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宋克以章草之专长,将章草、今草、狂草的用笔与结体完全混融,形成了新的草书意境。宋克的章草既承接了元代的复古书风,又能继承和创新,开辟新的崭新局面。本文試图通过对宋克的生平学书进行及简要梳理,总结他在章草方面的继承与创新,以指导我今后的草书创作。
关键词:宋克;章草;继承;创新
宋克(1327-1387),字仲温,一字克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因家居长洲南宫里,自号南宫里,别署东吴生。明初书法家,与宋广、宋璲、沈度、沈桀有“三宋”“二沈”之称。宋克擅长的书体是小楷、章草以及狂草与章草的糅合体,尤以章草见长,章草的代表作 《急就章》。
《急就章》原称《急就篇》,《急就章》因篇首有“急就”二字而得名,是汉代学童的启蒙读物。世传本共三十二章,每章六十三字。作者史游,在西汉元帝时(公元前四八——三三年)官黄门令。《急就篇》书名据宋王应麟解释是:“急就谓字之难知者,缓急可就而求焉”的意思。历代章草《急就章》很多传本,其中以传为三国时皇象所书最古。
宋克的章草,在赵孟頫、邓文原的风格上有进了一步发展,他掺入今草和行书的写法,笔画流利、矫健。行草具“二王”之遗意,清劲古雅。吴宽《匏翁家藏集》评其书谓:“克书出魏晋,深得钟王之法,故笔精墨妙,而风度翩翩可爱”1。从师承上说,则是元人的余绪。如谢缙《春雨杂述》中“子山在南台时,临川危太朴、饶介之得其传授,而太朴以教宋璲仲珩、杜环叔循、詹希元孟举。孟举少亲受业子山之门,介之以教宋克仲温”2。难能可贵的是他将章草融合到他的行草中去,而别开生面,曾师从元康里子山的入室弟子饶介学书,所传皆“二王”草法,尤其是他的章草,挥洒自如,潇洒纵横,笔力俊峭挺拔,圆融洒脱,堪称冠绝一代。如吴宽所言:“右索靖《草书势》,宋仲温书。盖的其妙,而无愧于靖者也。”3
宋克一生尝写章草《急就章》许多本,其中以六十岁所作《急就章》最为杰出。《急就章》乃为章草的之典范,从书法艺术角度来看,不难发现其所体现的时代风貌在书法艺术各方面的表现。
一、结体
宋克以章草糅入狂草,打破了单一的结字规律,让其变化更加丰富,动感十足富有节奏感。字形的处理上,多出从金文、大篆,如《散氏盘》、《毛公鼎》抽象的古文字造型而来,空间和字形大小上运用大胆,特别是捺画的波挑笔意,用笔华滋,富有奇趣,浑然天成。
二、用笔
宋克把章草与狂草的用笔、结体杂糅在一起,与康里子山相比在用笔上更加丰富变化,但并未改变子山气息上的局促感。用笔上,把行草之笔意融入章草中,以章草为主体。又以行楷书的横竖转折的直转而少顿挫,再加以隶书的雁尾的夸张来強化其顿挫,故而收束字势。正因为隶书的雁尾之笔求舒展,而章草中每字最的后一笔以捺笔短促之形求夸张,这种方式,正是木牍竹简狭行取横势的传统方法。
三、章法
章草从金文和战国帛书尤其是竹简木牍中沿生而来,所以章法上的排列如竹、木简条状。随着纸张大量应用,虽然没有竹简木牍的狭长的格式限制,但这种重上下轻左右的意识仍然是章草不同于今草、狂草、小草的一个关键点。这一点,只要对比宋克临《急就章》与孙过庭《书谱》、宋拓王羲之《十七帖》等排列的字距章法即可一目了然,所以这就是不拘泥于古而又出新,才能流传于世吧。
结语
元代后期的草书风貌,主要以康里子山、饶介、杨维桢为代表的典型书风,都在草书的创作中融入了章草的笔法,这种现象一直影响到宋克。直到宋克将章草、今草、狂草的用笔和结体完全混融,形成了新的草书意境,将章草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实现了从元末到明初草书的传承与转变。
参考文献:
[1]吴宽《家藏集》卷五十《跋宋温仲墨迹》
[2]解缙《春雨杂述》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3]吴宽《家藏集》卷五十三《跋宋温仲草书》
作者简介:
王慧婷,现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2017级书法与篆刻专业研究生,导师:金玟廷教授。
关键词:宋克;章草;继承;创新
宋克(1327-1387),字仲温,一字克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因家居长洲南宫里,自号南宫里,别署东吴生。明初书法家,与宋广、宋璲、沈度、沈桀有“三宋”“二沈”之称。宋克擅长的书体是小楷、章草以及狂草与章草的糅合体,尤以章草见长,章草的代表作 《急就章》。
《急就章》原称《急就篇》,《急就章》因篇首有“急就”二字而得名,是汉代学童的启蒙读物。世传本共三十二章,每章六十三字。作者史游,在西汉元帝时(公元前四八——三三年)官黄门令。《急就篇》书名据宋王应麟解释是:“急就谓字之难知者,缓急可就而求焉”的意思。历代章草《急就章》很多传本,其中以传为三国时皇象所书最古。
宋克的章草,在赵孟頫、邓文原的风格上有进了一步发展,他掺入今草和行书的写法,笔画流利、矫健。行草具“二王”之遗意,清劲古雅。吴宽《匏翁家藏集》评其书谓:“克书出魏晋,深得钟王之法,故笔精墨妙,而风度翩翩可爱”1。从师承上说,则是元人的余绪。如谢缙《春雨杂述》中“子山在南台时,临川危太朴、饶介之得其传授,而太朴以教宋璲仲珩、杜环叔循、詹希元孟举。孟举少亲受业子山之门,介之以教宋克仲温”2。难能可贵的是他将章草融合到他的行草中去,而别开生面,曾师从元康里子山的入室弟子饶介学书,所传皆“二王”草法,尤其是他的章草,挥洒自如,潇洒纵横,笔力俊峭挺拔,圆融洒脱,堪称冠绝一代。如吴宽所言:“右索靖《草书势》,宋仲温书。盖的其妙,而无愧于靖者也。”3
宋克一生尝写章草《急就章》许多本,其中以六十岁所作《急就章》最为杰出。《急就章》乃为章草的之典范,从书法艺术角度来看,不难发现其所体现的时代风貌在书法艺术各方面的表现。
一、结体
宋克以章草糅入狂草,打破了单一的结字规律,让其变化更加丰富,动感十足富有节奏感。字形的处理上,多出从金文、大篆,如《散氏盘》、《毛公鼎》抽象的古文字造型而来,空间和字形大小上运用大胆,特别是捺画的波挑笔意,用笔华滋,富有奇趣,浑然天成。
二、用笔
宋克把章草与狂草的用笔、结体杂糅在一起,与康里子山相比在用笔上更加丰富变化,但并未改变子山气息上的局促感。用笔上,把行草之笔意融入章草中,以章草为主体。又以行楷书的横竖转折的直转而少顿挫,再加以隶书的雁尾的夸张来強化其顿挫,故而收束字势。正因为隶书的雁尾之笔求舒展,而章草中每字最的后一笔以捺笔短促之形求夸张,这种方式,正是木牍竹简狭行取横势的传统方法。
三、章法
章草从金文和战国帛书尤其是竹简木牍中沿生而来,所以章法上的排列如竹、木简条状。随着纸张大量应用,虽然没有竹简木牍的狭长的格式限制,但这种重上下轻左右的意识仍然是章草不同于今草、狂草、小草的一个关键点。这一点,只要对比宋克临《急就章》与孙过庭《书谱》、宋拓王羲之《十七帖》等排列的字距章法即可一目了然,所以这就是不拘泥于古而又出新,才能流传于世吧。
结语
元代后期的草书风貌,主要以康里子山、饶介、杨维桢为代表的典型书风,都在草书的创作中融入了章草的笔法,这种现象一直影响到宋克。直到宋克将章草、今草、狂草的用笔和结体完全混融,形成了新的草书意境,将章草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实现了从元末到明初草书的传承与转变。
参考文献:
[1]吴宽《家藏集》卷五十《跋宋温仲墨迹》
[2]解缙《春雨杂述》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3]吴宽《家藏集》卷五十三《跋宋温仲草书》
作者简介:
王慧婷,现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2017级书法与篆刻专业研究生,导师:金玟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