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奥威尔的作品与极权主义

来源 :大观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先对乔治奥威尔及作品作了介绍,后对极权主义作了分析,并对乔治·奥威尔的作品与极权主义作了探讨。
  关键词:乔治奥威尔 动物农庄 极权主义
  极权主义始终需要一种高热亢奋状态。高热亢奋,既是极权主义那套权力设备狂转的润滑剂和加油枪;又让在极权主义跑道上狂奔的群众,始终处于有脑袋而无头脑的高热亢奋,成为一股极易操纵和驱使的盲目力量。而持续高热亢奋的不二法门,就是无休止的运动狂。这有点像洗桑拿。健身桑拿让人浴后清爽、放松、清醒;而极权主义的政治桑拿,是一场桑拿尚未结束,又一头栽进另一场桑拿。高热不断,亢奋不止。阿伦特敏锐地看到,极权主义"发动人自己的意志力量,以便迫使他进入历史或自然的巨大运动。这种运动很可能利用人类作为它的材料,而根本不知生死为何物。"在如此运动中,被运动的群众的心理和体验,是"经常不断的紧张和 对暴力的渴望"。由此,高度紧张、暴力、高热和亢奋的战争,也就顺理成章,魔幻般地被体验为"最有力的群眾运动"。这里,法西斯或极权暴君的战争的动因、基础和指向,几乎全在其中。
  1、乔治·奥威尔及作品介绍
  1.1乔治·奥威尔生平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年生于英国殖民地的印度,原名艾里克·阿瑟·布莱尔(奥威尔是他的笔名),童年耳闻目睹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尖锐的冲突。与绝大多数英国孩子不同,他的同情倾向悲惨的印度人民一边。少年时代,奥威尔受教育于著名的伊顿中学。后来被派到缅甸任警察,他却站在了苦役犯的一边。30年代,他参加西班牙内战,因属托派而遭排挤,回国后却又被划入左派,不得不流亡法国。二战中,他在英国广播公司从事反法西斯宣传工作。1950年,死于缠绵数年的肺病,年仅47岁。
  奥威尔短暂的一生,颠沛流离,疾病缠身,郁郁不得志,一直被视为危险的异端。在他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动物庄园》与《一九八四》影响巨大,他以先知般冷峻的笔调勾画出人类阴暗的未来,令读者心惊肉跳。
  乔治·奥威尔是英国人道主义、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著名的英语文体作家。
  1.2乔治奥威尔相关作品介绍
  《一九八四》和《动物农场》是奥威尔的传世之作,可以说是在文坛上,人人都知晓,人人都了解的两部政治讽刺小说。他在小说中他创造的“老大哥”、“双重思想”、“新话”等词汇都已收入权威的英语词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了一个形容词“奥威尔式”不断出现在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笔下,足见其作品在英语国家影响之深远。“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有评家如是说。
  《一九八四》和《动物农场》的中文译者是我国著名翻译家董乐山和傅惟慈先生,名著名译相得益彰。
  2、对极权主义分析
  在高热、亢奋、盲目、持续不断的运动中,极权主义的领袖与群众,最终形成了一种相互策动,相互依赖的心理妄想症。狂妄自负的希特勒在一次对冲锋队的演讲中,不无真诚地说:"你们之所以是你们,是因为我;我之所以是我,只是因为你们。"在这种相互策动,相互依赖,自恋他恋的心理妄想症恶性循环的相互推动下,一方面,群众被集约化为巴枯宁所说的"我不想成为我,我想成为我们",纳恰耶夫所指称的"没有个人兴趣,……没有情感,……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的庸众,被高烧为动辄在街头、广场集体抽筋打摆子,唯马首是瞻,唯领袖之风宗教狂热般飞起的糠壳和群氓;可以想见,在如此的蒙昧、盲动和疯狂中,包括恐怖、战争在内的任何事情,都可能一哄而起,一触即发。这就是极权主义即使不虎视眈眈,也随时都可能构成对人类和世界的潜在威胁的根本原因。
  其实,恐怖主义并不是21 世纪才飞来的横祸。阿伦特早就指出,"恐怖主义的吸引人之处,在于它变成了一种哲学。表达失落、厌恶、盲目仇恨,这是一种政治表现,用炸弹来表现自我,兴奋地看着公众以行为来响应,绝对愿意付出生命代价,以成功地迫使正常的社会阶层,承认一个人的存在。这种精神和道德手法,就是戈培尔在纳粹德国最终战败之前很久,就明显兴奋地宣布过的:假如战败,也懂得如何关上门,几百年不会被遗忘。"简单说来,以道德、精神高标或圣战为呼招和旗帜,或者单边以无辜生命为代价,或者双边以罪恶肉体和无辜生命的瞬间同时毁灭为方式、轰动和恐吓,试图摧毁人类的良知、道义、进步和文明,最终达至全面的精神奴役,与野蛮、暴力和恐怖统治,这就是恐怖主义。其实,恐怖主义与极权主义如出一辙,或者,根本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这要看玩硬币的领袖们怎样翻。比起阿伦特来,可惜,人们对恐怖主义的认识、警惕和防范,到底还是晚了一些,也心存善良和侥幸了一些。
  3、乔治奥威尔的作品与极权主义
  《动物农庄》发表之时,正是冷战风云骤起之际,它像一把匕首刺向专制和极权主义,其政治寓言被无限扩大,甚至被一些西方批评家比喻为一枚原子弹。事实上,结合乔治奥威尔本人的经历,可见奥威尔写作并不在于影射一种制度,单独的个人。他曾在缅甸当过警察,目睹了殖民主义的罪行,在西班牙内战中认清法西斯分子的面目,强权政治和个人独裁的严重威胁,使奥威尔对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深感不安。
  正如《动物农庄》,它从侧面揭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猪掌权后得意洋洋,不知不觉就忘了我是谁?为什么当官者在就任之前信誓旦旦要为国为民,一旦上台享受着权力的滋味后就顾着为家为己?恶的本质不变,革命只是换了个主子,那改革后的“新生活”是不是不久就会显现出过去生活的简单变异?动物农庄革命何以堕落?“一朝令在手,便把令来行”。奥威尔以极富洞察力和预见性的眼光,直截了当,不加虚饰地看待问题的质朴能力,剖析了人类种种弊病,描述了极权主义可能导致的巨大毁灭。他所批评、挖苦的不仅仅是英国本身,而且,也是其他国家极权社会中的缺点。人类的境况发展到今天,也证实了奥威尔作品对现实的批判和未来预言的正确。
  4、小结
  综上所述,乔治奥威尔的作品直接指向专制和极权主义,他的作品更多是揭示真相,试图唤起处于半麻痹状态中的人们对政治现实的清醒认识。
  参考文献:
  [1]邓闰姝,李小慧,吴广平. 对乔治奥威尔的作品对极权主义产生影响分析探讨[J].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4);51-53.
  [2]沈爱华,张小妹,朱止平. 关于乔治奥威尔的作品介绍及极权主义相关的详解研究[J].文学天地,2010,(14);193.
  [3]王东林,陈羡矾,黄芝林. 浅谈乔治奥威尔的作品所表达的思想与极权主义的冲突 [J].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4);51-53.
  [4]沈银涛,张国强,李家辉. 探析乔治奥威尔的作品所表达的含意与极权主义分析[J].文学家访,2011,(18);193.
  [5]蓝月晶,占成安,吴成林. 对乔治奥威尔的作品的研究及极权主义的相关探讨[J].中国文学,2011,(8);51-53.
其他文献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建设有效课堂一直在路上。本文从有效课堂内涵着手,分析当前高职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提出以“行动导向”理念指导课
在公路工程的设计施工中,对土石方数量的计算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程预算工作,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小、机械设备的配置数量、工期的长短以及工程造价的高
提高社会保险的服务质量以及服务能力是实现社会保险标准化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促进保险事业在社会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保险的制度分析对现在是社会来说是一个有待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我国社会思潮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格局和趋势,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当务之
期刊
本文根据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的现状结合各项现有的退休政策及社会福利,从经济学家如何考虑退休、个人储蓄和财富分配、社会保障和养老金、社会健康福利等方面对退休进行了简
一个人活着,必须要有明确的信念,并为之奋斗,生命才有价值,才有意义。教师的职业是崇高而神圣的,我深深感到,幸福不在享乐和物质中,而在人生不断的拼搏和奋斗里;美丽不在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