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对依达拉奉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用药方法进行探讨,观察治疗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 从2018年全年所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中,筛选98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并分设两个组别,一个为联合用药治疗组,一个为氯吡格雷治疗组,每组随机划分为患者49例。根据分组,对氯吡格雷治疗组患者予以单一的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对联合用药治疗组患者,予以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进行联合用药治疗,最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由于两组患者的治疗用药方法不同,所以其治疗效果也呈现出了差异,治疗后和氯吡格雷治疗组患者相比,联合用药治疗组患者的ADL、NIHSS评分明显更低,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更高,各项观察指标对比,联合用药治疗组患者均占优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和单一的氯吡格雷用药治疗相比而言,予以急性脑梗塞患者依达拉奉与氯吡格雷进行联合用药治疗,可以更为有效的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与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加强临床推广与实践。
关键词:依达拉奉;氯吡格雷;急性脑梗塞
【中图分类号】R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19)04-068-02
脑梗塞即缺血性脑卒中,其主要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供血不足,致使脑部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组织坏死或软化,该病目前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患者群体以中老年人为主,集中在45岁到70岁左右[1]。尤其是急性脑梗塞,其起病急、危害大,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而且即使患者病情稳定后,也可能会出现神经功能损伤、日常生活能力降低,为此我们必须要重视对该病的治疗,既要保障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又要尽量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与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通过对49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予以依达拉奉与氯吡格雷进行联合用药治疗,使患者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以下为具体的研究情况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临床研究对象共计98例,其均筛选自2018年1月到2018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排除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或恶性病变者。分设两个组别,一个为联合用药治疗组,一个为氯吡格雷治疗组,每组随机划分为患者49例。分组后,氯吡格雷治疗组男28例,女21例,最小年龄48岁,最大年龄75岁,平均(63.25±2.53)岁,最短发病时间1h,最长发病时间4小时,平均(2.05±0.24)小时,ADL评分(45.59±7.85)分,NIHSS评分(26.89±3.26)分。联合用药治疗组男27例,女22例,最小年龄49岁,最大年龄76岁,平均(63.92±2.87)岁,最短发病时间2h,最长发病时间4小时,平均(2.16±0.19)小时,ADL评分(45.87±7.91)分,NIHSS评分(26.92±3.43)分。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各项资料基本一致(P>0.05),可比性充分。
1.2 方法
首先,对两组患者予以相同的常规治疗,如血糖控制、抗凝、降低颅内压、血压管理等。然后,根据分组,对氯吡格雷治疗组患者予以单一的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对联合用药治疗组患者,予以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进行联合用药治疗,具体治疗用药方法如下。
1.2.1 氯吡格雷治疗组用药方法
对患者予以氯毗格雷,口服,每次75mg~100mg,每天1次,连续用药14d。
1.2.2 联合用药治疗组用药方法
对患者予以氯毗格雷,口服,每次75mg~100mg,每天1次;同时联用依达拉奉,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生理盐水100ml,滴注给药,30min内滴完,每天2次,同样连续用药14d
1.3 观察指标
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ADL(日常生活能力评价量表)、NIHSS(神经损伤评价量表)评分进行观察、对比,得分越低,表示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越轻、日常生活能力越高。同时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统计、计算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治疗效果评价依据以下标准:相关临床症状基本消失,NIHSS评分降低≥90%,为痊愈;相关临床症状显著改善,NIHSS评分降低60%~90%,为显效;相关临床症状可见改善,NIHSS评分降低35%~59%,为有效;未达以上标准,为无效。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为治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为SPSS 21.0,以t进行计量资料检验,以X2进行计数资料检验,P>0.05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于两组患者的治疗用药方法不同,所以其治疗效果也呈现出了差异,和氯吡格雷治疗组患者相比,联合用药治疗组患者的ADL、NIHSS评分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参表1)。
3 讨论
从目前的临床研究和总结来看,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与发生缺血的血管大小、缺血严重程度、缺血及脑损害部位、合并症、梗塞次数等有直接的关系,且病情起病较急,多数无前驱症状,部分病情较轻者,始终都不会表现出明显症状,这便是无症状性脑梗塞[2]。但多数患者都可能会表现出头晕、头昏、头痛、恶心、呕吐、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甚至是昏迷,嚴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致死率、致残率相当之高,即使脱离生命危险,也可能出现神经功能损伤、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无法自主、正常的生活,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对于急性脑梗塞的治疗,血糖控制、抗凝、降低颅内压、血压管理等,都是常规治疗手段,可以初步稳定患者的病情,但是通常不能起到根本性的治疗效果,需要进一步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用药治疗[3]。氯吡格雷是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二磷酸腺苷和血小板受体结合过程进行选择性抑制,减弱其活化因子,阻碍其经二磷酸腺苷介导激活,实现阻滞血小板聚集。同时,氯吡格雷可扩张痉挛血管,改善末梢循环,减少血栓形成,在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方面,效用较阿司匹林更为突出。依达拉奉属于是增强神经细胞生存能力的药物,对于血脑屏障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在其进入脑组织后,可以清除缺血组织血液再灌注引起的自由基,防止损伤脑细胞和内皮细胞等。可以在治疗脑梗死的前提下,减少神经细胞的损伤,降低神经功能的缺损情况,抑制迟发的神经死亡。依达拉奉还可以通过抗细胞调亡减少缺血缺氧时神经细胞损害,静脉注射后可在患者脑内达到有效浓度,减轻脑损害。
本文的临床研究证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和单一的氯吡格雷用药治疗相比而言,予以急性脑梗塞患者依达拉奉与氯吡格雷进行联合用药治疗,可以更为有效的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与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加强临床推广与实践。
参考文献
[1]王广强.评价依达拉奉应用在急性脑梗塞患者治疗当中所取得的治疗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 (33):13-14.
[2]刘勇.依达拉奉联合尤瑞克林治疗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19,16(02):21-23.
[3]李蔚.急性脑梗塞采取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患者血清PPARγ水平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 (06):44-45.
关键词:依达拉奉;氯吡格雷;急性脑梗塞
【中图分类号】R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19)04-068-02
脑梗塞即缺血性脑卒中,其主要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供血不足,致使脑部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组织坏死或软化,该病目前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患者群体以中老年人为主,集中在45岁到70岁左右[1]。尤其是急性脑梗塞,其起病急、危害大,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而且即使患者病情稳定后,也可能会出现神经功能损伤、日常生活能力降低,为此我们必须要重视对该病的治疗,既要保障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又要尽量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与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通过对49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予以依达拉奉与氯吡格雷进行联合用药治疗,使患者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以下为具体的研究情况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临床研究对象共计98例,其均筛选自2018年1月到2018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排除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或恶性病变者。分设两个组别,一个为联合用药治疗组,一个为氯吡格雷治疗组,每组随机划分为患者49例。分组后,氯吡格雷治疗组男28例,女21例,最小年龄48岁,最大年龄75岁,平均(63.25±2.53)岁,最短发病时间1h,最长发病时间4小时,平均(2.05±0.24)小时,ADL评分(45.59±7.85)分,NIHSS评分(26.89±3.26)分。联合用药治疗组男27例,女22例,最小年龄49岁,最大年龄76岁,平均(63.92±2.87)岁,最短发病时间2h,最长发病时间4小时,平均(2.16±0.19)小时,ADL评分(45.87±7.91)分,NIHSS评分(26.92±3.43)分。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各项资料基本一致(P>0.05),可比性充分。
1.2 方法
首先,对两组患者予以相同的常规治疗,如血糖控制、抗凝、降低颅内压、血压管理等。然后,根据分组,对氯吡格雷治疗组患者予以单一的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对联合用药治疗组患者,予以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进行联合用药治疗,具体治疗用药方法如下。
1.2.1 氯吡格雷治疗组用药方法
对患者予以氯毗格雷,口服,每次75mg~100mg,每天1次,连续用药14d。
1.2.2 联合用药治疗组用药方法
对患者予以氯毗格雷,口服,每次75mg~100mg,每天1次;同时联用依达拉奉,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生理盐水100ml,滴注给药,30min内滴完,每天2次,同样连续用药14d
1.3 观察指标
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ADL(日常生活能力评价量表)、NIHSS(神经损伤评价量表)评分进行观察、对比,得分越低,表示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越轻、日常生活能力越高。同时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统计、计算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治疗效果评价依据以下标准:相关临床症状基本消失,NIHSS评分降低≥90%,为痊愈;相关临床症状显著改善,NIHSS评分降低60%~90%,为显效;相关临床症状可见改善,NIHSS评分降低35%~59%,为有效;未达以上标准,为无效。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为治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为SPSS 21.0,以t进行计量资料检验,以X2进行计数资料检验,P>0.05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于两组患者的治疗用药方法不同,所以其治疗效果也呈现出了差异,和氯吡格雷治疗组患者相比,联合用药治疗组患者的ADL、NIHSS评分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参表1)。
3 讨论
从目前的临床研究和总结来看,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与发生缺血的血管大小、缺血严重程度、缺血及脑损害部位、合并症、梗塞次数等有直接的关系,且病情起病较急,多数无前驱症状,部分病情较轻者,始终都不会表现出明显症状,这便是无症状性脑梗塞[2]。但多数患者都可能会表现出头晕、头昏、头痛、恶心、呕吐、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甚至是昏迷,嚴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致死率、致残率相当之高,即使脱离生命危险,也可能出现神经功能损伤、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无法自主、正常的生活,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对于急性脑梗塞的治疗,血糖控制、抗凝、降低颅内压、血压管理等,都是常规治疗手段,可以初步稳定患者的病情,但是通常不能起到根本性的治疗效果,需要进一步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用药治疗[3]。氯吡格雷是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二磷酸腺苷和血小板受体结合过程进行选择性抑制,减弱其活化因子,阻碍其经二磷酸腺苷介导激活,实现阻滞血小板聚集。同时,氯吡格雷可扩张痉挛血管,改善末梢循环,减少血栓形成,在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方面,效用较阿司匹林更为突出。依达拉奉属于是增强神经细胞生存能力的药物,对于血脑屏障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在其进入脑组织后,可以清除缺血组织血液再灌注引起的自由基,防止损伤脑细胞和内皮细胞等。可以在治疗脑梗死的前提下,减少神经细胞的损伤,降低神经功能的缺损情况,抑制迟发的神经死亡。依达拉奉还可以通过抗细胞调亡减少缺血缺氧时神经细胞损害,静脉注射后可在患者脑内达到有效浓度,减轻脑损害。
本文的临床研究证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和单一的氯吡格雷用药治疗相比而言,予以急性脑梗塞患者依达拉奉与氯吡格雷进行联合用药治疗,可以更为有效的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与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加强临床推广与实践。
参考文献
[1]王广强.评价依达拉奉应用在急性脑梗塞患者治疗当中所取得的治疗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 (33):13-14.
[2]刘勇.依达拉奉联合尤瑞克林治疗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19,16(02):21-23.
[3]李蔚.急性脑梗塞采取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患者血清PPARγ水平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 (06):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