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失的寂夜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chCon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丢掉了夜。
  那些刺眼的光线,扰乱了一个个如水般平静的梦乡,像是一团杂乱的线条,在缺失的空白中继续刺激着人们的思绪。
  我在街上走着,背着书包,带着疲倦。冬天的夜幕降临得很快,转眼间太阳只剩下那仍在留恋大地的一小部分,在山坡上慢慢下沉。虽然身处在一片红黑夹杂的晚霞中,但不知为何,心也能平静下来,绷着一天的神经也随着逐渐变黑的天放松下来。夜,环抱在人们的四周,没有艳阳之热烈,仿佛一缕微风,吹拂着人们的心灵,扬起一颗不再发热的尘土。
  路旁树上的影子也被夜逐渐拉长,消融,静寂的夜像一袭广大的幕布,包容了树、山、鸟、人,包庇万物,取缔喧哗,纳藏浮华,禁不住把一天中的剩余时光托付给他,把那飞快匆忙地旋转了一天的劳累影子托付给他。我凝望我的四周,夜在树的枝干间探出头来,在晚风的吹拂下冒出来,铺开一片黑色的大地,我感到时光在我体内也流淌得很慢很慢,甚至逐渐沉淀下来。黑夜,心方静寂。一天的纷纷扰扰,一天的熙熙攘攘,都被黑夜消融、隐去,直至殆尽,烦躁的心也终于能在寂夜中放松下来,那静谧的黑,催人入眠。
  不止一次,在这样的被夜色笼罩的大地中归家,忘却一天的劳顿和烦恼,人仿佛是一棵树,在大地上扎下了根,在寂夜里安静地立着。
  “夜如何其?夜未央。”正站在家中窗前,放下书包,流连在美好的夜色中,一声喇叭,伴随一声刺耳的“嘀——”,瞬间点亮一街的路灯,车轮轧过,尘土再次被带起,影子再次出现,木讷而惊恐地旋转。夜,被碾着了,吓跑了,赶走了。我打了一个激灵,眨眨被光刺痛的眼睛,再往街上一看,满是如子弹般的强光,打散了夜幕,搅乱了时间。我无能为力,只得用视线告别黑夜。远处的街道再次传来噪杂声,叫嚷声,平静的夜起了硝烟,人们的神经又被狠狠地提起,重复着白日的徒劳。夜,被入侵了。
  何时起,城市痛失了夜。“晚上”绝不只是一段时间,而是一幅人们享受宁静清欢的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原本是大自然给予人类最古老的美好经验,让自然的孩子有所依靠的一句话,现在又到哪里去了呢?
  城市快速旋转着车轮,使我们告别了美好的夜。当眼睛因文明的发展而只识那躁乱的浮光后,有谁会记得曾經浓厚沉沉的夜?又有谁会记得在黑色的大地上酣然睡去的美好?
  不应抛弃,不应告别;夜是灵魂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它把世间笼罩在氤氲中,归于平静。像王开岭说的那样:“我觉得,人类应干好两件事——一是点亮黑夜,一是修复黑夜。同属文明,一样伟大。”
  应一同找回——找回那告别了城市的寂夜。
其他文献
那时,你还只是个小毛毛。  你的家中传来一阵清脆的啼哭,你母亲抱着你走出家门,望着门口我头上那一方野菊花。你止住了哭声,粉嫩的小脸漾着快乐,我看着你如此可爱,多么想抱抱你。  然而,我只是你家门口那一条泥泞而破旧的乡村小路。我的头上长满了野草与菊花,我尘土满面,坎坷不平,我相貌丑陋,但不妨碍我有一颗柔软的心。每每听到你的笑声随风而来,我的心还是忍不住幸福地皱起来。  时间的年轮吱呀呀地转着,你长大
期刊
我用淘米的水洗头  也洗泪和昨天  今天我用它来洗夜  可能会越洗越深  我在水中放了白月光  能够看到的黑,都不是真正的黑  就像你所看到的笑  上面正挂着伤  夜是希望被冲洗的  比如相思,比如疼痛  比如我掙扎在梦里的那些念想  都需要一片汪洋  作者简介:姚亚英,笔名榆钱飘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榆树作家协会会员,人民日报主管人民艺术诗社十佳优秀诗人,中诗网特邀编辑,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名誉
期刊
巨大惨白的黑洞,深藏诱惑  星光一盏一盏熄灭,生命变得很轻很轻  轻到不得不放下锐利的金属、冰冷的石头和沉重的支点  只剩下射频脉冲  把放弃挣扎的思维  切割成粉末  这又是一次演习  关于灵魂离开躯体  躯体离开亲人  但不会拉响警笛  突然想起  路过走廊时落在窗台上的一缕阳光  所谓身外之物  统统留在一扇门的外面  包括保管财富的钥匙  被俗事纏紧的手机  和咀嚼风月的假牙  医生再次扶
期刊
(~):高速高效加工和难加工材料使用增多对刀具材料提出苛刻要求,相应地,国际上刀具材料和涂层技术也在不断升级,请介绍下广东工业大学在先进涂层刀具制造及加工技术方面开展了
期刊
古往今来,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姿态。大海正因有了宽容的姿态,才广纳百川,成就汪洋;白杨正因有了向上的姿态,才无惧严寒,挺拔生长;土地正因有了谦卑的姿态,才吐故纳新,化育万物。  正视自我,是一种姿态。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敢于正视自我,才能改变,才能前进。鲁迅曾经说过:“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正因为他正视了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正视了当时国民愚昧麻木的思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