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国务院批转了国家发改委制定的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对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部署和举措。概括起来说,就是继续围绕“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整体推进,这也可以说是今年行政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要准确评价行政改革的成效
从2013年本届政府成立以来,始终把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放在突出地位,强调要壮士断腕,伤筋动骨。据资料显示,到目前为止,仅国务院就取消下放了8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没有法律依据的非行政许可审批已全部废止。与此同时,还对部门设立的各类资质、检验、认证以及行政事业性收费等事项进行了改革。在简化、降低入口管理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事中事后的监管,并把优化服务、提高为企业、公众办事服务的水平等,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不断强化。应该说,这一改革的总体思路清晰,对症下药,有很强的针对性,极大地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改变了政府的治理方式,对释放市场活力、社会活力,产生了积极影响。
当然,这项改革成效的最终检验者,应该说不是政府自身,而是广大老百姓、企业等市场主体。从目前的实际状况看,不论是企业还老百姓感受还不是十分明显,这也说明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力度,依然很紧迫,对此我们要有清晰的认识。
二、“放、管、服”改革仍是今年行政改革的重点
按照发改委对2016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部署,属于行政改革层面的主要涉及八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要继续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开展“证照分离”试点;二是改进和规范审批行为,清理规范中介服务,推广网上并联审批等新模式;三是制定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基本流程、标准指引及规范办法;四是全面公布地方政府权力和责任清单,开展国务院部门权责清单编制试点;五是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实行目录清单管理;六是做好已取消和下放管理层级行政审批事项的落实和衔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健全纵横联动协同监管机制,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七是研究制定创新政府配置资源方式的指导意见。进一步精简投资审批,创新投资管理方式和投融资机制;八是修改和废止有碍发展的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上述八项改革举措,可以看做是从不同角度对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优化服务的深化。
从简政放权角度看,不管的中央深改组还是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国务院的重点工作部署,都明确提出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同时要把简化审批流程,清理和规范中介服务、修改和废止有碍发展的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等,放在重要地位。与此同时,今年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还特别强调要研究制定创新政府配置资源方式的指导意见,进一步精简投资审批,创新投资管理方式和投融资机制,为改善宏观调控提供制度支撑。可以设想,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经与改善政府的宏观调控、从更大的视角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界定性作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对从根本上改善或者重构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从放管结合角度看,这是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短板。原因是,过去我们的多数政府及其部门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入口管理上,一个潜在的原因是“有利可图”,门槛高,可以获取更多是权力寻租的空间。至于准入后,如何监管,成为长期的缺项或短板。比如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安全事故方面的问题等,几乎都与此有关。正因为如此,今年的行政改革,更加关注“放管结合”的完善和创新方面。如做好已取消和下放管理层级行政审批事项的落实和衔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开展“证照分离”试点,建立健全纵横联动协同监管机制,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运用大数据技术,提高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等,都是围绕如何提高事中事后的监管效率、监管水平以及监管质量、落实监管责任等展开的。从政府治理变革的角度看,这方面对政府挑战还将进一步加大。因为随着大量事项可能有过去的审批变为备案、事前变事后,都对政府的监管能力提出挑战,如果我们不能再这方面有大的突破,政府就很难适新的治理环境,进一步释放市场和社会活力,保护好各方利益,维护好公平竞争的市场和社会秩序。
从优化服务看,这是行政改革的最终目标,也直接体现着政府工作的宗旨。因为不管是简政放权还放管结合,说到底都要体现在为社会、为民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而这一服务的最终评价者不是政府,而是刚打人民群众和企业。这些服务的直接表现形态,大多数是通过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就业等为民众个人的民生服务方面,也体现在为企业创造生活财富、创造就业岗位、提供优质的产品方面,以及所有市场、社会参与者所必须的公共秩序等方面。从2016年优化服务的改革举措看,主要包括要提高政府治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为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要构建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而且地方政府要全面实施,向社会公布,国务院部委也要进行这方面的试点;大力发展电子服务,利用公共服务网络平台,推广网上并联审批等新的服务模式,为企业、公众提供便捷的服务;推进标准化管理,实行“三证合一(即工商证、税务证、质检证合一)”和一照一码(信用代码)制度,逐步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事项实现标准化,规范权力行使的边界,防止全经理滥用;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实行目录清单管理,包括政府定价或指导价经营服务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国家职业资格等都要纳入。通过上述改革,一方面可以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广泛在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运用,创新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模式,提供给社会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用制度和技术手段,规范公权力的运行,这对改善政府与公众的关系,提高政府公信力,都具有长远的意义,因此,优化服务改革,无疑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值得各级党政机构高度重视。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政府改革
在今年发布的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中,强调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改革,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我们认为这个判断十分重要。这说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也许并不在经济领域,而在政府。原因很简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表面上看主要是经济问题,如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堵短板也是供给方面的问题,但实际上更多的是与政府的宏观政策有关。换句话说,这些过剩产能主要不是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结果,而是更多的是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产物。而这种现象折射的也许是地方政府治理的“三要”逻辑:即要收入、要增长、要政绩。
从要收入看,我们国家要养活近8000多万财政供养人员,要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要保障老百姓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国家还要继续发展,所有这些都需要收入。所以要收入是任何一个国家存在的重要前提之一。当然,这个收入要多少,或者要多少合适,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下一个孰优孰劣的结论。从要增长看,政府必须要保持经济一定的增长幅度,这是继续发展的前提。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更多的是关注需求,靠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拉动,在供给方面关注不够,导致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多依赖,货币超发以及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等问题的出现,这是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之一。所以,我们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首先要改政府的某些不合理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从要政绩看,官员追求政绩是一种带有普遍的现象。官场出现的短期行为、急功近利,拼资源、拼环境,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制造虚假繁荣等现象,往往都与此有关。正因为政府的上述“三要治理“逻辑,决定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政府的治理行为、治理体制机制等,都可能对一个国家经济社会产生深刻影响。从我国政府治理目前的实际状况看,同样遇到了这样的问题。由于官员绩效评价等方面存在的某些问题,使上述问题比较突出,也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通过加大行政改革的力度,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应该说是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如果这方面的改革有实质性推进,必将对未来我国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要准确评价行政改革的成效
从2013年本届政府成立以来,始终把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放在突出地位,强调要壮士断腕,伤筋动骨。据资料显示,到目前为止,仅国务院就取消下放了8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没有法律依据的非行政许可审批已全部废止。与此同时,还对部门设立的各类资质、检验、认证以及行政事业性收费等事项进行了改革。在简化、降低入口管理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事中事后的监管,并把优化服务、提高为企业、公众办事服务的水平等,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不断强化。应该说,这一改革的总体思路清晰,对症下药,有很强的针对性,极大地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改变了政府的治理方式,对释放市场活力、社会活力,产生了积极影响。
当然,这项改革成效的最终检验者,应该说不是政府自身,而是广大老百姓、企业等市场主体。从目前的实际状况看,不论是企业还老百姓感受还不是十分明显,这也说明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力度,依然很紧迫,对此我们要有清晰的认识。
二、“放、管、服”改革仍是今年行政改革的重点
按照发改委对2016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部署,属于行政改革层面的主要涉及八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要继续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开展“证照分离”试点;二是改进和规范审批行为,清理规范中介服务,推广网上并联审批等新模式;三是制定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基本流程、标准指引及规范办法;四是全面公布地方政府权力和责任清单,开展国务院部门权责清单编制试点;五是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实行目录清单管理;六是做好已取消和下放管理层级行政审批事项的落实和衔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健全纵横联动协同监管机制,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七是研究制定创新政府配置资源方式的指导意见。进一步精简投资审批,创新投资管理方式和投融资机制;八是修改和废止有碍发展的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上述八项改革举措,可以看做是从不同角度对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优化服务的深化。
从简政放权角度看,不管的中央深改组还是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国务院的重点工作部署,都明确提出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同时要把简化审批流程,清理和规范中介服务、修改和废止有碍发展的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等,放在重要地位。与此同时,今年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还特别强调要研究制定创新政府配置资源方式的指导意见,进一步精简投资审批,创新投资管理方式和投融资机制,为改善宏观调控提供制度支撑。可以设想,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经与改善政府的宏观调控、从更大的视角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界定性作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对从根本上改善或者重构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从放管结合角度看,这是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短板。原因是,过去我们的多数政府及其部门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入口管理上,一个潜在的原因是“有利可图”,门槛高,可以获取更多是权力寻租的空间。至于准入后,如何监管,成为长期的缺项或短板。比如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安全事故方面的问题等,几乎都与此有关。正因为如此,今年的行政改革,更加关注“放管结合”的完善和创新方面。如做好已取消和下放管理层级行政审批事项的落实和衔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开展“证照分离”试点,建立健全纵横联动协同监管机制,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运用大数据技术,提高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等,都是围绕如何提高事中事后的监管效率、监管水平以及监管质量、落实监管责任等展开的。从政府治理变革的角度看,这方面对政府挑战还将进一步加大。因为随着大量事项可能有过去的审批变为备案、事前变事后,都对政府的监管能力提出挑战,如果我们不能再这方面有大的突破,政府就很难适新的治理环境,进一步释放市场和社会活力,保护好各方利益,维护好公平竞争的市场和社会秩序。
从优化服务看,这是行政改革的最终目标,也直接体现着政府工作的宗旨。因为不管是简政放权还放管结合,说到底都要体现在为社会、为民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而这一服务的最终评价者不是政府,而是刚打人民群众和企业。这些服务的直接表现形态,大多数是通过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就业等为民众个人的民生服务方面,也体现在为企业创造生活财富、创造就业岗位、提供优质的产品方面,以及所有市场、社会参与者所必须的公共秩序等方面。从2016年优化服务的改革举措看,主要包括要提高政府治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为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要构建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而且地方政府要全面实施,向社会公布,国务院部委也要进行这方面的试点;大力发展电子服务,利用公共服务网络平台,推广网上并联审批等新的服务模式,为企业、公众提供便捷的服务;推进标准化管理,实行“三证合一(即工商证、税务证、质检证合一)”和一照一码(信用代码)制度,逐步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事项实现标准化,规范权力行使的边界,防止全经理滥用;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实行目录清单管理,包括政府定价或指导价经营服务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国家职业资格等都要纳入。通过上述改革,一方面可以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广泛在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运用,创新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模式,提供给社会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用制度和技术手段,规范公权力的运行,这对改善政府与公众的关系,提高政府公信力,都具有长远的意义,因此,优化服务改革,无疑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值得各级党政机构高度重视。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政府改革
在今年发布的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中,强调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改革,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我们认为这个判断十分重要。这说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也许并不在经济领域,而在政府。原因很简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表面上看主要是经济问题,如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堵短板也是供给方面的问题,但实际上更多的是与政府的宏观政策有关。换句话说,这些过剩产能主要不是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结果,而是更多的是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产物。而这种现象折射的也许是地方政府治理的“三要”逻辑:即要收入、要增长、要政绩。
从要收入看,我们国家要养活近8000多万财政供养人员,要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要保障老百姓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国家还要继续发展,所有这些都需要收入。所以要收入是任何一个国家存在的重要前提之一。当然,这个收入要多少,或者要多少合适,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下一个孰优孰劣的结论。从要增长看,政府必须要保持经济一定的增长幅度,这是继续发展的前提。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更多的是关注需求,靠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拉动,在供给方面关注不够,导致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多依赖,货币超发以及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等问题的出现,这是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之一。所以,我们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首先要改政府的某些不合理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从要政绩看,官员追求政绩是一种带有普遍的现象。官场出现的短期行为、急功近利,拼资源、拼环境,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制造虚假繁荣等现象,往往都与此有关。正因为政府的上述“三要治理“逻辑,决定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政府的治理行为、治理体制机制等,都可能对一个国家经济社会产生深刻影响。从我国政府治理目前的实际状况看,同样遇到了这样的问题。由于官员绩效评价等方面存在的某些问题,使上述问题比较突出,也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通过加大行政改革的力度,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应该说是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如果这方面的改革有实质性推进,必将对未来我国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