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急什么?豆腐还没热呢
去餐厅吃饭,感觉到有盘菜味道特好。一人赞叹,众人跟风,于是风卷残云一扫而光。意犹未尽。于是再点一份。筷子一拥而上,吃着吃着却很少再举第二筷,因为吃在嘴里的感觉总是与先前的有差别。这盘菜仅仅吃了一点点,之后被冷清地搁在一旁,无人问津。
相信在餐厅吃过饭的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人还是这个人,口味还是这个口味,菜还是那道菜,为什么却前后判若两味,反差如此之大呢?可能与炒菜的水平、菜本身的质量有关,比如厨师不同,工艺不同,火候不同,原料不同。菜的味道是个系统工程,要想复制相同的味道,哪一个细节不同都会产生差异。但重要的还是味蕾出了问题。即使是菜无任何区别,是原汁原味的,再怎么吃也难以找到当初的感受和味道。这就叫做“少吃多有味,多吃有点味”。
少吃多了回味,多吃味同嚼蜡。而吃得不留余地,“就让我一次吃个够”,饱了足了,就可能厌了、烦了、嫌了。少吃有了向往,多吃只图眼前。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没有吃够的总是最想的。如果好那一口,心总会是痒痒地牵挂,什么时候能吃,什么时候再吃,幢憬、期盼、重温吃梦,大快朵颐。欲吃还羞,吃了还盼。有盼头的日子总是牵挂着过,有欲望的时刻总是惦记着数。而多吃只顾眼前,不图后事,生生地扼杀后路,如同折断了翅膀。
少吃多了追求,多吃急功近利。尝到了美味佳肴,激活了味蕾的感受,那味道虽吃犹存,那感觉珍藏在心灵最柔软的地方。于是跟着感觉走,寻找好味道,难以释怀,不会轻易放弃。于是就有了不断的索求,而多吃会“一剑封喉”,把原本美好的享受摧残得如同雨后梨花,霜打茄子。即便还是如此美丽,欲望却因麻木而难以复活。
凡是都有个度,这个度其实靠自己把握。人是个很奇怪的动物,难就难在有时候自己都难把握自己。为什么会产生审美疲劳?因为再好吃的东西如果反复吃,不断吃,勉强吃,也会变得望而生厌。换一种口味,才会带来新的感受。不由着性子,控制住自己的欲望,留下肚子,留有余地,欣赏而不糟蹋,才会留有余味。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好的印象才不会被破坏,好的感受才不会被扭曲。因为贪吃,不由自主,以至有人总是难以满足,总是羡慕别人拥有的,不断索求还没有得到的,总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迷了心智,乱了阵脚。
跳起来摘的桃子味道,总是比随手可摘的桃子给人的味道要好。味道就出在这一“跳”,这一“跳”是一种付出,有时人的区别就这样形成。有位外国诗人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每年就只写那么十几首诗,却在许多国家流传,就是因为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人心,少而精,多少人仰望。也有不少作家高产,作品是多了,而响应者寡。这其实与吃菜的感受差不多,文学也是“少吃多有味,多吃有点味”。做人处世是不是这个道理?
编辑 张金余
去餐厅吃饭,感觉到有盘菜味道特好。一人赞叹,众人跟风,于是风卷残云一扫而光。意犹未尽。于是再点一份。筷子一拥而上,吃着吃着却很少再举第二筷,因为吃在嘴里的感觉总是与先前的有差别。这盘菜仅仅吃了一点点,之后被冷清地搁在一旁,无人问津。
相信在餐厅吃过饭的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人还是这个人,口味还是这个口味,菜还是那道菜,为什么却前后判若两味,反差如此之大呢?可能与炒菜的水平、菜本身的质量有关,比如厨师不同,工艺不同,火候不同,原料不同。菜的味道是个系统工程,要想复制相同的味道,哪一个细节不同都会产生差异。但重要的还是味蕾出了问题。即使是菜无任何区别,是原汁原味的,再怎么吃也难以找到当初的感受和味道。这就叫做“少吃多有味,多吃有点味”。
少吃多了回味,多吃味同嚼蜡。而吃得不留余地,“就让我一次吃个够”,饱了足了,就可能厌了、烦了、嫌了。少吃有了向往,多吃只图眼前。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没有吃够的总是最想的。如果好那一口,心总会是痒痒地牵挂,什么时候能吃,什么时候再吃,幢憬、期盼、重温吃梦,大快朵颐。欲吃还羞,吃了还盼。有盼头的日子总是牵挂着过,有欲望的时刻总是惦记着数。而多吃只顾眼前,不图后事,生生地扼杀后路,如同折断了翅膀。
少吃多了追求,多吃急功近利。尝到了美味佳肴,激活了味蕾的感受,那味道虽吃犹存,那感觉珍藏在心灵最柔软的地方。于是跟着感觉走,寻找好味道,难以释怀,不会轻易放弃。于是就有了不断的索求,而多吃会“一剑封喉”,把原本美好的享受摧残得如同雨后梨花,霜打茄子。即便还是如此美丽,欲望却因麻木而难以复活。
凡是都有个度,这个度其实靠自己把握。人是个很奇怪的动物,难就难在有时候自己都难把握自己。为什么会产生审美疲劳?因为再好吃的东西如果反复吃,不断吃,勉强吃,也会变得望而生厌。换一种口味,才会带来新的感受。不由着性子,控制住自己的欲望,留下肚子,留有余地,欣赏而不糟蹋,才会留有余味。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好的印象才不会被破坏,好的感受才不会被扭曲。因为贪吃,不由自主,以至有人总是难以满足,总是羡慕别人拥有的,不断索求还没有得到的,总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迷了心智,乱了阵脚。
跳起来摘的桃子味道,总是比随手可摘的桃子给人的味道要好。味道就出在这一“跳”,这一“跳”是一种付出,有时人的区别就这样形成。有位外国诗人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每年就只写那么十几首诗,却在许多国家流传,就是因为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人心,少而精,多少人仰望。也有不少作家高产,作品是多了,而响应者寡。这其实与吃菜的感受差不多,文学也是“少吃多有味,多吃有点味”。做人处世是不是这个道理?
编辑 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