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把自主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根据相关文本的特征,引导学生找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口;或一个能启发思维的问题支点;或一条引人入胜的情感脉络;或一句耐人寻味的语句……”直奔主题,对准教学目标开展教学,带给学生思维的理想途径,使既定的教学目标有机整合,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阅读教学;切入点;有效
本人观摩了本县一些青年教师的阅读教学,发现较传统语文教学相比,他们的阅读教学的确注入了一些新鲜的活力,显得相当人文性、自主性、开放性。然而,正是为了彰显这些所谓的“活课堂”效果,很多教师的阅读教学忽视了整体性,缺乏了语文味。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问题,还不时将吹拉弹唱等各种激活因素引入课堂,把文质兼美的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一节课下来,老师累得筋疲力尽,学生却还给弄得在云里雾里,不知其所以然。感知文本内容,体悟文本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学生品读感悟文本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阅读历程的有效性。如何构建“扎实而不浮躁,深入而不浅表,有学科内涵而又吸引学生的课堂”,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在遵循语文教学整体性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找准切入点,活用切入点是关键。当然,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切入方法,具体操作要因文本特点而定。
一、 从课题切入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凝聚,更是教学中理解全文的突破口”。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紧扣课题提问或引领学生质疑问难,就不但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会使教学重难点迎刃而解。如《奇怪的大石头》一文的课题就颇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众所周知,小孩子是最有好奇心的。板书课题后,我用“奇怪”切入教学:这块石头奇怪在哪里?李四光是如何解开谜底的?沿着这些问题,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迫不及待地阅读文章,急着找出答案。通过老师的引导,不到几分钟,学生很快对文章的整体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毋庸置疑,这样着眼课题的切入,有机整合全文的内容,既节省了时间,又避免将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更能让学生心生悬念,为突破重难点做好准备。
二、 从课后问题切入
“课后问题是根据课文的整体或文中最重要的内容而设计的”。教学时,可围绕课后问题切入设计教学,这样能系统地确定教学的重难点,为很多年轻教师明确了教学的方向。《穷人》一文,课后有这样的一道问题:“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一说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这样切入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文中的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作者是如何通过对话和心理活动去表现人物品质的?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后,并在相关的语段写上自己的读书体会。接着在小组内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不断丰满学生对穷人夫妇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侧重指导学生学习文章中作者描写环境、对话、心理活动的方法。一节课下来,学生对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桑娜和渔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学习到了环境、语言、心理活动等细节的描写方法。
不言而喻,抓住课后问题切入教学,不仅使整堂课的结构更加严密,而且能够让学生更快突破课文的重难点,让文本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培养学生的语感奠定了厚实的基础,达到了经济高效的教学效果。
三、 从文章的关键词句切入
每一篇文章,总会有一些凝聚文本内容的关键词句,教师如果能恰当地运用这些词句切入开展教学,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化解课文的重难点,领悟文本的宗旨,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詹天佑》一文,在文章第一段,有这样一句话“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抓住这句话,我以此切入教学: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文中具体写了哪几件事?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充分研讨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三件事,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詹天佑强烈爱国,敢于创新形象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研读课文后,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诚然,通过以上的环节的朗读、思考、合作、讨论、交流,学生对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杰出才干肃然起敬,同时深刻感悟到了典型选材的重要性。
四、 从教学目标切入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大多数文章,不仅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也有很大地促进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适当地引导学生充分地体验这种情感,并渗透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学生才会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的印象,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烙印。
有人说“高明的人把复杂的道理往简单里说,无能的人把简单的道理往复杂里讲。”这个道理也很适合用到教学上,教师备课要“深刻地把握教材,全面地了解学生,准确地明确教学目标;教师上课则要“浅出”——把深刻的道理清楚地讲明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收获。无论怎样的文章,老师在设计教学预案时,在考虑人文性的基础上,还要认真考虑文本的工具性。就是不但要让学生明白写什么和为什么写,还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怎么写。
苏教版《莫泊桑拜师》一课,通过描写拜福楼拜为师学写文章的故事,告诉了学生“细心观察—用心揣摩—积累素材—勤学苦练”是成功写作的必经之路。前些年,在使用该教材教学时,我摈弃了传统一问一答,枯燥单一的导学方法,根据学生日常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个颇有挑战性,学生又感兴趣的问题切入教学:怎样才能写出有特色的文章呢?让我们跟随莫泊桑一起去向著名的文学大师福楼拜拜师,看谁学得又快又好?问题一抛出,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起了课文,有的同学还拿出笔不时得在勾勾画画,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时而若有所悟,时而与同桌交流着什么。待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后,我让他们联系课文内容和写作实际交流“拜师”感受,偶尔间师生还相互点评一番。显然,学生的参与热情是高涨的,“拜师”的效果是明显的,深刻地领悟了写好文章的窍门。这样的切入导学,看似随意,却导在教材的关键处,导在了学生思维的碰撞点,将教学的内容降低了难度,拉近了文本与学生学习生活的距离,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真正启动了学生的自主系统,落实了新课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从而达到了“不为而为”的效果。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根据语文教学的整体性的原则,抓住教材的重难点,尽可能把握好精当的问题,抓准切入点,让学生有充分的阅读和思考的时间。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引一引、牵一牵的主导作用,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持久的动力,最终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吉林.听名师讲课[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2]于永正.七彩语文·教师论坛[J],2009,(05).
关键词:阅读教学;切入点;有效
本人观摩了本县一些青年教师的阅读教学,发现较传统语文教学相比,他们的阅读教学的确注入了一些新鲜的活力,显得相当人文性、自主性、开放性。然而,正是为了彰显这些所谓的“活课堂”效果,很多教师的阅读教学忽视了整体性,缺乏了语文味。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问题,还不时将吹拉弹唱等各种激活因素引入课堂,把文质兼美的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一节课下来,老师累得筋疲力尽,学生却还给弄得在云里雾里,不知其所以然。感知文本内容,体悟文本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学生品读感悟文本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阅读历程的有效性。如何构建“扎实而不浮躁,深入而不浅表,有学科内涵而又吸引学生的课堂”,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在遵循语文教学整体性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找准切入点,活用切入点是关键。当然,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切入方法,具体操作要因文本特点而定。
一、 从课题切入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凝聚,更是教学中理解全文的突破口”。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紧扣课题提问或引领学生质疑问难,就不但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会使教学重难点迎刃而解。如《奇怪的大石头》一文的课题就颇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众所周知,小孩子是最有好奇心的。板书课题后,我用“奇怪”切入教学:这块石头奇怪在哪里?李四光是如何解开谜底的?沿着这些问题,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迫不及待地阅读文章,急着找出答案。通过老师的引导,不到几分钟,学生很快对文章的整体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毋庸置疑,这样着眼课题的切入,有机整合全文的内容,既节省了时间,又避免将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更能让学生心生悬念,为突破重难点做好准备。
二、 从课后问题切入
“课后问题是根据课文的整体或文中最重要的内容而设计的”。教学时,可围绕课后问题切入设计教学,这样能系统地确定教学的重难点,为很多年轻教师明确了教学的方向。《穷人》一文,课后有这样的一道问题:“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一说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这样切入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文中的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作者是如何通过对话和心理活动去表现人物品质的?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后,并在相关的语段写上自己的读书体会。接着在小组内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不断丰满学生对穷人夫妇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侧重指导学生学习文章中作者描写环境、对话、心理活动的方法。一节课下来,学生对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桑娜和渔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学习到了环境、语言、心理活动等细节的描写方法。
不言而喻,抓住课后问题切入教学,不仅使整堂课的结构更加严密,而且能够让学生更快突破课文的重难点,让文本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培养学生的语感奠定了厚实的基础,达到了经济高效的教学效果。
三、 从文章的关键词句切入
每一篇文章,总会有一些凝聚文本内容的关键词句,教师如果能恰当地运用这些词句切入开展教学,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化解课文的重难点,领悟文本的宗旨,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詹天佑》一文,在文章第一段,有这样一句话“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抓住这句话,我以此切入教学: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文中具体写了哪几件事?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充分研讨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三件事,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詹天佑强烈爱国,敢于创新形象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研读课文后,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诚然,通过以上的环节的朗读、思考、合作、讨论、交流,学生对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杰出才干肃然起敬,同时深刻感悟到了典型选材的重要性。
四、 从教学目标切入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大多数文章,不仅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也有很大地促进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适当地引导学生充分地体验这种情感,并渗透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学生才会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的印象,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烙印。
有人说“高明的人把复杂的道理往简单里说,无能的人把简单的道理往复杂里讲。”这个道理也很适合用到教学上,教师备课要“深刻地把握教材,全面地了解学生,准确地明确教学目标;教师上课则要“浅出”——把深刻的道理清楚地讲明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收获。无论怎样的文章,老师在设计教学预案时,在考虑人文性的基础上,还要认真考虑文本的工具性。就是不但要让学生明白写什么和为什么写,还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怎么写。
苏教版《莫泊桑拜师》一课,通过描写拜福楼拜为师学写文章的故事,告诉了学生“细心观察—用心揣摩—积累素材—勤学苦练”是成功写作的必经之路。前些年,在使用该教材教学时,我摈弃了传统一问一答,枯燥单一的导学方法,根据学生日常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个颇有挑战性,学生又感兴趣的问题切入教学:怎样才能写出有特色的文章呢?让我们跟随莫泊桑一起去向著名的文学大师福楼拜拜师,看谁学得又快又好?问题一抛出,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起了课文,有的同学还拿出笔不时得在勾勾画画,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时而若有所悟,时而与同桌交流着什么。待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后,我让他们联系课文内容和写作实际交流“拜师”感受,偶尔间师生还相互点评一番。显然,学生的参与热情是高涨的,“拜师”的效果是明显的,深刻地领悟了写好文章的窍门。这样的切入导学,看似随意,却导在教材的关键处,导在了学生思维的碰撞点,将教学的内容降低了难度,拉近了文本与学生学习生活的距离,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真正启动了学生的自主系统,落实了新课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从而达到了“不为而为”的效果。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根据语文教学的整体性的原则,抓住教材的重难点,尽可能把握好精当的问题,抓准切入点,让学生有充分的阅读和思考的时间。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引一引、牵一牵的主导作用,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持久的动力,最终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吉林.听名师讲课[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2]于永正.七彩语文·教师论坛[J],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