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克昌,字燮,1942年出生于山东博山。曾拜师毕荣九之侄毕恒远为师,并师从张文堂、薛京万等内画大师,被誉为鲁派内画“四大神笔”之一。1988年,被国务院轻工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同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8年,杭州国际工艺美术大会评其为“亚洲太平洋地区工艺美术大师”。1996年起,客居澳洲。近二十年来,其创作主要以油画、国画、水彩画为主,作品被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
有着“鲁派内画四大神笔”“亚洲太平洋地区工艺美术大师”之称的李克昌,亦堪称是一名标新领异的无疆行者。六十年的艺术实践经历,让他打破艺术门类之间的固有疆界和壁垒,其个人能动性在创作方法、创作灵感之间切换,在传统和创新之间转换,在大如雕塑、小如内画壶的艺术形式中转换,糅合彼此,打破彼此,创建了有共同认知含义但又属于个人表达的作品。单就绘画而言,无论是油画、国画,无论是山水、人物还是花鸟虫鱼,无论是写实还是抽象,他都能轻松自在、随意“切换”,彰显出跨界艺术大师的实力和水准。
致敬传统 返本开新
李克昌出生于山东淄博市博山区西部的西冶街,当时博山的琉璃行业正好聚集在这一片地方。李克昌的父亲是中医,喜欢传统文化,热爱古典文学,热衷收藏字画。年幼的李克昌,从父亲大部头的古典文学书中,第一次读到许多令他受益终生的经典传统故事,从父亲精心收藏的传统书画作品中,渐趋体会到中国画那独到的意象与境界。在翻看古籍书的过程中,李克昌一方面被内容吸引,一方面对其中的插画饶有兴致,尝试着拿起笔临摹那些画。
尽管父亲不反对李克昌学画,但从内心深处还是希望能子承父业,希望李克昌能矢志岐黄之术。遵从父亲的意愿,李克昌埋头苦学了几年中医,但依旧放不下对画画的深沉热爱。1956年,细心的父亲已然察觉到这一点,于是把他介绍给他们家邻居、山东内画鼻祖毕荣九的亲侄子畢恒远先生。毕恒远先生虽没有学过内画,但传统水墨功底了得。在跟随老师学画的过程中,李克昌还幸运地拜毕荣九儿子为师,开始研习内画技法。
自幼的传统文化濡染和积淀,为李克昌以后的艺术创作,铺垫下厚实的根基。以他后来创作的《观潮图》为例,这幅作品是李克昌依据《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中所叙述的古代钱塘观潮的盛景创作的。在关照传统、烛照古典的同时,李克昌也认为,内画艺术创作更应该融入创作者现实的思考和个性化的表达。唯有如此,才能赋予内画独一无二的气质和韵味。
李克昌还认为,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内画家应着重情感表达,应以美术家的准则来要求自己,让颜料的采用、技法的使用,为创作者的情绪、情感、世界观服务,为传达一种艺术的气度和构思服务。
颠覆既往 直达新境
1960年,应国家外贸发展所需,博山美术琉璃厂成立了山东省内画技校,并开始招收学员。就在这一年,19岁的李克昌成了那里的正式学员。也是在那里,李克昌遇到了钱景蕊,自己将来的妻子。
那时,他们的主导老师是毕荣九的大徒弟张文堂。除了张文堂,还有他的儿子张学才、薛象都的儿子薛京万等均在此执教。刚一入校,李克昌首先学习是传统竹签绘画法——使用自制竹签,在方寸之间的鼻烟壶内反手作画。老师们的严谨、细致,给初入学的李克昌留下了深刻印象,“张文堂老师示范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种用竹签发出的‘滋滋’声。”李克昌回忆道。
一开始,国外订制的产品相对简单,他们的创作也相对简单。后来的订单就有了新要求,要求鼻烟壶可承载液体,例如香水。依照传统内画工艺所生产的产品是不防水的,李克昌的老师薛京万试着创新使用陶瓷颜料在瓶子里绘制内画,再将瓶子拿去高温烧制。这样一来,瓶子上的内画就不怕过水了。
在这个过程中,薛京万还同时研发了一种可将陶瓷颜料绘制到玻璃制鼻烟壶上的狼毫毛笔。始料不及的是,采用这种毛笔创作的作品,比原本用竹签创作的作品,在细节表现上更显细腻、水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全新艺术效果。于是,这种内画专用毛笔随即得到迅速推广,直接颠覆了中国内画创作工艺,也进一步拓展了内画艺术的题材范围,实现了内画题材由山水、花鸟转向注重刻画细节的人物的题材跨越。
伴随绘画工具的巨大改进,李克昌的内画创作也由此获得了飞速提升。他开始尝试中高端工艺品的绘制,创作了《十八学士登瀛洲》《洛阳兴殿图》等作品,开拓了内画人物细画法之路。这些作品方寸之间包罗万象,恢弘间尽显精致。其中,《十八学士登瀛洲》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内画山水花鸟画面独霸的格局,《洛阳兴殿图》则用细致笔法绘制了360余位神态各异、造型各异的建筑工人和官员。在使用新画法的过程中,李克昌也没有完全抛弃竹签创作法,尝试着把毛笔和竹签并用,收效甚佳。
兼收并蓄 跨界表达
传承与创新并举,才是打开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
熟悉李克昌的人都知道,他创作的内画作品,无论是题材、技法还是形式,皆闪烁着创新的因子。除开创内画人物细画法外,李克昌还开创了内画油画法。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工艺美术代表大会召开时,李克昌带自己用油画法绘制的内画作品《火焚咸阳》去参评,结果一举夺得金奖。李克昌的儿子李东晓在承袭父亲内画油画法的基础上,又从工具、材料、画法、形式等诸方面不断创新,赋予了这门古老的艺术以全新的现代表达。
虽然进行了多年的内画艺术创作,但李克昌的艺术志趣并不仅拘泥于内画领域。他对自己的定位是,努力做好一名画家,而不仅仅是一名内画家。近年来,他鲜有内画作品,油画和国画作品却屡见不鲜。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油画作品《祝寿图》,可谓颠覆了既往的艺术实践。作品内容是中国传统神话中众神为王母娘娘祝寿,面对这个古老、传统的题材,李克昌却独辟蹊径地运用了西方油画的艺术手法。这种融通中西、兼收并蓄的创作理念和艺术技法,让他的作品抵达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境界。
目前,李克昌和妻子钱景蕊定居澳大利亚,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以“有教无类”的原则传授他源自于内画的绘画技法,并在当地《西澳时报》《东方邮报》等报纸上开专栏,以个人对绘画艺术的理解和阐发,宣传中国绘画及传统文化的魅力。
久居海外为异客,赤子之心念故乡。李克昌和妻子钱景蕊约定每年回国一次,努力为中外文化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年6月16日,适逢端午节到来之际,李克昌携夫人钱景蕊、儿子李东晓在老家博山位于博山陶瓷琉璃艺术中心内的博山艺术展览馆,举行主题为“李克昌从艺六十年暨钱景蕊李东晓美术作品展”的展览,在向家乡父老汇报海外艺术游历所获的同时,也将通过一系列作品一抒思乡浓情。
(编辑/公晓慧)
有着“鲁派内画四大神笔”“亚洲太平洋地区工艺美术大师”之称的李克昌,亦堪称是一名标新领异的无疆行者。六十年的艺术实践经历,让他打破艺术门类之间的固有疆界和壁垒,其个人能动性在创作方法、创作灵感之间切换,在传统和创新之间转换,在大如雕塑、小如内画壶的艺术形式中转换,糅合彼此,打破彼此,创建了有共同认知含义但又属于个人表达的作品。单就绘画而言,无论是油画、国画,无论是山水、人物还是花鸟虫鱼,无论是写实还是抽象,他都能轻松自在、随意“切换”,彰显出跨界艺术大师的实力和水准。
致敬传统 返本开新
李克昌出生于山东淄博市博山区西部的西冶街,当时博山的琉璃行业正好聚集在这一片地方。李克昌的父亲是中医,喜欢传统文化,热爱古典文学,热衷收藏字画。年幼的李克昌,从父亲大部头的古典文学书中,第一次读到许多令他受益终生的经典传统故事,从父亲精心收藏的传统书画作品中,渐趋体会到中国画那独到的意象与境界。在翻看古籍书的过程中,李克昌一方面被内容吸引,一方面对其中的插画饶有兴致,尝试着拿起笔临摹那些画。
尽管父亲不反对李克昌学画,但从内心深处还是希望能子承父业,希望李克昌能矢志岐黄之术。遵从父亲的意愿,李克昌埋头苦学了几年中医,但依旧放不下对画画的深沉热爱。1956年,细心的父亲已然察觉到这一点,于是把他介绍给他们家邻居、山东内画鼻祖毕荣九的亲侄子畢恒远先生。毕恒远先生虽没有学过内画,但传统水墨功底了得。在跟随老师学画的过程中,李克昌还幸运地拜毕荣九儿子为师,开始研习内画技法。
自幼的传统文化濡染和积淀,为李克昌以后的艺术创作,铺垫下厚实的根基。以他后来创作的《观潮图》为例,这幅作品是李克昌依据《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中所叙述的古代钱塘观潮的盛景创作的。在关照传统、烛照古典的同时,李克昌也认为,内画艺术创作更应该融入创作者现实的思考和个性化的表达。唯有如此,才能赋予内画独一无二的气质和韵味。
李克昌还认为,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内画家应着重情感表达,应以美术家的准则来要求自己,让颜料的采用、技法的使用,为创作者的情绪、情感、世界观服务,为传达一种艺术的气度和构思服务。
颠覆既往 直达新境
1960年,应国家外贸发展所需,博山美术琉璃厂成立了山东省内画技校,并开始招收学员。就在这一年,19岁的李克昌成了那里的正式学员。也是在那里,李克昌遇到了钱景蕊,自己将来的妻子。
那时,他们的主导老师是毕荣九的大徒弟张文堂。除了张文堂,还有他的儿子张学才、薛象都的儿子薛京万等均在此执教。刚一入校,李克昌首先学习是传统竹签绘画法——使用自制竹签,在方寸之间的鼻烟壶内反手作画。老师们的严谨、细致,给初入学的李克昌留下了深刻印象,“张文堂老师示范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种用竹签发出的‘滋滋’声。”李克昌回忆道。
一开始,国外订制的产品相对简单,他们的创作也相对简单。后来的订单就有了新要求,要求鼻烟壶可承载液体,例如香水。依照传统内画工艺所生产的产品是不防水的,李克昌的老师薛京万试着创新使用陶瓷颜料在瓶子里绘制内画,再将瓶子拿去高温烧制。这样一来,瓶子上的内画就不怕过水了。
在这个过程中,薛京万还同时研发了一种可将陶瓷颜料绘制到玻璃制鼻烟壶上的狼毫毛笔。始料不及的是,采用这种毛笔创作的作品,比原本用竹签创作的作品,在细节表现上更显细腻、水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全新艺术效果。于是,这种内画专用毛笔随即得到迅速推广,直接颠覆了中国内画创作工艺,也进一步拓展了内画艺术的题材范围,实现了内画题材由山水、花鸟转向注重刻画细节的人物的题材跨越。
伴随绘画工具的巨大改进,李克昌的内画创作也由此获得了飞速提升。他开始尝试中高端工艺品的绘制,创作了《十八学士登瀛洲》《洛阳兴殿图》等作品,开拓了内画人物细画法之路。这些作品方寸之间包罗万象,恢弘间尽显精致。其中,《十八学士登瀛洲》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内画山水花鸟画面独霸的格局,《洛阳兴殿图》则用细致笔法绘制了360余位神态各异、造型各异的建筑工人和官员。在使用新画法的过程中,李克昌也没有完全抛弃竹签创作法,尝试着把毛笔和竹签并用,收效甚佳。
兼收并蓄 跨界表达
传承与创新并举,才是打开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
熟悉李克昌的人都知道,他创作的内画作品,无论是题材、技法还是形式,皆闪烁着创新的因子。除开创内画人物细画法外,李克昌还开创了内画油画法。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工艺美术代表大会召开时,李克昌带自己用油画法绘制的内画作品《火焚咸阳》去参评,结果一举夺得金奖。李克昌的儿子李东晓在承袭父亲内画油画法的基础上,又从工具、材料、画法、形式等诸方面不断创新,赋予了这门古老的艺术以全新的现代表达。
虽然进行了多年的内画艺术创作,但李克昌的艺术志趣并不仅拘泥于内画领域。他对自己的定位是,努力做好一名画家,而不仅仅是一名内画家。近年来,他鲜有内画作品,油画和国画作品却屡见不鲜。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油画作品《祝寿图》,可谓颠覆了既往的艺术实践。作品内容是中国传统神话中众神为王母娘娘祝寿,面对这个古老、传统的题材,李克昌却独辟蹊径地运用了西方油画的艺术手法。这种融通中西、兼收并蓄的创作理念和艺术技法,让他的作品抵达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境界。
目前,李克昌和妻子钱景蕊定居澳大利亚,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以“有教无类”的原则传授他源自于内画的绘画技法,并在当地《西澳时报》《东方邮报》等报纸上开专栏,以个人对绘画艺术的理解和阐发,宣传中国绘画及传统文化的魅力。
久居海外为异客,赤子之心念故乡。李克昌和妻子钱景蕊约定每年回国一次,努力为中外文化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年6月16日,适逢端午节到来之际,李克昌携夫人钱景蕊、儿子李东晓在老家博山位于博山陶瓷琉璃艺术中心内的博山艺术展览馆,举行主题为“李克昌从艺六十年暨钱景蕊李东晓美术作品展”的展览,在向家乡父老汇报海外艺术游历所获的同时,也将通过一系列作品一抒思乡浓情。
(编辑/公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