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媒体语境下,传统书画艺术的发展十分迅速。本文先是介绍了新媒体语境下的传统书画艺术的传播,之后从数字仿真、数字复原、数字再现、数字互动、数字合成五个方面分析了传统书画艺术的数字化特点,希望在新时代背景下,统书画艺术会有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传统绘画;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11/12-47-1
一、新媒体语境下的传统书画艺术传播
新的传播媒介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一些新的传播媒介语言环境的影响下,导致传统书画艺术传播和受众之间的关系被改变。数字的表达形式、存储功能以及信息传播的沟通平台构成了数字技术,这是向用户提供的一种全新的传播形态,主要是通过互联网络、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不同的途径进行传播,还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进行控制,促使传统书画艺术脱离传统艺术中所存在的是私密性和局限性,将注意力全部放在消费文化和大众文化中,加强了传播力和影响力。数字博物馆的正式运行开拓了观众的视野,同时还将文物展示和文物保护之间存在的问题合理地解决了,对于珍贵的文物起到了一种保护作用,使得文化不会再进一步的受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数字化采用的形式多种多样,通过图片、文宇、音频、动画等结合的方式,其实境模拟效果是通过三维数据和虚拟现实技术来实现的,保护文化展品的同时,还能够在数字中将自己最完整的一面留下。
二、传统书画艺术的数字化特点
(一)数字仿真
在最近这几年中,艺术品的复制技术领域中出现了高仿真数字技术,这是最新涌现的技术,将喷墨数码印刷技术作为代表技术,通常就是将书画通过扫描或者拍照,然后通过数字微喷技术,在相同的材料中将原图的效果喷写描绘出来。有了这项技术能够将十分珍贵的文化珍宝,通过高仿真技术喷绘出来,将原作品上的色彩和细节部分还原,同时还有防水、防氧化的特点,能够满足收藏家喜爱这些珍品的需求。在复制的过程中,因为并不是大量发行,所以收藏价值很高。
(二)数字复原
古代的书画作品由于时间、人为损害等因素,导致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数的作品都是被破坏的、并不完整的,所以在数字高仿真技术下,能够将这些作品的原来面貌进行一个还原,方便古书画史方面的学者和传统书画艺术的研究者展开探索工作。
(三)数字再现
在2010年开办的上海世博会中,在中国馆“会动”的《清明上河图》,让很多来参观的游客都十分地感叹。这幅“会动”的《清明上河图》并不原版,是通过中国宋代画家张择瑞《清明上河图》的蓝本制作出来的。这件展览品的大小是原尺寸的30倍,高6.5米、长128米。观众可以看到900多年前北宋都城汴京在眼前复活了,整个汴京繁华风貌和民俗风情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其展示原理是运用了12台高清投影仪实现画而拼接融合,呈现使人震撼的视觉效果。在2002年,上海博物馆已经将真迹的《清明上河图》进行了展出,大多数的群众都来观看,但是当时该珍品采用了1米长宽围栏围住,群众也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观看,但是这次动态的《清明上河图》吸引的观众更多,超过了928万人次,通过这种技术的创意将中国传统文化复制下来,为传统文化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四)数字互动
在传统艺术中,其观赏者和创作者并没有相关性。但是在交互艺术中处于相反状态,交互艺术是先将原作拿出来,让观赏者直接参与,给予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让访问者通过改变作品形态的方式角度给予一些参考意见。所以,在媒体交互作品的现场中,观看者都会被变为参与者。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作品是通过互动性来实现的。
(五)数字合成
图形处理软件是数字合成艺术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数字艺术创作中力量的来源,提高了视觉自由度。通过各种软件的辅助,艺术家通过拼贴、同构等方法,将各类元素放在不同的空间中,将图形进行分析、扭曲,然后重新进行组合,这样就创造出了一种新奇、幽默诙谐的超现实主义艺术世界。《蒙拉丽莎》是达·芬奇的经典绘画作品,但是通过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的再次创作以后,艺术家们都开始采用这种方式,将传统的经典作品进行重新创造或者改造。目前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普及程度越来越广,将经典作品进行重新演绎已经是一种很普通的事,成为了大众艺术的新时尚。
三、结语
数字化在传统的书画作品中,已经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展现出来,使传统书画艺术的形式变得更加多种多样,促进人类在艺术世界的发展中变化,从外到内,从实在到虚拟,从公共的发展到个人,从历史到现代,从经验累积到体验,从鉴赏过渡到浏览。减小了原作和仿真之间的距离,将创作和休闲之间联系在了一起,将艺术和生活之间存在的限制也消除了。从这一切的改变就知道:将人类的本质和心理功能联合在了一起,走向了自由,这是人类的本性通过科学理性表达了出来,将主体和客体以及感性、理性的对情感的一种全新认识,打破了人类自身的限制,超越自然,就会获得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的自由感,将会使自律性的价值实现,做到生命的升华。
参考文献:
[1]李宇.“八王书院”状元肖像壁画绘制技法与保护方案探析[D].沈阳建筑大学,2011.
[2]刘峰.传统绘画艺术的新媒体传播研究[D].山东大学,2012.
[3]保伍.民族文化在影视剧中的体现及应用———以中国画中的虚实关系处理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1).
作者简介:
李海静,女,山东潍坊人,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媒体艺术与设计专业。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传统绘画;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11/12-47-1
一、新媒体语境下的传统书画艺术传播
新的传播媒介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一些新的传播媒介语言环境的影响下,导致传统书画艺术传播和受众之间的关系被改变。数字的表达形式、存储功能以及信息传播的沟通平台构成了数字技术,这是向用户提供的一种全新的传播形态,主要是通过互联网络、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不同的途径进行传播,还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进行控制,促使传统书画艺术脱离传统艺术中所存在的是私密性和局限性,将注意力全部放在消费文化和大众文化中,加强了传播力和影响力。数字博物馆的正式运行开拓了观众的视野,同时还将文物展示和文物保护之间存在的问题合理地解决了,对于珍贵的文物起到了一种保护作用,使得文化不会再进一步的受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数字化采用的形式多种多样,通过图片、文宇、音频、动画等结合的方式,其实境模拟效果是通过三维数据和虚拟现实技术来实现的,保护文化展品的同时,还能够在数字中将自己最完整的一面留下。
二、传统书画艺术的数字化特点
(一)数字仿真
在最近这几年中,艺术品的复制技术领域中出现了高仿真数字技术,这是最新涌现的技术,将喷墨数码印刷技术作为代表技术,通常就是将书画通过扫描或者拍照,然后通过数字微喷技术,在相同的材料中将原图的效果喷写描绘出来。有了这项技术能够将十分珍贵的文化珍宝,通过高仿真技术喷绘出来,将原作品上的色彩和细节部分还原,同时还有防水、防氧化的特点,能够满足收藏家喜爱这些珍品的需求。在复制的过程中,因为并不是大量发行,所以收藏价值很高。
(二)数字复原
古代的书画作品由于时间、人为损害等因素,导致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数的作品都是被破坏的、并不完整的,所以在数字高仿真技术下,能够将这些作品的原来面貌进行一个还原,方便古书画史方面的学者和传统书画艺术的研究者展开探索工作。
(三)数字再现
在2010年开办的上海世博会中,在中国馆“会动”的《清明上河图》,让很多来参观的游客都十分地感叹。这幅“会动”的《清明上河图》并不原版,是通过中国宋代画家张择瑞《清明上河图》的蓝本制作出来的。这件展览品的大小是原尺寸的30倍,高6.5米、长128米。观众可以看到900多年前北宋都城汴京在眼前复活了,整个汴京繁华风貌和民俗风情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其展示原理是运用了12台高清投影仪实现画而拼接融合,呈现使人震撼的视觉效果。在2002年,上海博物馆已经将真迹的《清明上河图》进行了展出,大多数的群众都来观看,但是当时该珍品采用了1米长宽围栏围住,群众也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观看,但是这次动态的《清明上河图》吸引的观众更多,超过了928万人次,通过这种技术的创意将中国传统文化复制下来,为传统文化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四)数字互动
在传统艺术中,其观赏者和创作者并没有相关性。但是在交互艺术中处于相反状态,交互艺术是先将原作拿出来,让观赏者直接参与,给予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让访问者通过改变作品形态的方式角度给予一些参考意见。所以,在媒体交互作品的现场中,观看者都会被变为参与者。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作品是通过互动性来实现的。
(五)数字合成
图形处理软件是数字合成艺术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数字艺术创作中力量的来源,提高了视觉自由度。通过各种软件的辅助,艺术家通过拼贴、同构等方法,将各类元素放在不同的空间中,将图形进行分析、扭曲,然后重新进行组合,这样就创造出了一种新奇、幽默诙谐的超现实主义艺术世界。《蒙拉丽莎》是达·芬奇的经典绘画作品,但是通过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的再次创作以后,艺术家们都开始采用这种方式,将传统的经典作品进行重新创造或者改造。目前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普及程度越来越广,将经典作品进行重新演绎已经是一种很普通的事,成为了大众艺术的新时尚。
三、结语
数字化在传统的书画作品中,已经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展现出来,使传统书画艺术的形式变得更加多种多样,促进人类在艺术世界的发展中变化,从外到内,从实在到虚拟,从公共的发展到个人,从历史到现代,从经验累积到体验,从鉴赏过渡到浏览。减小了原作和仿真之间的距离,将创作和休闲之间联系在了一起,将艺术和生活之间存在的限制也消除了。从这一切的改变就知道:将人类的本质和心理功能联合在了一起,走向了自由,这是人类的本性通过科学理性表达了出来,将主体和客体以及感性、理性的对情感的一种全新认识,打破了人类自身的限制,超越自然,就会获得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的自由感,将会使自律性的价值实现,做到生命的升华。
参考文献:
[1]李宇.“八王书院”状元肖像壁画绘制技法与保护方案探析[D].沈阳建筑大学,2011.
[2]刘峰.传统绘画艺术的新媒体传播研究[D].山东大学,2012.
[3]保伍.民族文化在影视剧中的体现及应用———以中国画中的虚实关系处理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1).
作者简介:
李海静,女,山东潍坊人,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媒体艺术与设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