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常态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

来源 :河南教育·高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xia33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媒介素养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必备的核心素养,也是互联网发展新常态下高校网络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体现。对郑州南大学城八所高校部分学生的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网络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网络学习能力不强、网络信息辨识力不够、网络安全意识比较薄弱、网络道德水平和网络媒介素养亟待提高、个别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等问题。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应从社会协同推进、家校齐抓共育、个人实践内化、加强特殊群体网络心理干预和疏导等方面入手,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提升机制。
  关键词:网络新常态;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提升路径
  互联网正迅速、全面、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普及率达到57.7%,在各类上网人群中,学生是网民中占比最大的群体,达24.8%。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大学生,“没有网络,他们将无法生活”,互联网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个体感官上的延伸和功能上的扩展,也变成了大学生本身存在的一部分,互联网发展进入新常态。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状况不仅影响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而且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网络是大学生重要的传播途径和拟态环境,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尤其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95后”“00后”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状况如何?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对郑州市南大学城八所高校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和访谈结果的客观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更加全面理性地认识网络素养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同时针对出现的问题给出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建议。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情况
  我们在借鉴已有相关问卷的基础上,结合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从大学生的网络自我管理能力、网络媒介学习和使用能力、网络信息处理能力、网络安全意识、网络道德水平五个维度进行问卷设计。
  问卷调查以郑州市南大学城八所高校的10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实地发放问卷和网络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908份,剔除信息不全、回答不明确等无效问卷,实际收回有效问卷879份,有效率为87.9%。其中,男生为467人,女生为412人,所占比例分别为53.1%、46.9%。调查对象从大一到大四的年级分布情况分别为21.5%、27.4%、28.6%、22.5%。文、理、工(医)、经管各专业比例分布情况分别是47.4%、29.5%、5.3%、17.8%。总体来看,调查对象的样本分布情况与郑州市南大学城的实际情况吻合。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网络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较差
  调查显示,每天上网超过3个小时的大学生比例达82.6%,有35.8%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长超过5小时。很多大学生利用网络主动学习、深度学习的能力欠缺,而娱乐游戏、聊天交往等占网络使用的比例高达70.5%。尤其是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工具的廣泛使用,海量快速、交互、生动的音视频App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很多大学生沉迷于抖音、微拍、微视等虚拟世界中不能自拔。值得注意的是,近74.6%的大学生因为上网形成了晚睡等不良习惯,16.7%的学生会因为上网而逃课或不去参加实践活动。面对网络的诱惑和对个人的影响,约50.8%的学生称个人缺乏较强的自控力,承认网络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较大。从调查结果来看,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管理能力需要加强。
   (二)网络学习和使用能力不强
  对大学生来说,媒介不仅是他们认识世界的信息来源,也是他们娱乐消遣的工具、人际交流的平台、学习工作的助手、理解社会文化和思想观念的渠道。正确认识网络是有效发挥网络积极作用和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的基础。调查显示,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目的比较广泛,用于娱乐者占78.65%,用于学习者占57.29%,用于了解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热点者占82.29%,用于寻找交流话题者占30.73%,其他占16.15%。许多大学生在上网时从事与学习及学生工作无关的活动,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调查还发现,大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比例高达85.6%,上课坚决不玩手机的比例仅有5.8%,很多学生已经养成了“手不离机”的习惯。笔者所在高校也明显存在这种情况,学生通宵玩游戏、上课玩手机等成为通病。尽管学校和教师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宿舍楼晚上11点后断网,学生上课使用手机袋,教师改变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慕课、微课进课堂等),但效果不佳。
   (三)网络信息的处理和辨识能力不足
  网络技术的革命带来了海量的网络信息,也塑造出了一个“娱乐至死”的媒介环境。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通信、娱乐、消费、学习,他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提局了生活品质。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大学生利用的是网络的娱乐聊天功能,如玩游戏、聊天、刷微博、看视频等,仅有25%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网络资源比较熟悉,大部分学生表示“知道一部分”。在对网络信息的信任程度上,86.7%的学生会“怀疑网络信息的真实性”,67.5%的学生在怀疑网络上某些内容真实性时持“继续关注,但不深究”的态度。这说明大学生对网络信息持一定的怀疑态度,但对某些问题的深度学习和探究热情、能力不足。在对网络不良信息的认知和处理上,35.8%的大学生对网络上发起的网络红人、人肉搜索等持无所谓态度或认为是纯粹恶搞,但也有61.1%的大学生认为这些行为的出发点很好,但要注意把握表达尺度。在面对网络色情、暴力等垃圾内容时,选择举报的大学生仅有12.4%,大多数大学生选择沉默或觉得没什么损害、没必要举报。
   (四)网络安全意识比较薄弱
  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包括意识形态安全意识、个人信息安全意识、网络技术安全意识等内容,涉及网络学习、网络社交、网络购物、网络娱乐等多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整体安全意识仍较薄弱,如对链接公共免费Wi-Fi信息,超过一多半的大学生认为免费的网络“不蹭白不蹭”,对待网络诈骗不知道如何处理的占27.5%,对更换个人密码持无所谓态度的占83.33%。许多学生通过空间、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软件发布个人真实信息,随意添加陌生人为好友,这些都为网络安全埋下了隐患,甚至可能给个人生活带来不良的影响。    (五)网络道德水平和网络媒介素养亟待提尚
  在网络媒介素养体系中,网络媒介道德居于主导地位。网络媒介道德是指导网络媒介认知和网络媒介思维的方向性要素,也是衡量网络媒介能力和网络媒介行为是非善恶的标准。调查显示:仅有5%的大学生认为上网最需要的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善恶是非判断能力;47.3%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上的伪专业问题误导受众;25.3%的大学生从来没听过网络媒介素养和网络道德水平这些词;43.1%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在使用网络时从来没人指导过,都是个人摸索的;“对负面新闻经过仔细阅读后独立做出判断”的大学生仅有33.2%。此外,随着网络应用工具智能化水平的提高,虽然以机器学习等为代表的算法推荐满足了用户对信息个性化的精准需求,但也让用户习惯于网络平台的自动推送,养成了懒惰思维。
   (六)个别大学生玩网络游戏成瘾
  网络游戏是伴随着虚拟网络空间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文化产业,它营造了一个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世界。我们结合访谈的结果发现,大学生在网络游戏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这导致大学生学习兴趣减弱,成绩下滑,逃课现象也明显加剧,甚至个别大学生出现成瘾倾向。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4G的提速降费,以“王者荣耀”为代表的手游脱离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一些大学生玩手游已经达到了难以控制的程度。同时,网络游戏还是一种群体性游戏,有很强的互动性,如果宿舍有一个学生玩游戏,对其他学生就有很强的带动性。大学生长时间沉溺于网络游戏中,会使个人正常学习、工作、生活及社会交往等受到严重的影响。许多研究也指出,网络成瘾对大学生认知方式、角色认同等方面有负面的影响,还可能引发其人格上的偏差和障碍,如喜欢独处、敏感、倾向于抽象思维、不遵从社会规范等。甚至有学者认为网络成瘾是不能控制的,网络成瘾者表现出了显著的抑郁与轻度的躁狂,他们花大量时间在虚拟的网络社区环境中,导致其在现实社会中职业选择与经济现状比较困难。
  三、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路径
  在“人—媒介—社会”高度融合和互联网新常态下,基于上述现状,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结合调查实际,我们认为应该从社会协同推进、家校齐抓共育、个人实践内化、加强特殊群体网络心理干预和疏导等方面入手,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提升机制,形成合力,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实现网络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一)社会协同推进,塑造文明健康的网络舆论氛围
  当下,网络的不良影响对大学生的伤害曰益增大,校园贷、网络色情、网络谣言、网络诈骗、人肉搜索等网络乱象让部分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蒙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损害。针对这些问题,一是政府应该健全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净化网络治理环境,设立防火墙,在源头上遏制有害信息的肆意扩散;二是网络媒体应该履行社会责任,规范行业行为,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严格筛选信息,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三是媒体“大V”、网络名人、公众人物应该利用其网络话语权,传播社会正能量,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四是学校的网络管理部门应加强校园IP地址管理、不良网站屏蔽等,校园论坛要实名制,同时还要做好网络舆情分析工作,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形成统一协调、反应灵敏、高效畅通的网上舆情收集反映回馈机制,化解潜在的矛盾和隐患,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二)家校齐抓共育,形成教育合力
  1.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价值体系,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各种各样的形式对学生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思想内涵和行为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杜威认为,“有意识的教育就是特别选择的环境,这种选择所根据的材料和方法都特别能朝向令人满意的方向来促进生长”。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的网络素养。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第二课堂是重要的隐性教育途径,高校可以借助共青团活动、学生会活动、社团活动等拓展网络教育的内容,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网络知识技能大赛、网络创意大赛、网络理财大赛、网络辩论大赛、网络美文征集等有益的活動。高校和教师在鼓励大学生参与的同时要注意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网络知识,提高大学生对各类网络信息的解读能力,让他们学会健康用网。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手段,加强网络建设和监管,要善于利用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校园贴吧、社团组织等,推送或撰写积极向上、健康清新、切合学生生活的软文,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其潜移默化地接受正能量的熏陶。校园网络文化的大力建设,有助于形成大学生对网络技术的科学理性的认识、对网络信息客观冷静的判断等。
  2.不断建立和完善高校网络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依托,高校要充分利用课堂,将网络素养融入课堂教学和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一是要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高校教育的课程体系,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开设网络素养、网络道德等必修课,使之成为通识课内容的一部分,条件不成熟的高校可以开展选修课或购买网络课程供学生选择。二是要加强网络素养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深度融合,充分依托计算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公共必修课程,加强学生的网络认知、网络安全、网络道德等教育,将网络素养教育常态化、系统化,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
  3.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网络素养能力过硬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网络素养的水平直接影响高校网络素养教育的成效。调查中我们发现,仅有13.7%的大学生表示“所在高校进行过有关如何使用网络的培训”,大多数大学生都是自己摸索或者请教身边的同学朋友。由此可见,当前很多高校没有专业的网络素养教育师资队伍。鉴于此,一方面高校要大力推动教师网络素养普及工作、加强网络知识教育工作,在计算机基础等相关课程中加大网络知识的比重,以信息技术为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网络信息检索等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对网络媒介信息的鉴别能力。另一方面,高校要构建教师网络素养核心内容,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教师职前、职中培训计划。同时,在德育工作队伍中,高校要发现并培养一批网络评议员、舆情调研员、媒介心理辅导人员等。教师也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适应网络发展和学生需要,发挥网络育人、立德树人的机制作用。   4.充分依靠家庭的力量
  家庭是孩子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老师。家庭教育作为一个人习惯养成的起点,是大学生最直接的社会化过程的主要途径。因此,一方面家长应积极学习网络新知识,适应网络新环境,主动缩小网络“知沟”的差距。另一方面,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并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家长要站在孩子立场上,倾听孩子声音,与孩子平等对话,了解孩子的新需求,通过现代化的通信手段与孩子保持沟通,以亲情感化、以行为示范,由孩子上网时间的“控制者”变成孩子上网行为的“引导者”,共同提升网络素养。
   (三)个体实践内化,提升主体道德自律
  学生是网络素养教育的主体。网络是当代大学生的必备工具,大学生网络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主要是因为大学生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较弱。当前,大学生要增强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强网络自律行为,合理控制上网时间,明确上网目的,自觉维护网络秩序,抵制不良网络行为;二是科学合理使用网络,从网络上了解各方面的先进知识,及时更新自身知识体系,加强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三是理性面对网络敏感信息,遵守网络道德,大学生要主动学习,自主选择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流文化价值取向的内容;四是发挥同伴教育的重要作用,同伴是大学生成长和社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作为自我存在和自我教育的交互式主体,“让同伴告诉同伴”,利用同伴的影响,为自我教育创设环境和氛围,使网络素养教育生活化、内生化、实践化、接受化。
   (四)加强特殊群体网络心理干预和疏导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点是培养大学生健康良好的上网心态。首先,高校和教师可以运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一新生进行网络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我认识水平、自我调节能力和环境的适应能力。其次,高校为学生提供有效多样的网络心理咨询服务,通过心理健康普查、网络心理测试、网络心理行为干预、网络心理咨询等途径,引导大学生科学、理智地处理网絡心理问题。再次,高校要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如开展情景剧表演大赛、团体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月”等系列活动,引发学生多思考,增强其抗挫折能力。最后,各高校间也需要加强交流和合作,将具有本校特色的、实效性强的工作经验和案例共享,不断提高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覃川,戚天雷.媒介化生存与大学生成长[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
  [2]胡余波,潘中祥,范俊强.新时期大学生网络素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浙江省部分高校的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8,(5).
  [3]叶定剑.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核心构成及教育路径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1).
  [4]苏忠钊.新常态视域下福建省高校师生网络素养教育探析[J].教育评论,2017,(5).
  [5]欧阳九根,刘文献,梁一灵.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14).
其他文献
摘要:在工科课程学习中,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养他们的安全思维、安全意识和安全素养,对其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中,引入工程事故案例分析,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可以在提高学生安全意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工科人才的全面培养,特别是安全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安全教育;工程力学;事故案例分析  大学生的安全话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高校安全教育
期刊
摘要:2018年是我国出版业持续发展的一年,笔者对出版业内有关全民阅读、数字出版、人工智能、知识付费、版权保护、主题出版、学术期刊、媒介融合、移动阅读等热点问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研究,并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以期为目前出版业的发展研究提出新的思路,并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出版业;热点;全民阅读;数字出版;学术期刊  出版业的热点问题历来备受业界人士的关注。通过理论的视角分析近年业内的
期刊
摘要:人类已然进入知识社会,知识社会有其鲜明的独特性。在这一以知识为基础和核心要素的社会形态中,科技与经济社会是耦合发展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大学在其耦合发展中处于关键地位。知识对于任何社会都是极其重要的,在知识社会,大学仍是科技发展的核心,同时通过科技转化和科技教育,大学可以以科技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关键词:社会接合发展;大学;知识社会
期刊
摘要:高校是培养德智体关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新时代高校纪检监察工作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纪委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理论武装,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强化政治监督、日常监督、专项监督,提升履职能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有担当的党内“纪律部队”,推动高校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校;全面从严治党;党内监督;纪检监察工作  高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
期刊
摘要:目前,高校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行研究生思政教育的需求,高校要探索新形势下高实践性、多渠道、全方面的研究生思政教育新模式。以大容量、高速度、多样化为特征的大数据为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基于研究生兴趣、心理、行为状况等方面的数据.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有针对性地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本研究以厦门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海韵学术文化节为例,探索大数据与研究生思政教育的结合。
期刊
摘要:洛阳理工学院是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本科院校,其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以洛阳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为例,其在打造应用型特色优势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课程体系改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具体实践与探索。实践证明.机械工程学院的探索有效地提高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水平.对学校转型发展建设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对其他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
期刊
“课外培养与‘第二课堂’有什么区别?”这是杨国欣回答了很多次的一个问题,他每次都是耐心地给提问者解答。他说,这是更多人了解和理解課外培养这项工作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  有人问,用心答;无人问,主动讲。熟悉杨国欣的同事和朋友都知道,他是一个对工作极其认真的人。特别是谈到课外培养这个话题,无论何时何地,他总是乐于探讨。他喜欢倾听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对课外培养的建议,也喜欢在不同场合分享河南科技大学在课外
期刊
摘要:基训课是舞蹈教育专业学生接触舞蹈领域的“第一节课”,也是学生构建自身专业素质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选择恰当的基训课.对学生在校学习效果以及学生舞蹈职业生涯的长久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以芭蕾基训课为例,芭蕾基训课因其合理性和完整性对舞者有显而易见的训练效果。高校舞蹈教育专业在选择基训课时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无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培养方案随意而定,亦不能故步自封.对其他舞种值得借鉴的部分视而不见
期刊
摘要:主持人对一档节目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董卿是我国知名的节目主持人,其主持的《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将突出的个人风格与中国古典文化紧密融合,打造了视觉与听觉的文化盛宴。作为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董卿在内在气质、文化底蕴、人文关怀、主持创新和时代精神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关键词:电视节目;董卿;主持风格  提起近几年备受追捧的中国本土类文化电视节目,不少人都会想到《朗
期刊
摘要:面向新时代,信阳学院根据党中央和上级组织要求,结合自身办学实际,积极探索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發展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相应的经验。同时,为了适应“互联网+”教育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学校确立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任务,为推进学校转型发展和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建高水平民办高校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关键词: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内涵建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