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登培:孤身一人不娶妻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dogd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都匀市郊沙包堡的夕阳红托老所,记者见到了终生未娶妻生子的110岁老人——黄登培。
  老人现在行动已不太方便,当他一脸安详的坐在记者面前时,好像不需太多言语,记者已从老人满头的银发和沧桑的面容中,读到了老人历经的百年风雨人生。
  
  
  宁愿孤身也不拖累他人
  
  1942年,黄登培跟随黔桂铁路的修建队伍一同来到都匀,那时老人已经四十多岁,仍然孤身一人。铁路修通后,筑路工人纷纷返乡,老人家中已无亲人,便选择留下来看守隧道和桥梁。于是,他在铁路旁搭起一个简易的茅草棚一住就是几十年。
  刚开始,黄登培还可以从国民党政府那里领到一些生活费。但是,国民党反动政府倒台后,他唯一的生活来源也没有了。没有了生活费,在当地又没有田地,黄登培便在自己寄身的茅草棚周围开垦了几分地,种上瓜果蔬菜,再到附近的山上打柴换些盐米度日。
  上世纪70年代,附近村寨群众见已年逾古稀的他一个人生活很困难,便把他接到寨上,还帮他搭起木屋。寨子里好心的大婶们还多次劝说,为他张罗找个老婆成家,好互相有个照应。他却说,“我是外地人,自己生活都很困难,若再找老婆,只能让别人跟着自己受穷受苦,不如自己一个人就这样过算啦。一个外乡人到了这把年纪,还能在这里过上有房有地的生活,已经很知足了。”
  就这样,老人孤身走到了现在。
  
  高龄搬迁不要赔偿
  
  1998年,修建贵新高速公路,黄登培老人的木屋要搬迁。当时老人已是98岁高龄,工作人员到家中做动员工作,问老人需要什么补偿时,老人毫不犹豫的说:“我的房子、土地,都是政府和好心人给的,现在国家需要,我什么补偿都不要,我随时准备搬家,只是现在年岁大了,到时你们帮忙安排个住处,找几个人帮我搬家就可以了。”
  在工作人员的协调下,当地政府和群众再次为老人解决了居住问题。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不能再干繁重的体力活,相关部门就不定期为老人送去衣物、食品等生活用品,老人年满100岁后,政府每月按时给他送去100元高龄补贴,并出资在当地找人专门负责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
  2008年初,老人的身体日渐衰弱。为了改善老人的居住和生活条件,让老人得到更好的照顾,都匀市郊沙包堡农家妇女叶文玉创办的夕阳红托老所主动接纳了这位孤苦伶仃的百岁老寿星。叶院长回忆说,老人刚到托老所时,身体状况已经很差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后,现在精神气色好了很多。
  
  百岁寿星喜逛匀城
  
  虽然就住在城郊几公里远的地方,但由于行动不便,近30年来,老人都没有到都匀城中再看看。想看看城里的变化,成了老人藏在心里多年的一个愿望。
  当地有关部门去托老所慰问时,知道了老人的这个心愿后,积极牵线搭桥,由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和美国轮椅基金会联合赠送了一辆轮椅给黄老,叶文玉把老人抱上崭新的轮椅,带着老人在都匀城里好好地逛了一圈。虽然视力很模糊了,但老人坐在轮椅上开心得像一个孩子,对什么都觉得好奇和新鲜,一个劲的拍手叫好,同行的工作人员都被老人逗乐了。
  老人现在还有一个心愿,他说:“我现在行动不方便了,不能一一去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好心人,你们如果有什么办法,一定要帮我带去对他们的感谢。”
  
  寿星档案
  姓名 黄登培
  性别 男
  民族 汉
  生日 1900年9月19日
  住址 都匀市剑江村7组都匀市夕阳红托老所
  文化程度 文盲
  职业 修路工人
  病史 无
  长寿史 无
  生活习惯 早上9点左右起床,每晚8点后睡觉;吃松软食物,每顿两大碗饭菜;天气好时喜欢坐在院子里晒太阳
  脾气 倔强
  喜爱活动 喜欢到田间地头走走
  长寿秘诀 永怀感恩之心
其他文献
清平乐·新中国花甲寿颂  ■ 王光烈(贵州 赤水)   中华寿诞,伟绩丰功灿。四海五洲齐礼,正义光辉典范。北京惠畅东风,和谐世界为公。党政英明领导,小康社会兴隆。    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感赋  ■刘明远(贵州 遵义)  雄鸡昂首亮人寰,引亢高歌六十年。  历史长移三山去,黎明尽扫五更寒。  堪劈左右重重浪,唤得乾坤朗朗天。  甲子一轮新发轫,一声更比一声欢。    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感言  ■史
期刊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在即将迎来新中国六十华诞之际,由中共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政公署和贵州省旅游局举办,中共黔西县委、黔西县人民政府和毕节地区旅游局承办的“2009中国·贵州·黔西乌江源百里画廊旅游文化节将于2009年10月8日至18日在中国南方人类始祖的发祥地、中国杜鹃花都——黔西隆重举行。9月26日下午,“2009中国·贵州·黔西乌江源百里画廊旅游文化节”组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活动相关事宜进行
期刊
有一寓言:一个老农为了搬掉自家门前的大山,用原始的工具艰难地进行着“搬山运动”。有好事者相劝,但他没有退缩。老农坚信,自己完不成,有儿子,儿子不行,还有孙子,这样传下去,总有完成的时候。执着的信念激励他继续坚持下去。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民族的独立,许许多多的抗日志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中国铺就了一条通向胜利的道路。解放战争时期,无数的革命烈士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坚守着
期刊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老龄工作就是为老服务、落实‘六个老有’及督促各工作部门建立健全老年保障体系和贯彻落实老年人权利保障法的工作目标。”这是印江县老龄办主任冉茂训经常说的话。几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印江县老龄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居家养老工作方面,“养”出了自己的特色。  加强对居家养老的现实意义的认识,为做好居家养老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印江县老龄办
期刊
道道梯田中有一条古驿道,古驿道的旁边有一片翠竹,翠竹的前面有一栋木屋,木屋里面住着一位百岁老人。  这里是盘县刘官镇支家屯村,木屋里的老人余绍先,就是我们此行要拜访的百岁寿星。    种庄稼的好手      余绍先出生于刘官镇一个贫困家庭。父母是地道的农民,勤劳、朴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他的印象中,青少年时代,贫穷和困难总是与自己相伴。  由于家境贫寒,余绍先没能上学。受父母的影响,他从小就养
期刊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一个百岁老人就是一座图书馆,一个百岁老人就是一部百年史。”  日前,在贵阳市南明区沙冲路玉溪社区,100岁的张淑朝老人面若桃花,面对记者侃侃而谈:“我活了100岁,见证了中国的几个朝代和100年的风雨历程,是国家和社会的财富。”她再一次向记者展示了“一个百岁老人就是一座图书馆”的真谛。  今天,新中国已经成立60周年,在历经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阵痛后,迎来了建设中国特
期刊
心灵手巧的罗登志,在方圆几十里,可算是一位名人了。虽然她今年已经102岁了,但是身体硬朗,经常去离家1里地的集市赶集;虽然穿的衣服很普通,却是自己亲手缝制的;虽然现在的日子称不上大富大贵,但也怡然自得、乐享天年。老人笑着说:“这一切都是我运气好啊,赶上了好时候。”    运气好的裁缝      1907年5月28日,罗登志出生在一个大户人家。因为外公在私塾里教书,年幼的罗登志就有了读书、认字的机会
期刊
105岁的寿星张德英有一手绝活,就是编草鞋。几根草绳,一个鞋底,在老人手中飞舞,一会儿功夫,一双草鞋便呈现出来。靠着这个手艺,在极其艰苦的年代,张德英把一大家子、老老少少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    编织草鞋过生活      在张德英的大儿子只有4个月大的时候,国民党到处抓壮丁,丈夫陈老友被抓走后杳无音讯,至今生死不明。迫于生活的无奈,张德英把孩子留在婆婆家,改嫁王家,开始以打草鞋为生。  因为要
期刊
有情人终成眷属    1899年10月5日,龙天凤出生于晴隆县沙子岭一户普通的农家。因为家境贫苦,她从小接受的便是如何养猪种地、织布刺绣等教育,和村里所有同龄的孩子一样在土坡泥地里摸爬滚打。转眼间,假小子一样的天凤便出落得婷婷玉立,到了出嫁的年龄。    村里一户家境相对殷实的人家差媒人到龙家说亲,其实一般大小的两个孩子,彼此间早就有了好感。偷偷躲在一旁偷听的天凤,得知父母答应了这门亲事,心里乐开
期刊
车子在沿山公路上徐行,丝毫感受不到三伏天的酷热。打开车窗,大口呼吸着山里的清新空气,在徐徐凉风中,尽赏沿途风光。行至山谷深处,才发现这又是另一番景致,苍松翠竹、鸟语花香……这就是百岁老人李月珍居住的村庄——盘水镇文笔村。    吃苦耐劳苦度日      1905年10月2日,李月珍出生在普安县窝沿乡黑石头组,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除了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守着几分薄土过日子,再没有其它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