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得到了加强,混凝土是现代建筑工程中的主要建筑材料,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在施工中掌握影响混凝土质量的主要因素可以有效的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本文首先阐述了混凝土施工中进行质量控制的必要性,并对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强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
关 键 词:建筑工程;混凝土;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 TU76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混凝土已成为工程建设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量呈逐年递增趋势。由于混凝土能够快速凝固,而且凝固之后有很强的承压能力和防水渗透能力,因此往往被用于大型建筑的板、梁等重要部位,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建筑材料。混凝土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建筑结构物的质量,如何保证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的工程质量,已经成为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课题。
一、混凝土施工中进行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较长的生产周期,结构类型复雜且施工的方法不确定的特点,而且在建设过程中对连续性与协作性的要求较高,而且受自然与社会条件的制约也较大,一旦出现结构性质量事故,对整个工程造成的影响与损失将无法衡量和弥补。
在工程项目建设中,投资控制、工程进度和质量控制应并重考虑,且分部工程应作为实际的工程质量控制的前提,从而确保整个工程的预定的质量目标的实现。在工程项目的实际建设中,时常会受到外部环境因素、施工机械或技术水平的影响,从而导致混凝土分部工程无法完成设计要求、规范规定或施工方案设想的质量目标,从而影响单项工程的施工质量。在混凝土结构中,混凝土施工的质量直接关乎到整个工程结构的可靠性与耐久性,因此,在施工质量控制中,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应是重中之重。因此,只有严格控制了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其施工人员、施工材料与机械、施工的方法与环境等对施工质量产生的影响,才能有效的保证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
二、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因素分析
1、裂缝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
在混凝土施工中,裂缝的出现是普遍现象,对于无裂缝要求的构件应需要进行严格控制,控制裂缝构件的裂缝宽度应小于设计要求,来保证混凝土施工的质量。裂缝出现会造成建筑抗渗性能和强度等级降低,过大的裂缝开展会影响结构的观瞻,引起使用者的不安,从而对建筑物的耐久性造成损害。其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如内外部温度变化不均匀、体积收缩、沉降不均、碱骨反应等。其中温度及收缩对裂缝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2、原材料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
我国建筑工程实际应用的混凝土的强度均低于发达国家,我国的结构安全度总体上比国际水平低,但材料用量并不少,其原因是国际上较高的安全度是依赖较高强度的材料实现的。因此,为提高材料的利用效率,国家开始提倡采用高强度混凝土,由于水泥强度等级的提高,造成水化热加大、凝固时间缩短,引起混凝土体积收缩增大,现浇混凝土的结构裂缝问题比较普遍。再加之现在国家对矿产资源的限制开发,造成部分骨料材料不符合相关要求,直接影响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刚度及安全性能,致使构造物承载能力下降,造成构造物结构裂缝甚至垮塌。
3、配合比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主要由水灰比的大小控制。因此,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设计要求的强度等级通过试验确定,并依据所处的环境和耐久性确定水灰比。在拌制混凝土时,按当时工地实测砂石料含水率调整材料用量。若原材料计量不准,又未根据集料的实际含水率的变化进行施工配合比的换算,其水灰比、砂率与理论配合比发生变化,混凝土的强度、工作性能则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混凝土质量。
三、加强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
1、把好原材料关
混凝土用原材料有水泥、粗骨料、细骨料、水、外加剂、掺合料等。水泥、外加剂和掺合料应有出厂质量保证书、合格证和出厂检验报告单。砂石材料和用水的供应来源应预先充分调研,进行抽样检验[1]。选择和使用水泥时应通过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根据其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确定可用水泥的品种及强度等级,一般水泥的强度约为混凝土强度的1.5-2.0倍。粗、细骨料应质地坚硬、耐久、洁净,对不同料场的粗、细集料分别进行检验。粗骨料应进行压碎值、针片状含量、含泥量、有机物含量、级配等检验措施。
2、加强温度控制
2.1 控制施工中的温度。合理安排工序,混凝土浇筑后,做好混凝土的保温保湿养护,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延缓降温时间和速度,充分发挥混凝土“应力松弛效应”。
2.2 降低水泥水化热。水泥在水化热过程中发出一定的热量,混凝土结构断面较厚,水泥发热量集中在结构内部不易散失。由于混凝土的导热性能较差,浇筑初期混凝土的强度和弹性模量都很低,随着混凝土龄期增长,弹性模量增高,对混凝土内部降温收缩的约束也就越来越大,从而导致产生很大的拉应力。当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不能抵抗这种应力时,便开始出现裂纹等质量问题。采取降低水泥水化热技术,选用低水化热水泥品种配置混凝土。控制砂石含泥量,采用粒径较大、级配较好的细骨料,混凝土中掺合料和减水剂、缓凝剂,改善和易性、降低水灰比,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当混凝土平面尺寸过大时,根据情况在合适位置设置后浇缝。减少外应力和温应力,利于散热,降低混凝土的内部温度[2]。
3、混凝土的养护
养护对保证混凝土质量是极为重要的,应引起施工单位高度重视。混凝土拆模时,温差应不超过20℃。温差包括表面温度、中心温度和外界温度之间的温差。测温工作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开始进行,测温频率按持续28天考虑。从混凝土浇筑完成到终凝这段时间的养护对混凝土而言十分重要,浇筑完毕后,在其顶面要用适当的材料及时加以覆盖,采取保温和保湿措施,减少温升阶段的内外温差。
4、混凝土抗渗性的控制
混凝土的抗渗性关系到混凝土的挡水能力、抗冻性和抗侵蚀性等。混凝土渗水的原因在于其内部孔隙形成了连通的渗水通道。渗水通道主要来自水泥浆中多余水分蒸发而留下的气孔、水泥浆泌水所形成的毛细管孔道及骨料界面聚集的水隙。这些渗水孔道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混凝土的水灰比。当水灰比大于0.5~0.6时,混凝土的抗渗性急剧下降,而小于此值时,其抗渗性变化平缓,在混凝土中掺入一定量的粉煤灰可显著改善其抗渗性。
5、混凝土的浇注
施工工艺上应做到分层浇筑,分层捣实,但又必须保障上下层混凝土在初凝之前结合好,不致形成施工缝。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留有基础后浇带。在混凝土基础中预留一条后浇的施工缝,将混凝土分成两块或若干块浇筑,待所浇筑的混凝土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护干缩后,再在预留的后浇带中浇筑补偿收缩混凝土,使分块混凝土连成一体。基础后浇带的浇筑,要考虑到补偿收缩混凝土的膨胀效应。当后浇带的直线长度大于50m时,混凝土要分两次浇筑,时间间隔为5-7d。浇筑后,在硬化前1-2h应抹压。在具体施工中,根据整体性要求分为:全面分层、分段分层和斜面分层这三种方式。全面分层:在整体基础内全面分层浇筑混凝土,要做到第一层全面浇筑完毕回来再浇筑第二层时,第一层浇筑混凝土还没初凝,如此逐层进行,直到浇筑好。这种施工技术方式适用于结构的平面尺寸不太大,施工时从短边开始沿长边进行较为适宜。必要时也可分为两段,从中间向两端或从两端向中间同时进行。分段分层:适用于厚度不太大而且面积或长度较大的结构。混凝土从底层开始浇筑,进行一定距离后回来浇筑第二层。如此依次向前浇筑以上各层。斜面分层:适用于结构长度超过厚度的3倍。振捣工作应从浇层的下端开始,逐渐上移以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要求[3]。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也在快速的发展,对于建筑施工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混凝土是现代建筑的重要材料,控制混凝土施工质量对于控制整个建筑项目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必须控制好原材料质量,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手段,认真把好质量关,有效的减少混凝土质量问题的出现,确保建筑的整体质量和结构安全。
参考文献
[1]任晓东.水利工程建设中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5):67-68
[2]王聿莹.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J].建材发展导向.2011(22):111-112
[3]朱祯锋 等.浅析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与措施[J].科技创业月刊.2011(23):139-140
关 键 词:建筑工程;混凝土;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 TU76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混凝土已成为工程建设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量呈逐年递增趋势。由于混凝土能够快速凝固,而且凝固之后有很强的承压能力和防水渗透能力,因此往往被用于大型建筑的板、梁等重要部位,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建筑材料。混凝土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建筑结构物的质量,如何保证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的工程质量,已经成为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课题。
一、混凝土施工中进行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较长的生产周期,结构类型复雜且施工的方法不确定的特点,而且在建设过程中对连续性与协作性的要求较高,而且受自然与社会条件的制约也较大,一旦出现结构性质量事故,对整个工程造成的影响与损失将无法衡量和弥补。
在工程项目建设中,投资控制、工程进度和质量控制应并重考虑,且分部工程应作为实际的工程质量控制的前提,从而确保整个工程的预定的质量目标的实现。在工程项目的实际建设中,时常会受到外部环境因素、施工机械或技术水平的影响,从而导致混凝土分部工程无法完成设计要求、规范规定或施工方案设想的质量目标,从而影响单项工程的施工质量。在混凝土结构中,混凝土施工的质量直接关乎到整个工程结构的可靠性与耐久性,因此,在施工质量控制中,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应是重中之重。因此,只有严格控制了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其施工人员、施工材料与机械、施工的方法与环境等对施工质量产生的影响,才能有效的保证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
二、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因素分析
1、裂缝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
在混凝土施工中,裂缝的出现是普遍现象,对于无裂缝要求的构件应需要进行严格控制,控制裂缝构件的裂缝宽度应小于设计要求,来保证混凝土施工的质量。裂缝出现会造成建筑抗渗性能和强度等级降低,过大的裂缝开展会影响结构的观瞻,引起使用者的不安,从而对建筑物的耐久性造成损害。其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如内外部温度变化不均匀、体积收缩、沉降不均、碱骨反应等。其中温度及收缩对裂缝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2、原材料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
我国建筑工程实际应用的混凝土的强度均低于发达国家,我国的结构安全度总体上比国际水平低,但材料用量并不少,其原因是国际上较高的安全度是依赖较高强度的材料实现的。因此,为提高材料的利用效率,国家开始提倡采用高强度混凝土,由于水泥强度等级的提高,造成水化热加大、凝固时间缩短,引起混凝土体积收缩增大,现浇混凝土的结构裂缝问题比较普遍。再加之现在国家对矿产资源的限制开发,造成部分骨料材料不符合相关要求,直接影响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刚度及安全性能,致使构造物承载能力下降,造成构造物结构裂缝甚至垮塌。
3、配合比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主要由水灰比的大小控制。因此,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设计要求的强度等级通过试验确定,并依据所处的环境和耐久性确定水灰比。在拌制混凝土时,按当时工地实测砂石料含水率调整材料用量。若原材料计量不准,又未根据集料的实际含水率的变化进行施工配合比的换算,其水灰比、砂率与理论配合比发生变化,混凝土的强度、工作性能则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混凝土质量。
三、加强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
1、把好原材料关
混凝土用原材料有水泥、粗骨料、细骨料、水、外加剂、掺合料等。水泥、外加剂和掺合料应有出厂质量保证书、合格证和出厂检验报告单。砂石材料和用水的供应来源应预先充分调研,进行抽样检验[1]。选择和使用水泥时应通过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根据其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确定可用水泥的品种及强度等级,一般水泥的强度约为混凝土强度的1.5-2.0倍。粗、细骨料应质地坚硬、耐久、洁净,对不同料场的粗、细集料分别进行检验。粗骨料应进行压碎值、针片状含量、含泥量、有机物含量、级配等检验措施。
2、加强温度控制
2.1 控制施工中的温度。合理安排工序,混凝土浇筑后,做好混凝土的保温保湿养护,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延缓降温时间和速度,充分发挥混凝土“应力松弛效应”。
2.2 降低水泥水化热。水泥在水化热过程中发出一定的热量,混凝土结构断面较厚,水泥发热量集中在结构内部不易散失。由于混凝土的导热性能较差,浇筑初期混凝土的强度和弹性模量都很低,随着混凝土龄期增长,弹性模量增高,对混凝土内部降温收缩的约束也就越来越大,从而导致产生很大的拉应力。当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不能抵抗这种应力时,便开始出现裂纹等质量问题。采取降低水泥水化热技术,选用低水化热水泥品种配置混凝土。控制砂石含泥量,采用粒径较大、级配较好的细骨料,混凝土中掺合料和减水剂、缓凝剂,改善和易性、降低水灰比,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当混凝土平面尺寸过大时,根据情况在合适位置设置后浇缝。减少外应力和温应力,利于散热,降低混凝土的内部温度[2]。
3、混凝土的养护
养护对保证混凝土质量是极为重要的,应引起施工单位高度重视。混凝土拆模时,温差应不超过20℃。温差包括表面温度、中心温度和外界温度之间的温差。测温工作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开始进行,测温频率按持续28天考虑。从混凝土浇筑完成到终凝这段时间的养护对混凝土而言十分重要,浇筑完毕后,在其顶面要用适当的材料及时加以覆盖,采取保温和保湿措施,减少温升阶段的内外温差。
4、混凝土抗渗性的控制
混凝土的抗渗性关系到混凝土的挡水能力、抗冻性和抗侵蚀性等。混凝土渗水的原因在于其内部孔隙形成了连通的渗水通道。渗水通道主要来自水泥浆中多余水分蒸发而留下的气孔、水泥浆泌水所形成的毛细管孔道及骨料界面聚集的水隙。这些渗水孔道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混凝土的水灰比。当水灰比大于0.5~0.6时,混凝土的抗渗性急剧下降,而小于此值时,其抗渗性变化平缓,在混凝土中掺入一定量的粉煤灰可显著改善其抗渗性。
5、混凝土的浇注
施工工艺上应做到分层浇筑,分层捣实,但又必须保障上下层混凝土在初凝之前结合好,不致形成施工缝。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留有基础后浇带。在混凝土基础中预留一条后浇的施工缝,将混凝土分成两块或若干块浇筑,待所浇筑的混凝土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护干缩后,再在预留的后浇带中浇筑补偿收缩混凝土,使分块混凝土连成一体。基础后浇带的浇筑,要考虑到补偿收缩混凝土的膨胀效应。当后浇带的直线长度大于50m时,混凝土要分两次浇筑,时间间隔为5-7d。浇筑后,在硬化前1-2h应抹压。在具体施工中,根据整体性要求分为:全面分层、分段分层和斜面分层这三种方式。全面分层:在整体基础内全面分层浇筑混凝土,要做到第一层全面浇筑完毕回来再浇筑第二层时,第一层浇筑混凝土还没初凝,如此逐层进行,直到浇筑好。这种施工技术方式适用于结构的平面尺寸不太大,施工时从短边开始沿长边进行较为适宜。必要时也可分为两段,从中间向两端或从两端向中间同时进行。分段分层:适用于厚度不太大而且面积或长度较大的结构。混凝土从底层开始浇筑,进行一定距离后回来浇筑第二层。如此依次向前浇筑以上各层。斜面分层:适用于结构长度超过厚度的3倍。振捣工作应从浇层的下端开始,逐渐上移以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要求[3]。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也在快速的发展,对于建筑施工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混凝土是现代建筑的重要材料,控制混凝土施工质量对于控制整个建筑项目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必须控制好原材料质量,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手段,认真把好质量关,有效的减少混凝土质量问题的出现,确保建筑的整体质量和结构安全。
参考文献
[1]任晓东.水利工程建设中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5):67-68
[2]王聿莹.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J].建材发展导向.2011(22):111-112
[3]朱祯锋 等.浅析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与措施[J].科技创业月刊.2011(23):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