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黄柏配伍抗炎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来源 :山东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3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母-黄柏配伍是临床上常用的“相须”配伍药对,具有抗炎作用,但其机制研究不足.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知母-黄柏药对的抗炎机制.结果表明,知母-黄柏药对有182个潜在抗炎靶点;知母、黄柏、炎症三者共有靶点受调控分大于等于2倍中位数的靶点有29个,如PTGS2、PTGS1、RXRA、ADRB2、AR、CHRM1、ADRA1B、CHRM3、F10、NOS3等,这些靶点都与炎症的生物过程密切相关.抗炎靶点GO(gene ontology)分析涉及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的调控、细胞增殖调节、细胞凋亡的调节、一氧化氮生物合成调节等;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分析涉及TNF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等.研究提示知母-黄柏“相须”配伍的分子机制是通过共同调控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为其临床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为探究经典名方酸枣仁汤对氯苯丙氨酸(PCPA)诱导失眠大鼠的作用机制,采用8周龄的雄雌性SD大鼠各20只,每10只大鼠(雌雄各半)为一组,将40只大鼠随机分成酸枣仁汤组、地西泮组、模型组和空白组,利用腹腔注射PCPA混悬液的方法构建失眠大鼠模型,通过旷场实验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评价造模后大鼠睡眠行为、情绪的改变.给药两周后,通过血清学检测单胺类神经递质、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炎性细胞的变化.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PCPA诱导的失眠大鼠开臂停留时间百分比(toc)和进入开臂次数百分比(Noc)均
采用区域试验的方法,对比大田优选的栝楼新品系KXY-001与传统栝楼品系在植物学性状、物候期特征及产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KXY-001植株主干明显,生长迅速,丰产稳定性强;KXY-001定植后当年即可开花结果,第二年即进入丰产期,二年生和三年生植株亩产鲜果较传统品系分别增产78.48%及41.25%;KXY-001总皂苷质量分数连续三年均高于传统对照品系,分别高4.54%、7.27%、5.08%.KXY-001新品系具有较高的产量及稳定的区域适应性,综合性状优于传统品系,适宜在山东栝楼道地产区栽培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