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往卒中病史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卒中结局的影响研究

来源 :中国卒中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ko_ro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中国人群中首发和复发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卒中结局差异.方法 本研究基于全国多中心前瞻性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Ⅲ(the third 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CNSR-Ⅲ),连续纳入2015年8月-2018年3月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收集人口学信息、血管危险因素、既往用药史及病因分型系统(causative classification system,CCS)等临床资料,记录随访3个月和1年时卒中结局.卒中结局包括卒中复发(缺血性卒中或出血性卒中)、联合血管事件(卒中、心肌梗死及血管性死亡事件)、脑血管病源性死亡及不良功能结局(m R S>2分).依据患者既往是否有卒中病史分为有卒中病史组和无卒中病史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及卒中结局差异,并分析卒中病史与卒中结局间的关系.结果 最终纳入15166例患者,平均年龄62.2±11.3岁,其中女性4802例(31.7%);有卒中病史患者3355例,无卒中病史患者11811例.有卒中病史组患者年龄,冠心病、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糖尿病、心房颤动比例,既往用药史比例、入院NIHSS评分、住院期间降糖和降压治疗比例均高于无卒中病史组,目前吸烟和重度饮酒比例、入院时LDL-C水平及住院期间抗血小板治疗比例低于无卒中病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CCS分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有卒中病史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和心源性栓塞型卒中比例高于无卒中病史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卒中病史是随访3个月不良功能结局(校正OR?1.25,95%CI?1.09~1.44,P=0.002),随访1年卒中复发(校正HR?1.44,95%CI 1.25~1.67,P<0.001)、联合血管事件(校正HR?1.43,95%CI?1.24~1.64,P<0.001)、脑血管病源性死亡(校正HR?1.42,95%CI?1.12~1.80,P=0.004)、不良功能结局(校正OR?1.63,95%CI?1.42~1.88,P<0.001)的危险因素.结论 有无卒中病史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随访结局差异较大,尽管患者进行卒中二级预防治疗,卒中病史仍然是患者1年卒中复发、联合血管事件、脑血管病源性死亡及不良功能结局的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实质性神经白塞综合征(parenchymal neuro-Beh?et syndrome,p-NBS)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0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p-NBS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年龄和性别与p-NBS匹配的无神经白塞综合征(neuro-Beh?et syndrome,NBS)的白塞综合征(Beh?et syndrome,BS)患者为对照组,比较p-NBS组与对照组之间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红细胞沉降率、CRP、纤维蛋白原)、2006版
目的 系统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检索建库至2020年2月关于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吞咽障碍危险因素的文献.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纳入该量表≥7分的文献.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先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异质性评估,如无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如存在异质性,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计算各影响因素的合并MD值或OR值
目的 比较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采用RECO支架与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连续收治的行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选用的支架类型将其分为RECO支架治疗组和Solitaire支架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治疗有效性指标(血管成功再通率、首次取栓再通率、穿刺至手术结束时间及90?d良好预后率),以及安全性指标(术后24?h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24?h和
1 病例介绍rn1.1 病例1 患者男性,67岁,因“头晕10小时,行走不稳2小时”于2020年10月16日至本院就诊.患者入院前10?h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持续性,活动后明显,伴有恶心和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肢体麻木及无力.在我院急诊就诊,考虑“头晕、恶心待诊”,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泮托拉唑、甲氧氯普胺”等药物对症治疗,效果欠佳.入院前2?h出现行走不稳,四肢肢体力弱,伴有饮水呛咳,言语不清,但理解力正常.再次来我院就诊,行头颅CT排除脑出血及颅内肿瘤,急诊以“脑梗死”收入神经内科住院治疗.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静脉溶栓患者不同部位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连续收治且发病在4.5?h以内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依据患者入院后72?h内完善的头颅MRI影像结果,采用Fazekas评分量表评估LA部位及严重程度,根据深部LA严重程度分为中重度深部LA组及无或轻度深部LA组;再根据脑室旁LA严重程度分为中重度脑室
目的 总结缺血性卒中患者预防肺栓塞的最新、最佳证据,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BMJ最佳实践(BMJ Best Practice)、UpToDate、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指南库(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NICE)、PubMed、Cochrane Library和中国知网等21个数据库和指南网站关于预防缺血性卒中患者肺栓塞的指南、临床决策、最佳实践、证据总结、系统评价、专家共识和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文献的发表时间为
卒中后情感不稳(post-stroke emotional instability,PSEI)是卒中患者常见的一种神经精神症状,目前针对其发病的机制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都可能对其发病有影响.其中生物因素中与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能相关的基因多态性,5-HT、多巴胺等多种神经递质的变化,脑桥、额叶、丘脑等多个解剖结构的病理改变可能是介导PSEI发生、发展的核心影响因素.社会支持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PSEI的发生.另外,抑郁、认知功能障碍、易怒倾向等均
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的主要致病物质是β淀粉样蛋白,其产生异常、清除障碍导致异常沉积,引起管壁破坏、管腔狭窄等病理变化,最终导致CAA.目前CAA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涉及的成分复杂.本文介绍了β淀粉样蛋白产生及清除的三种过程及其平衡破坏的后续效应和主要影响因素,同时从病因分类的角度阐明CAA的类型.
1 病例介绍rn患者女性,41岁,2020年11月11日因“头痛伴恶心、呕吐5天”来我院就诊.患者入院前5?d (2020-11-06)早晨起床后出现头痛,呈持续性全脑胀痛,以枕部为著;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发病前无眼前闪光、亮点等先兆症状;发病过程中不伴有发热、颈项强直、肢体无力、肢体抽搐等症状.于当地医院行头颅CT检查(2020-11-10)结果示大脑大静脉密度升高;头颅MRI-DWI检查(2020-11-11)结果示双侧基底节区及右侧丘脑多发静脉性脑梗死;M RV检查(2020-11-11
卒中高危人群及患者数量庞大,传统的二级预防策略越来越难以满足这类人群的健康管理需求.可穿戴医疗设备可无障碍跟踪穿戴者的健康信息,如果能采取穿戴式医疗技术将个体健康状态数据化,并监测健康状况、控制卒中危险因素的发生、发展,可进一步避免脑血管意外的发生,但目前这类设备仍然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本文总结了可穿戴医疗设备在卒中高危人群及患者中的应用,分析目前存在的如设备测量数据的准确性、穿戴的舒适度等问题,并对其未来进一步促进远程医疗的发展进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