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论述题答题技巧实例分析

来源 :中学生天地·语文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san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题再现】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精卫词
  王 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5. 一般认为,本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这道题需要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对最后两句“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的表达口吻做出合理推断。
   “精卫填海”的故事和寓意,同学们并不陌生。从整首诗看,作者表达了对“精卫”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最后两句中,“高山未尽海未平”的意思是高山石木没有衔尽,东海水域也没有填平,说明填海任务艰巨,表述清晰、语义浅白,理解不存在歧义。
   “愿我身死子还生”中的“我”“子”都是代词。“我”既可以指代作者自己,也可以指代精卫;“子”既可以指代精卫,也可以作“子孙”解,指精卫的后代。指代的模糊性会导致不同的解读:①即使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任务,精卫仍希望子孙后代生生不息,继承遗志,填海不止。②作者被精卫坚定不移的精神折服,希望能用自己的犧牲换精卫的生命,让它完成填海事业。
   从诗歌形象塑造的角度来看,可以赞同“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仆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从表情达意的角度来看,可以不同意“以精卫的口吻表达”这一理解,提出“是以作者的口吻表达”的观点: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错解1 同意。①该诗最后两句以精卫的口吻来表达,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精卫的心理活动,它因为大海而死,希望能够将大海填平,让子孙后代不再受大海的困苦。②从中也更能表现出诗人的远大抱负,希望国家安定,也回答了前面的问题,与前文相照应。③表达了诗人想要无私奉献、报效祖国的热忱。
  错解2
其他文献
人有嗜睡者,边孝先、杜牧、韩昌黎、夏侯隐、陈抟、王荆公、李岩老皆有此癖。近时张东海有《睡丞记》,言:“一华亭丞①,谒乡绅,见其未出,座上鼾睡。顷之,主人至,见客睡,不忍惊,对坐,亦睡。俄而丞醒,见主人熟睡,则又睡。主人醒,见客尚睡,则又睡。及丞再醒,暮矣,主人竟未觉。丞潜出,主人醒,不见客,亦入户。”世有此可笑事。陆放翁诗云:“相对蒲团睡味长,主人与客两相忘。须臾客去主人觉,一半西窗无夕阳。”此诗
期刊
东坡云:到黄,廪食①既绝,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②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③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  (选自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   【注】 ①廪(lǐn)食:公家供给口粮。②朔:指农历每月初一。③画叉:用以悬挂或取下高处立幅书画的长柄叉子。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五年,有点难熬。但毕竟是心胸豁达的诗人,这些事
期刊
金圣叹评《水浒传》“天下之文章,无有出《水浒》右者”,从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安排的角度看,这确实不是信口开河之词。在创作艺术上,《水浒传》有许多古典名著所不具备的、独特的表现手法,尤其是映衬手法的运用,出现次数之多、使用范围之广、运用之灵活变化,都是空前绝后的。  映衬,就是为了突出本体,用相似的、相关的或者相反的一个或几个人物、事件作背景加以对照烘托。映衬由衬托部分——衬体和被衬托部分——主体
期刊
御前八局中,有所谓银作局者,专司制造金银豆叶以及金银钱,轻重不等,累朝以供宫娃及内侍①赏赐。   今上②冲年③,每将钱豆乱撒于地,任此辈拾取。观其倾跌攘夺,以为笑乐。然有可异者。李古廉为侍讲学士,宣宗至史馆,袖金钱赐诸词臣,俱争从地上拾取。李独立不动。上呼至前,以袖中钱赉④之。  (选自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注】 ①宫娃及内侍:宫女和太监。  ②上:皇帝,这里指明宣宗朱瞻基。③冲年
期刊
“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五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提到了一本“古董级”刊物——《莽原》。虽然先生自嘲编辑的刊物大多“有始无终”,但他恐怕想不到,他的《莽原》直到近百年后的今天,还依然陪伴着大家。  ● “忠于现世,望彼将来”   《莽原》于1925年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