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载体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生(品社)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综合性是其基本特征。2011年版课标明确提出“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因此,应当树立“大品德教育观”,将品德教育融入学生活动中,把学习的内容拓展到课前,落实在课中,延伸到课后,让学生在真切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直接体验,进行领悟内化,从而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
  一、课前体察活动,充实知识
  课前体察活动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知,为课中开展“讨论”“辨别”“创造”和“表现”提供了前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提高课堂学习效果提供保障。
  1. 搜集资料,丰富感知。
  课前让学生通过图书、报纸、电视、网络等途径,搜集查询与主题活动有关的图片、文字、数据、音像、影视等资料,建立学生的多维认知表象,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加强感性体验。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我的祖国多辽阔》这一活动主题,让学生通过“中国行政区域图”,查找34个省级行政单位和省级行政中心,对我们祖国辽阔的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强化学生热爱国土的情感。为了有效地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教师课前发动学生通过网络、中国地图等多种方式搜集整理有关祖国各行政区域知识的资料,制作相关的手抄报或剪贴报,布置《我的祖国多辽阔》园地。这样,通过课前收集等途径,激发了学生的道德需要,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知,为学生进入主题学习,进一步明白道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社会调查,获取体验。
  课前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地观察),使学生对所关注的问题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深入的了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帮助学生领会有关的道德观点和道德认识。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我是谁》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课前到商店、公园、医院、超市等地调查,了解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人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每个人在每个场所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承担好自己的责任。
  3.参观访问,发展能力。
  2011年版课标指出:应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重视活动的过程,提高活动的质量。条件允许的学校还可以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教师有组织地利用学校内外的教育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深入生活,接触社会,亲身感受课文所讲内容,到社会中去观察、学习、访问,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实践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激发良好的道德情感,指导行为实践。例如,在执教《我们的学校》一课时,可带学生到学校各处室去参观、采访,让学生了解教师们工作的艰辛。通过实地参观,上课时,师生间交流沟通就顺畅了,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就高了。
  二、课中学习活动,感受生活
  课堂是学生品德学习生活的重要阵地,教师要围绕学习主题,精心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卓有成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在活动中动脑、动口、动手,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获得道德认识,以及情感、行为的发展。
  1.讨论交流,分享经验。
  在民主、真诚、平等的课堂气氛中进行探讨、交流,是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转为主动参与的一条有效途径,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品德与社会(生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或者启发学生提出并筛选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激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通过交流分享获得的间接经验进行领悟内化,也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有关文章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问题。
  2.游戏娱乐,玩中受益。
  游戏是在教学中所采取的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也是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它可以表现儿童的内在心理,有利于儿童情感的舒展,活跃课堂气氛,使儿童在美好的情感体验中,加深对自己行为方式的道德价值的判断,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感。例如,教育儿童爱惜粮食不挑食,可让儿童戴上头饰扮演各种不同的食物,如:苹果、红萝卜、白菜、米饭等。他们激情投入,发挥丰富的想象,与各种食物进行对话。在有趣的游戏中,就连平时不喜欢的白菜、米饭也变成了孩子们眼中可口的美味。儿童在趣味十足的游戏中学习,兴致勃勃,其乐无穷,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道德认知,提高了合理饮食的自觉性。
  3.情境体验,获取真知。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借助动手操作、实物演示、录音录像、现身说法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创设情境,让学生成为情境实践、道德感悟的主体。如在教学《保护人类的家园》活动主题时,教师先让学生欣赏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录像片段,随即展示地球遭受各种污染的图片。源于自身生活空间的照片不断撞击着学生的心灵,唤起了他们原有的生活积淀和生活体验,并与文本信息建立起了联系,他们真切地感到地球环境正在日趋恶劣,并急于了解有关环保的知识。
  三、课后拓展,内化品格
  课后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目的在于“以活动促巩固,以活动促发展,以活动促践履”。课后活动应与学校活动、社区实践活动及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形成品德教育的强磁场,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学习,在理解和感悟中受教育,在“做”中感受、体验、领悟,形成内化的道德品格。
  1.与学校活动相结合。
  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明白了一些道理,但如果不在实践活动中付诸实施,容易导致学生的知行不一。因此,只有和学校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例如,在《好大一个家》主题目标的延伸活动中,我们与少先队主题实践活动有效链接,制作“锦绣中华收藏夹”,开展了“祖国在我心中”等系列活动。
  2.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结合品德教学,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对形成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至关重要。例如,教学《我的责任》一课后,布置学生回家与家长商量,给自己找找岗位(如扫地、收拾碗筷等)。教学《我能做好》一课后,引导学生在家开展“今日我当家”活动,并填好“家庭联系卡”。
  3.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因此,课后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例如,教学完《我生活的社区》一课后,让学生结合本地区公用设施的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开展小宣传和小建议活动,如回家向自己的父母和周边的人宣传,或写一封倡议书,或给当地干部提一条合理化的建议等。
  总之,活动是教育的载体,是连接学校、社会、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和桥梁,创设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小学德育课程主要的教学形式。只有将品德教育真正融入学生活动中,才能为品德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开辟新的更为广阔的空间,提高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小学?摇责任编辑:庄严)
其他文献
2013年4月23日~26日,福建省第十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暨福建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委员会第十四届年会在厦门召开。本次会议由福建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委员会主办,厦门市教育学会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承办。来自全国共计一千多人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与会代表紧紧围绕活动主题“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展开着实、有效的交流探讨,活动内容精彩纷呈,研讨氛围轻松却不失严谨,实现分
期刊
教材内容以“运输蔬菜”为素材,为学习“口算除法”提供现实背景,从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出口算除法的算式,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计算的意义与价值。本课时“口算除法”递进式的三个算式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例1,口算60÷3=20,呈现计算内在算理的小棒图。深入研读会发现,教材静态地整体呈现教学情境,同时以平铺直叙的方式告知学生计算算理与算法。教材内容展现的是高度概括和抽象化的静态知识,隐藏了关于知识
期刊
4月24日下午,厦门市金尚小学的操场上一片欢腾,舞台上正在进行第六届读书节暨首届语文节节目汇演。厦门市金尚小学每年举办一届读书节活动,今年更是融入了语文节活动内容,将读书节活动推向另一个高潮。  舞台上,活泼可爱的一年级小朋友带来的闽南童谣、快板表演,赢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几位故事大王讲的故事带给大家笑声的同时,也带给同学们思考——如何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小公民;高年级同学的古诗词吟诵、表演,让师生们
期刊
[教案]该教案的教育对象为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时间为45分钟。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教师简单介绍一下公平的含义:从早期,你大概就有了很强的公平或不公平的观念,每一个人都是这样。然而,公平是品格六支柱中最难定义清楚的一个支柱。[1992年,美国的民间组织约瑟夫森伦理研究所在科罗拉多的安斯芬(Aspen)召集了品格教育研究会议,发表了《安斯芬品格教育宣言》,提出了六个核心道德价值,即品格六支柱:诚信、
期刊
略读课文的教学更要体现学生在阅读过程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凭借教材,通过自主阅读,把握内容,培养阅读能力,提升思维的品质。本文以《父亲的菜园》为例谈略读课文的教学。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感知  教学情景的创设,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进入文本情景,很有必要,略读课文的教学更是如此。《父亲的菜园》一文是第八册一篇略读课文,语言生动朴实,富有哲理。根据略读课文的特点和教学要求,可以通过谈话
期刊
《比一比》是北师大版二下,第四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教材涉及“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和“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两个方面,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发展数感。  关于数的大小比较,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万以内大数”的学习基础。基于以上认识,笔者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位为:①通过“比一比”活动,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并在探究过程中
期刊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五下第三单元的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已经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为今后认识和学习长(正)方体的展开图、表面积以及长(正)方体的体积(容积)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自主探索,建构新知  【设计】  1. 举例揭题。  教师打开事先准备的砖块
期刊
(二)读中悟写:走向融合的语识储备。  学生该储备哪些必需的语用知识?又该怎样储备这些语用知识呢?我们以彭才华老师执教的《凡卡》一课为例加以阐释。  1. 反复:语用知识的发现与提取。  《凡卡》一课,从语用角度看,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当属“反复”这一语用知识的提取和落实。“反复”,既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格,偶尔也会作为一种谋篇布局的特殊笔法加以使用。《凡卡》一文,“反复”是作为一种修辞格出现在契诃夫的
期刊
这是一节六年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是“往事”。  “回忆过去,每个人都有许多难忘的故事。亲人的关爱,故乡的明月,儿时的趣事,都珍藏在我们的记忆中……”随着主持人充满抒情的导语,一个又一个有趣的、轻松的、难忘的故事娓娓道来——过生日的乐事,尿床的冏事,追着月亮跑的傻事,被姑姑骗吃地瓜皮可以长高而猛吃地瓜皮的窘事,还有偷邻居家的葡萄被狗追杀的糗事……教室里不时传出一阵阵欢声笑语。自己的故事,长辈的
期刊
长汀县实验小学创办于1946年,原为私立“培德小学”。几十年来,学校秉承“培德”理念,一直注重校园文化的教化功能,把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作为己任。近十年来,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学校努力打造书香校园,引领师生诵读经典,走出了一条“经典培德,书香育人”新路子。  一、路子在读“经”活动中走出  一个主题:把人文素养之根,植于经典文学之壤  2003年,新课改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在新形势下,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