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吃多有味爹吃有点味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hc880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急什么?豆腐还没热呢
  去餐厅吃饭,感觉到有盘菜味道特好。一人赞叹,众人跟风,于是风卷残云一扫而光。意犹未尽。于是再点一份。筷子一拥而上,吃着吃着却很少再举第二筷,因为吃在嘴里的感觉总是与先前的有差别。这盘菜仅仅吃了一点点,之后被冷清地搁在一旁,无人问津。
  相信在餐厅吃过饭的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人还是这个人,口味还是这个口味,菜还是那道菜,为什么却前后判若两味,反差如此之大呢?可能与炒菜的水平、菜本身的质量有关,比如厨师不同,工艺不同,火候不同,原料不同。菜的味道是个系统工程,要想复制相同的味道,哪一个细节不同都会产生差异。但重要的还是味蕾出了问题。即使是菜无任何区别,是原汁原味的,再怎么吃也难以找到当初的感受和味道。这就叫做“少吃多有味,多吃有点味”。
  少吃多了回味,多吃味同嚼蜡。而吃得不留余地,“就让我一次吃个够”,饱了足了,就可能厌了、烦了、嫌了。少吃有了向往,多吃只图眼前。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没有吃够的总是最想的。如果好那一口,心总会是痒痒地牵挂,什么时候能吃,什么时候再吃,幢憬、期盼、重温吃梦,大快朵颐。欲吃还羞,吃了还盼。有盼头的日子总是牵挂着过,有欲望的时刻总是惦记着数。而多吃只顾眼前,不图后事,生生地扼杀后路,如同折断了翅膀。
  少吃多了追求,多吃急功近利。尝到了美味佳肴,激活了味蕾的感受,那味道虽吃犹存,那感觉珍藏在心灵最柔软的地方。于是跟着感觉走,寻找好味道,难以释怀,不会轻易放弃。于是就有了不断的索求,而多吃会“一剑封喉”,把原本美好的享受摧残得如同雨后梨花,霜打茄子。即便还是如此美丽,欲望却因麻木而难以复活。
  凡是都有个度,这个度其实靠自己把握。人是个很奇怪的动物,难就难在有时候自己都难把握自己。为什么会产生审美疲劳?因为再好吃的东西如果反复吃,不断吃,勉强吃,也会变得望而生厌。换一种口味,才会带来新的感受。不由着性子,控制住自己的欲望,留下肚子,留有余地,欣赏而不糟蹋,才会留有余味。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好的印象才不会被破坏,好的感受才不会被扭曲。因为贪吃,不由自主,以至有人总是难以满足,总是羡慕别人拥有的,不断索求还没有得到的,总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迷了心智,乱了阵脚。
  跳起来摘的桃子味道,总是比随手可摘的桃子给人的味道要好。味道就出在这一“跳”,这一“跳”是一种付出,有时人的区别就这样形成。有位外国诗人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每年就只写那么十几首诗,却在许多国家流传,就是因为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人心,少而精,多少人仰望。也有不少作家高产,作品是多了,而响应者寡。这其实与吃菜的感受差不多,文学也是“少吃多有味,多吃有点味”。做人处世是不是这个道理?
  编辑 张金余
其他文献
柔软的东西能带来很美好的感觉,比如赤足走在沙滩上,脚底传来柔柔的痒;或浮沉于碧澈的湖水中,仰望天上绵绵的云;甚至将自己窝进沙发的怀里,轻抚一只猫的皮毛。此皆最惬意的时刻,让人流连而忘情。  沉醉于杨柳轻风杏花春雨,动情于柳絮扑天惹帘沾帏,或放逐脚步于无际的雪野,在那一片柔软的洁白上写下自己的足迹。在月色柔和的夜色里,躺在床上,一枕甜蜜的旧梦让心境无比盈然。无论柔软的感触还是柔软的心绪,都能将生命点
我有幸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两次拜会杨振宁先生。能与我仰慕多年的科学偶像有两个多小时的亲密接触,这是我一生最珍贵的美妙回忆。  2012年11月13日,这是一个值得我永远铭记心头的日子。那一天上午11点,我坐到了杨振宁先生的身旁。当我第一眼见到这位耋耄之年的长者时,丝毫没有察觉到90年的时光从他身上划过的痕迹。初次见面令我的内心有如被阿拉丁神灯梦幻般点亮的感觉。  杨先生先首先问我叫什么名字,哪里
女孩乔丹丹,从小就聪明伶俐,但是她的调皮、淘气与她的聪明伶俐一样出名。上课爱睡懒觉,作业不认真写;喜欢惹是生非,爬高上低,一点也不让老师和父母省心。为此,父母曾经动过让她辍学的念头,但最终还是忍住了。  丹丹的老家在河南的一个普通农村,父母靠种地和外出打工艰难地支撑着生活。因为收入微薄,为了供3个孩子上学,她的父母做过木活、修过管道、滚过涂料,几乎做遍了各种各样的苦力活。  11岁那年,乔丹丹的父
恶习不清空,如何容纳优秀    扑满,储钱罐。维基百科上面的解释是:扑满是储存硬币的容器。旧时的扑满除了顶端用于投入硬币的狭长小缝外,别无其他出入口,如果真的要用里面的钱,就必须打破它。现在的扑满多在底部开有小洞,并用橡胶封住,以便将钱取出。  我第一次知道扑满这个词,是在一本杂志上面看到的。具体是哪一本,因为时间久远,已经忘记了。文章讲的是一个人在他很穷困的时候靠扑满中的零钱维持了一段生活,解了
高速运转的时光机溅起耀眼的火花,迸发出震耳的轰鸣,然后一切停止了,整个世界一片寂然。  当星空还像从前那样闪烁的时候,我仍旧是一个平凡无奇的男孩。喜欢在晚饭后牵着妈妈的手,闲庭信步于空旷的郊外,去看绿油油的稻田,去感受每一缕轻柔的风。去小径的起点,用期盼的眼神等待父亲的归来。我喜欢这种无忧无虑的生活,少年恣意,我不想在母亲的身边感受青春的速度与锐意,我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生灵,庸俗但简单地活着,不
作家梁晓声在《郁闷的中国人》中写道:“如果在三十岁以前,最迟在三十五岁以前,我还不能使自己脱离平凡,那么我就自杀。”极端化追求“不平凡”,正在使一个个人处心积虑,甚至不择手段,也要在三十五岁前让自己做到“不平凡”。  那么“不平凡”又是什么呢?没有具体标准,于是。有人把“不平凡”变得物质化:起码要有房有车,要成为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吧?起码要有一笔数目可观的存款吧?有人说,这是新时期的“精神胜利法”
一丝暖意,一股暖流。一阵暖风,都可用来形容对人的关爱,本质相同,但有量级的差别。小的关爱可使人感到一丝暖意:大的关爱可使人感到一股暖流:大且多的关爱则会使人如沐春风。其实,有的时候,暖意比暖流、暖风更重要。因为,暖意多有雪中送炭之效;暖风,则常收锦上添花之功。  大雨滂沱,车稀人少,苏州街头,一个红衣女孩冒雨为残疾乞丐撑伞,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平心而论,这个美丽的瞬间并不能给乞丐的衣食住行带来什
阳光,它公平地给予我们每一个人。在多少个普通的日子里,我们奢侈地享用它,而不觉得它的存在,这是因为我们的心里涌满了阳光。而有的人,和我们一样沐浴在阳光里,并且同样奢侈地享用着它,却因灵魂的堕落和心灵中的藏垢,非要给阳光涂抹上污点。这样的人,注定会在没有阳光的闭锁空间里独酌孤寂、冷漠,甚至是无边的忏悔。  石柏魁就是这样的一个人。2011年5月8日夜,他在北京故宫作下了震惊全世界的惊天巨案,因盗窃在
29岁的帅小伙小孙,是个典型的富二代,出生在山东省即墨市一个条件优裕的家庭。功成名就的父亲虽然时常督促他好好学习,将来好把自己的事业发扬光大,可优越的条件让他对学习没有丝毫兴趣,整日盼望着尽快离开监狱一样的学校,然后借着父亲的东风开创自己的事业。  初中毕业后,他就选择了步入社会,虽然父亲极力劝说他继续读下去,最起码读个三流大学,但小孙铁了心地要下海,多次劝说无效后,父亲只得同意。父亲先后帮着他开
每天上班的路上,都要经过一家百货市场。它已经很陈旧了,在周围日益兴起的豪华建筑前,实在是相形见绌。尽管它形体高大,但牌匾上的字迹,历经风吹、日晒、雨淋和时光的打磨,显得暗淡无光。跟不上外面形势的发展,还有市场里面的某些商家,你购物时,他根本不会主动给你一点有建设性的意见,却恨不得一次掏空你口袋里所有的人民币。买了,一副笑脸奉陪;不买,脸色马上沉下来……有过几次这样的遭遇,终于铸成我对它极坏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