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平台教学应用研究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tian5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联网+教学”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网络技术、手段、资源如何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高校急需探索的问题。本文以微信公众平台作为研究切入点,将微信公众平台与高职院校《公共关系》课程教学实践结合起来,通过阐述《公共关系》课程教学的三大要求,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如何针对性地进行辅助教学应用,从而探讨更好的教学模式,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教学应用;高职院校;公共关系
  中图分类号: 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3-0133-04
  《公共关系》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因此,高职院校开设《公共关系》课程,在教学上要注重几方面的要求:首先,是重视课程内容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次,是开展项目化课程建设,以实际工作情境来强化知识和技能;最后,是创新案例教学方法,体现该门课程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微信公众平台是近年来最为热门的社交媒体之一,具有即时的信息发布渠道、迅速的反馈模式、明晰的菜单内容分类、多媒体的内容呈现方式等优势。下文将结合《公共关系》课程教学的三方面要求,分析微信公众平台如何针对性地开展辅助教学应用。
  一、应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实践教学
  (一)《公共关系》课程的实践教学要求
  《公共关系》课程重视实践教学,同时又包含重要的理论基础。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首先应通过理论教学向学生讲授基础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把握知识体系和框架。在此基础上,设置各类教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公共关系“三大构成要素”这个知识点为例,“三要素”从理论上说,是指公共关系的“主体”“客体”和“传播”三个要素。在理论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其概念、内涵和外延以及三个要素的相互关系,系统全面地理解三个要素所建构的知识框架。基于理论教学之上,是对学生进行实践层面的训练。如公共关系事件中的“主体”包括社会组织、公共关系机构、公共关系人员,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具体的公共关系事件,分析该事件的“主体”是谁?如果是“社会组织”,那么是哪种类型的社会组织?该组织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目的是什么?该组织在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中分别会开展哪些不同的公共关系活动;如果是“公共关系机构”,那么是组织内部的公共关系部门?是专业的公共关系公司?还是公共关系的相关协会?它们在公共关系活动中体现了怎样的职能?不同的“主体”所开展的公共关系活动具有哪些不同特征和优缺点?如何运用公共关系的方法和策略确保公共关系活动的顺利实施等。基于理论知识的深度思考,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探索,发掘更多有价值的实践意义。
  (二)公众平台菜单设计和内容推送以“实践性”为指引
  为了满足实践教学需求,笔者专门创建了名为“公共关系课程学习”的微信公众平台用于辅助教学。微信公众平台具有灵活的自定义菜单功能,根据教学需求設置相应的一级菜单和二级子菜单。同时,强大的群发功能可以支持文字、语音、图片、图文、视频等形式的内容发送,教师课前将需要学习的内容发送给学生,让学生预习,也可以将需要课后拓展的内容进行群发推送,引导学生课后思考探索。
  笔者在微信公众平台中设置了“知识点”“阅读”“提问”三个一级菜单,其中“知识点”菜单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强化,“阅读”菜单侧重于基于理论知识的实战提升,“提问”菜单侧重于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和拓展。在三个一级菜单下又分别设置二级子菜单进行不同章节内容的推送。
  以公共关系三要素“主体”“客体”和“传播”这个理论知识为例,在“知识点”菜单中推送理论要点,在“阅读”菜单中推送公共关系事件的相关文章,在“提问”菜单中推送需要深入思考和实践的问题,包括该公共关系事件中的“主体”与“客体”分别是谁?相互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事件发展过程中使用了怎样的“传播”方法?“传播”行为具有怎样的特征?“传播”的效果如何?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实施与改进?学生提前思考问题的答案,做好课堂汇报的准备。
  再以“公共关系传播与沟通”这一章节内容为例。首先,在“知识点”菜单中设置子菜单,子菜单以“公共关系传播与沟通”章节名称命名,推送该章节内容的重要理论知识,如公共关系传播的5W模式、公共关系传播的要求和技巧、公共关系传播的职业道德和相关法律法规等。如“公共关系职业道德”中涉及《广告法》《著作权法》《专利法》等法律法规,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补充和拓展,要求学生课前课后自主学习;其次,在“阅读”菜单中设置子菜单,推送“公共关系传播与沟通”章节相关的各种讨论文章和案例文章,了解行业的新动态、新思想、新方法,用于课前预习或课后拓展;最后,在“提问”菜单中设置子菜单,推送“公共关系传播与沟通”章节相关的课前思考问题和课后拓展问题——课前思考的问题需要学生准备好相关回答,进行课堂讨论,课后拓展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完成相应的实践活动,提高动手能力。
  通过精心设计一级菜单和二级子菜单,推送相关学习内容,在线提出问题、布置作业、回收作业,从而督促学生预习和复习,带领学生积极实践和探索。需要注意的是,移动学习的过程需要想方设法集中学生注意力,尽可能将学习内容设计得精练准确,对于图片、视频要控制质量和数量,对于重难点的地方要使用特殊字体、字号、颜色、符号等进行强调,或进行可视化的说明转化。
  二、应用微信公众平台打造“线上+课堂”项目化教学模式
  (一)公共关系“项目化”教学要求
  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使得学生能够运用相应的知识点来完成指定的项目任务,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高职教学的特点是重视实践,提倡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教学以项目为载体,将学生要掌握的实际工作过程设计成教学过程。
  开展项目化教学,可以跳脱出传统教科书的既定框架,将具有关联性的知识进行高度整合,形成以实际工作为导向的项目框架,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完成,让学生提升实际工作能力,更好地掌握学科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   例如,“公共关系工作流程”是一个贯穿公共关系活动的重要知识内容,体现了公共关系这门学科的实际工作情境,它包括“公共关系调查”“公共关系策划”“公共关系实施”“公共关系评估”四个环节。从项目化教学的角度看,为了更好地实现对知识的认知、掌握和运用,“公共关系工作流程”这个知识内容可以进行项目化的高度整合,将“调查”“策划”“实施”“评估”四个环节分别列为四个大框架,将那些有知识关联的其他章节内容列入这四个大框架下,并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训项目”的层次细分[2]。以第一个环节“公共关系调查”为例,在此环节中可以精炼地细分为三个“理论知识”层次和相应的“实训项目”。第一个“理论知识”层次:公共关系的基础理论,包括公共关系的含义、公共关系工作的要素、目标、方法、特征、原则、基本职能,公共关系的主体、客体、媒介三个构成要素的含义以及关系;该层次的“实训项目”为:分析公共关系基础理论在公共关系实际案例中的体现、意义、作用等。第二个“理论知识”层次:公共关系调查认知,包括公共关系调查的意义、目标、方法、内容,与第一个层次形成逻辑关联和知识强化;该层次的“实训项目”为:从实际案例出发,分析如何开展调查,包括对调查主体、客体、媒介的深度分析、调查选题的确定、调查方法的准备、调查对象的设定等方面。第三个“理论知识”层次:公共关系调查实务,包括公共关系调查的程序认知、调查方案和调查报告的撰写要求等;该层次的“实训项目”为:让学生展开公共关系调查,包括撰写调查方案、分析调查数据、撰写调查报告。
  同理,“公共关系工作流程”中的“策划”“实施”“评估”环节也同样适用于上述项目化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和“实训项目”进行精炼地归纳划分,让学生既能抓住理论要点,又能创造性地进行项目实操,教学针对性更强。
  (二)公众平台打造“线上+课堂”的项目化教学实践
  基于“项目化”课程教学要求,微信公众平台在辅助教学时应该重视实际的工作情境,通过“线上+课堂”的方式,完成一个个的工作任务。
  1.线上布置“项目化”工作任务
  教师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布项目化任务和相关资源,学生获取任务信息,通过具体的路径和链接查找相关学习资源,根据项目的不同要求自行完成相关的学习准备,线上分组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通过微信群组的聊天功能,进行小组成员之间的探讨交流,及时解决问题,也可以通过“留言管理”功能提出疑问,教师通过消息管理功能及时查看和回复。教师在教学管理中,可以對项目负责人、组长等人员设置星标消息,做到上情下达、高效沟通。
  这种线上接受并完成工作任务的方式打破了传统课堂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教师可以适时观察学生的进展情况,针对性地改善教学。同时,学生的各种学习轨迹也能展现出来,由此获得更加客观的项目化过程性评价依据。
  2.课堂展示“项目化”工作完成情况
  通过预先完成线上工作,学生带着学习成果来到课堂,展开汇报和讨论。以“公共关系工作流程”四个环节为例,预先将学生分为“调查”“策划”“实施”“评估”四个大组,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工作部门和岗位。在课堂讨论中,各小组按工作流程顺序先后发言,如“调查”组在发言时,“策划”“实施”“评估”三个组会根据工作中的实际需求,对“调查”组所完成的工作进行提问、交流和评价,其他小组亦然。通过这样的讨论交流形式,能够激发学生从“项目化”实际工作的角度来学习,以此达到很好的实践效果。
  项目化工作小组之间相互补充和评价后,教师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课堂点评,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通过课堂展示,能够形成更加明确的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标准。此外,微信公众平台的投票管理功能也可用于辅助教学评价,可以设置问卷发起投票,问卷内容包括:了解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项目化工作的完成情况、小组协同合作的分工及工作量情况、小组间互相点评情况等,教学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客观。
  三、应用微信公众平台丰富案例教学
  (一)新媒体时代的案例教学要求
  网络新媒体时代,新的媒介生态衍生出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例如,媒介受众的分化、传播者与受传者界限的模糊、新媒体时代的道德把握等,因此,网络新媒体时代的案例教学方法具有相应的特征与对策。
  首先,是鲜活事件层出不穷,要注重教学案例的时效性。公共关系活动每天都在发生,与事件相关的方方面面的信息都会出现在网络新媒体中,因此,要适时跟踪新动态,发现新问题,向学生分享新的案例。
  其次,是要注意案例的全面和平衡。从来源来看,案例存在于微博、微信、短视频等诸多平台;从效果来看,案例既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从普适价值来看,既有普遍意义的案例,又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因此,案例教学要尽量做到全面和平衡,从多个维度更好地发挥案例的教学价值。
  最后,是要把握案例的价值取向。新媒体的传播内容与传统媒体有较大差异,对于新媒体平台上出现的案例,要严格把控真实性、普适性、创新性等标准,选择那些具备较高价值意义的案例,既注重经济效益,又注重社会效益;既讲究工作方法,又讲究工作艺术。摒弃那些一味博眼球、拼流量或者试探道德底线的案例,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3]。
  (二)公众平台整合利用多平台富媒体案例资源
  由于微信公众平台在发送消息数量、图片大小、语音时长等方面有所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内容容量,很多丰富的案例不能得到详尽阐述。因此,在微信公众平台推送教学案例时,可以通过分享、转发、链接等方式及时满足案例更新的需求,案例的呈现方式也不限于文本传输,而是以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的富媒体传播形式进行传播,资源更加多元,可视化效果更加丰富。同时,微信公众平台具备的消息自动回复、关键词自动回复等功能,可用于设置自助查询导航,学生根据导航获得的对应信息来获得案例内容。对于具有逻辑关系的章节案例,还可以设置超链接进行前后关联,跳转页面进行复习和拓展。学生完成案例分析作业也同样可以通过多平台富媒体渠道获得所需资料,进行整合研究和对比研究,从多个方面提升对案例的分析和思辨能力。
  通过整合利用网络媒体资源,不限于某个平台或某种形式,能够广泛搜集发掘网络平台中的多元案例,用于开展案例教学。通过对案例的时效性、客观性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把关,从而带领学生分析多元案例的不同表现、特征和价值导向,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四、小 结
  本文以《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为例,从实践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三个方面出发,阐述了微信公众平台如何针对不同的教学要求进行教学应用,从而构建更有效的教学模式。通过该教学模式,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而是延伸到移动终端的即时学习、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然而,目前微信公众平台用于辅助教学,还需要进行一些提升和完善。
  从技术层面上看,微信公众平台对于信息发送的数量以及消息文件大小都有着明确的限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推送学习内容的数量和质量,对于一些高级功能,如链接跳转等的使用也要以积累足够的关注人数为前提。因此,要想实现更好的教学辅助效果,有待微信公众平台开放更多的权限,以及教师持续不断地进行教学研究,深挖教学应用中可能的方向。
  从对教师的要求上看,教师从传统的知识讲授角色转变为协调指导角色,既要从宏观上把握教学规划和教学组织,又要在微观上做到即时发布、关注、引导、点评、解答、回复,对教师的课程把控能力、创新能力、时间精力等方面都是一个考验。因此,应用于辅助教学的微信公众平台需要专业的教学团队来建设,从技术操作与维护到内容设置与推送,形成更加科学高效的运作机制,保证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从对学生的要求上看,一部分学习过程在课堂之外,尽管设置了上交作业、课堂汇报等考察方式,对学生的观察和管理仍然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一方面,要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觉悟;另一方面,也需要设置更加细致精确的教学要求和考核方式,保证所有学生的学习参与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邢伟.基于“项目教学法”实践途径的几点思考[J].职教论坛,2010(23).
  [2] 贾薇,丘士凯,徐洁.公共关系项目化教程[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7.
  [3] 杨凯.案例分析法在公共关系教学中的优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9).
  [责任编辑:艾涓]
其他文献
摘 要:无论是何种形式的传播,都离不开“符号学”这个介质。人类历史本质上就是一个符号系统演化的历史,每一种实用物或者有实用目的的行为都有可能携带意义而成为符号的载体。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符号——这个与我们日常生活契合紧密且承载着诸多价值和意义的载体被更加广泛地使用和传播。文化和商业的传播也不例外。  关键词:文化传播;商业传播;符号学  中图分类号:G2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
期刊
摘 要:近几年随着环境话题被频繁提及,环境行动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而中国本土环境NGO在这些环境行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动员效果,越来越多的环境NGO开始利用微博平台来进行动员,进而对微博平台的使用也更加重视。本文以“绿色江河NGO”为研究对象,着眼于其发布在微博平台上的原创微博内容,通过对其发布的内容进行主题内容分析,对其在微博平台上开展的具有代表性的环境项目动员行为进
期刊
摘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新乡先进群体精神”作为中国红色精神的代表,是党领导人民在社会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内涵的精神凝练。通过把握新乡先进群体精神的内涵,了解抓住典型、带动全局的“新乡模式”规律,从而利用“新乡先进群体精神”来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培养优秀的“三农”工作队伍,为乡村治理与振兴提供一个新路径,并给乡村扶贫工作以启
期刊
摘 要:本文就网络负面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表明,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最重要的工具,大学生对网络负面信息的认识趋于理性而又不成熟的状态,网络负面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大学生自身需要得到有效的网络舆论引导,同时需要高校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高校网络;负面舆情;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
期刊
摘 要:科幻电影一直是大众喜爱观看的电影题材,提及科幻电影人们首先会想到美国这个生产科幻电影的巨头国家。美国一直源源不断地为各国观众呈现出精彩绝伦的科幻电影,让我们感受到电影精彩的同时,也暗自感叹美国科幻电影的实力与水准。2019年年初,《流浪地球》的上映也为我们奉上了一餐科幻电影的视觉盛宴。它不仅得到了国内外的好评,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科幻片的实力。本文将重点研究中美科幻电影的各自特点以及二者的不
期刊
摘 要:2016年发生的吴谢宇弑母案曾轰动一时,2019年罪犯落网后再次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讨论。案件告破后,媒体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的报道,通过挖掘吴谢宇的性格与成长经历以分析其作案动机。在这些报道中出现了真实性不足、新闻娱乐化和媒介审判等各种伦理失范行为。本文试分析在吴谢宇弑母案告破之后媒体的报道失范行为,用康德义务论的观点指导媒体的报道实践,让媒体根据自立的准则规范其报道话语,从而更好地发挥正面
期刊
摘 要:广告分为传统媒体广告和新媒体广告,它们各有利弊。而对于现在的很多国际品牌,为了更好地走进中国市场,会进行一些本土化创作,完成品牌方的宣传需求。对于国际品牌想要打入各国市场,必然需要针对不同国家的不同需求去创作本土化的创作,以满足各个层级的不同需求。  关键词:新媒体广告;广告艺术;苹果品牌广告;文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 F713.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
期刊
摘 要:于2017年7月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大护法》,是我国首部自分级的动画电影,由于影片中大部分内容偏向成人观众,因此在海报中明确标注了“PG-13”(建议13岁以上观众观看)的字样。影片内容如同预告片名“暴力与美”,包含了许多黑色幽默的成分,这种诙谐却使人震撼甚至毛骨悚然。在美学体系中,怪诞中包含着恶与滑稽两种构成成分,整部影片中暗含着众多的怪诞美学成分,本文将对影片《大护法》中的怪诞美学进行
期刊
摘 要:留守儿童三部曲(《路》《村小的孩子》《初三》)是由独立纪录片人蒋能杰拍摄制作的,三部纪录片通过对留守儿童生活真实的记录,客观的呈现,共同展现出当下中国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体现了三个方面的价值:揭露现实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传递人文关怀,彰显人间大爱;展现农村新面貌,构建和谐新社会。  关键词:留守儿童;纪录片;价值呈现;蒋能杰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电视剧《遇见幸福》作为2019年广电总局开展“优秀电视剧百日展播活动”的首轮播出剧,表现了当代中年人在家庭责任、社会压力下对于友情、爱情、亲情的追求与抉择,展现出一代人笑对挫折、勇逐幸福的积极态度。本文以此剧为例,从叙事学视角出发,结合剧中人物的塑造、情节的铺展、意涵的延伸三个维度,探究此剧独到的叙事特征与策略,提出电视剧对于中国梦个体化微观呈现的重要意义,为中国电视剧更好地实现时代正能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