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优质护理管理应用在小儿肺炎并心力衰竭患者中对患儿治疗依从性的影响进行调查。方法:抽取68例肺炎并心力衰竭患儿,所有患儿入组后均根据其入院顺序进行分组,单数者为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双数者为研究组,予以优质护理,每组34例。比较患儿治疗依从性。结果:研究组患儿治疗依从性评估有效率为97.1 %,高于对照组79.4 %,P<0.05。研究组患儿住院时间平均(8.4±1.3)天,对照组患儿住院时间平均(6.7±1.2)天,P<0.05。结论:优质护理管理能够提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的依从性。
关键词:优质护理;肺炎;心力衰竭;小儿;依从性
肺炎是儿科常见病,在小儿中的发病率非常高,患儿临床中以咳嗽、咳痰、体温升高为主要表现,病情严重的患儿会出现呼吸困难、心肌炎甚至心力衰竭表现,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安全。对于合并心力衰竭的患儿来说治疗不及时则会导致患儿死亡,但小儿自主意识较差,因此很容易出现不配合治疗的情况[1]。本次研究将针对优质护理管理在改善小儿肺炎并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依从性中的效果进行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68例肺炎并心力衰竭患儿,本次研究时间为2018年5月-2019年5月。研究组患儿年龄最大9岁,最小2岁,平均(5.4±1.2)岁,男性患儿18例,女性患儿16例,患儿肺炎病程平均(3.8±1.2)天,体温超过39摄氏度者23例;对照组患儿年龄最大8岁,最小2岁,平均(5.2±1.1)岁,男性患儿17例,女性患儿15例,患儿肺炎病程平均(4.1±1.1)天,体温超过39摄氏度者24例。患儿均符合肺炎合并心力衰竭诊断;患儿胸片可见明显阴影;患儿无其他脏器功能衰竭表现;患儿家属知情且同意参与调查。
1.2一般方法
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护理管理,包括基础健康指导、用药管理、生命体征监测,同时遵医嘱开展护理管理。
研究组:患儿予以优质护理管理。小儿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在入院后会因为环境的影响出现焦躁、不安的情绪,进而出现哭闹表现,影响治疗。护理人员要结合患儿年龄、性格、性别、病情对患儿开展针对性疏导,采用温和的语气与患儿沟通,针对表达能力欠佳的患儿可采用触抚、肢体语言等方式拉近与患儿之间的距离,为患儿提供喜欢的玩具、动画片、与患儿开展小游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升患儿治疗依从性[2]。
对患儿家属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估,家属会因为不了解疾病相关知识而出现焦虑、烦躁情绪,甚至会抵触治疗。护理人员要主动与家属沟通,采用多维度为患儿家属讲解疾病治疗的目的和意义,为家属介绍患儿病情,以及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让家属有心理准备[3]。此外,为家属讲解小儿日常护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提升家属照顾患儿的能力。
饮食管理:为患儿制定科学的饮食方案,叮嘱家属监督患儿饮食。患儿饮食以高维生素、富含蛋白质为主,多食用新鲜的水果、蔬菜,保证患儿营养摄入。患儿禁止摄入辛辣刺激的食物,叮嘱患儿多饮水[4]。
1.3观察指标
对患儿治疗过程中配合程度进行调查,结合患儿表现评估患儿治疗依从性,同时对患儿住院时间进行统计。
1.4评估指标
依从性评估:患儿护理后能够配合护理和治疗,无明显哭闹行为视为依从性高;患儿护理后能够配合护理和治疗,偶有哭闹行为,但并不影响治疗视为依从性一般;患儿护理后依然有显著的哭闹行为,且影响治疗视为依从性差。评估有效率=依从性高比例+依从性一般比例。
1.5数据统计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文中数据进行统计,以t值、卡方值视为数据检验指标,P<0.05视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依从性评估:研究组患儿治疗依从性评估有效率为97.1 %,高于对照组79.4 %,P<0.05,详见下表。
2.2患儿住院时间比较:研究组患儿住院时间平均(8.4±1.3)天,对照组患儿住院时间平均(6.7±1.2)天,P<0.05,t=5.60。
3.讨论
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危重,若此时患儿哭闹严重、不配合治疗则会影响患儿病情抢救,威胁患儿生命安全。因此,在诊疗的过程中要加强护理配合,提升患儿治疗依从性。优质护理管理能够结合患儿心理、情绪为患儿提供护理管理,消除患儿抵触情绪,缓解患儿陌生感和焦虑感,同时能够让家属更加安心,提升患儿治疗依从性[5]。研究组患儿治疗依从性更高,患儿住院时间更短,证明优质护理管理能够提升患儿治疗依从性,促进患儿病情康复。
参考文献:
[1]刘卫卫.优质护理在小儿肺炎并心力衰竭护理应用效果及依从性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 , 26 (14) : 173.
[2]于群.优质护理在小儿肺炎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9 , 17 (16) : 278 - 279.
[3]谢芳芳,付苑苑,徐祖芬,馮莉.探讨小儿肺炎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的临床价值[J].当代医学,2018 , 24 (24) : 54 - 56.
[4]王新会.优质护理在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河南医学研究,2018 , 27 (12) : 2282 - 2283.
[5]梁爱玲,伍云锋,杨丽霞.优质护理对提升小儿肺炎患儿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 , 26 (05) : 154 - 156.
关键词:优质护理;肺炎;心力衰竭;小儿;依从性
肺炎是儿科常见病,在小儿中的发病率非常高,患儿临床中以咳嗽、咳痰、体温升高为主要表现,病情严重的患儿会出现呼吸困难、心肌炎甚至心力衰竭表现,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安全。对于合并心力衰竭的患儿来说治疗不及时则会导致患儿死亡,但小儿自主意识较差,因此很容易出现不配合治疗的情况[1]。本次研究将针对优质护理管理在改善小儿肺炎并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依从性中的效果进行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68例肺炎并心力衰竭患儿,本次研究时间为2018年5月-2019年5月。研究组患儿年龄最大9岁,最小2岁,平均(5.4±1.2)岁,男性患儿18例,女性患儿16例,患儿肺炎病程平均(3.8±1.2)天,体温超过39摄氏度者23例;对照组患儿年龄最大8岁,最小2岁,平均(5.2±1.1)岁,男性患儿17例,女性患儿15例,患儿肺炎病程平均(4.1±1.1)天,体温超过39摄氏度者24例。患儿均符合肺炎合并心力衰竭诊断;患儿胸片可见明显阴影;患儿无其他脏器功能衰竭表现;患儿家属知情且同意参与调查。
1.2一般方法
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护理管理,包括基础健康指导、用药管理、生命体征监测,同时遵医嘱开展护理管理。
研究组:患儿予以优质护理管理。小儿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在入院后会因为环境的影响出现焦躁、不安的情绪,进而出现哭闹表现,影响治疗。护理人员要结合患儿年龄、性格、性别、病情对患儿开展针对性疏导,采用温和的语气与患儿沟通,针对表达能力欠佳的患儿可采用触抚、肢体语言等方式拉近与患儿之间的距离,为患儿提供喜欢的玩具、动画片、与患儿开展小游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升患儿治疗依从性[2]。
对患儿家属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估,家属会因为不了解疾病相关知识而出现焦虑、烦躁情绪,甚至会抵触治疗。护理人员要主动与家属沟通,采用多维度为患儿家属讲解疾病治疗的目的和意义,为家属介绍患儿病情,以及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让家属有心理准备[3]。此外,为家属讲解小儿日常护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提升家属照顾患儿的能力。
饮食管理:为患儿制定科学的饮食方案,叮嘱家属监督患儿饮食。患儿饮食以高维生素、富含蛋白质为主,多食用新鲜的水果、蔬菜,保证患儿营养摄入。患儿禁止摄入辛辣刺激的食物,叮嘱患儿多饮水[4]。
1.3观察指标
对患儿治疗过程中配合程度进行调查,结合患儿表现评估患儿治疗依从性,同时对患儿住院时间进行统计。
1.4评估指标
依从性评估:患儿护理后能够配合护理和治疗,无明显哭闹行为视为依从性高;患儿护理后能够配合护理和治疗,偶有哭闹行为,但并不影响治疗视为依从性一般;患儿护理后依然有显著的哭闹行为,且影响治疗视为依从性差。评估有效率=依从性高比例+依从性一般比例。
1.5数据统计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文中数据进行统计,以t值、卡方值视为数据检验指标,P<0.05视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依从性评估:研究组患儿治疗依从性评估有效率为97.1 %,高于对照组79.4 %,P<0.05,详见下表。
2.2患儿住院时间比较:研究组患儿住院时间平均(8.4±1.3)天,对照组患儿住院时间平均(6.7±1.2)天,P<0.05,t=5.60。
3.讨论
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危重,若此时患儿哭闹严重、不配合治疗则会影响患儿病情抢救,威胁患儿生命安全。因此,在诊疗的过程中要加强护理配合,提升患儿治疗依从性。优质护理管理能够结合患儿心理、情绪为患儿提供护理管理,消除患儿抵触情绪,缓解患儿陌生感和焦虑感,同时能够让家属更加安心,提升患儿治疗依从性[5]。研究组患儿治疗依从性更高,患儿住院时间更短,证明优质护理管理能够提升患儿治疗依从性,促进患儿病情康复。
参考文献:
[1]刘卫卫.优质护理在小儿肺炎并心力衰竭护理应用效果及依从性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 , 26 (14) : 173.
[2]于群.优质护理在小儿肺炎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9 , 17 (16) : 278 - 279.
[3]谢芳芳,付苑苑,徐祖芬,馮莉.探讨小儿肺炎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的临床价值[J].当代医学,2018 , 24 (24) : 54 - 56.
[4]王新会.优质护理在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河南医学研究,2018 , 27 (12) : 2282 - 2283.
[5]梁爱玲,伍云锋,杨丽霞.优质护理对提升小儿肺炎患儿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 , 26 (05) : 154 -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