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要拓宽理论视野,提升创新思维;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创新机制;加速科技进步,提高创新能力。
[关键词] 创新能力; 创新机制; 创新思维; 创新型城市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6)01-0034-0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这一要求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以及我国应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挑战,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拓宽理论视野,提升创新思维
1.要强化创新理念。建设创新型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新模式和新理念,创新的前提是观念创新。创新者最重要的是发现自己的思想禁锢,能及时地突破思想的“重围”,走向新的天地。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加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明确创新的思想指南。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提倡多维性思维,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研究分析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途径,鼓励干群思维创新,从而带动城市的整体创新。要善于总结发展的新经验,借鉴他人的新举措,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不断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增添新的内容。
2.要提升创新能力。创新是城市实现快速高效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关键举措。一个创新型城市,应该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城市。我们各级各部门、广大党员干部,务必着眼于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深入开展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以前瞻性的眼光,科学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根据发展的需要,为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设计出更为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保证城市创新体系能跟上时代步伐,提升创新力,增强竞争力。
3.要弘扬创新文化。文化是一个城市保持其独特性和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每个城市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品质为城市在竞争中创新发展提供了土壤和条件。文化力是最可贵的生命力、最活跃的创新力和最本质的竞争力。我们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要在对城市文化资源深刻认知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城市文化资源如何有助于城市的整体发展,将城市的创新文化反映、融会和固化于城市景观、产业发展、社会网络、个人素质等方面,使之做到创新能量充分释放、创新动力持续增长、创新成果有效转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从而推进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
二、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创新机制
1.要在促进生产要素高效流转上下功夫。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并在城市得到优化配置和高效流转,是体现城市创新活力的重要标志。因而,从制度层面来探讨创新型城市建设问题,首要的任务是深化改革,进一步释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能量。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改革产权制度为着力点,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要求,把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成,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探索公共资产监管和经营的有效形式,完善授权经营制度,建立公共资产(资源)交易管理中心,实行统一监督管理制度,做到流动而不流失,确保资产保值增值。要深化投资融资体制改革。从体制和制度上促进非政府资本扩大投资,不断放宽社会资本投资领域,真正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积极推进金融投资产品创新,加快建立中小企业融资和信用担保体系,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要深化土地市场改革。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加强年度土地供应计划管理,严禁非法圈地、炒地、闲置浪费土地行为;采取积极措施搞活土地市场,对城市新征集体土地,旧城改造、企业搬迁和其他存量土地,实行收购储备,统一挂牌出让,最大限度盘活城市存量土地资产,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2.要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上下功夫。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为要求,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形成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巩固和完善以县级政府管理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施全员聘用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完善和规范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完善政府和社会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制度。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体制,促进各类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形成一批文化企业集团,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构建群众体育服务体系,健全竞技体育机制,促进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增强全民体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卫生医疗体系,建立健全疾病信息网络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改善农村卫生医疗条件,积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对贫困农民的医疗救助制度。
3.要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上下功夫。城乡统筹的制度创新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改革举措,可以催生和促进城乡关系的良性循环,构建一体化的城乡经济社会秩序。要进行城乡人口管理制度创新。未来一个时期是城镇经济迅速崛起时期,也是人口大迁徙、布局大调整的时期。顺应人口流动趋势,必须尽快修订有关法律,赋予公民自由迁徙的权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使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所承载的权益一致起来。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城乡统一的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人口流动制度,使户籍登记能够准确反映公民的居住和职业状况。要进行城乡就业制度创新。从长远来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将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实现这个目标要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市场,关键是要消除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制度限制因素。为此,应尽快打破城乡、地区就业壁垒,建立跨地区、跨城乡的统一劳动力市场,制定平等的劳动行业进入制度,实行公平的就业政策,保障所有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要进行公共品供给制度创新。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必须调整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分配格局,给农民平等的发展机会。一方面要做大蛋糕,创造条件增加城市经济总量和可支配财力,加大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内在性动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消除在城乡分割制度下农村劳动力在获得教育、技能培训、健康与营养等人力资本投资方面与城市劳动力存在的巨大差别。
4.要在转变政府管理职能上下功夫。着眼于进一步推动政府强化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大制度建设力度,促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提高行政效能。要围绕行政决策问题,建立社情民意反馈制度,健全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决策论证制度,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要围绕便捷服务问题,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简化审批环节,将行政许可项目纳入服务中心,权力下放到窗口,建立审批“绿色通道”。要围绕财政管理问题,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为方向,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招标制度,确保政府采购“阳光操作”。要围绕行政效能问题,将行政问责制度落实到行政权力运行的每个环节上,对不履行法定职责或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影响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贻误行政工作,造成不良后果的行为,追究行政责任。通过制度创新,进一步改进管理方式,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质量和服务水平。
三、加速科技进步,提高创新能力
1.努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原始创新是科技进步的先导和源泉。要将其作为建设创新型城市中科技进步的首要任务。一是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核心技术是原始创新的重中之重,它关系到国家安全,具有巨大市场价值。二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战略是原始创新的重要保障。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申报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加大对获得国内外授权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以及对行业产生重大影响的行业标准财政补助力度;重点支持发明专利产业化,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比重;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三是加快研发机构建设。研发机构是原始创新的重要载体。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行业创建企业、行业工程技术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大企业创建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支持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对符合条件的以企业为主、科研机构联办的各类工程技术中心,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优先支持以企业为主的联合研究机构建设重点实验室。
2.努力提高集成创新的能力。集成化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集成创新是科技加速进步和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形式。一是加快重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以及由此形成的竞争优势,往往超过单项技术突破的意义。二是坚持以大企业为主体。大企业是集成创新的主要力量,也是自主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德国的汽车产业之所以相当突出,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德国拥有一批集成创新能力很强的汽车大企业。
3.努力提高引进消化创新能力。强调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封闭起来发展。只有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加强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创新,才能实现技术快速进步、城市创新发展。一是通过引进消化技术形成生产能力。提高生产能力是引进消化技术的主要目的。日本战后之所以仅用30年就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其通过引进消化技术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是重要因素之一。韩国同样走的是通过引进消化技术形成自己特有的生产能力的路线。三是通过引进消化技术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完善的机制是引进消化好技术的根本保障。我们在引进先进技术过程中,一定要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建立有利于加强消化吸收和创新的体制和机制。
四、强化保障措施,营造创新环境
1.建立多元的投入体系。创新离不开投入。建设创新型城市,要求我们不断完善创新投入机制,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为创新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要加大政府投入。政府创新投入是一种先导和战略性投入。要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加大对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的直接投入。要扩大民间投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资本市场体系,充分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源对创新活动的投入。鼓励和支持企业和民间组织建立创业投资公司或设立创业投资资金,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行投资。要强化企业在创新投入中的主体地位,支持和鼓励大型企业集团提取一定数量的资金,集中用于关键性、前沿性重大科技问题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投入。设立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补助资金,资助在长注册的科技型企业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鼓励境内外组织、个人依法设立各类科学基金,资助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以及科技普及。
2.建立高效的服务体系。优化服务环境,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必要条件。要形成良好的创新舆论氛围。大力培育创新文化,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创新的重大意义,支持和关注创新,逐步形成崇尚竞争、敢闯敢试的创新文化氛围,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舆论环境,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鼓励,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要构筑良好的创新服务平台。重点建立完善科技资源共享、科研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科技投融资、技术交易等五大科技中介服务平台,为各项创新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创造条件;积极扶持创新组织的发展,加强多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和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主的科学研究体系以及社会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政策环境。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制定系统的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包括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政策,促进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政策,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等。
3.建立开放的人才体系。人才是创新的关键,创新需要有一大批勇于和善于创新的人才。要高度重视创新人才体系的建设。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真正把科技和人才工作放到重要的位置,把开发和集聚人才资源作为加快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以更有力的措施抓第一生产力和第一资源,不断增强创新的动力。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为建设创新城市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要始终突出创新人才建设的重点。重点加强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建设。对党政领导人才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大胆起用眼界宽广、思路开阔、敢于创新的干部。对于科技人才,在通过调整结构和产业升级提供更广阔舞台的同时,着力抓好各类创业园、工作站、孵化器等载体建设,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服务,创造更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要特别重视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建立科技创新人才后备队伍;帮助企业引进紧缺的高新技术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带动产业发展、推进学科建设的高层次人才;大力引进和鼓励学有所长或拥有科技成果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来长工作。要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在选配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同时,要高度重视依靠市场机制、中介组织培育企业家人才,为广大非公有制企业提供创新服务。要不断健全创新人才建设的各项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选拔任用机制、合理流动机制和保障机制,充分激活人才成长潜力和创造潜能。
(本文作者:中共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柳波
[关键词] 创新能力; 创新机制; 创新思维; 创新型城市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6)01-0034-0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这一要求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以及我国应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挑战,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拓宽理论视野,提升创新思维
1.要强化创新理念。建设创新型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新模式和新理念,创新的前提是观念创新。创新者最重要的是发现自己的思想禁锢,能及时地突破思想的“重围”,走向新的天地。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加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明确创新的思想指南。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提倡多维性思维,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研究分析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途径,鼓励干群思维创新,从而带动城市的整体创新。要善于总结发展的新经验,借鉴他人的新举措,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不断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增添新的内容。
2.要提升创新能力。创新是城市实现快速高效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关键举措。一个创新型城市,应该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城市。我们各级各部门、广大党员干部,务必着眼于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深入开展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以前瞻性的眼光,科学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根据发展的需要,为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设计出更为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保证城市创新体系能跟上时代步伐,提升创新力,增强竞争力。
3.要弘扬创新文化。文化是一个城市保持其独特性和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每个城市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品质为城市在竞争中创新发展提供了土壤和条件。文化力是最可贵的生命力、最活跃的创新力和最本质的竞争力。我们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要在对城市文化资源深刻认知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城市文化资源如何有助于城市的整体发展,将城市的创新文化反映、融会和固化于城市景观、产业发展、社会网络、个人素质等方面,使之做到创新能量充分释放、创新动力持续增长、创新成果有效转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从而推进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
二、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创新机制
1.要在促进生产要素高效流转上下功夫。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并在城市得到优化配置和高效流转,是体现城市创新活力的重要标志。因而,从制度层面来探讨创新型城市建设问题,首要的任务是深化改革,进一步释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能量。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改革产权制度为着力点,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要求,把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成,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探索公共资产监管和经营的有效形式,完善授权经营制度,建立公共资产(资源)交易管理中心,实行统一监督管理制度,做到流动而不流失,确保资产保值增值。要深化投资融资体制改革。从体制和制度上促进非政府资本扩大投资,不断放宽社会资本投资领域,真正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积极推进金融投资产品创新,加快建立中小企业融资和信用担保体系,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要深化土地市场改革。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加强年度土地供应计划管理,严禁非法圈地、炒地、闲置浪费土地行为;采取积极措施搞活土地市场,对城市新征集体土地,旧城改造、企业搬迁和其他存量土地,实行收购储备,统一挂牌出让,最大限度盘活城市存量土地资产,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2.要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上下功夫。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为要求,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形成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巩固和完善以县级政府管理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施全员聘用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完善和规范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完善政府和社会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制度。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体制,促进各类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形成一批文化企业集团,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构建群众体育服务体系,健全竞技体育机制,促进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增强全民体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卫生医疗体系,建立健全疾病信息网络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改善农村卫生医疗条件,积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对贫困农民的医疗救助制度。
3.要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上下功夫。城乡统筹的制度创新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改革举措,可以催生和促进城乡关系的良性循环,构建一体化的城乡经济社会秩序。要进行城乡人口管理制度创新。未来一个时期是城镇经济迅速崛起时期,也是人口大迁徙、布局大调整的时期。顺应人口流动趋势,必须尽快修订有关法律,赋予公民自由迁徙的权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使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所承载的权益一致起来。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城乡统一的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人口流动制度,使户籍登记能够准确反映公民的居住和职业状况。要进行城乡就业制度创新。从长远来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将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实现这个目标要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市场,关键是要消除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制度限制因素。为此,应尽快打破城乡、地区就业壁垒,建立跨地区、跨城乡的统一劳动力市场,制定平等的劳动行业进入制度,实行公平的就业政策,保障所有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要进行公共品供给制度创新。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必须调整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分配格局,给农民平等的发展机会。一方面要做大蛋糕,创造条件增加城市经济总量和可支配财力,加大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内在性动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消除在城乡分割制度下农村劳动力在获得教育、技能培训、健康与营养等人力资本投资方面与城市劳动力存在的巨大差别。
4.要在转变政府管理职能上下功夫。着眼于进一步推动政府强化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大制度建设力度,促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提高行政效能。要围绕行政决策问题,建立社情民意反馈制度,健全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决策论证制度,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要围绕便捷服务问题,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简化审批环节,将行政许可项目纳入服务中心,权力下放到窗口,建立审批“绿色通道”。要围绕财政管理问题,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为方向,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招标制度,确保政府采购“阳光操作”。要围绕行政效能问题,将行政问责制度落实到行政权力运行的每个环节上,对不履行法定职责或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影响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贻误行政工作,造成不良后果的行为,追究行政责任。通过制度创新,进一步改进管理方式,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质量和服务水平。
三、加速科技进步,提高创新能力
1.努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原始创新是科技进步的先导和源泉。要将其作为建设创新型城市中科技进步的首要任务。一是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核心技术是原始创新的重中之重,它关系到国家安全,具有巨大市场价值。二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战略是原始创新的重要保障。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申报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加大对获得国内外授权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以及对行业产生重大影响的行业标准财政补助力度;重点支持发明专利产业化,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比重;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三是加快研发机构建设。研发机构是原始创新的重要载体。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行业创建企业、行业工程技术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大企业创建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支持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对符合条件的以企业为主、科研机构联办的各类工程技术中心,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优先支持以企业为主的联合研究机构建设重点实验室。
2.努力提高集成创新的能力。集成化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集成创新是科技加速进步和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形式。一是加快重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以及由此形成的竞争优势,往往超过单项技术突破的意义。二是坚持以大企业为主体。大企业是集成创新的主要力量,也是自主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德国的汽车产业之所以相当突出,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德国拥有一批集成创新能力很强的汽车大企业。
3.努力提高引进消化创新能力。强调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封闭起来发展。只有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加强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创新,才能实现技术快速进步、城市创新发展。一是通过引进消化技术形成生产能力。提高生产能力是引进消化技术的主要目的。日本战后之所以仅用30年就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其通过引进消化技术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是重要因素之一。韩国同样走的是通过引进消化技术形成自己特有的生产能力的路线。三是通过引进消化技术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完善的机制是引进消化好技术的根本保障。我们在引进先进技术过程中,一定要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建立有利于加强消化吸收和创新的体制和机制。
四、强化保障措施,营造创新环境
1.建立多元的投入体系。创新离不开投入。建设创新型城市,要求我们不断完善创新投入机制,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为创新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要加大政府投入。政府创新投入是一种先导和战略性投入。要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加大对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的直接投入。要扩大民间投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资本市场体系,充分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源对创新活动的投入。鼓励和支持企业和民间组织建立创业投资公司或设立创业投资资金,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行投资。要强化企业在创新投入中的主体地位,支持和鼓励大型企业集团提取一定数量的资金,集中用于关键性、前沿性重大科技问题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投入。设立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补助资金,资助在长注册的科技型企业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鼓励境内外组织、个人依法设立各类科学基金,资助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以及科技普及。
2.建立高效的服务体系。优化服务环境,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必要条件。要形成良好的创新舆论氛围。大力培育创新文化,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创新的重大意义,支持和关注创新,逐步形成崇尚竞争、敢闯敢试的创新文化氛围,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舆论环境,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鼓励,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要构筑良好的创新服务平台。重点建立完善科技资源共享、科研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科技投融资、技术交易等五大科技中介服务平台,为各项创新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创造条件;积极扶持创新组织的发展,加强多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和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主的科学研究体系以及社会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政策环境。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制定系统的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包括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政策,促进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政策,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等。
3.建立开放的人才体系。人才是创新的关键,创新需要有一大批勇于和善于创新的人才。要高度重视创新人才体系的建设。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真正把科技和人才工作放到重要的位置,把开发和集聚人才资源作为加快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以更有力的措施抓第一生产力和第一资源,不断增强创新的动力。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为建设创新城市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要始终突出创新人才建设的重点。重点加强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建设。对党政领导人才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大胆起用眼界宽广、思路开阔、敢于创新的干部。对于科技人才,在通过调整结构和产业升级提供更广阔舞台的同时,着力抓好各类创业园、工作站、孵化器等载体建设,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服务,创造更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要特别重视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建立科技创新人才后备队伍;帮助企业引进紧缺的高新技术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带动产业发展、推进学科建设的高层次人才;大力引进和鼓励学有所长或拥有科技成果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来长工作。要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在选配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同时,要高度重视依靠市场机制、中介组织培育企业家人才,为广大非公有制企业提供创新服务。要不断健全创新人才建设的各项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选拔任用机制、合理流动机制和保障机制,充分激活人才成长潜力和创造潜能。
(本文作者:中共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