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课堂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
1 充分挖掘数学教材,培养问题意识
初中数学教材中,很多章节都配备了想一想、读一读、做一做、应用问题等,在教学中遇到相关内容,要让学生积极去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教材,在数学课中去体现问题解决的思想精髓。
2 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发现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是要让学生具有积极探索的态度,猜想、发现的欲望。教学中要设法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经常地启发学生去思考,提出问题。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当学生学习一门崭新的课程、一章新的知识,乃至一个新的定理和公式时,对学生来说就是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在教学中经常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就会让学生逐步养成求知、好问的习惯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3 组织学生开展编题活动
让学生学会做学问,会提出问题、编拟问题给自己思考,给别人思考。学生编题过程是活跃的创新活动过程。让学生编拟数学应用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一切生活现象,思考能否用数学的知识方法、观点和思想去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并将这一过程用文字语言表示,编拟出一道数学应用问题。这一作业对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数学建模的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编拟数学应用题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有敏锐的眼光、勤于思考的精神,并能通过现象看出问题的本质,更重要的是逐步形成“用数学”的意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练习过程充分体现数学教学的真谛——将数学思想与方法内化于学生自身的素质之中,使学生真正地认识到:数学是根据人类自身的思想对世界的认识,反过来它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完善。
4 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氛
围中学习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他们的伙伴、朋友——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问题,即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民主、有序的交流。在课前,教师应先设计对哪些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应由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在教学中的重难点处,由于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若能组织学生集体作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学生之间相互弥补、借鉴和启发,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不压抑,而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对于小组讨论的结果及思维过程应鼓励学生及时展现,不要怕出错,要敢于面对问题、挫折和失败,关键是通过交流和讨论发言后知道自己的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在理解、认识问题上的缺陷。同时让每个学生亲历探索新知识的过程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这种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地位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分享理解,是生命的活动,专业所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着自己。
5 学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数学问题回归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在教学完相遇应用题例题后,教师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拓宽,又激发学习热情,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抓住学生心理的共性和个性,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下学习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石各庄镇中学)
1 充分挖掘数学教材,培养问题意识
初中数学教材中,很多章节都配备了想一想、读一读、做一做、应用问题等,在教学中遇到相关内容,要让学生积极去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教材,在数学课中去体现问题解决的思想精髓。
2 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发现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是要让学生具有积极探索的态度,猜想、发现的欲望。教学中要设法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经常地启发学生去思考,提出问题。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当学生学习一门崭新的课程、一章新的知识,乃至一个新的定理和公式时,对学生来说就是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在教学中经常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就会让学生逐步养成求知、好问的习惯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3 组织学生开展编题活动
让学生学会做学问,会提出问题、编拟问题给自己思考,给别人思考。学生编题过程是活跃的创新活动过程。让学生编拟数学应用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一切生活现象,思考能否用数学的知识方法、观点和思想去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并将这一过程用文字语言表示,编拟出一道数学应用问题。这一作业对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数学建模的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编拟数学应用题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有敏锐的眼光、勤于思考的精神,并能通过现象看出问题的本质,更重要的是逐步形成“用数学”的意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练习过程充分体现数学教学的真谛——将数学思想与方法内化于学生自身的素质之中,使学生真正地认识到:数学是根据人类自身的思想对世界的认识,反过来它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完善。
4 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氛
围中学习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他们的伙伴、朋友——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问题,即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民主、有序的交流。在课前,教师应先设计对哪些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应由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在教学中的重难点处,由于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若能组织学生集体作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学生之间相互弥补、借鉴和启发,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不压抑,而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对于小组讨论的结果及思维过程应鼓励学生及时展现,不要怕出错,要敢于面对问题、挫折和失败,关键是通过交流和讨论发言后知道自己的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在理解、认识问题上的缺陷。同时让每个学生亲历探索新知识的过程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这种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地位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分享理解,是生命的活动,专业所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着自己。
5 学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数学问题回归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在教学完相遇应用题例题后,教师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拓宽,又激发学习热情,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抓住学生心理的共性和个性,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下学习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石各庄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