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是培养人,是把学生从一个自然的人发展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即具有人文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完整的人。这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推脱的任务。如果新课标所提出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三个方面人文素养的培养不能真正地体现在评价体系中,如果它还是和现实遥不可及的话,那它就永远只是一纸空文。怎么样才能切切实实地把人文素养的培养贯彻到新课程中去,这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素质教育人文素养 英语教学
英语是高中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然而,在英语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新课程改革在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在实施新课程的讲授时遇到了以下问题,对此,笔者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1.大部分老师和学生不重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一些学校,学生水平较差,平时就是搞清楚课本的一些内容已是花去大半课堂时间。稍微讲一些人文知识或布置一些小组作业都被学生认为是浪费时间。有学生就问过我:“老师,我承认你上课讲的很多知识我们都没听过,都很有用,我们这样上课也很开心,但是你讲的这些还有叫我们做的一些作业考试都不考啊,那学来有什么用呢?还不如多划划重点,讲讲题。”很多老师也认为给学生讲这些还不如分析分析语法,傲多点题来的实惠,甚至学校本身也就是看考试成绩,对这方面的教育比较忽视,因而人文精神的培养迟迟看不到曙光。
2.人文素养的培养呼唤新的考核形式。那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归根到底就是考拔标准的问题。虽然《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高度褒扬了人本主义,也体现出高中英语课程的人文性,但是事实从检验学习的考试形式看来,却没有和这种理念接轨。无论什么学生到头来都是考一种题目,没有哪个教育部门专门为每个学生设计一份符合他特性的考题。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机制使学生很难把英语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还是沉浸在背语言点、记单词、做考题的苦差事中。为什么现在还存在为语言而语言忽视人文精神的英语教育?就是在于高中英语新课标理念和评价脱离的现状。针对这种情况,我建议从最根本的高考开始列现有的英语考试题型来一次变革:增试口语,内容以必修模块各个单元的主题为基础,设置情景英语的考核;阅读题应该出能考出学生真正蒯读技能的题目,形式应该有问答题、归纳演绎或其他形式而不只是多项选择;减少语言知识点方面的考核,更多的设计一些有关文化背景的或是开放性的题型。
3.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教师缺乏对新课改的热情。现在大家都知道globalization(全球化),任何东西都要与国际接轨。外语教学更是这样,过去我国实行的科举、应试教育,方法是简单的,甚至是落后的,如果要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心灵智慧的方法,就必须实行课程改革,而且势在必行。那么要课改,也势必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甚至可能会面临失败。因此新课程改革,毕竟是一种新生事物,我们教育部门应该从领导到普通教师,都应该去学习,去适应。但事实却与此相反,许多领导都不愿在教育改革中出风头,不敢“轻举妄动”,如果失败谁负这个责任。他们本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只要不影响教学成绩就行。这样,作为普通教师,如果没有领导的大力支持,谁还敢放开手脚去干,这确实束缚了教师新课改的热情。
4.课堂活动设计形式化。新课改理念下的英语教学要求对语言实践活动作精心组织、巧妙设计和具体指导。教师对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把握不好,每位教师都有一本教师教学用书,可有些时候老师们照搬教案,没有从教材出发,没有从学生出发,没有从实际出发。这个实际包括很多,有课堂,教材,及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以创新,让学生乐于去学习,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充分开发他们的智力及思维方式,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面对这样的问题,要在有限的时间、固定的教材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下完成英语教学,难度是相当大的。英语教师迫切要求拥有浓厚、宽松的学术氛围,也希望能通过各种形式和类别的培训,提高英语综合素质,使自己顺利地完成英语教学工作,做到教学相长。为此,本人有以下几个观点
1.强化英语教师的语言基本功,提高自身素质。
继续教育强化口语、听说训练,就是为了帮助英语教师真正实现用流利英语进行课堂教学,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提升个人素质,为其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目的。要做一个优秀的外语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立足教学实践,为教材编写和评价提供依据。
没有任何事物在一诞生时就是完美无缺的,一套新教材也是如此,它也需要在长期的使用中经历见证、不断完善。由于经济文化环境不同、教学条件不同、使用者不同和认识角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对一套教材的使用体会,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也是常有的事。况且,基础教育改革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与之相对应的教材编写和教材试验也是一个逐渐摸索的过程,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3.集体备课,提高效益。
不要让集体备课流于形式。每周两节课为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间,依据分工,每位教师精心准备指定的内容,包括组织材料,查找资料,网上查询,课件的制作。通过对整个单元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分析,集思广益,优化教学方案,提高教学的质量。各备课组制定反思教学研究的计划表,包括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个人上课、说课、集体评课、教学反思等程序。
总之,新课改必须进行下去,但要完全实施,还得多站我们的角度看问题,更要站在本土上来谈课改。我们的国情和英国、美国等英语语言国家不一样,我们有我们中国的把英语作为外语来教学的实际。国情和学情的不同直接影响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不同,教法、学法和学习策略也不一样。就像北京师范大学易代钊教授所说:“在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探索之问,不能忽视研究,应用西方语言理论专家和教学法专家的研究成果,要‘洋为中用’,但是不能‘食洋不化”。(作者单位:河北省涉县第一中学 )
关键词:新课改素质教育人文素养 英语教学
英语是高中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然而,在英语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新课程改革在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在实施新课程的讲授时遇到了以下问题,对此,笔者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1.大部分老师和学生不重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一些学校,学生水平较差,平时就是搞清楚课本的一些内容已是花去大半课堂时间。稍微讲一些人文知识或布置一些小组作业都被学生认为是浪费时间。有学生就问过我:“老师,我承认你上课讲的很多知识我们都没听过,都很有用,我们这样上课也很开心,但是你讲的这些还有叫我们做的一些作业考试都不考啊,那学来有什么用呢?还不如多划划重点,讲讲题。”很多老师也认为给学生讲这些还不如分析分析语法,傲多点题来的实惠,甚至学校本身也就是看考试成绩,对这方面的教育比较忽视,因而人文精神的培养迟迟看不到曙光。
2.人文素养的培养呼唤新的考核形式。那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归根到底就是考拔标准的问题。虽然《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高度褒扬了人本主义,也体现出高中英语课程的人文性,但是事实从检验学习的考试形式看来,却没有和这种理念接轨。无论什么学生到头来都是考一种题目,没有哪个教育部门专门为每个学生设计一份符合他特性的考题。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机制使学生很难把英语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还是沉浸在背语言点、记单词、做考题的苦差事中。为什么现在还存在为语言而语言忽视人文精神的英语教育?就是在于高中英语新课标理念和评价脱离的现状。针对这种情况,我建议从最根本的高考开始列现有的英语考试题型来一次变革:增试口语,内容以必修模块各个单元的主题为基础,设置情景英语的考核;阅读题应该出能考出学生真正蒯读技能的题目,形式应该有问答题、归纳演绎或其他形式而不只是多项选择;减少语言知识点方面的考核,更多的设计一些有关文化背景的或是开放性的题型。
3.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教师缺乏对新课改的热情。现在大家都知道globalization(全球化),任何东西都要与国际接轨。外语教学更是这样,过去我国实行的科举、应试教育,方法是简单的,甚至是落后的,如果要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心灵智慧的方法,就必须实行课程改革,而且势在必行。那么要课改,也势必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甚至可能会面临失败。因此新课程改革,毕竟是一种新生事物,我们教育部门应该从领导到普通教师,都应该去学习,去适应。但事实却与此相反,许多领导都不愿在教育改革中出风头,不敢“轻举妄动”,如果失败谁负这个责任。他们本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只要不影响教学成绩就行。这样,作为普通教师,如果没有领导的大力支持,谁还敢放开手脚去干,这确实束缚了教师新课改的热情。
4.课堂活动设计形式化。新课改理念下的英语教学要求对语言实践活动作精心组织、巧妙设计和具体指导。教师对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把握不好,每位教师都有一本教师教学用书,可有些时候老师们照搬教案,没有从教材出发,没有从学生出发,没有从实际出发。这个实际包括很多,有课堂,教材,及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以创新,让学生乐于去学习,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充分开发他们的智力及思维方式,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面对这样的问题,要在有限的时间、固定的教材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下完成英语教学,难度是相当大的。英语教师迫切要求拥有浓厚、宽松的学术氛围,也希望能通过各种形式和类别的培训,提高英语综合素质,使自己顺利地完成英语教学工作,做到教学相长。为此,本人有以下几个观点
1.强化英语教师的语言基本功,提高自身素质。
继续教育强化口语、听说训练,就是为了帮助英语教师真正实现用流利英语进行课堂教学,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提升个人素质,为其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目的。要做一个优秀的外语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立足教学实践,为教材编写和评价提供依据。
没有任何事物在一诞生时就是完美无缺的,一套新教材也是如此,它也需要在长期的使用中经历见证、不断完善。由于经济文化环境不同、教学条件不同、使用者不同和认识角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对一套教材的使用体会,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也是常有的事。况且,基础教育改革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与之相对应的教材编写和教材试验也是一个逐渐摸索的过程,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3.集体备课,提高效益。
不要让集体备课流于形式。每周两节课为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间,依据分工,每位教师精心准备指定的内容,包括组织材料,查找资料,网上查询,课件的制作。通过对整个单元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分析,集思广益,优化教学方案,提高教学的质量。各备课组制定反思教学研究的计划表,包括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个人上课、说课、集体评课、教学反思等程序。
总之,新课改必须进行下去,但要完全实施,还得多站我们的角度看问题,更要站在本土上来谈课改。我们的国情和英国、美国等英语语言国家不一样,我们有我们中国的把英语作为外语来教学的实际。国情和学情的不同直接影响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不同,教法、学法和学习策略也不一样。就像北京师范大学易代钊教授所说:“在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探索之问,不能忽视研究,应用西方语言理论专家和教学法专家的研究成果,要‘洋为中用’,但是不能‘食洋不化”。(作者单位:河北省涉县第一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