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题再现】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精卫词
王 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5. 一般认为,本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这道题需要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对最后两句“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的表达口吻做出合理推断。
“精卫填海”的故事和寓意,同学们并不陌生。从整首诗看,作者表达了对“精卫”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最后两句中,“高山未尽海未平”的意思是高山石木没有衔尽,东海水域也没有填平,说明填海任务艰巨,表述清晰、语义浅白,理解不存在歧义。
“愿我身死子还生”中的“我”“子”都是代词。“我”既可以指代作者自己,也可以指代精卫;“子”既可以指代精卫,也可以作“子孙”解,指精卫的后代。指代的模糊性会导致不同的解读:①即使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任务,精卫仍希望子孙后代生生不息,继承遗志,填海不止。②作者被精卫坚定不移的精神折服,希望能用自己的犧牲换精卫的生命,让它完成填海事业。
从诗歌形象塑造的角度来看,可以赞同“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仆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从表情达意的角度来看,可以不同意“以精卫的口吻表达”这一理解,提出“是以作者的口吻表达”的观点: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错解1 同意。①该诗最后两句以精卫的口吻来表达,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精卫的心理活动,它因为大海而死,希望能够将大海填平,让子孙后代不再受大海的困苦。②从中也更能表现出诗人的远大抱负,希望国家安定,也回答了前面的问题,与前文相照应。③表达了诗人想要无私奉献、报效祖国的热忱。
错解2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精卫词
王 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5. 一般认为,本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这道题需要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对最后两句“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的表达口吻做出合理推断。
“精卫填海”的故事和寓意,同学们并不陌生。从整首诗看,作者表达了对“精卫”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最后两句中,“高山未尽海未平”的意思是高山石木没有衔尽,东海水域也没有填平,说明填海任务艰巨,表述清晰、语义浅白,理解不存在歧义。
“愿我身死子还生”中的“我”“子”都是代词。“我”既可以指代作者自己,也可以指代精卫;“子”既可以指代精卫,也可以作“子孙”解,指精卫的后代。指代的模糊性会导致不同的解读:①即使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任务,精卫仍希望子孙后代生生不息,继承遗志,填海不止。②作者被精卫坚定不移的精神折服,希望能用自己的犧牲换精卫的生命,让它完成填海事业。
从诗歌形象塑造的角度来看,可以赞同“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仆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从表情达意的角度来看,可以不同意“以精卫的口吻表达”这一理解,提出“是以作者的口吻表达”的观点: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错解1 同意。①该诗最后两句以精卫的口吻来表达,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精卫的心理活动,它因为大海而死,希望能够将大海填平,让子孙后代不再受大海的困苦。②从中也更能表现出诗人的远大抱负,希望国家安定,也回答了前面的问题,与前文相照应。③表达了诗人想要无私奉献、报效祖国的热忱。
错解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