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两年来,重庆借助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迅速蹿红,一跃成为网红城市。根据文旅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国庆期间重庆市游客多达3859.61万人次,高居全国第一,但旅游总收入却只有187.62亿元,人均仅486元,远低于邻居成都的人均消费1420元[1]。重庆旅游收入与接待人数的不匹配揭示了网红旅游发展背后存在的诸多问题。公共服务体系无法应对快速增长的旅游需求、网红景区难以带动深层次体验激发延伸产业链产品消费,旅游资源缺乏有效整合、旅游全域化水平低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1)改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旅游服务品质;(2)注入文化底蕴与创意视角,升华网红景点内涵;(3)关注全域旅游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4)精准定位供给需求,把握城市特点大力发展夜间经济等相关对策,以期通过合理利用网红效应带来的正面影响,促进旅游品质提升,改善浅层次网红打卡式旅游现状,从而推动重庆旅游业良性发展。
关键词:网红城市;重庆;旅游品质;对策
一、网红重庆旅游发展存在的困境与难处
(一)公共服务体系无法应对快速增长的旅游需求。近两年来,重庆借助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光速蹿红,吸引了大量旅游者,节假日期间网红景区人满为患已成常态。以今年国庆黄金周为例,人流压力下公共服务体系与旅游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呈现出“道路难走、车位难找、厕所难排、景点周边交通混乱、指引不足”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1)旅游行业缺少聚集发展的空间。网红景点多聚集在主城区,但主城两江四岸、四山等适合旅游发展的用地中有很大一部分被其他行业侵占,私人以及商业用地不断扩张。(2)旅游行业人才缺乏。从管理人员层面,新兴的旅游产业尚未培养出足够的高素质旅游人才,缺乏对于景点突然爆红的合理科学规划。从服务人员层面,服务人员大多没有经历专业培训,素质较差,甚至有些服务人员对于游客态度恶劣,影响游客整体旅游印象。(3)城市形象与城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就城市形象而言,网红效益推动下涌入的大量游客使得维护景点秩序存在很大难度,导致诸如“游客在景区入口滞留”、“景点秩序混乱”等现象。景区出现因承载力不足导致的服务质量下跌问题,严重影响游客旅游消费体验。就生态环境而言,由于管理不够规范和游客素质良莠不齐,环卫、停车场等市政设施及社会文化设施被破坏的现象经常发生。(4)城市公共交通体系需进一步完善。表现为主城区路段堵车现象严重,轻轨站人满为患,夜间轻轨停运后游客出行费用高等。
(二)网红景区过分注重表面化包装而忽略文化内涵,难以将游客带入深层次体验。国庆期间不难看到很多游客聚集在李子坝轻轨站下,仅为了拍摄几秒钟的轻轨穿楼视频;排队一两个小时的过江索道,却只能在乘坐的几分钟内匆匆“拍照打卡”[2]。此类旅游产品在聚集流量的文化现象包装下格外吸睛,但深入探究却只是“绣花枕头”。分析此现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文化挖掘不充分,仅着眼于网红景区。过度开发依托“吊脚楼”文化的洪崖洞,以“文艺地标”著称的鹅岭二厂等,而对其他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率相对较低,如典型的三峡文化、红岩文化、民俗文化、移民文化、陪都文化等[3]由此导致重庆文化的特色和内涵无法借助旅游得到充分展示。第二、网红地注重“表面包装”但实质缺乏内涵。部分游客被抖音、微博上的华丽照片吸引,从新媒体渠道中得到不充分的信息,外部动机大于内部动机,使游览过程停留在浅层观光,难以升级为深度体验,甚至游客会因期望值过高在体验之后反而产生落差感。第三、重庆拥有一定数量的文创园,但仍存在规模小,资源分散、利用效率低等问题。
(三)旅游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全域旅游发展不完备。推进全域旅游意味着无论是产业维度还是空间域维度都应不再把旅游孤立出来,而是作为一个点线面结合的有机体来考虑[4]。研究发现,宏观角度来讲,现针对重庆全域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有:体制障碍和管理瓶颈;沟通协调成本高导致区域之间合作联动不足,缺乏互补性;品质高、市场影响力大、特色鲜明的核心旅游吸引物聚集效应不够。微观角度来讲,落脚于网红景点,更突显出景点规模小且片区性严重,各网红景点相对独立。;相关产业发展有局限性。网红地多由网友自行挖掘,并非重庆常规的星级景点,门票收入低,景区附加值不足,导致相关产业也很难在网红景点的基础上发展[2]。;景点内外、酒店内外,两极分化明显。具体体现为景点内鸟语花香、干净整齐,景点外却是私搭乱建、脏乱破差;居民和游客对于全域旅游的共享共建意识薄弱,对于增强居民获得感的关注力度不够[5]。
(四)供给需求不匹配,网红景点无法完全释放经济活力。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实体经济活力不断释放。全面推进供给侧改革,核心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即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6]。基于国庆期间重庆旅游消费数据,消费端反向驱动供给端是这个时代的趋势,根据互联网大数据把握游客消费动向,用消费互联网塑造包括服务、设计、供应等产业。数据显示,观音桥、洪崖洞等网红景点的供求矛盾体现在时间、空间、结构等方面。时间空间方面表现在旅游需求在淡旺季分化明显、网红旅游热点地区供不应求;结构方面表现在供给项目、旅游供给档次、旅游供给方式、旅游供给质量与旅游需求都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从而造成旅游产业效率及效益不足。
二、网红重庆旅游品质提升对策
(一)应对急速增长的需求,改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旅游服务品质。可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梳理。硬环境方面。对于缺乏聚集发展的空间这一问题,相关管理部门应以科学规划为目的,及时调整旅游发展用地政策,规范主城区特别是网红地附近旅游用地布局。针对网红景点高峰期拥堵状况,可规划多条游览路线,来分散和疏导主体线上的人流压力;建立景区客流量动态监控系统,及时通过媒体平台发布景区容量实时数据,引导游客错峰出行;景点门口增派专人疏导流量。而对于主城区道路干线交通压力过大,应该通過媒体诱导游客多渠道共享交通路况信息从而合理规划交通路线;完善交通基础设施配套,加大轻轨载客量以缓解轻轨站拥挤状态;节假日期间适当延长轻轨运行时间甚至可以尝试启动“夜间轻轨线路”。软环境方面。对于服务人员,注重高端旅游服务人才培养,通过业务培训、调查实践、授予资格证书等方式全面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依托高校等多方力量有针对性地培育旅游文化创意人才。对于管理人员,可引进高层次旅游人才,通过优厚的物质待遇、良好的发展平台吸引高端人才落户。此外,应该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全面完善与推进旅游法律法规,整顿治理重庆旅游市场,提升重庆市旅游业的良好形象。 (二)注入文化底蕴与创意视角,升华网红景点内涵。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以文化增强旅游融合力是旅游业发展的新型趋势。通过深入挖掘重庆巴渝文化、红岩文化、都市文化、三峡文化、民俗文化、移民文化、陪都文化[3],用创意方式和现代文明手段将其与现代网红热点紧密链接,有助于推动重庆风光、重庆文化、重庆产业融为一体,改善网红景点非良性发展困境、推动旅游产业综合发展。具体的做法有:第一是以文化创意活动强化和提升品牌形象。较为普遍的方式有打造有艺术感染力大型文化演出,如知名的宋城演艺公司千古情系列山水实景演出、张艺谋的映像系列,他们无不以“创意”及其完美展现赢得市场。第二是以文化创意事件效应提升品牌价值。进一步深化影片带动景区关注度的模式,《千与千寻》、《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少年的你》等话题作品带来的热点事件,让游客产生相关联想和情感体验,用来源于热点事件文化内涵提升品牌价值,同时使厚重的历史文化焕发新的光彩,让重庆魅力更上一层楼。第三是塑造精品文化产业园区。依托重庆特色文化资源和现有的文化创意产业基础,借鉴国内已形成品牌的文创区发展经验,如知名的北京798艺术区,其通过改造空置厂房,逐渐形成文化艺术的空间集聚地,最终发展成为北京旅游新地标。在结合文化同时充分纳入“创意”的元素,避免粗制滥造,打造出重庆文化旅游的新品牌,让游客来重庆不仅仅是在网红景点拍照打卡,更可以感受重庆文化底蕴,在收获游客满意度的程度上提高忠诚度。
(三)关注全域旅游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全域旅游可加快旅游产业全面优化升级,是新时代旅游产业的战略核心。重庆市颁布的《重庆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6——2030年)》,加强了重庆市的规划引领,推动了整个的休闲文化旅游模式从单个的景点开发建设成为全域化、全景化、规范化的城市旅游目的地的转变,从产品碎片化向产业系统化转变,从空间分散化向路线精品化转变[7]。为扩大网红效应影响,使重庆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城市”,更应推进全域旅游发展。首先,紧跟相关部门规划引领,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各类资源和公共服务的有效再配置,全域发挥“旅游+”功能,使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相融相盛,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其次,促使网红景点往外延伸,将一些吸引力强的网红旅游景区串联起来共同挖掘其旅游潜力,形成环线产品。寻找文化特色与新的热点寄托,发散性打造新的品质高、市场影响力大、特色鲜明的核心网红品牌。最后,在全域旅游模式下,整个区域的居民都是服务者,都是主人,他们由旁观者、局外人变为参与者和受益者。全域旅游既要让建设方、管理方参与其中,更需要广大游客、居民共同参与。要通过旅游发展成果为全民共享,自觉把自己作为旅游环境建设一份子,真正树立主人翁意识,提升整体旅游意识和文明素质。
(四)精准定位供给需求,把握城市特点大力发展夜间经济。网红景区的主要客源市场是年轻人[1],在消费端反向驱动供给端的时代背景下,应重点从需求侧考虑,充分把握现代年轻人碎片化娱乐、爱分享,渴望被关注的需求,手机时代原住民、消费能力强大等特点,将旅游者的诉求体现于旅游产品之中。依据景点特色从不同角度开发新的网红热点促使市场话题持续关注,通过多元化的宣传手段和营销模式持续扩充市场。国庆期间游客夜间消费金额、笔数分别达全天消费总量的28.19%、31.52%,可见夜间经济对消费起到不小的拉動作用。重庆有全球最为壮观的夜景,由政府主导统一打造,开发出多种商业模式,可借鉴伦敦自2016年开始实施主干线地铁通宵运营、博物馆等夜间开放、利用魔幻夜景打造高空民宿等举措拉动夜间消费指数[8]。
参考文献:
[1]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委消息:国庆长假重庆接待游客3859.61万人次收入超187亿元.新华网,2019-10-7(01).
[2]傅彦溪,网红城市与都市旅游的思考——以重庆为例[J],商情,2018(28):63.
[3]邓平,文化资源的结构分析与文化建设的思路探讨——关于重庆文化与重庆文化建设的思考〔R〕重庆,重庆城市史研讨会,1999.
[4]丰晓旭,夏杰长.中国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评价及其空间特征[J],经济地理,2018,38(4):183-192.
[5]李金早.全域旅游全新理念[N].中国旅游报,2017-08-01(01)
关键词:网红城市;重庆;旅游品质;对策
一、网红重庆旅游发展存在的困境与难处
(一)公共服务体系无法应对快速增长的旅游需求。近两年来,重庆借助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光速蹿红,吸引了大量旅游者,节假日期间网红景区人满为患已成常态。以今年国庆黄金周为例,人流压力下公共服务体系与旅游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呈现出“道路难走、车位难找、厕所难排、景点周边交通混乱、指引不足”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1)旅游行业缺少聚集发展的空间。网红景点多聚集在主城区,但主城两江四岸、四山等适合旅游发展的用地中有很大一部分被其他行业侵占,私人以及商业用地不断扩张。(2)旅游行业人才缺乏。从管理人员层面,新兴的旅游产业尚未培养出足够的高素质旅游人才,缺乏对于景点突然爆红的合理科学规划。从服务人员层面,服务人员大多没有经历专业培训,素质较差,甚至有些服务人员对于游客态度恶劣,影响游客整体旅游印象。(3)城市形象与城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就城市形象而言,网红效益推动下涌入的大量游客使得维护景点秩序存在很大难度,导致诸如“游客在景区入口滞留”、“景点秩序混乱”等现象。景区出现因承载力不足导致的服务质量下跌问题,严重影响游客旅游消费体验。就生态环境而言,由于管理不够规范和游客素质良莠不齐,环卫、停车场等市政设施及社会文化设施被破坏的现象经常发生。(4)城市公共交通体系需进一步完善。表现为主城区路段堵车现象严重,轻轨站人满为患,夜间轻轨停运后游客出行费用高等。
(二)网红景区过分注重表面化包装而忽略文化内涵,难以将游客带入深层次体验。国庆期间不难看到很多游客聚集在李子坝轻轨站下,仅为了拍摄几秒钟的轻轨穿楼视频;排队一两个小时的过江索道,却只能在乘坐的几分钟内匆匆“拍照打卡”[2]。此类旅游产品在聚集流量的文化现象包装下格外吸睛,但深入探究却只是“绣花枕头”。分析此现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文化挖掘不充分,仅着眼于网红景区。过度开发依托“吊脚楼”文化的洪崖洞,以“文艺地标”著称的鹅岭二厂等,而对其他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率相对较低,如典型的三峡文化、红岩文化、民俗文化、移民文化、陪都文化等[3]由此导致重庆文化的特色和内涵无法借助旅游得到充分展示。第二、网红地注重“表面包装”但实质缺乏内涵。部分游客被抖音、微博上的华丽照片吸引,从新媒体渠道中得到不充分的信息,外部动机大于内部动机,使游览过程停留在浅层观光,难以升级为深度体验,甚至游客会因期望值过高在体验之后反而产生落差感。第三、重庆拥有一定数量的文创园,但仍存在规模小,资源分散、利用效率低等问题。
(三)旅游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全域旅游发展不完备。推进全域旅游意味着无论是产业维度还是空间域维度都应不再把旅游孤立出来,而是作为一个点线面结合的有机体来考虑[4]。研究发现,宏观角度来讲,现针对重庆全域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有:体制障碍和管理瓶颈;沟通协调成本高导致区域之间合作联动不足,缺乏互补性;品质高、市场影响力大、特色鲜明的核心旅游吸引物聚集效应不够。微观角度来讲,落脚于网红景点,更突显出景点规模小且片区性严重,各网红景点相对独立。;相关产业发展有局限性。网红地多由网友自行挖掘,并非重庆常规的星级景点,门票收入低,景区附加值不足,导致相关产业也很难在网红景点的基础上发展[2]。;景点内外、酒店内外,两极分化明显。具体体现为景点内鸟语花香、干净整齐,景点外却是私搭乱建、脏乱破差;居民和游客对于全域旅游的共享共建意识薄弱,对于增强居民获得感的关注力度不够[5]。
(四)供给需求不匹配,网红景点无法完全释放经济活力。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实体经济活力不断释放。全面推进供给侧改革,核心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即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6]。基于国庆期间重庆旅游消费数据,消费端反向驱动供给端是这个时代的趋势,根据互联网大数据把握游客消费动向,用消费互联网塑造包括服务、设计、供应等产业。数据显示,观音桥、洪崖洞等网红景点的供求矛盾体现在时间、空间、结构等方面。时间空间方面表现在旅游需求在淡旺季分化明显、网红旅游热点地区供不应求;结构方面表现在供给项目、旅游供给档次、旅游供给方式、旅游供给质量与旅游需求都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从而造成旅游产业效率及效益不足。
二、网红重庆旅游品质提升对策
(一)应对急速增长的需求,改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旅游服务品质。可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梳理。硬环境方面。对于缺乏聚集发展的空间这一问题,相关管理部门应以科学规划为目的,及时调整旅游发展用地政策,规范主城区特别是网红地附近旅游用地布局。针对网红景点高峰期拥堵状况,可规划多条游览路线,来分散和疏导主体线上的人流压力;建立景区客流量动态监控系统,及时通过媒体平台发布景区容量实时数据,引导游客错峰出行;景点门口增派专人疏导流量。而对于主城区道路干线交通压力过大,应该通過媒体诱导游客多渠道共享交通路况信息从而合理规划交通路线;完善交通基础设施配套,加大轻轨载客量以缓解轻轨站拥挤状态;节假日期间适当延长轻轨运行时间甚至可以尝试启动“夜间轻轨线路”。软环境方面。对于服务人员,注重高端旅游服务人才培养,通过业务培训、调查实践、授予资格证书等方式全面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依托高校等多方力量有针对性地培育旅游文化创意人才。对于管理人员,可引进高层次旅游人才,通过优厚的物质待遇、良好的发展平台吸引高端人才落户。此外,应该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全面完善与推进旅游法律法规,整顿治理重庆旅游市场,提升重庆市旅游业的良好形象。 (二)注入文化底蕴与创意视角,升华网红景点内涵。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以文化增强旅游融合力是旅游业发展的新型趋势。通过深入挖掘重庆巴渝文化、红岩文化、都市文化、三峡文化、民俗文化、移民文化、陪都文化[3],用创意方式和现代文明手段将其与现代网红热点紧密链接,有助于推动重庆风光、重庆文化、重庆产业融为一体,改善网红景点非良性发展困境、推动旅游产业综合发展。具体的做法有:第一是以文化创意活动强化和提升品牌形象。较为普遍的方式有打造有艺术感染力大型文化演出,如知名的宋城演艺公司千古情系列山水实景演出、张艺谋的映像系列,他们无不以“创意”及其完美展现赢得市场。第二是以文化创意事件效应提升品牌价值。进一步深化影片带动景区关注度的模式,《千与千寻》、《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少年的你》等话题作品带来的热点事件,让游客产生相关联想和情感体验,用来源于热点事件文化内涵提升品牌价值,同时使厚重的历史文化焕发新的光彩,让重庆魅力更上一层楼。第三是塑造精品文化产业园区。依托重庆特色文化资源和现有的文化创意产业基础,借鉴国内已形成品牌的文创区发展经验,如知名的北京798艺术区,其通过改造空置厂房,逐渐形成文化艺术的空间集聚地,最终发展成为北京旅游新地标。在结合文化同时充分纳入“创意”的元素,避免粗制滥造,打造出重庆文化旅游的新品牌,让游客来重庆不仅仅是在网红景点拍照打卡,更可以感受重庆文化底蕴,在收获游客满意度的程度上提高忠诚度。
(三)关注全域旅游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全域旅游可加快旅游产业全面优化升级,是新时代旅游产业的战略核心。重庆市颁布的《重庆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6——2030年)》,加强了重庆市的规划引领,推动了整个的休闲文化旅游模式从单个的景点开发建设成为全域化、全景化、规范化的城市旅游目的地的转变,从产品碎片化向产业系统化转变,从空间分散化向路线精品化转变[7]。为扩大网红效应影响,使重庆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城市”,更应推进全域旅游发展。首先,紧跟相关部门规划引领,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各类资源和公共服务的有效再配置,全域发挥“旅游+”功能,使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相融相盛,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其次,促使网红景点往外延伸,将一些吸引力强的网红旅游景区串联起来共同挖掘其旅游潜力,形成环线产品。寻找文化特色与新的热点寄托,发散性打造新的品质高、市场影响力大、特色鲜明的核心网红品牌。最后,在全域旅游模式下,整个区域的居民都是服务者,都是主人,他们由旁观者、局外人变为参与者和受益者。全域旅游既要让建设方、管理方参与其中,更需要广大游客、居民共同参与。要通过旅游发展成果为全民共享,自觉把自己作为旅游环境建设一份子,真正树立主人翁意识,提升整体旅游意识和文明素质。
(四)精准定位供给需求,把握城市特点大力发展夜间经济。网红景区的主要客源市场是年轻人[1],在消费端反向驱动供给端的时代背景下,应重点从需求侧考虑,充分把握现代年轻人碎片化娱乐、爱分享,渴望被关注的需求,手机时代原住民、消费能力强大等特点,将旅游者的诉求体现于旅游产品之中。依据景点特色从不同角度开发新的网红热点促使市场话题持续关注,通过多元化的宣传手段和营销模式持续扩充市场。国庆期间游客夜间消费金额、笔数分别达全天消费总量的28.19%、31.52%,可见夜间经济对消费起到不小的拉動作用。重庆有全球最为壮观的夜景,由政府主导统一打造,开发出多种商业模式,可借鉴伦敦自2016年开始实施主干线地铁通宵运营、博物馆等夜间开放、利用魔幻夜景打造高空民宿等举措拉动夜间消费指数[8]。
参考文献:
[1]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委消息:国庆长假重庆接待游客3859.61万人次收入超187亿元.新华网,2019-10-7(01).
[2]傅彦溪,网红城市与都市旅游的思考——以重庆为例[J],商情,2018(28):63.
[3]邓平,文化资源的结构分析与文化建设的思路探讨——关于重庆文化与重庆文化建设的思考〔R〕重庆,重庆城市史研讨会,1999.
[4]丰晓旭,夏杰长.中国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评价及其空间特征[J],经济地理,2018,38(4):183-192.
[5]李金早.全域旅游全新理念[N].中国旅游报,2017-08-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