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预习是一种很好的习惯和能力。这种能力也是学生自问自探的一种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会学愿学。预习是学生学习的自主之选。
关键词:预习 方法 效果
教师要想教好自己的学生,就得让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科学领域,获取新的知识。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大有好处的。
一、明确预习的重要性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为上课打好思维定向的基础。尽管预习的题目是教师设计的,但对学生来说,知识的新领域还是自己率先闯入的,学生就有“让我先去试试,探个究竟”的欲望。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措施。针对学生实际,授课制给因材施教带来一定的困难。布置了预习,有的理解了知识,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有的一知半解;还有的可能一无所知,这是正常的现象。但他们带着自己的见解、问题进入新的学习中,教师了解了预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就更能发挥主导作用。
二、教给预习的方法
要达到预习的目的,就要教给一般的预习方法,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想践行预习,让这样的方法有助于孩子的学习,可以用以下的方法帮助孩子预习新的课文:借助拼音扫清文字障碍。对于课文中不认识的字词一定要在上课前会认读;勾画出课文中的所有词语,联系课文上下旬进行初步理解,哪怕一知半解也行;在上课前最少读三遍课文,直到读熟为止;给课文标上小节号,以便于分析讲解课文,让学生初步领略自然段的概念;根据自己的理解水平,对课文质疑提问,当然这些基本上都是从课题进行提问。学生由刚开始的“乱问”到后来的“有价值的问”,这也是一个进步。
这些方法对于学习有积极性的学生是大有帮助的,但对于自觉性差了点的孩子来说,等于是隔靴搔痒,因为这只是口头的任务,检查起来只是了解个别的孩子。为此,设置预习案是有必要的,以书面的、题目的形式布置孩子预习,希望略带“强制”的“手段”能让孩子掌握学习的方法,让预习成为一种习惯。
1、读一读,写一写。读一读,主要是让学生把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会读,把课文正确、流利地读给家长听。写一写,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预习,把已经会写的生字写出来,这样做也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刻意去记住某些生字,这样在学习生字的时候,学生有了基础,学习参与的积极性就会提高,还能交流出许多学习生字的方法。
2、说一说,问一问。说一说,主要是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旨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为了把要求降到最低,可以采用填空的形式进行。当然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题目。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识字,每一课是以词串的形式出现,这样的韵文不同于课文,为了让孩子对全文有个整体的认知,我们设置这样的问题:通过预习,我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_______,这情景真美啊!
(识字1)
通过预习,我发现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区分“描、喵、锚、瞄”这几个字______。(识字4)第二单元是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我们是这样设置的:通过预习,我知道了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___的情景。秋游中,我们欣赏到了___,同学们在______,大家玩得也很开心。(《秋游》)
问一问,主要是学生对课题、课文内容、不理解的字词进行提问,通过这样的设置让学生头脑里产生问题,进而思考问题,到最后和老师一起解决问题。
3、做一做。这里的做一做,可以是动手制作一些和学习有关的学具,也可以是自己到自然、社会去寻找、发现,更可以去查询一些资料。
在教学《秋游》这课时,我让学生做一做:秋天已经到了,观察大自然有哪些变化。这不仅仅是对课文的一种拓展,对后面练习中的说话练习也有了一定的帮助,真是一举多得。
通过开学一个月的实践,我发现这样的预习案,对孩子的学习是有帮助的,学生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有了目标,也了解了课文,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随之提高。
三、检查预习的效果
检查预习不但可以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还有助于教师根据自学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因势利导,提高教学实效。因此,学生进行预习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检查,定期进行抽查,使学生逐渐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还要着重检查预习的质量,防止预习走过场,流于形式,切实发挥预习的真正功效。可以采用课上反馈,也可利用课间检查。在学生预习之后,我们都会把预习纸收上来,教师进行批阅,及时了解孩子的预习情况,便于在课堂上把握。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课本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老师在新授课时,抓住教学重点难点,以提问的方式,要求学生回答,在课堂上通过“引导,讨论,练习”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预习 方法 效果
教师要想教好自己的学生,就得让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科学领域,获取新的知识。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大有好处的。
一、明确预习的重要性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为上课打好思维定向的基础。尽管预习的题目是教师设计的,但对学生来说,知识的新领域还是自己率先闯入的,学生就有“让我先去试试,探个究竟”的欲望。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措施。针对学生实际,授课制给因材施教带来一定的困难。布置了预习,有的理解了知识,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有的一知半解;还有的可能一无所知,这是正常的现象。但他们带着自己的见解、问题进入新的学习中,教师了解了预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就更能发挥主导作用。
二、教给预习的方法
要达到预习的目的,就要教给一般的预习方法,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想践行预习,让这样的方法有助于孩子的学习,可以用以下的方法帮助孩子预习新的课文:借助拼音扫清文字障碍。对于课文中不认识的字词一定要在上课前会认读;勾画出课文中的所有词语,联系课文上下旬进行初步理解,哪怕一知半解也行;在上课前最少读三遍课文,直到读熟为止;给课文标上小节号,以便于分析讲解课文,让学生初步领略自然段的概念;根据自己的理解水平,对课文质疑提问,当然这些基本上都是从课题进行提问。学生由刚开始的“乱问”到后来的“有价值的问”,这也是一个进步。
这些方法对于学习有积极性的学生是大有帮助的,但对于自觉性差了点的孩子来说,等于是隔靴搔痒,因为这只是口头的任务,检查起来只是了解个别的孩子。为此,设置预习案是有必要的,以书面的、题目的形式布置孩子预习,希望略带“强制”的“手段”能让孩子掌握学习的方法,让预习成为一种习惯。
1、读一读,写一写。读一读,主要是让学生把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会读,把课文正确、流利地读给家长听。写一写,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预习,把已经会写的生字写出来,这样做也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刻意去记住某些生字,这样在学习生字的时候,学生有了基础,学习参与的积极性就会提高,还能交流出许多学习生字的方法。
2、说一说,问一问。说一说,主要是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旨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为了把要求降到最低,可以采用填空的形式进行。当然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题目。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识字,每一课是以词串的形式出现,这样的韵文不同于课文,为了让孩子对全文有个整体的认知,我们设置这样的问题:通过预习,我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_______,这情景真美啊!
(识字1)
通过预习,我发现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区分“描、喵、锚、瞄”这几个字______。(识字4)第二单元是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我们是这样设置的:通过预习,我知道了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___的情景。秋游中,我们欣赏到了___,同学们在______,大家玩得也很开心。(《秋游》)
问一问,主要是学生对课题、课文内容、不理解的字词进行提问,通过这样的设置让学生头脑里产生问题,进而思考问题,到最后和老师一起解决问题。
3、做一做。这里的做一做,可以是动手制作一些和学习有关的学具,也可以是自己到自然、社会去寻找、发现,更可以去查询一些资料。
在教学《秋游》这课时,我让学生做一做:秋天已经到了,观察大自然有哪些变化。这不仅仅是对课文的一种拓展,对后面练习中的说话练习也有了一定的帮助,真是一举多得。
通过开学一个月的实践,我发现这样的预习案,对孩子的学习是有帮助的,学生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有了目标,也了解了课文,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随之提高。
三、检查预习的效果
检查预习不但可以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还有助于教师根据自学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因势利导,提高教学实效。因此,学生进行预习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检查,定期进行抽查,使学生逐渐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还要着重检查预习的质量,防止预习走过场,流于形式,切实发挥预习的真正功效。可以采用课上反馈,也可利用课间检查。在学生预习之后,我们都会把预习纸收上来,教师进行批阅,及时了解孩子的预习情况,便于在课堂上把握。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课本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老师在新授课时,抓住教学重点难点,以提问的方式,要求学生回答,在课堂上通过“引导,讨论,练习”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