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别让我走》是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的作品。作品讲述了一群克隆人在寄宿学校黑尔舍姆成长,长大后被迫为人类捐献器官,悲惨结束生命的故事。小说设想了人类给克隆人带来巨大伤害,分析其中克隆人技术蕴含的科技伦理意识,探究克隆人是否是自然人,是否具有与本体同等的生命价值,对克隆人的生命伦理反思,以及克隆人技术存在的潜在风险,揭示其对发扬科技伦理责任意识。
关键词:克隆人;生命伦理;科技伦理
20世纪末期,克隆羊“多莉”的诞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克隆研究热潮,而它的诞生也意味着同样作为哺乳动物的人类是可以被克隆的,全球开始对未来克隆技术社会伦理问题的猜想展开激烈的争议。许多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以“克隆人”为题材的作品,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的代表作品《别让我走》就是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作品讲述了一群克隆人在寄宿学校黑尔舍姆成长,长大后被迫为人类捐赠器官,悲惨结束生命的故事。将以《别让我走》为例,对克隆人技术蕴含的科技伦理进行反思。
一、《别让我走》小说概要
《别让我走》这部小说主要描述的是20世纪初期,一群克隆人学生在一所名叫黑尔舍姆的寄宿学校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成长经历。主人公凯茜以回忆的方式追溯她与好友露丝、汤米在黑尔舍姆的童年生活,在村舍的青年过渡时光,以及她在康复中心的看护工作,在这些时光里交织着她与汤米的爱情,与露丝的友情。
小说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凯茜、露丝和汤米三人在寄宿学校黑尔舍姆的童年生活,在那里,他们如自然人一般接受教育,发展兴趣爱好,培养创造力。学校极其重视学生的健康问题,禁止所有人吸烟、喝酒,他们的生活处于严密的监管之下。第二部分描述三人离开黑尔舍姆去到村舍,度过了一段过渡时期,等待他们心智成熟后进行捐献。在他们的这段青年时期,他们对自己的身份有了一定的认知后,对自己的本体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追寻自己“可能的原型”。第三部分主要讲述克隆人在康复中心的“捐赠”,凯茜作为一名“看护者”,亲眼目睹过作为克隆人躺在冰冷的手术台上捐献器官的过程,在重拾与汤米的爱情后踏上追寻申请延缓捐献的路程,最终以失败告终。
二、对克隆人的生命伦理反思
(一)克隆人是否为自然人
小说中,克隆人在一所名为黑尔舍姆的寄宿学校中长大,他们如自然人一般接受教育,发展兴趣爱好,培养创造力。黑尔舍姆的奖惩机制和权力规训,不仅禁锢了克隆人的身体,同时也束缚了他们的思想。在他们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扼杀了他们思考个人身份和追求个人自由的意志。由此可见,小说中的人类是把克隆人当做与人类一样的自然人来培养,他们具有与人类一样的思维,情感与行为能力,那么作为克隆人技术的产物,克隆人到底算不算是人,是否具有与本体同等的生命价值呢?
马克思认为,以人为本的人是类的人,是与动物根本区别的生命共同体。“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所以“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世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由此可见马克思对于人的定义集中于“意识”。康德提出“人是目的”,他认为:“你的行动要把你本己中的人和其他本己中的人,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做目的,永远不能只看做手段”。这个观点把人和动物从根本上区别开来。那就是:动物是没有意识的本能的生存,而人类的生存是生活,是有意识的向生活目标前进。结合马克思和康德对于人的定义以及小说中人类对克隆人的培养模式来看,克隆人与自然人一样有思维、有情感、有有意识的行为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克隆人可以界定为自然人。
克隆人可以界定为自然人,但作为克隆人技术的产物仍不具备与人类本体同等的生命价值。对于此种观点,以《别让我走》中克隆人存在的意义为例,以反推的方式进行论证。假定克隆人与人类本体具有同等价值,那么克隆人将与本体具有相同的生命平等权,届时人类将没有权利要求克隆人为本体提供器官捐献等侵害克隆人自身的行为,克隆人将拥有与本体同等的追求幸福的权利,与本体无二区别。这时克隆人技术只是创造出另外一个与本体一模一样的人类,并有可能与本体构成竞争关系,甚至取代本体,剥夺本体拥有的一切,这就违背了小说中创造克隆人的初衷,克隆人的存在也不再具有意义。从这个方面来讲,克隆人不具备与人类本体同等的生命价值。
既然克隆人可以界定为自然人,那么人类本体对克隆人的利用将触及到生命伦理原则。生命伦理原则指生命科学研究提供的一个伦理框架,分为有利原则、公正原则、尊重原则、互助原则,接下来将以《别让我走》为例主要谈到公正原则和尊重原则。
(二)克隆人享有公正的权利
小说中的克隆人,在他们童年時期,黑尔舍姆的监护人们要求他们不能抽烟、不能喝酒,保持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定期为他们做身体检查,甚至脸上的一块淤青都会被追根究底,而这一切都来源于他们出生的意义——为自己的本体捐献器官。克隆人作为生命体,从诞生开始就与本体处于不公平、不公正的地位,他们的存在仅仅是为各自的本体捐献器官,当四次捐献结束后,无论他们是否能活下来,都会被终结生命,完成一生的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讲已经违背了生命伦理原则的公正原则。
(三)克隆人享有尊重的权利
克隆人的生命同样也是不被尊重的。福柯关于权力的新的“战略概念”认为权力的合理性在于战术的合理性。黑尔舍姆之所以能掌控住学生的行为规范,依靠的不是惩罚而是合理的战术,更得益于“画廊”荣誉机制。有了“画廊”,克隆人之间就有了竞争和努力的目标,也就进一步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然而“画廊”并不存在,它只是人类通过克隆人是否具有创造性进而窥探克隆人是否具有灵魂。人类站在上帝的视角,将克隆人的一生作为实验的对象,仅仅是为了凸显人类与克隆人的区别,削减人类对于疾病、死亡的恐惧,以获得更为长久的生命,而忽视克隆人生而拥有的追求生存、幸福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讲违背了生命伦理原则的尊重原则。 三、克隆人技术存在的科技伦理问题
(一)“自我”身份认识的混乱
在黑尔舍姆,克隆人从小被告知他们是特别的,学校的“监护人”以管理者的身份监视着克隆人的生活,同时作为人类也惧怕着克隆人的存在。“她害怕我们就如同有人害怕蜘蛛一样”,监护人的的这种行为间接地否定了他们正常人的身份。在小说中,这也是主人公凯茜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有别于监护人的特殊身份,自我身份遭到否认。后来到了村舍,克隆人们寄宿在农舍家,与人类有了更为频繁的接触。人类的言行让凯茜再一次认识到他们这一群体的不同,她渴求找到自己的身份。拉康在《镜像阶段》一文中说,“我们只需将镜子阶段理解成一种完全意义上的身份认同过程(这一术语的完全意义来自于分析),即主体在认定一个镜像之后自身所起的变化。”“拉康认为,一旦主体发现想象中的“自我映像”与实际的“镜像”存在矛盾时,主体便会陷于追求自我身份认证的苦恼”,造成对自我的否定,以及对克隆人本体的否定。那么人类本体在面对如“镜子”般的克隆人面前,也同样会陷入对于“自我”困惑:我们与他们有何不同?
(二)人伦关系混乱、模糊
在小说中,克隆人的名字是由监护人取的,而姓氏则是从 26 个字母里随意挑选,他们没有父母、没有兄弟姐妹、没有自己的家族,他们无处寻找自己的根源。那么“可能的原型”就是他们追本溯源的唯一线索,可见与克隆人唯一有生命联系的只有克隆人的本体。以克隆技术产生的人和细胞核供体,并非姐妹或兄弟的同胞关系,亦非父母和子女的上下代间的关系,很难界定克隆人在家庭关系中的身份。克隆人技术可能会导致人伦关系颠倒、混乱或模糊,在家庭中,传统上形成的权利义务观与家庭观会受到极大冲击,人类社会最基础的单位就是家庭,这样会破坏人类长期建立起来的秩序,严重的情况或许会使得人类文明的基础被撼动。
(三)克隆人是否能够恋爱,婚育
在黑尔舍姆有一个规定:“如果克隆人能够证明其间真挚的情感,他们就有可能延长捐献周期,从而延长自己的生命。”多年后,凯茜和汤米在康复中心相逢,他们重拾爱情,为了争取共同生活的机会,他们申请延长捐献。为了证明他们相爱,汤米创作了一系列关于动物的画作,以表达他的灵魂,他的情感。他们力图通过证明爱情来延长捐献周期,然而他们的祈愿却被残忍的打破:从来不曾存在过推迟捐献的事情。他们有爱的渴望,却没有爱的权利。由此可见克隆人之间是能够恋愛的,但是他们的恋爱却得不到长久的维持,因为人类虚构的希望而被残忍的扼杀。小说中,作者没有赋予克隆人生育孩子的可能性,以至于他们能够相爱但是却无法拥有爱情的结晶,他们的存在短暂而没有延续。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别让我走》中克隆人的生命伦理以及克隆人技术存在的科技伦理危险探讨分析,我们发现克隆人技术存在着很多生命伦理、科技伦理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我们应该不断提高人类对克隆技术的认知,提升科技伦理道德水平。不仅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克隆人技术为人类带来的利益,还要从技术产物——克隆人的角度考虑人类与克隆人之间的共生共存问题,尽量规避克隆人技术带来的科技伦理及道德伦理问题,以求社会和谐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人民出版社.56.
[2]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1: 30, 35.
[3]石黑一雄.别让我走[M].朱去疾译.南京: 译林出版社,2011.
[4]拉康.拉康选集[M].褚孝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5]李 里,王 晶.无处可逃的人生——评《别让我走》[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4,33(1):77-80.
关键词:克隆人;生命伦理;科技伦理
20世纪末期,克隆羊“多莉”的诞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克隆研究热潮,而它的诞生也意味着同样作为哺乳动物的人类是可以被克隆的,全球开始对未来克隆技术社会伦理问题的猜想展开激烈的争议。许多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以“克隆人”为题材的作品,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的代表作品《别让我走》就是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作品讲述了一群克隆人在寄宿学校黑尔舍姆成长,长大后被迫为人类捐赠器官,悲惨结束生命的故事。将以《别让我走》为例,对克隆人技术蕴含的科技伦理进行反思。
一、《别让我走》小说概要
《别让我走》这部小说主要描述的是20世纪初期,一群克隆人学生在一所名叫黑尔舍姆的寄宿学校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成长经历。主人公凯茜以回忆的方式追溯她与好友露丝、汤米在黑尔舍姆的童年生活,在村舍的青年过渡时光,以及她在康复中心的看护工作,在这些时光里交织着她与汤米的爱情,与露丝的友情。
小说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凯茜、露丝和汤米三人在寄宿学校黑尔舍姆的童年生活,在那里,他们如自然人一般接受教育,发展兴趣爱好,培养创造力。学校极其重视学生的健康问题,禁止所有人吸烟、喝酒,他们的生活处于严密的监管之下。第二部分描述三人离开黑尔舍姆去到村舍,度过了一段过渡时期,等待他们心智成熟后进行捐献。在他们的这段青年时期,他们对自己的身份有了一定的认知后,对自己的本体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追寻自己“可能的原型”。第三部分主要讲述克隆人在康复中心的“捐赠”,凯茜作为一名“看护者”,亲眼目睹过作为克隆人躺在冰冷的手术台上捐献器官的过程,在重拾与汤米的爱情后踏上追寻申请延缓捐献的路程,最终以失败告终。
二、对克隆人的生命伦理反思
(一)克隆人是否为自然人
小说中,克隆人在一所名为黑尔舍姆的寄宿学校中长大,他们如自然人一般接受教育,发展兴趣爱好,培养创造力。黑尔舍姆的奖惩机制和权力规训,不仅禁锢了克隆人的身体,同时也束缚了他们的思想。在他们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扼杀了他们思考个人身份和追求个人自由的意志。由此可见,小说中的人类是把克隆人当做与人类一样的自然人来培养,他们具有与人类一样的思维,情感与行为能力,那么作为克隆人技术的产物,克隆人到底算不算是人,是否具有与本体同等的生命价值呢?
马克思认为,以人为本的人是类的人,是与动物根本区别的生命共同体。“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所以“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世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由此可见马克思对于人的定义集中于“意识”。康德提出“人是目的”,他认为:“你的行动要把你本己中的人和其他本己中的人,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做目的,永远不能只看做手段”。这个观点把人和动物从根本上区别开来。那就是:动物是没有意识的本能的生存,而人类的生存是生活,是有意识的向生活目标前进。结合马克思和康德对于人的定义以及小说中人类对克隆人的培养模式来看,克隆人与自然人一样有思维、有情感、有有意识的行为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克隆人可以界定为自然人。
克隆人可以界定为自然人,但作为克隆人技术的产物仍不具备与人类本体同等的生命价值。对于此种观点,以《别让我走》中克隆人存在的意义为例,以反推的方式进行论证。假定克隆人与人类本体具有同等价值,那么克隆人将与本体具有相同的生命平等权,届时人类将没有权利要求克隆人为本体提供器官捐献等侵害克隆人自身的行为,克隆人将拥有与本体同等的追求幸福的权利,与本体无二区别。这时克隆人技术只是创造出另外一个与本体一模一样的人类,并有可能与本体构成竞争关系,甚至取代本体,剥夺本体拥有的一切,这就违背了小说中创造克隆人的初衷,克隆人的存在也不再具有意义。从这个方面来讲,克隆人不具备与人类本体同等的生命价值。
既然克隆人可以界定为自然人,那么人类本体对克隆人的利用将触及到生命伦理原则。生命伦理原则指生命科学研究提供的一个伦理框架,分为有利原则、公正原则、尊重原则、互助原则,接下来将以《别让我走》为例主要谈到公正原则和尊重原则。
(二)克隆人享有公正的权利
小说中的克隆人,在他们童年時期,黑尔舍姆的监护人们要求他们不能抽烟、不能喝酒,保持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定期为他们做身体检查,甚至脸上的一块淤青都会被追根究底,而这一切都来源于他们出生的意义——为自己的本体捐献器官。克隆人作为生命体,从诞生开始就与本体处于不公平、不公正的地位,他们的存在仅仅是为各自的本体捐献器官,当四次捐献结束后,无论他们是否能活下来,都会被终结生命,完成一生的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讲已经违背了生命伦理原则的公正原则。
(三)克隆人享有尊重的权利
克隆人的生命同样也是不被尊重的。福柯关于权力的新的“战略概念”认为权力的合理性在于战术的合理性。黑尔舍姆之所以能掌控住学生的行为规范,依靠的不是惩罚而是合理的战术,更得益于“画廊”荣誉机制。有了“画廊”,克隆人之间就有了竞争和努力的目标,也就进一步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然而“画廊”并不存在,它只是人类通过克隆人是否具有创造性进而窥探克隆人是否具有灵魂。人类站在上帝的视角,将克隆人的一生作为实验的对象,仅仅是为了凸显人类与克隆人的区别,削减人类对于疾病、死亡的恐惧,以获得更为长久的生命,而忽视克隆人生而拥有的追求生存、幸福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讲违背了生命伦理原则的尊重原则。 三、克隆人技术存在的科技伦理问题
(一)“自我”身份认识的混乱
在黑尔舍姆,克隆人从小被告知他们是特别的,学校的“监护人”以管理者的身份监视着克隆人的生活,同时作为人类也惧怕着克隆人的存在。“她害怕我们就如同有人害怕蜘蛛一样”,监护人的的这种行为间接地否定了他们正常人的身份。在小说中,这也是主人公凯茜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有别于监护人的特殊身份,自我身份遭到否认。后来到了村舍,克隆人们寄宿在农舍家,与人类有了更为频繁的接触。人类的言行让凯茜再一次认识到他们这一群体的不同,她渴求找到自己的身份。拉康在《镜像阶段》一文中说,“我们只需将镜子阶段理解成一种完全意义上的身份认同过程(这一术语的完全意义来自于分析),即主体在认定一个镜像之后自身所起的变化。”“拉康认为,一旦主体发现想象中的“自我映像”与实际的“镜像”存在矛盾时,主体便会陷于追求自我身份认证的苦恼”,造成对自我的否定,以及对克隆人本体的否定。那么人类本体在面对如“镜子”般的克隆人面前,也同样会陷入对于“自我”困惑:我们与他们有何不同?
(二)人伦关系混乱、模糊
在小说中,克隆人的名字是由监护人取的,而姓氏则是从 26 个字母里随意挑选,他们没有父母、没有兄弟姐妹、没有自己的家族,他们无处寻找自己的根源。那么“可能的原型”就是他们追本溯源的唯一线索,可见与克隆人唯一有生命联系的只有克隆人的本体。以克隆技术产生的人和细胞核供体,并非姐妹或兄弟的同胞关系,亦非父母和子女的上下代间的关系,很难界定克隆人在家庭关系中的身份。克隆人技术可能会导致人伦关系颠倒、混乱或模糊,在家庭中,传统上形成的权利义务观与家庭观会受到极大冲击,人类社会最基础的单位就是家庭,这样会破坏人类长期建立起来的秩序,严重的情况或许会使得人类文明的基础被撼动。
(三)克隆人是否能够恋爱,婚育
在黑尔舍姆有一个规定:“如果克隆人能够证明其间真挚的情感,他们就有可能延长捐献周期,从而延长自己的生命。”多年后,凯茜和汤米在康复中心相逢,他们重拾爱情,为了争取共同生活的机会,他们申请延长捐献。为了证明他们相爱,汤米创作了一系列关于动物的画作,以表达他的灵魂,他的情感。他们力图通过证明爱情来延长捐献周期,然而他们的祈愿却被残忍的打破:从来不曾存在过推迟捐献的事情。他们有爱的渴望,却没有爱的权利。由此可见克隆人之间是能够恋愛的,但是他们的恋爱却得不到长久的维持,因为人类虚构的希望而被残忍的扼杀。小说中,作者没有赋予克隆人生育孩子的可能性,以至于他们能够相爱但是却无法拥有爱情的结晶,他们的存在短暂而没有延续。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别让我走》中克隆人的生命伦理以及克隆人技术存在的科技伦理危险探讨分析,我们发现克隆人技术存在着很多生命伦理、科技伦理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我们应该不断提高人类对克隆技术的认知,提升科技伦理道德水平。不仅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克隆人技术为人类带来的利益,还要从技术产物——克隆人的角度考虑人类与克隆人之间的共生共存问题,尽量规避克隆人技术带来的科技伦理及道德伦理问题,以求社会和谐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人民出版社.56.
[2]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1: 30, 35.
[3]石黑一雄.别让我走[M].朱去疾译.南京: 译林出版社,2011.
[4]拉康.拉康选集[M].褚孝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5]李 里,王 晶.无处可逃的人生——评《别让我走》[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4,33(1):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