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立体定向下血肿排空术的护理体会。方法:通过对63例立体定向下血肿排空术的分析,总结立体定向下血肿排空术的护理经验体会。结果:全组2例再出血死亡,其余恢复良好。结论立体定向下血肿排空术具有手术简单、效果确切的特点,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其治疗流程。
【关键词】立体定向下血肿排空术;治疗流程;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3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089-01
立体定向下血肿排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定位准确、操作简单、创伤小、费用低、效果确切的特点,现将63例立体定向下血肿排空术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63例,男42例,女11例,年龄52-74岁,平均63.5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61例,入院时按照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分级,Ⅰ级9例,Ⅱ级23例,Ⅲ级28例,Ⅳ级2例,Ⅴ级1例。GCS评分:13-15分12例,9-12分49例,3-5分2例。高血压脑出血幕上58例,幕下4例,头颅CT根据多田氏公式计算[1],幕上血肿大于30毫升,幕下血肿大于10毫升,合并脑积水14例。
1.2 手术方法 存在脑积水的患者先行脑室外引流,患者局麻下头部固定立体定向仪基底框架,行头颅CT扫描,测量计算小脑血肿最大层面的坐标值x、y、z,再入手术室,患者取侧卧位,用立体定向仪专用头架固定头部。头部枕后局麻作小切口,颅骨钻孔,电灼硬膜并切开。安装立体定向仪部件,调节立体定向仪坐标值x'、 y'、z',使与上述坐标值x、y、z值相符,穿刺针穿刺血肿,一般抽吸血肿量的60%-70%即可,血肿腔内置入引流管,术后根据残余血肿量的多少,可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1-2万单位,3-5天后拔引流管。
2 结果
本组有2例病人死亡,1例再出血行开颅手术治疗,其余患者恢复良好,按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Barthel指数(BI)[2],恢复日常生活ADL-1为18例,日常生活自理ADL-2为25例,生活需要帮助,可扶行ADL-3为17例,有意识但卧床不起 ADL-4为 1例。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里护理:做好患者的心里护理,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主动与患者沟通,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该手术的目的、方法步骤、手术室的环境、手术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请同种疾病的术后患者讲解,介绍该类手术的优越性,尽量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手术的全过程,从而达到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解除患者家属疑虑。
3.1.2 术前准备:①头部备皮:头发全部剃除,予以消毒;协助手术医师安装立体定向仪基底框架,确保基底框架不偏移,位置正确,不妨碍手术刀口的暴露;护送患者到CT室进行CT扫描,扫描后护送患者到手术室,与手术室护士交接病人。
3.2 术后护理:
3.2.1 一般护理:绝对卧床,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头部抬高30度,以减轻脑水肿;保持大小便通畅,以免患者因尿储留、便秘导致烦躁不安,誘发再出血;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因大多数患者合并高血压,应控制血压比入院时低15%左右,以减少脑梗死及再出血的发生率;观察患者意识状况及呼吸、瞳孔变化,如出现患者意识障碍加深、呼吸不规则、瞳孔变大,往往说明发生再出血,应及时报告医师处理;注意口腔及肢体、皮肤的护理,避免压疮及呛咳。
3.2.2 手术刀口护理术后观察小切口生长情况,隔日换药1次,注意有无渗血、渗液及红、肿、热、痛表现,早期发现感染征象,有时因刀口过小,可发生皮缘坏死,表现局部皮肤变黑,渗液;基底框架固定处常为4个,为前额及后枕,换药时应避免遗漏。
3.2.3 引流管护理血肿腔引流管应平齐外耳道,每日观察引流液,如性状、量等,若血肿与脑室相通,引流液常含脑脊液,为血性,量常较多,应调节引流管高度,控制引流液为100ml/日左右为宜,以免引流过度引起颅内出血;若引流液少,不含脑脊液,一方面因血肿与脑室不相通,另一方面常因凝血块堵塞引流管,可依据头颅CT、血肿腔注入尿激酶观察;血肿腔注入尿激酶时应注意三通接头的无菌操作,以免引起颅内感染。
高血压脑出血是中老年常见病,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言语含糊不清、一侧肢体麻木及瘫痪,严重时病人可出现昏迷,发病约占全部脑卒中的15%~30%,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三大特点,是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死亡原因,一直是神经科治疗的难点和重点[3]。手术方法常用的是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各类锥颅软、硬通道穿刺引流术等,前者需全麻去除颅骨,创伤及花费较大,并发症较多,后者创伤小,但存在定位不准确的劣势。应用立体定向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其手术简单:采用局麻,仅需要在颅骨上钻一小孔即可完成手术操作;定位准确:采用高精度立体定向仪,减少了穿刺靶点的偏差,有利于血肿的排空;花费少:手术耗材及术后护理较常规开颅手术减少,减轻了病人负担;效果确切:采用特制血肿排空针能有效解除血肿压迫。其护理的重点在于术前的准备及术后引流管的管理,需要护理人员熟练、全面掌握手术流程,为患者提供主动、周到、细致的护理,使患者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隋邦森编 脑血管疾病-CT、MRI、DSA与临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97-199
[2]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6,29(6):387-390
[3] 吴承远、刘玉光主编 临床神经外科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527页
作者单位:262500 山东省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
【关键词】立体定向下血肿排空术;治疗流程;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3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089-01
立体定向下血肿排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定位准确、操作简单、创伤小、费用低、效果确切的特点,现将63例立体定向下血肿排空术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63例,男42例,女11例,年龄52-74岁,平均63.5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61例,入院时按照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分级,Ⅰ级9例,Ⅱ级23例,Ⅲ级28例,Ⅳ级2例,Ⅴ级1例。GCS评分:13-15分12例,9-12分49例,3-5分2例。高血压脑出血幕上58例,幕下4例,头颅CT根据多田氏公式计算[1],幕上血肿大于30毫升,幕下血肿大于10毫升,合并脑积水14例。
1.2 手术方法 存在脑积水的患者先行脑室外引流,患者局麻下头部固定立体定向仪基底框架,行头颅CT扫描,测量计算小脑血肿最大层面的坐标值x、y、z,再入手术室,患者取侧卧位,用立体定向仪专用头架固定头部。头部枕后局麻作小切口,颅骨钻孔,电灼硬膜并切开。安装立体定向仪部件,调节立体定向仪坐标值x'、 y'、z',使与上述坐标值x、y、z值相符,穿刺针穿刺血肿,一般抽吸血肿量的60%-70%即可,血肿腔内置入引流管,术后根据残余血肿量的多少,可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1-2万单位,3-5天后拔引流管。
2 结果
本组有2例病人死亡,1例再出血行开颅手术治疗,其余患者恢复良好,按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Barthel指数(BI)[2],恢复日常生活ADL-1为18例,日常生活自理ADL-2为25例,生活需要帮助,可扶行ADL-3为17例,有意识但卧床不起 ADL-4为 1例。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里护理:做好患者的心里护理,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主动与患者沟通,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该手术的目的、方法步骤、手术室的环境、手术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请同种疾病的术后患者讲解,介绍该类手术的优越性,尽量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手术的全过程,从而达到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解除患者家属疑虑。
3.1.2 术前准备:①头部备皮:头发全部剃除,予以消毒;协助手术医师安装立体定向仪基底框架,确保基底框架不偏移,位置正确,不妨碍手术刀口的暴露;护送患者到CT室进行CT扫描,扫描后护送患者到手术室,与手术室护士交接病人。
3.2 术后护理:
3.2.1 一般护理:绝对卧床,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头部抬高30度,以减轻脑水肿;保持大小便通畅,以免患者因尿储留、便秘导致烦躁不安,誘发再出血;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因大多数患者合并高血压,应控制血压比入院时低15%左右,以减少脑梗死及再出血的发生率;观察患者意识状况及呼吸、瞳孔变化,如出现患者意识障碍加深、呼吸不规则、瞳孔变大,往往说明发生再出血,应及时报告医师处理;注意口腔及肢体、皮肤的护理,避免压疮及呛咳。
3.2.2 手术刀口护理术后观察小切口生长情况,隔日换药1次,注意有无渗血、渗液及红、肿、热、痛表现,早期发现感染征象,有时因刀口过小,可发生皮缘坏死,表现局部皮肤变黑,渗液;基底框架固定处常为4个,为前额及后枕,换药时应避免遗漏。
3.2.3 引流管护理血肿腔引流管应平齐外耳道,每日观察引流液,如性状、量等,若血肿与脑室相通,引流液常含脑脊液,为血性,量常较多,应调节引流管高度,控制引流液为100ml/日左右为宜,以免引流过度引起颅内出血;若引流液少,不含脑脊液,一方面因血肿与脑室不相通,另一方面常因凝血块堵塞引流管,可依据头颅CT、血肿腔注入尿激酶观察;血肿腔注入尿激酶时应注意三通接头的无菌操作,以免引起颅内感染。
高血压脑出血是中老年常见病,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言语含糊不清、一侧肢体麻木及瘫痪,严重时病人可出现昏迷,发病约占全部脑卒中的15%~30%,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三大特点,是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死亡原因,一直是神经科治疗的难点和重点[3]。手术方法常用的是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各类锥颅软、硬通道穿刺引流术等,前者需全麻去除颅骨,创伤及花费较大,并发症较多,后者创伤小,但存在定位不准确的劣势。应用立体定向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其手术简单:采用局麻,仅需要在颅骨上钻一小孔即可完成手术操作;定位准确:采用高精度立体定向仪,减少了穿刺靶点的偏差,有利于血肿的排空;花费少:手术耗材及术后护理较常规开颅手术减少,减轻了病人负担;效果确切:采用特制血肿排空针能有效解除血肿压迫。其护理的重点在于术前的准备及术后引流管的管理,需要护理人员熟练、全面掌握手术流程,为患者提供主动、周到、细致的护理,使患者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隋邦森编 脑血管疾病-CT、MRI、DSA与临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97-199
[2]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6,29(6):387-390
[3] 吴承远、刘玉光主编 临床神经外科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527页
作者单位:262500 山东省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