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2011年胡铁生教授提出微课概念以来,微课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在全国迅速展开,并以其“短、小、精、悍”等特点受到极大关注与认可。各类教学欲采用微课为载体进行教学,就必须选取或制作适宜当前学习者的微课资源。鉴于此,文章从“关键时刻”理念与教学资源开发的关系出发,站在视频制作的视角,探究微课资源的设计与思路,以期通过优化微课资源的设计与制作,一定程度上保障基于微课的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关键时刻”理念;微课设计与制作;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2-0079-03
一、 引言
微课的产生来自于一个设想:胡铁生作为市教育局负责教学资源评比的工作人员,发现老师们拍摄的课堂教学实录,在专家评审时根本无法一一看完。很多专家只看了开头一小部分就不再继续看下去了,他觉得非常可惜,于是产生了让老师围绕一个小知识点制作微视频来参加评比的设想。正是这一设想,导引了微课概念的诞生[1]。胡铁生将微课定义为“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2]。”自2011年“微课”概念在国内首次提出以来,迅速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好、应用面广[3]”等特点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各级各类教学者纷纷尝试基于微课的课程教学。而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决定了它必然同时拥有孤立、零碎、信息割裂等致命缺点[4],微课资源知识零碎、割裂、不成体系导致了学习者学习的碎片化。而学者张克永等人的研究表明[5]:70%以上进行过碎片化学习的学习者不同程度的感受到碎片化学习存在让人无法留下深刻的记忆、大量碎片化信息内容繁杂致使注意力涣散、学习的知识实用性不足且影响自身情绪与意志力等问题。同时该研究85%以上被试不同程度感觉到碎片化学习的知识不仅记忆困难,即使记住了也很难提取。鉴于此,笔者从微课资源制作入手,探究如何通过“关键时刻”理念指导微课制作,帮助学习者“零存整取”,以期基于该类微课的学习统合综效、知识连通、融合创新。
二、 “关键时刻”阐述
“关键时刻”(Moments of Truth,MOT)这一观念在全球企业界流行,和北欧航空公司前总裁詹·卡尔森的一本同名著作有关。1986年,卡尔森写了《关键时刻MOT》(Moments of truth)一书,记录北欧航空公司起死回生的传奇故事,这本书出版之后,“关键时刻”理念也称MOT理念迅速风靡全球管理界和企业界。在《关键时刻MOT》一书中,卡尔森这样定义“关键时刻”[6]:任何时候,当一名顾客和一项商业的任何一个层面发生联系,无论多么微小,都是一个形成印象的机会(Anytime a customer comes into contact with any aspect of a business,however remote,is an opportunity to form an impression)。
卡尔森根据自己对“关键时刻”的定义,归纳出很多航空业的关键时刻,客人预定一个航班的瞬间,客人到达机场的瞬间,客人检票的瞬间,客人下飞机的瞬间等等。在卡尔森看来,获得满意服务的顾客,才是公司唯一真正有价值的资产。同样,在教育中,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才能有获得满意“服务”的学习者。美国保尔·R.迪特默在他的第三版《酒店业经营全书》中阐释了饭店也同样存在关键时刻,顾客在到达某一饭店门口时就开始了他或她的关键时刻。如果饭店的外观赏心悦目,顾客就会产生良好印象走进饭店,顾客会注意到饭店的气氛是否嘈杂,能否及时就坐,服务员是否热情等等。顾客注意到的种种都将形成关键时刻,顾客将这种种的关键时刻融合到一起就形成了对饭店及其服务质量的总体印象和认知[7]。这不禁引起了笔者的思考,运营航空公司、运营饭店和微课资源设计都有着内在的共通之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两者都是服务性质的活动。企业服务自己的顾客,微课资源服务学习者,服务特定的知识点或特定教学环节的教学,这便是本研究的起源。
三、 基于“关键时刻” 的微课设计思路
1. 以“服务对象”为中心
在“关键时刻”的理念中,客户是市场中最基本、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客户是企业生存之基,也是企业生长之源,因此企业以客户为中心才能基业长青。
而微课制作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对于微课资源的设计和开发者来说,学习者就是他们的服务对象,微课资源的制作是以微课为载体传授特定的知识点或是教学环节以服务于对这个资源有需求的学习者。总体来说,“关键时刻”的理念和微课制作都是以“服务对象”为中心,这是将“关键时刻”理念用于指导微课制作开发的基础。
2. 以“碎片化”为途径
在卡尔森看来,乘坐一次飞机可以有分解为很多的“关键时刻”,预定航班是否顺利、到达机场是否有人热情服务、登记是否有空乘人员的帮助、下飞机是否收到提示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关键时刻”的理念是将一个相对整体的服务活动分解成多个“碎片”的服务节点。企业就是在关注每一个关键时刻、做好每一个关键时刻中获得成功的。
微课正是将知识或者教学环节分段处理,每个微课资源针对的是特定的知识点或特定的教学环节,它将原有的连通的知识或教学环节碎片化了,这使得制作者可以专注于特定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设计,为了使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讲解更加精炼,使得我们需以“碎片化”为途径。只有把握好学习者每一次与微课资源接触的机会,才能提升学习者基于微课的学习效果。
3.关注一线教师
卡尔森认为,一线员工比管理团队更了解企业,因此他在北欧航空公司将金字塔组织改革为扁平组织。扁平化的组织中,工作仍然可以自上而下:管理者提出公司目标,中层经理负责将大目标分解为很多小目标,交由一线员工去完成。 在学习中,真正接触学习者最多的是一线教师,所以一线教师是最了解学习者的群体。一线教师可以根据现有的学生假定学生的学习需求、认知风格等,同时,一线教师对于知识点的把握很是扎实,因此在微课资源开发中也要融入一线教师的教学设计理念和思想。
四、 基于“关键时刻”的微课制作流程
一个精心设计的学习资源可以在学习者接触该资源的第一时间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并驱使学习者对其加以了解和学习。基于这个理念,笔者构想了基于“关键时刻”的微课制作流程(图1),并以第二届微课大赛目前评论最多(2016年4月2日)的微课视频《三角形分类》[8]为例阐释该模式的操作方式,以期通过“关键时刻”的构建,提升学习者基于微信学习的效果。
1.前端分析
微课制作要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因此微课制作之前必不可少的是要进行前端分析,前端分析里又包括需求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习者分析[9]。进行学习需要分析,可以分析出微课知识点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学习内容分析,可以分解出学习微课知识点所需的先决知识、技能和态度;加以学习者分析,可以更加切合学习者的认知偏好。如微课《三角形分类》通过假设有一个群体有学习三角形分类的需要,对内容进行如下分析:此微课所涉及的内容是四年级下册63-64页第五单元:三角形的分类;教材中的“三角形的分类”是新课程教材中“几何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此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直角、钝角、锐角和三角形的特征基础上展开学习的。这样的前端分析得到了学习内容需要的先决知识是认识锐角、直角以及钝角,这也是微课设计者在开头花40秒介绍锐角、直角、钝角的原因。
2.资源载体选择
有了学习需求、学习目标,开发者必然是要考虑通过何种途径传输学习资源,当然学习需求的分析以及学习目标的制定也可以是在特定的资源载体基础上。对于一个微课的制作,资源载体主要是教学视频,也可以是交互式的 Flash 动画、三维仿真动画、虚拟场景等。设计者可以根据知识点性质以及资源获取速度等考量选择最佳媒体。如《三角形分类》使用视频作为该微课的载体。该视频由一个录屏视频和教师的同期声讲解组成,从资源获取上看,这种形式很节约成本,教师只需要一个屏幕录像专家软件即可录制该视频。
3.学习活动设计
有了学习需求、学习目标,也选定了传输载体,开发团队之后的工作便是设计学习活动。微课资源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通过碎片化时间学习的特点,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力求要短小精悍。除此之外,活动与活动之间要力求高度精炼并环环相扣。比如微课《三角形分类》中,教师朱玉强把三角形分类这个知识点的讲解融入四个活动中,第一个活动是观察,让学生感受不同的三角形的特点;然后让学生“画一画”,学生通过画三角形并与同桌交流所画三角形的分类;接着教师设计活动“猜一猜”,让学生通过猜被信封挡住的三角形分类巩固学生对三角形分类的掌握;最后通过“轻松一刻”活动,带领学生认识生活中与三角形有关的建筑,升华学生对三角形的分类认知。
4.活动设计分解
根据乌玛尔·哈克的“微块化”理论[10]:把一种内容分割成不同的成分(“微块”),以便所有人都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消费它;或者把它与其他内容混合,创造一种新的内容。所以该阶段的活动设计分解力求将活动分解到极致,以便每个活动都可以直接构建一个“关键时刻”。前一阶段的学习活动设计是一个总体的设计,比如《三角形分类》目标是教会学生分类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总体活动大概有“画一画”、“猜一猜”以及“轻松一刻”。而该视频中的“画一画”活动又需要具体分解为学生先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写上三角形的类型;然后同桌之间要互相检查对错,并用自己的方式鼓励同伴;最后学生需要思考除了自己画的类型,还有什么类型的三角形。
5. “关键时刻”构建
通过分解的活动,构建相应的“关键时刻”。构建关键时刻的目的是为了在每一个“关键时刻”节点设计活动。比如微课《三角形分类》中在“画一画”、“猜一猜”、“轻松一刻”等节点活动,这些节点活动就构成一个个的“关键时刻”节点。再比如对于“轻松一刻”这个“关键时刻”,教师需要取一个既有特色又能比较好的反应三角形分类的建筑介绍,方便学习者理解所学内容。该阶段如果存在无法构建“关键时刻”的现象,这时设计者可以再次考量上一阶段的活动设计是否已经分解到极致。
6.体验学习
微课制作好之后,需要在小范围内进行体验学习,选择具有相同学习兴趣但是风格各异的被试对学习资源进行体验,通过他们的体验感受评估该资源是否需要调整或修改。如果需要修改,那就在“关键时刻”的节点设计环节考虑,如果是关键节点太笼统,说明活动还未分解到极致,可以倒回活动分解阶段把活动分解到极致,然后再针对每一个关键节点设计资源。
7.资源发布
如果体验学习阶段进行效果良好,就可以将微课资源进行发布了。资源发布并不意味着资源设计终止了,还需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情况不断微调甚至是修改原有资源。比如一门微课放到MOOC平台之后,学习者根据学习产生的疑问可以在讨论区提出,这时开发者就可以在讨论区发布一些辅助资源帮助学生解答疑问。
五、结束语
微课是一种学习资源,所以其制作必然要符合教学的规律和多媒体设计的规律。因此其设计既需要传统的教学设计理念,也需要考量在新型的传播媒体下,如何将传统的教学设计加以呈现。本文在引进“关键时刻”理念的设想下,构建了基于该理念的微课资源设计模式,以期通过优化微课资源的制作,一定程度上保障基于微课的教与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竹立.微课勿重走“课内整合”老路——对微课应用的再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14(9):34.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2-63.
[3]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5.
[4]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3):50.
[4]张克永,李宇佳,杨雪.网络碎片化学习中的认知障碍问题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2):89.
[5]Jan Carlzon (著), 韩卉(译).关键时刻MOT(珍藏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6).
[6]保尔·R.迪特默(著),吴卫、王小兰译.酒店业经营全书(第三版)[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7]朱玉强.三角形分类[DB/OL].http://dasai.cnweike.cn/index.php?r=play
关键词:“关键时刻”理念;微课设计与制作;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2-0079-03
一、 引言
微课的产生来自于一个设想:胡铁生作为市教育局负责教学资源评比的工作人员,发现老师们拍摄的课堂教学实录,在专家评审时根本无法一一看完。很多专家只看了开头一小部分就不再继续看下去了,他觉得非常可惜,于是产生了让老师围绕一个小知识点制作微视频来参加评比的设想。正是这一设想,导引了微课概念的诞生[1]。胡铁生将微课定义为“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2]。”自2011年“微课”概念在国内首次提出以来,迅速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好、应用面广[3]”等特点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各级各类教学者纷纷尝试基于微课的课程教学。而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决定了它必然同时拥有孤立、零碎、信息割裂等致命缺点[4],微课资源知识零碎、割裂、不成体系导致了学习者学习的碎片化。而学者张克永等人的研究表明[5]:70%以上进行过碎片化学习的学习者不同程度的感受到碎片化学习存在让人无法留下深刻的记忆、大量碎片化信息内容繁杂致使注意力涣散、学习的知识实用性不足且影响自身情绪与意志力等问题。同时该研究85%以上被试不同程度感觉到碎片化学习的知识不仅记忆困难,即使记住了也很难提取。鉴于此,笔者从微课资源制作入手,探究如何通过“关键时刻”理念指导微课制作,帮助学习者“零存整取”,以期基于该类微课的学习统合综效、知识连通、融合创新。
二、 “关键时刻”阐述
“关键时刻”(Moments of Truth,MOT)这一观念在全球企业界流行,和北欧航空公司前总裁詹·卡尔森的一本同名著作有关。1986年,卡尔森写了《关键时刻MOT》(Moments of truth)一书,记录北欧航空公司起死回生的传奇故事,这本书出版之后,“关键时刻”理念也称MOT理念迅速风靡全球管理界和企业界。在《关键时刻MOT》一书中,卡尔森这样定义“关键时刻”[6]:任何时候,当一名顾客和一项商业的任何一个层面发生联系,无论多么微小,都是一个形成印象的机会(Anytime a customer comes into contact with any aspect of a business,however remote,is an opportunity to form an impression)。
卡尔森根据自己对“关键时刻”的定义,归纳出很多航空业的关键时刻,客人预定一个航班的瞬间,客人到达机场的瞬间,客人检票的瞬间,客人下飞机的瞬间等等。在卡尔森看来,获得满意服务的顾客,才是公司唯一真正有价值的资产。同样,在教育中,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才能有获得满意“服务”的学习者。美国保尔·R.迪特默在他的第三版《酒店业经营全书》中阐释了饭店也同样存在关键时刻,顾客在到达某一饭店门口时就开始了他或她的关键时刻。如果饭店的外观赏心悦目,顾客就会产生良好印象走进饭店,顾客会注意到饭店的气氛是否嘈杂,能否及时就坐,服务员是否热情等等。顾客注意到的种种都将形成关键时刻,顾客将这种种的关键时刻融合到一起就形成了对饭店及其服务质量的总体印象和认知[7]。这不禁引起了笔者的思考,运营航空公司、运营饭店和微课资源设计都有着内在的共通之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两者都是服务性质的活动。企业服务自己的顾客,微课资源服务学习者,服务特定的知识点或特定教学环节的教学,这便是本研究的起源。
三、 基于“关键时刻” 的微课设计思路
1. 以“服务对象”为中心
在“关键时刻”的理念中,客户是市场中最基本、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客户是企业生存之基,也是企业生长之源,因此企业以客户为中心才能基业长青。
而微课制作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对于微课资源的设计和开发者来说,学习者就是他们的服务对象,微课资源的制作是以微课为载体传授特定的知识点或是教学环节以服务于对这个资源有需求的学习者。总体来说,“关键时刻”的理念和微课制作都是以“服务对象”为中心,这是将“关键时刻”理念用于指导微课制作开发的基础。
2. 以“碎片化”为途径
在卡尔森看来,乘坐一次飞机可以有分解为很多的“关键时刻”,预定航班是否顺利、到达机场是否有人热情服务、登记是否有空乘人员的帮助、下飞机是否收到提示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关键时刻”的理念是将一个相对整体的服务活动分解成多个“碎片”的服务节点。企业就是在关注每一个关键时刻、做好每一个关键时刻中获得成功的。
微课正是将知识或者教学环节分段处理,每个微课资源针对的是特定的知识点或特定的教学环节,它将原有的连通的知识或教学环节碎片化了,这使得制作者可以专注于特定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设计,为了使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讲解更加精炼,使得我们需以“碎片化”为途径。只有把握好学习者每一次与微课资源接触的机会,才能提升学习者基于微课的学习效果。
3.关注一线教师
卡尔森认为,一线员工比管理团队更了解企业,因此他在北欧航空公司将金字塔组织改革为扁平组织。扁平化的组织中,工作仍然可以自上而下:管理者提出公司目标,中层经理负责将大目标分解为很多小目标,交由一线员工去完成。 在学习中,真正接触学习者最多的是一线教师,所以一线教师是最了解学习者的群体。一线教师可以根据现有的学生假定学生的学习需求、认知风格等,同时,一线教师对于知识点的把握很是扎实,因此在微课资源开发中也要融入一线教师的教学设计理念和思想。
四、 基于“关键时刻”的微课制作流程
一个精心设计的学习资源可以在学习者接触该资源的第一时间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并驱使学习者对其加以了解和学习。基于这个理念,笔者构想了基于“关键时刻”的微课制作流程(图1),并以第二届微课大赛目前评论最多(2016年4月2日)的微课视频《三角形分类》[8]为例阐释该模式的操作方式,以期通过“关键时刻”的构建,提升学习者基于微信学习的效果。
1.前端分析
微课制作要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因此微课制作之前必不可少的是要进行前端分析,前端分析里又包括需求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习者分析[9]。进行学习需要分析,可以分析出微课知识点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学习内容分析,可以分解出学习微课知识点所需的先决知识、技能和态度;加以学习者分析,可以更加切合学习者的认知偏好。如微课《三角形分类》通过假设有一个群体有学习三角形分类的需要,对内容进行如下分析:此微课所涉及的内容是四年级下册63-64页第五单元:三角形的分类;教材中的“三角形的分类”是新课程教材中“几何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此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直角、钝角、锐角和三角形的特征基础上展开学习的。这样的前端分析得到了学习内容需要的先决知识是认识锐角、直角以及钝角,这也是微课设计者在开头花40秒介绍锐角、直角、钝角的原因。
2.资源载体选择
有了学习需求、学习目标,开发者必然是要考虑通过何种途径传输学习资源,当然学习需求的分析以及学习目标的制定也可以是在特定的资源载体基础上。对于一个微课的制作,资源载体主要是教学视频,也可以是交互式的 Flash 动画、三维仿真动画、虚拟场景等。设计者可以根据知识点性质以及资源获取速度等考量选择最佳媒体。如《三角形分类》使用视频作为该微课的载体。该视频由一个录屏视频和教师的同期声讲解组成,从资源获取上看,这种形式很节约成本,教师只需要一个屏幕录像专家软件即可录制该视频。
3.学习活动设计
有了学习需求、学习目标,也选定了传输载体,开发团队之后的工作便是设计学习活动。微课资源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通过碎片化时间学习的特点,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力求要短小精悍。除此之外,活动与活动之间要力求高度精炼并环环相扣。比如微课《三角形分类》中,教师朱玉强把三角形分类这个知识点的讲解融入四个活动中,第一个活动是观察,让学生感受不同的三角形的特点;然后让学生“画一画”,学生通过画三角形并与同桌交流所画三角形的分类;接着教师设计活动“猜一猜”,让学生通过猜被信封挡住的三角形分类巩固学生对三角形分类的掌握;最后通过“轻松一刻”活动,带领学生认识生活中与三角形有关的建筑,升华学生对三角形的分类认知。
4.活动设计分解
根据乌玛尔·哈克的“微块化”理论[10]:把一种内容分割成不同的成分(“微块”),以便所有人都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消费它;或者把它与其他内容混合,创造一种新的内容。所以该阶段的活动设计分解力求将活动分解到极致,以便每个活动都可以直接构建一个“关键时刻”。前一阶段的学习活动设计是一个总体的设计,比如《三角形分类》目标是教会学生分类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总体活动大概有“画一画”、“猜一猜”以及“轻松一刻”。而该视频中的“画一画”活动又需要具体分解为学生先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写上三角形的类型;然后同桌之间要互相检查对错,并用自己的方式鼓励同伴;最后学生需要思考除了自己画的类型,还有什么类型的三角形。
5. “关键时刻”构建
通过分解的活动,构建相应的“关键时刻”。构建关键时刻的目的是为了在每一个“关键时刻”节点设计活动。比如微课《三角形分类》中在“画一画”、“猜一猜”、“轻松一刻”等节点活动,这些节点活动就构成一个个的“关键时刻”节点。再比如对于“轻松一刻”这个“关键时刻”,教师需要取一个既有特色又能比较好的反应三角形分类的建筑介绍,方便学习者理解所学内容。该阶段如果存在无法构建“关键时刻”的现象,这时设计者可以再次考量上一阶段的活动设计是否已经分解到极致。
6.体验学习
微课制作好之后,需要在小范围内进行体验学习,选择具有相同学习兴趣但是风格各异的被试对学习资源进行体验,通过他们的体验感受评估该资源是否需要调整或修改。如果需要修改,那就在“关键时刻”的节点设计环节考虑,如果是关键节点太笼统,说明活动还未分解到极致,可以倒回活动分解阶段把活动分解到极致,然后再针对每一个关键节点设计资源。
7.资源发布
如果体验学习阶段进行效果良好,就可以将微课资源进行发布了。资源发布并不意味着资源设计终止了,还需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情况不断微调甚至是修改原有资源。比如一门微课放到MOOC平台之后,学习者根据学习产生的疑问可以在讨论区提出,这时开发者就可以在讨论区发布一些辅助资源帮助学生解答疑问。
五、结束语
微课是一种学习资源,所以其制作必然要符合教学的规律和多媒体设计的规律。因此其设计既需要传统的教学设计理念,也需要考量在新型的传播媒体下,如何将传统的教学设计加以呈现。本文在引进“关键时刻”理念的设想下,构建了基于该理念的微课资源设计模式,以期通过优化微课资源的制作,一定程度上保障基于微课的教与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竹立.微课勿重走“课内整合”老路——对微课应用的再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14(9):34.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2-63.
[3]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5.
[4]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3):50.
[4]张克永,李宇佳,杨雪.网络碎片化学习中的认知障碍问题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2):89.
[5]Jan Carlzon (著), 韩卉(译).关键时刻MOT(珍藏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6).
[6]保尔·R.迪特默(著),吴卫、王小兰译.酒店业经营全书(第三版)[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7]朱玉强.三角形分类[DB/OL].http://dasai.cnweike.cn/index.php?r=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