小的时候,你只是在这个小村子里,从来没有去过大城市。
摘要:为了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供应链研发联盟成为供应链中各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战略选择。在联盟的运行中,知识溢出效应影响着联盟企业的技术结构与创新行为的演进。为了提高联盟分配机制的合理性,必须深入研究基于知识溢出效应的供应链研发联盟利益分配的关系。  关键词:知识溢出效应;供应链研发联盟;利益分配  中图分类号:D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一、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
一步跨进北欧,立即天高地阔。  我们从德国进入丹麦,地缘相邻,天象殊异。就在刚刚,德国的树林还在以阴郁的灰绿抗击寒风,转眼,丹麦的树林早已抖尽残叶,只剩下萧萧寒枝,就连农家门外的灌木矮墙,也已冻成与泥土同色。因此,天无遮蔽,地无装饰,上下一片空明。  这是我第一次来丹麦,满目陌生。  我惊愕地看着周围的一切,因为我不能容忍这般陌生,就像不能容忍一位曾经长年通信的长者初次见面时一脸冷漠。我与丹麦算得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能源消耗的增大,以煤炭为主的传统能源结构已经无法支撑我国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发展清洁能源已经成为了我国目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主要结合工作实践和对于清洁能源的理解,重点分析了清洁能源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处理的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清洁能源;电网;发电;风电  中图分类号:X3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
创业活动真的能够提高民众幸福感吗?本文将国家文化与制度环境两方面的背景结合研究创业活动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提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引导不同类型的创业活动,对国民幸福感
自从2015年年末,“供给侧结构改革”已经在社会上引起来看广泛的管制,人们对这一政策的认识也开始逐渐清晰起来.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也势必会受到巨大的冲击,尤其是
开展活动教学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学习规律,有助于提升中职德育学科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对中职德育课堂开展活动教学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并结合个人的一线教学实践,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