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广西财经学院经济系开办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两年来,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初步的教学成果。文中介绍的做法有利于推动高校新专业的建设,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专业思想;人才培养模式;联合培养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广西财经学院2009年开始招生的新专业,是广西首次开办的本科专业,对于这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我们是从零开始,是在借鉴兄弟院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大胆的教学实践,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专业特色。我们相信,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在不远的将来,会深受广西各方面用人单位的欢迎。
一、狠抓专业思想教育
众所周知,由于历史和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农”字专业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忌讳的心理,具体表现就是家长不让孩子报考带“农”字的专业,考生也不愿意去读“农”科专业,来自城市的学生谈到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就害怕,农村的学生更不乐意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农村去。种种思想顾虑我们认为都是很客观的,也是很实际的。针对这种状况,经济系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了对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工作。
1.从专业培养目标上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用大量的事实向新生说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培养从事农村经济和区域发展管理工作的人才,突出在“管理”两字上。因此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具有“谋发展、懂经营、会财会、精管理”的能力。通过加强专业培养目标教育,使学生增强了对学习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认识。
2.从政策导向上加强对学生将来的理想教育。从国家层面来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中央政府对“三农”的投入越来越大,2010年达到了8183.4亿元,是2006年的2.4倍。在农村不但免征了农业税,而且有些地方60岁以上的农民每个月还能领到养老金。从大学生就业政策导向来看,近几年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和基层单位进行创业和就业,2008年广西考村官的竞争指数是10%(招聘459人,参考4714人),而2009年上升到了12%(招聘476人,参考5665人),说明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想到农村当干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农村产业发展来看,农村经济已经由传统的单纯种养方式转变为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消费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已经形成,农村经济的范围已经扩大,产业链已经拉长,城乡“二元结构”差别在逐步缩小。通过理想教育,增强学生对学习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自信心。
3.通过组织参观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新生入学后,每年都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参观,如组织到皇氏乳业、百洋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参观,通过参观使学生初步了解到企业都与农村区域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从而扩大了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的视野。
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特点,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应当贴近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为此,我们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要求,构建起了“双体系、三平台、多模块”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教学体系,建立起公共基础课、经济管理核心课、专业主干课三个教学平台,设计财务会计、农村金融保险、东盟农经等多种教学模块供学生选择学习。特别是我们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初步形成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四年不断线”的教学体系,即:第一学年开展农村体验实习,具体在第二学期末利用两周时间安排学生进村进行社会调查;第二学年进行基础课实验,主要是在校内开设经济学实验、农业经济实验等基础课程实验;第三学年开展专业实验,主要开展专业主干课的实验,包括综合实验等;第四年安排顶岗实践,学生带课题或项目到政府涉农部门、农资企业、农业推广单位等进行顶岗实践,对岗位技能进行提前热身,为毕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模式也可以称为“两头实习中间实验”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我校2009级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学生已完成了第一年的农村体验实习,安排在今年的暑假前进行社会调查,本学期开学后每个学生都交了体验实习报告。从提交的体验报告中可以看出,不管是来自城市的学生,还是来自农村的学生,都能够利用实习期间深入到农村去,写出了关于涉及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农民日常生活,库区移民生活、粮食价格等方面的调查报告,从而增强了学生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初步了解,为他们学习专业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这个学期开始2009级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开始进入第二学年的专业基础课实验,我们开辟了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实验项目。目前正在着力开发这个专业的实验课程,包括农业推广管理实验教程、农村区域分析实验教程、农村发展规划实验教程等课程,这些实验课程项目的初稿已经完成,待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在明年下半年开始试用。
三、利用社会资源联合培养人才
在财经类院校举办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不像农科院校条件那么有利,有农业主管部门的直接支持。我们只能利用社会资源进行联合培养人才。
1.利用客座教授开辟学术讲座课程。到目前为止,我们已聘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罗必良教授作题为“农村制度匹配问题”的学术讲座;聘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陈池波教授作题为“新农村建设政策与制度解析”的学术讲座;聘请广西农村能源办公室主任肖超高级经济师作题为“大力发展再生能源,促进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学术讲座;聘请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农村处处长张光作题为“广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势”的学术讲座。通过开设学术讲座,为学生提供了农业、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平台,更新和丰富了学生的农村经济管理知识。
2.利用基地开辟学生实习场所。一是利用广西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党小组办公室基地,从他们每个月发来的《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简报》中了解广西新农村建设的新进展、新情况、新问题,为学生传达新农村建设的最新信息。二是利用广西农村能源办公室基地,为老师和学生提供社会调研的联络平台,有些学生的调查报告就是在他们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比如他们亲自安排工作人员专程带领老师和学生到“东园家洒”企业开展再生能源循环经济调研,增加了师生的感性认识。三是利用企业基地,建立三个平台——大学生实践平台、教师社会调研平台、学科专业建设平台。前几天与新胜利农业生产资料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互联共建合作协议,并与公司党委书记梁志业、公司董事长梁承进行了交流沟通,对利用这个公司建立“三个平台”达成了共识,事后准备进行具体落实。近期学校还准备与百洋集团有限公司商谈关于签订互联共建合作协议的事宜。三是通过社团组织探索产、学、研办学模式,建立了“胜利之鹰社”,与新胜利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联合培养人才。
四、人才培养初见成效
通过采取多方位的人才培养方式,我们感觉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班风。主要是通过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习的热情。到目前为止,两个年级的学生思想稳定,团结上进,班风较好。虽然这个专业的学生在录取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以复征或调剂志愿录取进来的,也尽管今年学校明确允许其他专业学生转入国教中心会计专业,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学生没有一个提出转专业和退学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新生的报到率达到了96%的全校平均水平。
2.学生近年获得了一些与“农”相关的科技奖项。如由学生组团完成的题为《关于南宁市暂住群体生产生活的调查报告——以西乡塘区为例》和题为《大力发展木薯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订单——以广西平南县为例》的两篇作品,同时获得了自治区团委组织的第四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二等奖,题为《关于桂西北少数民族村寨“四改”工程的调查报告——以三江县独峒乡和八江乡为例》的作品获得了自治区团委组织的第四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由学生组团制作的《广西绿园沼气服务有限公司》和《信诺德商务传媒公司》两项作品,同时获得了自治区团委组织的第四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银奖。
3.学生近年获得了一批竞赛奖。2009年学生获得第二届数学中国杯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第二阶段比赛省部级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得2009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对于获得的其他奖项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参考文献:
[1]楼林燕.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探讨[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2).
作者简介:李伯兴,广西玉林市人,广西财经学院经济系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财务会计。
关键词:专业思想;人才培养模式;联合培养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广西财经学院2009年开始招生的新专业,是广西首次开办的本科专业,对于这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我们是从零开始,是在借鉴兄弟院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大胆的教学实践,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专业特色。我们相信,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在不远的将来,会深受广西各方面用人单位的欢迎。
一、狠抓专业思想教育
众所周知,由于历史和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农”字专业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忌讳的心理,具体表现就是家长不让孩子报考带“农”字的专业,考生也不愿意去读“农”科专业,来自城市的学生谈到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就害怕,农村的学生更不乐意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农村去。种种思想顾虑我们认为都是很客观的,也是很实际的。针对这种状况,经济系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了对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工作。
1.从专业培养目标上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用大量的事实向新生说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培养从事农村经济和区域发展管理工作的人才,突出在“管理”两字上。因此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具有“谋发展、懂经营、会财会、精管理”的能力。通过加强专业培养目标教育,使学生增强了对学习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认识。
2.从政策导向上加强对学生将来的理想教育。从国家层面来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中央政府对“三农”的投入越来越大,2010年达到了8183.4亿元,是2006年的2.4倍。在农村不但免征了农业税,而且有些地方60岁以上的农民每个月还能领到养老金。从大学生就业政策导向来看,近几年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和基层单位进行创业和就业,2008年广西考村官的竞争指数是10%(招聘459人,参考4714人),而2009年上升到了12%(招聘476人,参考5665人),说明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想到农村当干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农村产业发展来看,农村经济已经由传统的单纯种养方式转变为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消费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已经形成,农村经济的范围已经扩大,产业链已经拉长,城乡“二元结构”差别在逐步缩小。通过理想教育,增强学生对学习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自信心。
3.通过组织参观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新生入学后,每年都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参观,如组织到皇氏乳业、百洋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参观,通过参观使学生初步了解到企业都与农村区域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从而扩大了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的视野。
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特点,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应当贴近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为此,我们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要求,构建起了“双体系、三平台、多模块”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教学体系,建立起公共基础课、经济管理核心课、专业主干课三个教学平台,设计财务会计、农村金融保险、东盟农经等多种教学模块供学生选择学习。特别是我们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初步形成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四年不断线”的教学体系,即:第一学年开展农村体验实习,具体在第二学期末利用两周时间安排学生进村进行社会调查;第二学年进行基础课实验,主要是在校内开设经济学实验、农业经济实验等基础课程实验;第三学年开展专业实验,主要开展专业主干课的实验,包括综合实验等;第四年安排顶岗实践,学生带课题或项目到政府涉农部门、农资企业、农业推广单位等进行顶岗实践,对岗位技能进行提前热身,为毕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模式也可以称为“两头实习中间实验”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我校2009级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学生已完成了第一年的农村体验实习,安排在今年的暑假前进行社会调查,本学期开学后每个学生都交了体验实习报告。从提交的体验报告中可以看出,不管是来自城市的学生,还是来自农村的学生,都能够利用实习期间深入到农村去,写出了关于涉及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农民日常生活,库区移民生活、粮食价格等方面的调查报告,从而增强了学生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初步了解,为他们学习专业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这个学期开始2009级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开始进入第二学年的专业基础课实验,我们开辟了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实验项目。目前正在着力开发这个专业的实验课程,包括农业推广管理实验教程、农村区域分析实验教程、农村发展规划实验教程等课程,这些实验课程项目的初稿已经完成,待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在明年下半年开始试用。
三、利用社会资源联合培养人才
在财经类院校举办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不像农科院校条件那么有利,有农业主管部门的直接支持。我们只能利用社会资源进行联合培养人才。
1.利用客座教授开辟学术讲座课程。到目前为止,我们已聘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罗必良教授作题为“农村制度匹配问题”的学术讲座;聘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陈池波教授作题为“新农村建设政策与制度解析”的学术讲座;聘请广西农村能源办公室主任肖超高级经济师作题为“大力发展再生能源,促进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学术讲座;聘请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农村处处长张光作题为“广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势”的学术讲座。通过开设学术讲座,为学生提供了农业、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平台,更新和丰富了学生的农村经济管理知识。
2.利用基地开辟学生实习场所。一是利用广西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党小组办公室基地,从他们每个月发来的《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简报》中了解广西新农村建设的新进展、新情况、新问题,为学生传达新农村建设的最新信息。二是利用广西农村能源办公室基地,为老师和学生提供社会调研的联络平台,有些学生的调查报告就是在他们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比如他们亲自安排工作人员专程带领老师和学生到“东园家洒”企业开展再生能源循环经济调研,增加了师生的感性认识。三是利用企业基地,建立三个平台——大学生实践平台、教师社会调研平台、学科专业建设平台。前几天与新胜利农业生产资料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互联共建合作协议,并与公司党委书记梁志业、公司董事长梁承进行了交流沟通,对利用这个公司建立“三个平台”达成了共识,事后准备进行具体落实。近期学校还准备与百洋集团有限公司商谈关于签订互联共建合作协议的事宜。三是通过社团组织探索产、学、研办学模式,建立了“胜利之鹰社”,与新胜利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联合培养人才。
四、人才培养初见成效
通过采取多方位的人才培养方式,我们感觉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班风。主要是通过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习的热情。到目前为止,两个年级的学生思想稳定,团结上进,班风较好。虽然这个专业的学生在录取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以复征或调剂志愿录取进来的,也尽管今年学校明确允许其他专业学生转入国教中心会计专业,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学生没有一个提出转专业和退学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新生的报到率达到了96%的全校平均水平。
2.学生近年获得了一些与“农”相关的科技奖项。如由学生组团完成的题为《关于南宁市暂住群体生产生活的调查报告——以西乡塘区为例》和题为《大力发展木薯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订单——以广西平南县为例》的两篇作品,同时获得了自治区团委组织的第四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二等奖,题为《关于桂西北少数民族村寨“四改”工程的调查报告——以三江县独峒乡和八江乡为例》的作品获得了自治区团委组织的第四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由学生组团制作的《广西绿园沼气服务有限公司》和《信诺德商务传媒公司》两项作品,同时获得了自治区团委组织的第四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银奖。
3.学生近年获得了一批竞赛奖。2009年学生获得第二届数学中国杯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第二阶段比赛省部级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得2009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对于获得的其他奖项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参考文献:
[1]楼林燕.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探讨[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2).
作者简介:李伯兴,广西玉林市人,广西财经学院经济系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财务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