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从道路交通管理中,由人、车、道路、环境四个方面对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以避免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
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汽车越来越多地驶入寻常百姓家。然而,与汽车如影随形的交通事故,也在中国的城乡道路上四处游走。它出没无常,暴虐凶残,无情地吞噬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导演着一幕又一幕惨烈的人间悲剧。1995年的《北京宣言: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为中国城市交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交通的目的是实现人和物的移动,而不是车辆的移动。而这样的战略目標只有通过政策法规和严格的管理才有可能实现。
一、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现状
西方国家城市交通系统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建设阶段:二战后至二十世纪70年代;管理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至现在。重点在公共交通系统、小汽车发展、单项交通、交通信号控制以及道路的有效利用等多方面进行交通管理规划。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历程相当于西方国家的60~70年代,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机动车密度还比较低。尽管如此,由机动车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城市交通堵塞问题也很严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道路交通管理方面还存在体制上、行政上和技术上的问题。为了改变当前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滞后的局面,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东南大学等高校以及公安部交通科学研究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部门正致力于部分城市的道路交通规划编制工作,为提高我国道路交通管理水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内容
2.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
应调查、搜集的资料包括:交通小区划分及小区经济、土地利用资料、交通网络结构及道路几何要素资料、历史道路交通量及流向资料、居民出行特征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货物出行特征资料、现有交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在这方面,由于交通调查面广,调查工作量大,资金投入多,因此,有的城市交通规划编制单位,甚至有关政府部门领导对基础数据调查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只要在原有交通规划资料搜集的基础上,作些补充调查即可,以致于规划方案与现实脱节,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这是一种极为错误和片面的观点,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2现状分析与问题的诊断
从道路基础设施状况、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交通管理设施及现代化程度、交通秩序、交通质量及交通安全以及交通管理体制、政策、规划及宣传教育等方面对城市道路交通及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诊断。
2.3城市交通需求分析
通过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和计算(具体模型及方法将在下一节讨论),获得交通管理规划方案实施(评价)年份的各车种(客车、摩托车、公交车、出租车、货车、自行车)的OD矩阵,为后期交通规划提供规划依据和参数。
2.4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制定
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方案,往往是由多种管理策略和数种管理措施组合而成的。一般包括交通需求管理策略,如优先发展策略、限制发展策略、禁止出行策略、经济杠杆策略;交通系统管理策略,如结点交通管理、干线交通管理、区域交通管理。
2.5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
通过方案评价,分析交通管理措施是如何影响交通流的,预测交通管理措施实施下的交通运行指标,分析是否达到了管理目标。
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可按道路网络抽象化、交通管理方案抽象化、交通流重分布模拟以及管理效果分析四个步骤进行。
交通流量趋于饱和,主干道路交通压力大,区域性交通拥堵时有发生。 目前,我市主要道路的高峰小时流量与十年前相比,几乎增加了一倍,早晚高峰时间延长,全天交通流量居高不下,市区主要路口基本都处于饱和或接近饱和的状态,城市交通呈现出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3.1交通流量空间分布特点明显,交通主干道不堪重负。因路网结构、出行选择、交通参与者认知度等原因,交通主干道流量居高不下。例如,做为我市快速路的滨河东、西路路,通车仅两年,交通流量就已经处于饱和状态,一旦遇有交通事故或其他突发事件,极易引发交通拥堵,中心城区交通拥阻现象在快速路通车后也没有得到有效缓解。3.2饱和交通流量导致路网脆弱,极易发生交通拥阻。交通流量趋于饱和,使得路网负荷过大,一个路口的拥阻将迅速蔓延成为周边道路的区域性交通拥阻。如中心城区一个路口发生阻塞后,排队车辆将迅速蔓延到周边邻近路口,由一个具体点位的拥阻迅速演变为区域性拥阻,许多交通节点,已由过去高峰时段的短暂拥阻发展为长时间拥阻。3.3小汽车发展过快,造成路网不堪重负。我市已进入小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期,路网交通流量趋于饱和,特别是早晚高峰,车辆排队现象严重。目前,市区主要路口平均高峰小时机动车流量达到4900余辆,与十年前比增加了1倍。从时间分布上看,早晚高峰时段逐渐延长,周六、周日交通流量有所增长。从空间分布上看,在学校、医院、商业区等交通吸引较大的点位经常发生交通拥阻。在中小学上下学时段,由于使用机动车接送学生较多的原因,大部分中小学门前都成为交通拥堵点位。
四、道路交通事故成因分析1、人力因素。人是影响交通安全最活跃的因素。在人—车—路—交通环境构成的体系中,车辆由人驾驶,道路由人使用,交通环境由人管理。第一,对机动车驾驶人的教育管理。
(1)申请办理驾驶证的人员,要到正规培训学校按教学大纲接受培训和操作
国家应增设机动车驾驶人适应性检测机构,统一标准,对驾驶人的道德伦理、生理和心理三个方面进行测试。
要切实抓好机动车驾驶人的继续教育工作。对不同年龄阶段的驾驶人,应区别对待,因人施教。
第二,对全社会人员的教育管理。内容主要分为学校教育管理和社会教育管理。一是教育部门要坚持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从孩子抓起,将之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必修课程,并在中考、高考中适当增加这方面的内容。二是利用一切新闻媒体和宣传手段对全社会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和交通法规宣传,加强和提高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和交通法制观念。2、车辆因素。车辆是现代道路交通的主要运行工具。车辆技术状况的好坏,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车辆技术性能是保证安全驾驶的物质基础。尽管当今世界上的车辆性能已有很大改善,但车辆方面的原因仍是引发交通事故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1)要加强对汽车安全技术性能的检测。
2)大力推行客运车辆“门检”制度。
3)严格机动车报废制度。
4)推广安装汽车新型安全装置。3、道路因素。道路本身的技术等级、设施条件及交通环境作为构成道路交通的基本要素,它们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第一,道路的线形设计和线形组合设计对交通安全的影响非常大,常见的设计缺陷有:直线路段过长,驾驶人容易疲劳;第二,道路施工质量的好坏,对安全行车也有密切关系,如施工时路基压实度不足,会造成路基的不均匀沉降,从而破坏路面,影响交通安全。4、环境因素。交通环境主要是指天气状况、道路安全设施、噪声污染以及道路交通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等。驾驶人行车的工作状况,不仅受道路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到道路交通环境的影响。第一,交通量的影响。在影响驾驶人行车的诸多交通因素中,交通量的影响起着主导作用。第二,交通混杂程度与行车速度的影响。
第三,交通信息特征的影响。汽车是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行驶的,行车过程中,驾驶人总是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从不断变化着的交通环境中获得信息,并通过对他们的识别、分析、判断和选择,做出相应的反应关系结束语 道路交通事故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动态过程,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道路上发生的交通事故往往并不是人、车、路、环境等因素中某一因素单独所致,而是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预防道路交通事故,提高车辆运行的安全性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道路交通管理方面来提高的安全性、不断改善道路条件和优化道路交通安全环境等四个方面综合考虑,理清思路,抓住主体,不断建立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1.李作敏《交通工程学》(人民交通出版社)2.《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从道路交通管理中,由人、车、道路、环境四个方面对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以避免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
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汽车越来越多地驶入寻常百姓家。然而,与汽车如影随形的交通事故,也在中国的城乡道路上四处游走。它出没无常,暴虐凶残,无情地吞噬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导演着一幕又一幕惨烈的人间悲剧。1995年的《北京宣言: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为中国城市交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交通的目的是实现人和物的移动,而不是车辆的移动。而这样的战略目標只有通过政策法规和严格的管理才有可能实现。
一、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现状
西方国家城市交通系统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建设阶段:二战后至二十世纪70年代;管理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至现在。重点在公共交通系统、小汽车发展、单项交通、交通信号控制以及道路的有效利用等多方面进行交通管理规划。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历程相当于西方国家的60~70年代,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机动车密度还比较低。尽管如此,由机动车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城市交通堵塞问题也很严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道路交通管理方面还存在体制上、行政上和技术上的问题。为了改变当前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滞后的局面,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东南大学等高校以及公安部交通科学研究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部门正致力于部分城市的道路交通规划编制工作,为提高我国道路交通管理水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内容
2.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
应调查、搜集的资料包括:交通小区划分及小区经济、土地利用资料、交通网络结构及道路几何要素资料、历史道路交通量及流向资料、居民出行特征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货物出行特征资料、现有交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在这方面,由于交通调查面广,调查工作量大,资金投入多,因此,有的城市交通规划编制单位,甚至有关政府部门领导对基础数据调查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只要在原有交通规划资料搜集的基础上,作些补充调查即可,以致于规划方案与现实脱节,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这是一种极为错误和片面的观点,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2现状分析与问题的诊断
从道路基础设施状况、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交通管理设施及现代化程度、交通秩序、交通质量及交通安全以及交通管理体制、政策、规划及宣传教育等方面对城市道路交通及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诊断。
2.3城市交通需求分析
通过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和计算(具体模型及方法将在下一节讨论),获得交通管理规划方案实施(评价)年份的各车种(客车、摩托车、公交车、出租车、货车、自行车)的OD矩阵,为后期交通规划提供规划依据和参数。
2.4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制定
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方案,往往是由多种管理策略和数种管理措施组合而成的。一般包括交通需求管理策略,如优先发展策略、限制发展策略、禁止出行策略、经济杠杆策略;交通系统管理策略,如结点交通管理、干线交通管理、区域交通管理。
2.5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
通过方案评价,分析交通管理措施是如何影响交通流的,预测交通管理措施实施下的交通运行指标,分析是否达到了管理目标。
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可按道路网络抽象化、交通管理方案抽象化、交通流重分布模拟以及管理效果分析四个步骤进行。
交通流量趋于饱和,主干道路交通压力大,区域性交通拥堵时有发生。 目前,我市主要道路的高峰小时流量与十年前相比,几乎增加了一倍,早晚高峰时间延长,全天交通流量居高不下,市区主要路口基本都处于饱和或接近饱和的状态,城市交通呈现出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3.1交通流量空间分布特点明显,交通主干道不堪重负。因路网结构、出行选择、交通参与者认知度等原因,交通主干道流量居高不下。例如,做为我市快速路的滨河东、西路路,通车仅两年,交通流量就已经处于饱和状态,一旦遇有交通事故或其他突发事件,极易引发交通拥堵,中心城区交通拥阻现象在快速路通车后也没有得到有效缓解。3.2饱和交通流量导致路网脆弱,极易发生交通拥阻。交通流量趋于饱和,使得路网负荷过大,一个路口的拥阻将迅速蔓延成为周边道路的区域性交通拥阻。如中心城区一个路口发生阻塞后,排队车辆将迅速蔓延到周边邻近路口,由一个具体点位的拥阻迅速演变为区域性拥阻,许多交通节点,已由过去高峰时段的短暂拥阻发展为长时间拥阻。3.3小汽车发展过快,造成路网不堪重负。我市已进入小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期,路网交通流量趋于饱和,特别是早晚高峰,车辆排队现象严重。目前,市区主要路口平均高峰小时机动车流量达到4900余辆,与十年前比增加了1倍。从时间分布上看,早晚高峰时段逐渐延长,周六、周日交通流量有所增长。从空间分布上看,在学校、医院、商业区等交通吸引较大的点位经常发生交通拥阻。在中小学上下学时段,由于使用机动车接送学生较多的原因,大部分中小学门前都成为交通拥堵点位。
四、道路交通事故成因分析1、人力因素。人是影响交通安全最活跃的因素。在人—车—路—交通环境构成的体系中,车辆由人驾驶,道路由人使用,交通环境由人管理。第一,对机动车驾驶人的教育管理。
(1)申请办理驾驶证的人员,要到正规培训学校按教学大纲接受培训和操作
国家应增设机动车驾驶人适应性检测机构,统一标准,对驾驶人的道德伦理、生理和心理三个方面进行测试。
要切实抓好机动车驾驶人的继续教育工作。对不同年龄阶段的驾驶人,应区别对待,因人施教。
第二,对全社会人员的教育管理。内容主要分为学校教育管理和社会教育管理。一是教育部门要坚持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从孩子抓起,将之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必修课程,并在中考、高考中适当增加这方面的内容。二是利用一切新闻媒体和宣传手段对全社会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和交通法规宣传,加强和提高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和交通法制观念。2、车辆因素。车辆是现代道路交通的主要运行工具。车辆技术状况的好坏,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车辆技术性能是保证安全驾驶的物质基础。尽管当今世界上的车辆性能已有很大改善,但车辆方面的原因仍是引发交通事故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1)要加强对汽车安全技术性能的检测。
2)大力推行客运车辆“门检”制度。
3)严格机动车报废制度。
4)推广安装汽车新型安全装置。3、道路因素。道路本身的技术等级、设施条件及交通环境作为构成道路交通的基本要素,它们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第一,道路的线形设计和线形组合设计对交通安全的影响非常大,常见的设计缺陷有:直线路段过长,驾驶人容易疲劳;第二,道路施工质量的好坏,对安全行车也有密切关系,如施工时路基压实度不足,会造成路基的不均匀沉降,从而破坏路面,影响交通安全。4、环境因素。交通环境主要是指天气状况、道路安全设施、噪声污染以及道路交通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等。驾驶人行车的工作状况,不仅受道路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到道路交通环境的影响。第一,交通量的影响。在影响驾驶人行车的诸多交通因素中,交通量的影响起着主导作用。第二,交通混杂程度与行车速度的影响。
第三,交通信息特征的影响。汽车是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行驶的,行车过程中,驾驶人总是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从不断变化着的交通环境中获得信息,并通过对他们的识别、分析、判断和选择,做出相应的反应关系结束语 道路交通事故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动态过程,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道路上发生的交通事故往往并不是人、车、路、环境等因素中某一因素单独所致,而是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预防道路交通事故,提高车辆运行的安全性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道路交通管理方面来提高的安全性、不断改善道路条件和优化道路交通安全环境等四个方面综合考虑,理清思路,抓住主体,不断建立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1.李作敏《交通工程学》(人民交通出版社)2.《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