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共创成长路”田家炳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是以香港“共创成长路”青少年培育计划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项具有浓厚本土特色的青少年发展项目。在香港推行后,效果显著,于是先后在上海等试点,并在国内田家炳中学推行。通过培育及认同青少年的不同能力,加强青少年与他人的联系,从而促进青少年的全人发展(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程 系统操作 人文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1.181
“共创成长路”田家炳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是以香港“共创成长路”青少年培育计划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项具有浓厚本土特色的青少年发展项目。该项目由香港理工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进行。项目内容融合了青少年正面成长所需要的八种关键能力,包括:与健康成人和益友的联系、社交能力、情绪表达与控制能力、认知能力、采取行动能力、分辨是非能力、自决能力和自我效能感。此项目的实施从2007年3月到2010年历经了近3年时间,以体验式教学的方式成功地把“正面成长”的理念引入上海梅陇中学的“青少年正面成长”德育课程,通过培育及认同青少年的不同能力,加强青少年与他人的联系,从而促进青少年的全面發展。
由于,“共创成长路”计划在上海成功落户,效果显著,从2011年9月至2014年,田家炳基金会委托香港理工大学及华东师范大学青少年与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在华东地区田家炳中学对该计划进行探索性推行,并以苏州、上海、扬州、常州四个城市的田家炳中学为试点,面向的群体为初中学生。同时,研究团队也对该计划进行了从初一到初三年级的跟踪研究,研究结果也非常正面,效果非常良好。于是从2014年开始向全国所有田家炳中学及愿意参加本项目的非田中学校全面展开。研发了初中和高中两套非常完备的教材。“田家炳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是一项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计划,应该是学校的德育阵地上全面展开。
一、课程的系统性
作为一线教师,德育是我们课堂必不可少的主题,可是究竟该怎么讲,讲什么,没有系统的教材,导致我们德育课的随意性、散漫性。今天老师觉得该讲尊重,就讲尊重,可是如果学生没有对生命的敬畏,没有世界的客观理性的认识。无论老师怎么要求,怎么去灌输,他依旧不能接受。而该项目课程,一改往日德育课程的随意性,依据学生不同年纪、不同心理,开发出了符合他们心理发展的系统教材。教材一共有六册,分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每册教材都分十四个构念,从十四个构念出发,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从各个方面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精神需求,以达成加强与健康成年人和益友的联系、提升社交、情绪管理、认知、采取行动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促进自决、自我效能、抗逆及对未来建立积极信念的能力、建立明确的身份及提升心灵质素、学会关怀他人、同情他人、贡献社会。能够理性积极地去审视对待学习和生活,有健康的心灵。这样就保证了德育的系统性,能让孩子的各种素养自然融合和促进。
二、课程的可操作性
对于一线老师来说,最难的就是自己去开发课程,因为一线教师实践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但是掌握的理论却比较薄弱,这就会让设计的课程浅显,不够高远。该课程非常系统,而且有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活动流程。比如引发动机,全班分享、个人反思、总结和自我反思等,而且每节课还有教学建议,让教师在授课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每节課还有延伸活动。这样详实的教材,无论是哪科的老师,只要拿到手,认真研究,就能对教材非常熟悉,就能对教材进行操作。
三、项目的正面性
内地的德育也说了多年的赏识教育,可是许多时候这种赏识,是浮于表面的,简单的表扬。这样的表扬,许多时候是没有实效的,有时还会滋长学生的自负情绪。可“共创成长路”这一种青少年培育计划,它才是一种真正的青少年全人(全面发展)发展模式,是以唤醒学生自我觉醒为宗旨的,而不是要外界强加给它什么。课程总设计师香港理工大学石丹理教授和华师大韩晓燕博士表示,“这套大陆版港式课程主要针对初中学生设计,初中生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青春期来了,人的独立意识强烈觉醒,内心冲突趋强,走向显性,一切处于不稳定中,这个时期的引导是否得当关系重大。这套课程充分考虑了初中生的年龄特征,根据人一生需要的主要能力,设计了学生发展的7个目标和15种关键能力,强调学生融入课程,很生活很实用。”课程在实施试点中借鉴了港版相关教材的理念和策略,经过本土化和校本化的改造,以学生喜闻乐见和积极自主参与的形式,通过学生的参与、活动、体验、选择、判断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道德选择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在增强德育实效性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其中学生自发组织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学校的管理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项目的人文性
只有真正关注孩子发展的才是真正人文的东西,如果蒙上了功利色彩,那样的项目可能出发点本就不是促进孩子发展了。该项目课程抛开了内地教育最重视的分数,不以分数论英雄;也抛开了内地德育最喜欢贴的标签——好和坏,不随意反驳孩子的见解。让学生能真正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阳光或黑暗,而老师从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角度,从真正欣赏学生的角度,和他一起探讨如何去处理那些我们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我的反省,从而达到内省以提高自我的目的。
五、课程的实践性
一堂课如果学生是旁观者,那么他的参与度肯定不高,对他的作用也不大。该项目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每节课都设置了活动,让学生在活动提高对课程的兴趣。特别是具体案例的设置,既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引发了他们的同理心和共鸣;又让他们在这种讨论中,参与这个案例的反思,在这种实践中,深刻真实的内省。
“共创成长路”项目符合青少年成长的生态原理,为青少年成长保驾护航,期待它在德育舞台上绽放绚丽的光芒。
参考文献
[1]石丹理.共创成长路青少年培育计划概念架构及课程设计手册[M].学林出版社.
[2]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课程 系统操作 人文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1.181
“共创成长路”田家炳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是以香港“共创成长路”青少年培育计划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项具有浓厚本土特色的青少年发展项目。该项目由香港理工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进行。项目内容融合了青少年正面成长所需要的八种关键能力,包括:与健康成人和益友的联系、社交能力、情绪表达与控制能力、认知能力、采取行动能力、分辨是非能力、自决能力和自我效能感。此项目的实施从2007年3月到2010年历经了近3年时间,以体验式教学的方式成功地把“正面成长”的理念引入上海梅陇中学的“青少年正面成长”德育课程,通过培育及认同青少年的不同能力,加强青少年与他人的联系,从而促进青少年的全面發展。
由于,“共创成长路”计划在上海成功落户,效果显著,从2011年9月至2014年,田家炳基金会委托香港理工大学及华东师范大学青少年与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在华东地区田家炳中学对该计划进行探索性推行,并以苏州、上海、扬州、常州四个城市的田家炳中学为试点,面向的群体为初中学生。同时,研究团队也对该计划进行了从初一到初三年级的跟踪研究,研究结果也非常正面,效果非常良好。于是从2014年开始向全国所有田家炳中学及愿意参加本项目的非田中学校全面展开。研发了初中和高中两套非常完备的教材。“田家炳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是一项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计划,应该是学校的德育阵地上全面展开。
一、课程的系统性
作为一线教师,德育是我们课堂必不可少的主题,可是究竟该怎么讲,讲什么,没有系统的教材,导致我们德育课的随意性、散漫性。今天老师觉得该讲尊重,就讲尊重,可是如果学生没有对生命的敬畏,没有世界的客观理性的认识。无论老师怎么要求,怎么去灌输,他依旧不能接受。而该项目课程,一改往日德育课程的随意性,依据学生不同年纪、不同心理,开发出了符合他们心理发展的系统教材。教材一共有六册,分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每册教材都分十四个构念,从十四个构念出发,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从各个方面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精神需求,以达成加强与健康成年人和益友的联系、提升社交、情绪管理、认知、采取行动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促进自决、自我效能、抗逆及对未来建立积极信念的能力、建立明确的身份及提升心灵质素、学会关怀他人、同情他人、贡献社会。能够理性积极地去审视对待学习和生活,有健康的心灵。这样就保证了德育的系统性,能让孩子的各种素养自然融合和促进。
二、课程的可操作性
对于一线老师来说,最难的就是自己去开发课程,因为一线教师实践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但是掌握的理论却比较薄弱,这就会让设计的课程浅显,不够高远。该课程非常系统,而且有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活动流程。比如引发动机,全班分享、个人反思、总结和自我反思等,而且每节课还有教学建议,让教师在授课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每节課还有延伸活动。这样详实的教材,无论是哪科的老师,只要拿到手,认真研究,就能对教材非常熟悉,就能对教材进行操作。
三、项目的正面性
内地的德育也说了多年的赏识教育,可是许多时候这种赏识,是浮于表面的,简单的表扬。这样的表扬,许多时候是没有实效的,有时还会滋长学生的自负情绪。可“共创成长路”这一种青少年培育计划,它才是一种真正的青少年全人(全面发展)发展模式,是以唤醒学生自我觉醒为宗旨的,而不是要外界强加给它什么。课程总设计师香港理工大学石丹理教授和华师大韩晓燕博士表示,“这套大陆版港式课程主要针对初中学生设计,初中生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青春期来了,人的独立意识强烈觉醒,内心冲突趋强,走向显性,一切处于不稳定中,这个时期的引导是否得当关系重大。这套课程充分考虑了初中生的年龄特征,根据人一生需要的主要能力,设计了学生发展的7个目标和15种关键能力,强调学生融入课程,很生活很实用。”课程在实施试点中借鉴了港版相关教材的理念和策略,经过本土化和校本化的改造,以学生喜闻乐见和积极自主参与的形式,通过学生的参与、活动、体验、选择、判断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道德选择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在增强德育实效性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其中学生自发组织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学校的管理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项目的人文性
只有真正关注孩子发展的才是真正人文的东西,如果蒙上了功利色彩,那样的项目可能出发点本就不是促进孩子发展了。该项目课程抛开了内地教育最重视的分数,不以分数论英雄;也抛开了内地德育最喜欢贴的标签——好和坏,不随意反驳孩子的见解。让学生能真正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阳光或黑暗,而老师从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角度,从真正欣赏学生的角度,和他一起探讨如何去处理那些我们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我的反省,从而达到内省以提高自我的目的。
五、课程的实践性
一堂课如果学生是旁观者,那么他的参与度肯定不高,对他的作用也不大。该项目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每节课都设置了活动,让学生在活动提高对课程的兴趣。特别是具体案例的设置,既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引发了他们的同理心和共鸣;又让他们在这种讨论中,参与这个案例的反思,在这种实践中,深刻真实的内省。
“共创成长路”项目符合青少年成长的生态原理,为青少年成长保驾护航,期待它在德育舞台上绽放绚丽的光芒。
参考文献
[1]石丹理.共创成长路青少年培育计划概念架构及课程设计手册[M].学林出版社.
[2]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