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度化”反叛与“自构式”皈依——李碧华电影的时空板块

来源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w82296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碧华小说改编成电影的作品不在少数,亦备受导演和观者的青睐。仔细研究,“李碧华电影”多发生于异时空,比如古代、阴间、妖界等,并运用时空板块的特性,对不同时空进行重组和创新,营造奇观效果,使观者耳目一新。这样依托于异时空的故事,不同于常规叙事,时空的不断反转、组合,人物的穿梭、变形,有些许反叛的意味融在其中。这样的反叛,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李碧华电影”中想象之地杂糅着现实之城,挟裹着特殊时代的人,彳亍前行。“李碧华电影”构建了时代下众人内心中的“香港”,是一座信仰中的城市,也是大众精神世界的皈依之
其他文献
舞蹈口述史是从个体实践出发,以微观视角叙述历史的方法。对《舞者述说:中国舞蹈人物传记口述史》(以下简称《口述史》)中舞蹈家口述史的再挖掘,在事件细节和主体思维中提炼新中国舞蹈发展的特殊性,从文艺生产方式的“体制化”与国家形象建构的“典型化”维度,以中华全国舞蹈工作者协会、中直院团舞蹈团队以及从“为人生而舞”到国家形象书写与“人民”的艺术话语形象四个角度,挖掘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史事件中“个体在场”的意义与价值。
[目的/意义]对国内智库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的优劣势和适应情形开展比较研究,为我国智库的研究方法的发展及方法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通过调研2007年以来国内涉及智库的研究方法的相关文献,梳理出其中智库的研究方法体系及主要方法,按照机理分析、影响分析、政策分析、综合分析等对这些研究方法的应用情形进行归类,并对比分析了各智库的研究方法的特点和优劣势。[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国内智库的研究方法表现为多学科、全过程、综合性特征,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智库机构要结合各种研究方法的优劣势及其可能运用到的研究情形
和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偏重技术训练、过分追求实用性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将历史意识融入到和声学教学中,系统阐释了何谓历史意识,如何在和声学教学中融入历史意识以及和声学教学融入历史意识的意义与价值等问题。倡导在和声学教学中,对和声技术、和声听觉、和声观念、和声思维建立起历史感,注重提升教学过程中的文化路径,以达到技术路径与文化路径的平衡。
一台“芯子”无需言语,无需唱腔,无需舞台布景与琴瑟和鸣,就可以把传统故事凝练成戏,它既是印在一代人记忆中的画面造型,也是一个能够容纳无数人的开放性大舞台。传承的艺术总是要历经历史的变迁和岁月的积淀,正如今日的周村芯子,增添了更多文化功能意义,架起了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成为了周村人民对传统文化情感记忆的表达,也成为了周村作为“天下第一村”在现代社会中的一张新名片。
潘知常教授是国内著名的美学家,更是生命美学的创造者和领军人,他除了美学基础理论研究外,还善于运用美学的基本理论思考大众传媒的问题,特别是他提出的“塔西佗陷阱”的命题,为大众传媒如何更好地具有亲和力、树立公信力和产生影响力,从而为有效地规避这个陷阱带来了新的启示。
主流社会与传统影像通常程度不同地压抑、遮蔽女性声音、女性欲望,女性话语表达往往呈现边缘化、被忽视等特征。“异质空间”为电影批评的性别维度开拓了新的理论视角,本文以福柯的“异质空间”概念为理论路径,以影片《胭脂扣》《青蛇》文本分析为基础,研究“异质空间”的建构与女性话语表达策略的艺术特征及文化意义。
[目的/意义]专利文献著录项目齐全,涵盖了专利的本质特征,通过专利文献挖掘高校专利可转移性特征,对于提高专利推送质量、促进生产力转化具有积极意义。[方法/过程]以专利文献为数据样本,以先验评估指标为主、后验评估指标为辅,从主体和客体维度,选取首位发明人技术影响力、独立权利要求长度等9项与专利评价较为密切的指标,并以我国高校燃料电池和抗肿瘤药物领域专利为实证对象,分析各项指标与专利转移的相关性,以此确定专利的可转移性特征。[结果/结论]从具有关联关系的首位发明人技术影响力、研发团队稳定性、专利同族数量和从属
南北朝墓葬画像砖中流行的高士图,南朝地区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为代表。本文对南朝地区出土的“竹林七贤”画像砖进行梳理,兼论北朝同时期高士题材画像砖,围绕画像砖中出现的几种不同“树”图像,进行分类探究,剖析图像背后的深层寓意,并对南北朝墓葬中的“树”图像在造型、构图等方面进行简要比较,找出“树”图像的南北差异以及相互联系。
作为香港电影史上的重要创作现象,李碧华电影呈现出了浓厚的文化返乡与仪式重构性,其通过改写传统方式对香港影像进行重构,折射出了香港电影创作所遭遇的多重文化语境,同时为现代香港注入了别样的传统气韵,带给以商业为重的香港电影诸多文化冲洗。同时,李碧华电影也因无法脱离其创作场域,而最终成为指向世俗的影像奇观,有着情感反转等典型化的创作模式。在香港与内地电影关系日益紧密的当下,重拾与重读李碧华电影的作品文本,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是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立足上海“一江一河”公共空间开发战略,伴随着黄浦江滨江旧工业区更新发展而兴起的。以“相遇”为主题的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充分体现了通过有效的策展,以多元的公共艺术活动激活杨浦滨江旧工业区、促进城市有机更新,对城市发展产生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