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东北大秧歌的音乐,是东北大秧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东北大秧歌的音乐特点,对整个东北大秧歌的繁荣与发展,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实践参考意义。文章以民族性、地域性、民间性为三大视角,对东北大秧歌的音乐特点,进行系统、细致的论述。
关键词:东北大秧歌;音乐特点;民族性;地域性;民间性
秧歌,是我国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据考,这种民间舞蹈起源于农业劳动,为“插秧之歌”的简称。舞者通常扮成各种人物(如白蛇、青蛇、许仙、唐僧、孙悟空、傻柱子、小老妈等等),手持扇子、手绢、彩绸等道具而舞。在表演形式上,分为“大场”与“小场”两部分:大场为变换队形的大型集体舞;小场为两三个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或歌舞小戏,有时也为一人单独演唱的民歌、小曲。东北大秧歌的音乐是东北大秧歌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与东北大秧歌的舞蹈各占整个东北大秧歌的半壁江山,构成载歌载舞、视听一体的格局。研究东北大秧歌的音乐特点,对于东北大秧歌的繁荣与发展,具有理性思辨与实践参考的双重价值。具体而言,东北大秧歌的音乐特点,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层面。
一、民族性民族性是一切艺术的生命与灵魂。
“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早已在许多艺术家心中达成共识。俄罗斯作家赫尔岑早在19世纪就指出:“诗人和艺术家们在他们的真正的作品中总是充满民族性的。”①
东北大秧歌音乐的民族性,与整个东北大秧歌的民族性相匹配,并为整个东北大秧歌的民族性服务。东北大秧歌为中国汉族的民族舞蹈,其“大场”的大型集体舞的队形变换方式有“卷白菜心”“走剪子股”“编蒜辫”“珍珠倒卷帘”“迷魂阵”,以及踩高跷、跑旱船、跑驴、竹马灯、花灯等歌舞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汉族舞蹈的特点。“小场”的歌舞也都是民族歌舞。
东北大秧歌的音乐,分为“大场”舞蹈的伴奏音乐(器乐)与“小场”中的演唱(声乐)、伴奏(器乐)两种。无论是“大场”的器乐伴奏,还是“小场”的声乐演唱与器乐伴奏,都是典型的民族音乐。其一是乐器的民族性。为“大场”舞蹈伴奏的乐器,主要有唢呐、鼓、锣、镲,都是古老的民族乐器;为“小场”伴奏的乐器,除上述乐器以外,还有竹板、手玉子、二胡、三弦等,也都是传统的民族乐器。其二是乐曲的民族性。为“大场”伴奏的《将军令》《得胜令》《句句双》《大姑娘美》等乐曲;“小场”中的民歌《绣哈尔滨》《翻身五更》《看秧歌》等,也都是典型的民族声乐作品。而且,这些乐曲的作曲法,也都是民族化的。例如在旋律上,都是民族音乐特有的旋律;在节奏上,多用四拍子或二拍子,也都是民族化的节拍;在主题发展手法上,常用变化重复的“合头换尾”或“加花变奏”等手法;在调式上,多用传统的五声调式(以“宫商角徵羽”为调式名称),并以音乐为标记,表述调式主音的音高——调性。凡此种种,都充分证明,东北大秧歌音乐的民族性特点,是十分明显、不须赘述的。
二、地域性地域性也是东北大秧歌音乐的主要特点之一。
“自有文艺始,便有文艺的地域性及相应的文化意蕴。……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集合体中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地域文化特色愈浓郁,民族文化特色就愈鲜明。”②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力。”③
东北大秧歌音乐的地域性,也是与整个东北大秧歌的地域性相匹配,并为整个东北大秧歌的地域性服务的。东北大秧歌,顾名思义,是指流行于东北地区的大秧歌,与陕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胶州秧歌和股子秧歌等,各有不同的地域风格和特点。
东北大秧歌的音乐,充分彰显出东北音乐文化的特点:总体风格上热烈、粗犷、豪放;旋律素材上采用东北民歌、小调、小曲;音乐语汇与文学语言上,运用东北语汇与东北方言;地方乐种上,属于东北鼓吹乐中的唢呐乐乐种。
凡此种种,都有力地证明,东北大秧歌音乐的域性特点,也是十分鲜明、不容置疑的。
三、民间性同样是东北大秧歌音乐的主要特点之一。
东北大秧歌音乐的民间性,同样是与整个东北大秧歌的民间性相匹配,并为整个东北大秧歌的民间性服务的。东北大秧歌产生于清初的东北民间,“清初,东北各地庙会风行,闹大秧歌亦随着盛行”。④据清人杨宾所著的《柳边纪略》记载:“上无夜,好事者辄扮秧歌。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三、四人扮参军,各持尺许两圆木,夏击相对舞,而扮一持伞灯卖膏药者前导,傍以锣鼓和之,舞毕乃歌,歌毕更舞,达旦乃已。”⑤的确如此,东北大秧歌与东北民间的民俗活动紧密相关,不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青苗节、中秋节等节庆活动会有大秧歌表演,而且民间祝寿、建房奠基、乔迁、红(婚嫁)、白(丧葬)、蓝(祭祀)、黄(庙会)、黑(撒路灯、放河灯)等各种民俗活动,都有大秧歌闪亮登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扭东北大秧歌更成为城乡百姓强身健体、自娱自乐、社会交际的普及性群众文化活动。因此,东北大秧歌的音乐,更成为东北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音乐品种,《句句双》《大姑娘美》的曲调人人会哼;《小看戏》《小挎鼓》的秧歌调与《瞧情郎》《丢戒指》《看秧歌》等民间歌曲,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结语
凡此种种,都足以证明,东北大秧歌的民间性特点,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综上所述,可见东北大秧歌音乐,属于民族音乐文化、地域音乐文化、民间音乐范畴,这三大特点也是它的三大支柱,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使它永远立于民族文化之林。
(新疆艺术学院 新疆维族尔族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天山区 830002)
关键词:东北大秧歌;音乐特点;民族性;地域性;民间性
秧歌,是我国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据考,这种民间舞蹈起源于农业劳动,为“插秧之歌”的简称。舞者通常扮成各种人物(如白蛇、青蛇、许仙、唐僧、孙悟空、傻柱子、小老妈等等),手持扇子、手绢、彩绸等道具而舞。在表演形式上,分为“大场”与“小场”两部分:大场为变换队形的大型集体舞;小场为两三个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或歌舞小戏,有时也为一人单独演唱的民歌、小曲。东北大秧歌的音乐是东北大秧歌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与东北大秧歌的舞蹈各占整个东北大秧歌的半壁江山,构成载歌载舞、视听一体的格局。研究东北大秧歌的音乐特点,对于东北大秧歌的繁荣与发展,具有理性思辨与实践参考的双重价值。具体而言,东北大秧歌的音乐特点,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层面。
一、民族性民族性是一切艺术的生命与灵魂。
“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早已在许多艺术家心中达成共识。俄罗斯作家赫尔岑早在19世纪就指出:“诗人和艺术家们在他们的真正的作品中总是充满民族性的。”①
东北大秧歌音乐的民族性,与整个东北大秧歌的民族性相匹配,并为整个东北大秧歌的民族性服务。东北大秧歌为中国汉族的民族舞蹈,其“大场”的大型集体舞的队形变换方式有“卷白菜心”“走剪子股”“编蒜辫”“珍珠倒卷帘”“迷魂阵”,以及踩高跷、跑旱船、跑驴、竹马灯、花灯等歌舞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汉族舞蹈的特点。“小场”的歌舞也都是民族歌舞。
东北大秧歌的音乐,分为“大场”舞蹈的伴奏音乐(器乐)与“小场”中的演唱(声乐)、伴奏(器乐)两种。无论是“大场”的器乐伴奏,还是“小场”的声乐演唱与器乐伴奏,都是典型的民族音乐。其一是乐器的民族性。为“大场”舞蹈伴奏的乐器,主要有唢呐、鼓、锣、镲,都是古老的民族乐器;为“小场”伴奏的乐器,除上述乐器以外,还有竹板、手玉子、二胡、三弦等,也都是传统的民族乐器。其二是乐曲的民族性。为“大场”伴奏的《将军令》《得胜令》《句句双》《大姑娘美》等乐曲;“小场”中的民歌《绣哈尔滨》《翻身五更》《看秧歌》等,也都是典型的民族声乐作品。而且,这些乐曲的作曲法,也都是民族化的。例如在旋律上,都是民族音乐特有的旋律;在节奏上,多用四拍子或二拍子,也都是民族化的节拍;在主题发展手法上,常用变化重复的“合头换尾”或“加花变奏”等手法;在调式上,多用传统的五声调式(以“宫商角徵羽”为调式名称),并以音乐为标记,表述调式主音的音高——调性。凡此种种,都充分证明,东北大秧歌音乐的民族性特点,是十分明显、不须赘述的。
二、地域性地域性也是东北大秧歌音乐的主要特点之一。
“自有文艺始,便有文艺的地域性及相应的文化意蕴。……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集合体中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地域文化特色愈浓郁,民族文化特色就愈鲜明。”②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力。”③
东北大秧歌音乐的地域性,也是与整个东北大秧歌的地域性相匹配,并为整个东北大秧歌的地域性服务的。东北大秧歌,顾名思义,是指流行于东北地区的大秧歌,与陕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胶州秧歌和股子秧歌等,各有不同的地域风格和特点。
东北大秧歌的音乐,充分彰显出东北音乐文化的特点:总体风格上热烈、粗犷、豪放;旋律素材上采用东北民歌、小调、小曲;音乐语汇与文学语言上,运用东北语汇与东北方言;地方乐种上,属于东北鼓吹乐中的唢呐乐乐种。
凡此种种,都有力地证明,东北大秧歌音乐的域性特点,也是十分鲜明、不容置疑的。
三、民间性同样是东北大秧歌音乐的主要特点之一。
东北大秧歌音乐的民间性,同样是与整个东北大秧歌的民间性相匹配,并为整个东北大秧歌的民间性服务的。东北大秧歌产生于清初的东北民间,“清初,东北各地庙会风行,闹大秧歌亦随着盛行”。④据清人杨宾所著的《柳边纪略》记载:“上无夜,好事者辄扮秧歌。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三、四人扮参军,各持尺许两圆木,夏击相对舞,而扮一持伞灯卖膏药者前导,傍以锣鼓和之,舞毕乃歌,歌毕更舞,达旦乃已。”⑤的确如此,东北大秧歌与东北民间的民俗活动紧密相关,不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青苗节、中秋节等节庆活动会有大秧歌表演,而且民间祝寿、建房奠基、乔迁、红(婚嫁)、白(丧葬)、蓝(祭祀)、黄(庙会)、黑(撒路灯、放河灯)等各种民俗活动,都有大秧歌闪亮登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扭东北大秧歌更成为城乡百姓强身健体、自娱自乐、社会交际的普及性群众文化活动。因此,东北大秧歌的音乐,更成为东北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音乐品种,《句句双》《大姑娘美》的曲调人人会哼;《小看戏》《小挎鼓》的秧歌调与《瞧情郎》《丢戒指》《看秧歌》等民间歌曲,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结语
凡此种种,都足以证明,东北大秧歌的民间性特点,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综上所述,可见东北大秧歌音乐,属于民族音乐文化、地域音乐文化、民间音乐范畴,这三大特点也是它的三大支柱,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使它永远立于民族文化之林。
(新疆艺术学院 新疆维族尔族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天山区 83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