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中物理是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于高中生而言,学好物理知识,不仅能提高认知水平,还能拓展思维能力,形成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教师可以从引导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应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探究,开展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等方面,对高中物理开展探究式教学。
【关键词】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5-0-01
探究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的科学素养,还能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形成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
一、借助问题引导,鼓励学生质疑
自主探究绝不是让学生孤军奋战,而是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探究。教师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质疑,鼓励学生积极探索,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专注地学习。因此,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的质疑精神,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通过对课本知识重、难点的探索和质疑,让学生对知识形成初步的认知,在大胆质疑中进行发散性思考,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高中物理必修I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时,教师首先要明确课堂学习的重、难点,让学生对运动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再从运动的时间、位置、路程等方面向学生详细地阐述有关运动的知识。教师在结束知识点讲解后,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列举一些与运动相关的实例。学生从运动的含义出发,联想到了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如赛跑、骑自行车、跳远等,都属于运动范畴。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大胆质疑,对自己不理解或不明确的内容进行提问。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学习直线运动、曲线运动以及两者的概念、关系等内容。学生明确了这两者的关系后,再列举实际生活中的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的现象,就会对运动有更深刻的理解。
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究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从“被动疑”到“主动疑”。在学生探索过程中,教师可以和他们一起讨论,并就讨论情况给予学生一定的建议,以提高探究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对于高中生而言,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如果能对所探究的主题有浓厚的兴趣,就更能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究的原动力。学生在内心深处对某个问题有强烈的探究兴趣后,才能走进自主探索的课堂,主动突破思维的禁锢,激起思维的火花。教师根据教学主题,将相对抽象和静态的物理知识置入灵活而形象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放下思想负担,潜心探究。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个体之间的差异,搭建探究思路,把学生带入课堂教学情境中来,使情境设置既鲜活生动,又科学合理,符合教学三维目标,这也是影响探究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究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时,教师精心设计2~3个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进入物理情境,进而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要精心做好备课工作,努力搭建知识间的桥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摩擦力的相关概念。生活中的摩擦现象随处可见,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在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应用了摩擦力的知识吗?”几秒钟的思考之后,教师再通过问题追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已学过的摩擦力概念。当学生对摩擦力有了初步的印象时,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摩擦力的知识,掌握知识的重、难点,让学生充分认识摩擦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师再对学生提问:“静摩擦力是不是只在静止的物体中存在?运动的物体会不会存在静摩擦力?摩擦力是不是一定阻碍物体运动?接下来要求大家联系实际并讨论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抛出的这些问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对摩擦力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让学生对以前的知识进行积极的回顾,帮助他们搭建旧知与新知的桥梁,使他们认识到新知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新知的意识,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热情,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逐步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先进理念引导,激发活力课堂
教师应强化对新课改相关教学理念的学习和实践,通过更为精细的教学设计来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使其对课堂的把控能力增强,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还能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可以扮演教师的角色,给其他学生讲解相关的物理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在自主讲课的过程中也展现了自我,提升了自我,强化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高中物理必修I第三章第一节“重力”时,教师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从班级中选出一名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物理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让他站在讲台上给其他学生讲课。那位学生在讲课的过程中,对重力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其他学生也可以对重力知识进行补充,形成了良好的生生互动情境。
教师积极参与新课改的教学探索,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也有效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的。
四、结合生活实践,学以致用
在物理教学中,课外实践课程的开展,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积极地探究物理知识。学生在深入社会实践学习的过程中,知识面得到了拓宽,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曲线运动”时,首先让学生观察曲线运动现象,然后给学生布置学习主题,让学生结合喷泉的现象分析曲线运动,在小组探究后进行问题汇总。学生在探究问题时自然就会理解物理这一学科的重要性,在对实际现象的分析中,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曲线运动的理解,感悟物理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及其重要意义。
教师要积极开展与物理知识相关的课外活动,精心设计物理探究方案,引导学生走进实际生活,感受生活中物理知识的有效应用。结合学生探究的问题,教师要给予恰当评价,适度变换条件,引导学生继续对探究问题进行反思,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总之,探究式教学应用于高中物理课堂,需要教师在实践不断中摸索、反思,在引导学生构建完善知识结构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体现学科的科学应用特点。
参考文献
[1]蒋银初.试论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技术物理教学,2013(4).
[2]刘根生.探究性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21).
【关键词】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5-0-01
探究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的科学素养,还能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形成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
一、借助问题引导,鼓励学生质疑
自主探究绝不是让学生孤军奋战,而是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探究。教师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质疑,鼓励学生积极探索,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专注地学习。因此,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的质疑精神,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通过对课本知识重、难点的探索和质疑,让学生对知识形成初步的认知,在大胆质疑中进行发散性思考,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高中物理必修I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时,教师首先要明确课堂学习的重、难点,让学生对运动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再从运动的时间、位置、路程等方面向学生详细地阐述有关运动的知识。教师在结束知识点讲解后,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列举一些与运动相关的实例。学生从运动的含义出发,联想到了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如赛跑、骑自行车、跳远等,都属于运动范畴。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大胆质疑,对自己不理解或不明确的内容进行提问。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学习直线运动、曲线运动以及两者的概念、关系等内容。学生明确了这两者的关系后,再列举实际生活中的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的现象,就会对运动有更深刻的理解。
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究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从“被动疑”到“主动疑”。在学生探索过程中,教师可以和他们一起讨论,并就讨论情况给予学生一定的建议,以提高探究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对于高中生而言,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如果能对所探究的主题有浓厚的兴趣,就更能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究的原动力。学生在内心深处对某个问题有强烈的探究兴趣后,才能走进自主探索的课堂,主动突破思维的禁锢,激起思维的火花。教师根据教学主题,将相对抽象和静态的物理知识置入灵活而形象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放下思想负担,潜心探究。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个体之间的差异,搭建探究思路,把学生带入课堂教学情境中来,使情境设置既鲜活生动,又科学合理,符合教学三维目标,这也是影响探究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究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时,教师精心设计2~3个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进入物理情境,进而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要精心做好备课工作,努力搭建知识间的桥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摩擦力的相关概念。生活中的摩擦现象随处可见,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在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应用了摩擦力的知识吗?”几秒钟的思考之后,教师再通过问题追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已学过的摩擦力概念。当学生对摩擦力有了初步的印象时,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摩擦力的知识,掌握知识的重、难点,让学生充分认识摩擦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师再对学生提问:“静摩擦力是不是只在静止的物体中存在?运动的物体会不会存在静摩擦力?摩擦力是不是一定阻碍物体运动?接下来要求大家联系实际并讨论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抛出的这些问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对摩擦力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让学生对以前的知识进行积极的回顾,帮助他们搭建旧知与新知的桥梁,使他们认识到新知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新知的意识,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热情,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逐步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先进理念引导,激发活力课堂
教师应强化对新课改相关教学理念的学习和实践,通过更为精细的教学设计来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使其对课堂的把控能力增强,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还能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可以扮演教师的角色,给其他学生讲解相关的物理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在自主讲课的过程中也展现了自我,提升了自我,强化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高中物理必修I第三章第一节“重力”时,教师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从班级中选出一名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物理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让他站在讲台上给其他学生讲课。那位学生在讲课的过程中,对重力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其他学生也可以对重力知识进行补充,形成了良好的生生互动情境。
教师积极参与新课改的教学探索,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也有效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的。
四、结合生活实践,学以致用
在物理教学中,课外实践课程的开展,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积极地探究物理知识。学生在深入社会实践学习的过程中,知识面得到了拓宽,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曲线运动”时,首先让学生观察曲线运动现象,然后给学生布置学习主题,让学生结合喷泉的现象分析曲线运动,在小组探究后进行问题汇总。学生在探究问题时自然就会理解物理这一学科的重要性,在对实际现象的分析中,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曲线运动的理解,感悟物理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及其重要意义。
教师要积极开展与物理知识相关的课外活动,精心设计物理探究方案,引导学生走进实际生活,感受生活中物理知识的有效应用。结合学生探究的问题,教师要给予恰当评价,适度变换条件,引导学生继续对探究问题进行反思,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总之,探究式教学应用于高中物理课堂,需要教师在实践不断中摸索、反思,在引导学生构建完善知识结构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体现学科的科学应用特点。
参考文献
[1]蒋银初.试论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技术物理教学,2013(4).
[2]刘根生.探究性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