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相对于传统教学,倾听教学是将教学建立在“倾听”之上,教学由此成为教师与学生、人与世界的融合、互动中创造知识并追求生活意义的过程。倾听教学是在传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新尝试,其在克服传统教学弊端、重建现有课堂文化、改善师生关系及促进二者共同成长等方面彰显着重要意义。而要实现倾听教学,既要全方位营造倾听教学实施的良好外部环境,又要从课堂教学两大主体出发,提高教师的倾听素养,让学生学会倾听。
【关键词】倾听教学 内涵 意义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7-0038-02
传统教学论中,教育秉持着控制取向的价值观和反映论的知识观,“讲授”教育学在教育领域的地位难以撼动。在此教育理论体系影响下的教育实践中,教师的讲授成为教育的核心,课堂呈现一种倾听失落的现象,学生成为“附庸”,其身心都受到一定戕害。在此背景下,许多学者开始对传统教学论进行反思和创造性的探索,一种以知识创造、对既有规范的反思与超越、对人的行动能力及反思性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特点,教师的倾听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倾听成为主旋律的“倾听”教育学得以形成[1],倾听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新尝试。
一、倾听教学的内涵
在汉语中,“倾听”二字一开始是分而用之的。“倾”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倾,侧也。这是“倾”的最原始的含义。而“听”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釋是:听,聆也。段玉裁注:“耳有所得也。”“以耳朵感受声音”即为“听”的最原初的意思。“倾”和“听”最早合用于《礼记·曲礼上》:“立不正方,不倾听”。孔颖达疏:“不得倾头属听左右也。”“倾听”已然并非仅仅是感受声音,而是用心细听。国际倾听协会将倾听定义为从语言或非语言的信息中接受与建构意义,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可见,相对于“听”这个被动的无意识的听觉行为,倾听则是主动获取信息的一种积极的有意识的行为,主要取决于主观意识,是耳朵、眼睛、大脑等人体多种器官综合运用的结果。
课堂教学有着多种模式,而倾听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样态,是在反思“讲授”教学旨趣的基础之上所形成的。华东师范大学张华教授在《走向“倾听”教育学》一文中指出,所谓“倾听”教育学,就是让教育建立在“倾听”之上,教育由此成为在教师与学生、人与世界的融合、互动中创造知识并追求生活意义的过程,这一定义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认可。借鉴其对“倾听”教育学的概念界定,笔者认为,倾听教学是将教学建立在“倾听”之上,教学由此成为教师与学生、人与世界的融合、互动中创造知识并追求生活意义的过程。其含义有三:首先,在教学的哲学观上,倾听教学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教育模式,更是一种渗透人文精神、关切伦理的教学哲学[2],倾听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与旨趣贯穿在教学始终。其次,在教学的目的观上,倾听教学以培养会倾听的人为目标,让学生在倾听的基础上学会尊重、接纳和理解,获得自由,在倾听中形成关系、获得理解、追求意义,从而成为集德性与创造性为一体的理想人。最后,在知识观上,相对于传统教学的反映论的知识观,倾听教学则秉持着知识是价值负载的,会在与认识体验主体的交互运动过程中不断丰盈、充实,知识的创生比知识的呈现和传递更重要的现代知识观[3],而实现知识增值与创生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倾听,在倾听中体验意义、产生思想,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相互倾听、创造知识的过程。
二、倾听教学的意义
倾听教学是在传统教学论影响下的教学实践问题重重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其在帮助课堂教学走出现有困境、重建课堂文化和师生共同成长等方面都彰显着重要意义。
(一)克服传统教学论弊端,走出课堂教学困境
传统教学论坚守控制主义的价值取向,培养受教育者服从已有的关系和秩序;信奉反映论的认识论,轻视知识的探究过程,采用“直接讲授”从而达到“效率至上”;同时推崇普遍主义方法论,认为存在适用于所有教学情境的、所有受教育者身上的普遍有效的教学方法。倾听教学是建立在“倾听”之上的,这种教学是师生主动获取信息的一种积极的有意识的行为。“言说”和“倾听”具有本源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倾听是言说的前提,为言说奠基;言说是倾听的生长和发展,为倾听升华[4]。倾听教学下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独霸“话语权”、学生被动“听”的一言堂,也不是看似“多者言说”实则“各说各话”的表面热闹的课堂。倾听的根本目的是倾听生命和呼应生命,在倾听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倾听学生的欲望、需求、情感、思想、疾病及学生间的差异和区别、学生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而学生对教师的倾听也不再是以往顺从地听,而是反思性地听,对教师的话语始终保持一种反思、批判的态度;学生与学生之间也不再互相屏蔽,而是互学、互听。在这样一种教学样态下,课堂“言说”与“倾听”实现超越博弈、走向共生,培养出一个个适应社会需要的会倾听的人,既克服了传统教学论弊端,又走出了课堂教学困境。
(二)从控制走向倾听,实现课堂文化的转型与重建
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言说为最大特征,为保证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采用灌输的方式、按照自己所预先设定的教学方案和步骤来实施课堂教学。而倾听教学则是强烈反对和颠覆控制型的课堂文化、倡导和构建倾听型的课堂文化从而实现帮助和引领学生走向自由、走向发展。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两大主体,因此,倾听教学的课堂中既包括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也包括学生对教师和同学的倾听,师生都是课堂教学倾听的主体。师生在倾听中承认彼此的存在,并以理解的姿态去面对彼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意识到知识是多视角和暂时的,学生也是积极发展的主体,他们也可以成为知识的建构者而不仅仅是接受者,课堂理应归还学生的话语权,在师生的对话碰撞中生成知识、生成精彩课堂;学生意识到只有真正反思性的倾听,才能摆脱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倾向,在与同伴的相互合作之中真正实现自身与知识之间的关联,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内化到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之中,从而创生知识。在倾听教学的理念下,整个课堂走向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和接纳,倾听成为课堂常态,课堂走向倾听文化。 (三)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二者的共同成长
师生关系问题一直是教学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其影响到教学顺利进行及教学质量的达成问题。传统教学信奉的是他者消隐的师生观,无论是“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还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主体间论”,都陷于“主客二分”的认知范式以及“主体性”的神话中而难以自拔,而在倾听教学中,师生之间是一种相互倾听、互为他者的关系,师生将对方视为他者并由此表现出对他者深深地关切。在倾听教学中,师生以共情的方式倾听着彼此,二者处于平等共存地位,教师和学生都将感受到来自对方的尊重和关切,而不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控制或无视,这种以开放的姿态接纳彼此、蕴藏着深深地对彼此的理解和尊重的师生关系才是和谐美好的。
三、倾听教学的策略
既然倾听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样态,有着如此重要的教育学意义,那么如何在当今课堂实践中有效开展倾听教学?笔者认为,应从课堂教学的外部環境及内部主体两个方面出发,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全方位营造倾听教学实施的良好外部环境
全方位营造倾听教学实施的良好外部环境是倾听教学实现的客观条件。一直以来,传统教学秉持着“效率、分数优先”的评价观,评价体系强调的更多的是“甄别选拔”的功能,采用的多为量化的评价方式。在这种评价观的导向下,教师疲于应对学校及上级所施加的压力,沉浸于如何提高学生成绩的牢笼之中,偏于以最快的速度传输最多的知识点。“倾听”价值的日益凸显使倾听教学走上教学的历史舞台,倾听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的观念和行为被以往的评价观及教学习惯所误导着,制约着倾听教学实践的顺利开展。
学校文化是学校师生在长期生活中积淀下来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等,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学校同事之间的关系、学校的教学文化、学校的研究气氛以及校外有关方面对学校教学的影响等。营造倾听型学校文化,以倾听的理念和精神熏陶学校里的文化主体,使之成为学校师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从而为倾听教学的顺利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2.提高教师的倾听素养,让学生学会倾听
传统教学的课堂实践中,倾听的缺失及异化主要集中体现在教师及学生倾听的缺失及异化两个维度,从而使传统教学陷入种种危机之中。“教师倾听”的问题是倾听教学研究中尤为关键的问题,它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倾听型课堂”的构建,因为无论是“学生倾听教师”抑或是“学生间的相互倾听”都将受到教师倾听意识、习惯、态度和行为等的影响,换言之,“教师倾听”会对“学生倾听教师”、“学生间的相互倾听”发挥示范作用。因而,教师的倾听素养尤为重要。教师的倾听素养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倾听的精神、思想和态度来审视和应对教学问题时自觉而持续的修为涵养,应至少应该包括倾听意识、倾听能力和倾听习惯三个方面[5]。
现代教育是“倾听、对话、共享”的教学,倾听教学以其“尊重他者、欣赏差异、学会倾听”的旨趣,使教学、教师和学生的无限可能性得以生成和呈现,实现互动式的交流对话和互惠式的意义共享,从而适应时代需求。如反观教学实践,仍有诸多因素制约着倾听教学的顺利开展,但其因契合本真教学的真谛,仍吸引着一批批教育工作者们探索并实践着,期许教学能早日回归倾听,倾听教学也能早日成为教学常态。
参考文献:
[1]张华.走向“倾听”教育学[J].全球教育展望,2010,39(10).
[2]周杰.倾听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3]周杰.课堂教学中倾听意识的回归[J].全球教育展望,2011,40(3).
[4]宋立华,李如密.教师的“言说”与“倾听”:超越博弈 走向共生[J].全球教育展望,2011,40(12).
[5]周杰.走向倾听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5).
【关键词】倾听教学 内涵 意义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7-0038-02
传统教学论中,教育秉持着控制取向的价值观和反映论的知识观,“讲授”教育学在教育领域的地位难以撼动。在此教育理论体系影响下的教育实践中,教师的讲授成为教育的核心,课堂呈现一种倾听失落的现象,学生成为“附庸”,其身心都受到一定戕害。在此背景下,许多学者开始对传统教学论进行反思和创造性的探索,一种以知识创造、对既有规范的反思与超越、对人的行动能力及反思性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特点,教师的倾听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倾听成为主旋律的“倾听”教育学得以形成[1],倾听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新尝试。
一、倾听教学的内涵
在汉语中,“倾听”二字一开始是分而用之的。“倾”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倾,侧也。这是“倾”的最原始的含义。而“听”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釋是:听,聆也。段玉裁注:“耳有所得也。”“以耳朵感受声音”即为“听”的最原初的意思。“倾”和“听”最早合用于《礼记·曲礼上》:“立不正方,不倾听”。孔颖达疏:“不得倾头属听左右也。”“倾听”已然并非仅仅是感受声音,而是用心细听。国际倾听协会将倾听定义为从语言或非语言的信息中接受与建构意义,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可见,相对于“听”这个被动的无意识的听觉行为,倾听则是主动获取信息的一种积极的有意识的行为,主要取决于主观意识,是耳朵、眼睛、大脑等人体多种器官综合运用的结果。
课堂教学有着多种模式,而倾听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样态,是在反思“讲授”教学旨趣的基础之上所形成的。华东师范大学张华教授在《走向“倾听”教育学》一文中指出,所谓“倾听”教育学,就是让教育建立在“倾听”之上,教育由此成为在教师与学生、人与世界的融合、互动中创造知识并追求生活意义的过程,这一定义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认可。借鉴其对“倾听”教育学的概念界定,笔者认为,倾听教学是将教学建立在“倾听”之上,教学由此成为教师与学生、人与世界的融合、互动中创造知识并追求生活意义的过程。其含义有三:首先,在教学的哲学观上,倾听教学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教育模式,更是一种渗透人文精神、关切伦理的教学哲学[2],倾听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与旨趣贯穿在教学始终。其次,在教学的目的观上,倾听教学以培养会倾听的人为目标,让学生在倾听的基础上学会尊重、接纳和理解,获得自由,在倾听中形成关系、获得理解、追求意义,从而成为集德性与创造性为一体的理想人。最后,在知识观上,相对于传统教学的反映论的知识观,倾听教学则秉持着知识是价值负载的,会在与认识体验主体的交互运动过程中不断丰盈、充实,知识的创生比知识的呈现和传递更重要的现代知识观[3],而实现知识增值与创生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倾听,在倾听中体验意义、产生思想,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相互倾听、创造知识的过程。
二、倾听教学的意义
倾听教学是在传统教学论影响下的教学实践问题重重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其在帮助课堂教学走出现有困境、重建课堂文化和师生共同成长等方面都彰显着重要意义。
(一)克服传统教学论弊端,走出课堂教学困境
传统教学论坚守控制主义的价值取向,培养受教育者服从已有的关系和秩序;信奉反映论的认识论,轻视知识的探究过程,采用“直接讲授”从而达到“效率至上”;同时推崇普遍主义方法论,认为存在适用于所有教学情境的、所有受教育者身上的普遍有效的教学方法。倾听教学是建立在“倾听”之上的,这种教学是师生主动获取信息的一种积极的有意识的行为。“言说”和“倾听”具有本源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倾听是言说的前提,为言说奠基;言说是倾听的生长和发展,为倾听升华[4]。倾听教学下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独霸“话语权”、学生被动“听”的一言堂,也不是看似“多者言说”实则“各说各话”的表面热闹的课堂。倾听的根本目的是倾听生命和呼应生命,在倾听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倾听学生的欲望、需求、情感、思想、疾病及学生间的差异和区别、学生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而学生对教师的倾听也不再是以往顺从地听,而是反思性地听,对教师的话语始终保持一种反思、批判的态度;学生与学生之间也不再互相屏蔽,而是互学、互听。在这样一种教学样态下,课堂“言说”与“倾听”实现超越博弈、走向共生,培养出一个个适应社会需要的会倾听的人,既克服了传统教学论弊端,又走出了课堂教学困境。
(二)从控制走向倾听,实现课堂文化的转型与重建
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言说为最大特征,为保证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采用灌输的方式、按照自己所预先设定的教学方案和步骤来实施课堂教学。而倾听教学则是强烈反对和颠覆控制型的课堂文化、倡导和构建倾听型的课堂文化从而实现帮助和引领学生走向自由、走向发展。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两大主体,因此,倾听教学的课堂中既包括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也包括学生对教师和同学的倾听,师生都是课堂教学倾听的主体。师生在倾听中承认彼此的存在,并以理解的姿态去面对彼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意识到知识是多视角和暂时的,学生也是积极发展的主体,他们也可以成为知识的建构者而不仅仅是接受者,课堂理应归还学生的话语权,在师生的对话碰撞中生成知识、生成精彩课堂;学生意识到只有真正反思性的倾听,才能摆脱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倾向,在与同伴的相互合作之中真正实现自身与知识之间的关联,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内化到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之中,从而创生知识。在倾听教学的理念下,整个课堂走向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和接纳,倾听成为课堂常态,课堂走向倾听文化。 (三)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二者的共同成长
师生关系问题一直是教学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其影响到教学顺利进行及教学质量的达成问题。传统教学信奉的是他者消隐的师生观,无论是“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还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主体间论”,都陷于“主客二分”的认知范式以及“主体性”的神话中而难以自拔,而在倾听教学中,师生之间是一种相互倾听、互为他者的关系,师生将对方视为他者并由此表现出对他者深深地关切。在倾听教学中,师生以共情的方式倾听着彼此,二者处于平等共存地位,教师和学生都将感受到来自对方的尊重和关切,而不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控制或无视,这种以开放的姿态接纳彼此、蕴藏着深深地对彼此的理解和尊重的师生关系才是和谐美好的。
三、倾听教学的策略
既然倾听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样态,有着如此重要的教育学意义,那么如何在当今课堂实践中有效开展倾听教学?笔者认为,应从课堂教学的外部環境及内部主体两个方面出发,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全方位营造倾听教学实施的良好外部环境
全方位营造倾听教学实施的良好外部环境是倾听教学实现的客观条件。一直以来,传统教学秉持着“效率、分数优先”的评价观,评价体系强调的更多的是“甄别选拔”的功能,采用的多为量化的评价方式。在这种评价观的导向下,教师疲于应对学校及上级所施加的压力,沉浸于如何提高学生成绩的牢笼之中,偏于以最快的速度传输最多的知识点。“倾听”价值的日益凸显使倾听教学走上教学的历史舞台,倾听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的观念和行为被以往的评价观及教学习惯所误导着,制约着倾听教学实践的顺利开展。
学校文化是学校师生在长期生活中积淀下来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等,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学校同事之间的关系、学校的教学文化、学校的研究气氛以及校外有关方面对学校教学的影响等。营造倾听型学校文化,以倾听的理念和精神熏陶学校里的文化主体,使之成为学校师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从而为倾听教学的顺利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2.提高教师的倾听素养,让学生学会倾听
传统教学的课堂实践中,倾听的缺失及异化主要集中体现在教师及学生倾听的缺失及异化两个维度,从而使传统教学陷入种种危机之中。“教师倾听”的问题是倾听教学研究中尤为关键的问题,它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倾听型课堂”的构建,因为无论是“学生倾听教师”抑或是“学生间的相互倾听”都将受到教师倾听意识、习惯、态度和行为等的影响,换言之,“教师倾听”会对“学生倾听教师”、“学生间的相互倾听”发挥示范作用。因而,教师的倾听素养尤为重要。教师的倾听素养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倾听的精神、思想和态度来审视和应对教学问题时自觉而持续的修为涵养,应至少应该包括倾听意识、倾听能力和倾听习惯三个方面[5]。
现代教育是“倾听、对话、共享”的教学,倾听教学以其“尊重他者、欣赏差异、学会倾听”的旨趣,使教学、教师和学生的无限可能性得以生成和呈现,实现互动式的交流对话和互惠式的意义共享,从而适应时代需求。如反观教学实践,仍有诸多因素制约着倾听教学的顺利开展,但其因契合本真教学的真谛,仍吸引着一批批教育工作者们探索并实践着,期许教学能早日回归倾听,倾听教学也能早日成为教学常态。
参考文献:
[1]张华.走向“倾听”教育学[J].全球教育展望,2010,39(10).
[2]周杰.倾听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3]周杰.课堂教学中倾听意识的回归[J].全球教育展望,2011,40(3).
[4]宋立华,李如密.教师的“言说”与“倾听”:超越博弈 走向共生[J].全球教育展望,2011,40(12).
[5]周杰.走向倾听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5).